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淫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湛空法師:從信願行再讀善導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善導大師宏揚淨土法門,對後世影響極大,在善導之前宣揚淨土者,有諸多誤解,直到大師教化時,才得以淨土正本清源,其中較被孰知者,如在大師前重觀想,但到大師時,才修正成“稱名念佛”,如九品往生是為聖眾,大師則說是一切罪惡生死凡夫,此外如澄清“別時意”、彰顯彌陀大悲願力、捨雜就正……也因大師的糾正,讓末法業障深重的眾生,充滿了往生的生機,故大師被喻為彌陀再來,這是很貼切的。
  其實善導的淨土思想,今日還是有許多被誤解,嚴格說來大師的提倡,確實有多處異於通途淨土教的看法,此外也有不少人,對其思想做了曲解,末學不慧,將其異處與誤判,做了整理,我們先自淨土三資糧“信、願、行”看起,接著再整理歸納重點。

淨土三資糧“信、願、行”。出自《阿彌陀經》,《阿彌陀經》是本師佛不問自說的經,佛經中不問自說的非常少,此外此經的當機眾,是捨利佛,捨利佛是諸弟子中智慧第一,奇怪的是,在這部簡明的經典中,佛陀一再耳提面命其名,達三十六次之多,如此短簡的經典,為何對智能第一的弟子,再三叮咛,由上我們絕對可推知,這部經有多重要,淨土三經中,此經是極要說,也就是往生宗要,盡在其中,後世宏揚淨土大德,依經內容,歸納出”信、願、行”,為整部經中心法要,我們現在來了解其義:

一、信。
  《彌陀經》談到“信”,有三處,第一處是當本師佛介紹完極樂淨土莊嚴殊勝,與如何往生法要後,舉六方佛贊歎此法不可思議,諸佛同聲勸此界眾生,信受此法,本師佛宣說後,再結勸“汝等皆當信受我語,及諸佛所說;第二處,六方佛歎文後,佛陀言“發願生彼國,得不退轉,必生極樂”,再結說“若有信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第三處,最後在流通分時,佛陀再三告誡,此法極難信,希望濁世大眾務必用心留意。

我在中國佛學院寫畢業論文時,談到《阿彌陀經》的宗旨,就是讓我們應以“信、願、行”,為圭臬而起修。故此經言“信”,是以勸信,與用心留意此難信之法為主,其實此經流通分,一再強調“難信”,故可推知,得“真實深信”,是淨土行人最重要目標,相對此經,在《無量壽經》,也就是為何把《胎宮疑城》章,當作對五濁眾生的結勸,這裡我們可清楚看到,本師佛的用意與苦心。

由於《阿彌陀經》是要說,有關信的詳說,大經故然有進一步铨釋,但微言大義,還是難契,我們歷代祖師如藕益彌陀要解,印祖文鈔……都有解說,但末學始終還是認為,善導大師觀經疏“三心文”義(文後附全文),交待“信”最完整,在文中大師先交待,達“信”的首要心態“真實心”,也就是不虛偽的心,後世學佛者,這是常患大病,如未證言證,未信言信;自已污穢,言身心清淨;一戒不守,言戒行嚴謹,如此雜毒之善,當自省慎防,接著在“深心文”,大師又詳說了信的內容,如何才是堅信,與立信的方法,最後“回向發願心”,善導告訴我們,秉持前述真實深心,回向願生彼國,必定得生,文言“悉皆真實深信心中回向願生彼國。故名回向發願心也。又回向發願願生者。必須決定真實心中回向願作得生想。此心深信由若金剛。”大師在結尾為怕眾生,領解有誤,接著講述了“二河白道”喻,來守護信心,守護者“證”意,也就是此喻,充分表白,“信心決定”心路過程,一位深信念佛人,深信歷程如異於此喻,皆要深省,是否為異安心,人要誠實面對自已很難,務必慎思。

善導大師在深心文,開始即談到二重深信,亦是機法深信,其實善導之說,完全附合《阿彌陀經》與《無量壽經》文意,《阿彌陀經》自“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到”“諸上善人俱會一處、”“即是明法深信”,在《無量壽經》便是上卷經文,“機深信”在《阿彌陀經》流通分,提到“五濁惡世”與“難信”便是,在大經經文下卷自“易往而無人”到“胎宮疑城”,皆在明機深信,如果您了解三心文內容,便知這與通途淨土教有不同,善導說,捨雜行,專修一向念佛行,清楚看到自已是罪惡凡夫,污穢滿滿(貪水嗔火二河滿滿),起大惶怖心,當三定死顯前,您一向彌陀的心,就會被彌陀轉為“他力決定信”,此信一獲,得大歡喜,當下證生,入正定聚,必定生報土,這與修淨土行,務必要持戒行善,把佛號念好,將心修清淨的通途說法,二者是不全同的。

這裡還是要提醒,故然修自力清淨心,不是彌陀本懷,但絕不能廢,因為這也是入淨土方便,入真實一定要方便,此外到底生西,還是多生胎宮疑城,介時還是能登報土(見觀經九品往生與大經胎宮疑城),此法一廢,斷多眾生方便,其過甚大。

關於信,我們最後來探討一個深入問題,《阿彌陀經》上的勸信,與善導言真實深信,同麼?從過程上來看勸信為始,真實深信為終,在《阿彌陀經》上講了始,沒有講終嗎?有,但終常被誤解,可記得經文“一心不亂”,按善導意,一心就是真實深信心,此心深信由若金剛,不亂即四帖疏言不為異說異解所亂,這與一心是伏惑清淨心,不亂是不起妄念,中土通途說法,大不同,如果不依善導義,只怕末法眾生,無一能得生報土。

二、願。
  當眾生初信時,必有甚多疑慮,此刻必用願來導,嚴格說淺信,不一定願生,末學就遇到不少佛教徒,故然他們相信極樂淨土存在,但不一定願生,即便願生,其心也未必急切,故在《阿彌陀經》中,論到“願”,幾乎都伴隨著信而說,也就是初信者,皆要用“願”來勵,經中第一次提到“願”生,就是釋迦佛介紹完淨土的國土、彌陀、聖眾莊嚴後,提出的,經言“眾生聞者,應當發願,願生彼國,所以者何,得與如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在這段勸願文中,有兩處重點:

第一、“眾生聞者”,若淨土法門,無善知識宣說,無善男子、善女人聞信,則此勝法,因緣必不具足,因善知識的宏揚與業障眾生的聽聞,奠立了此法淵遠流傳,大經“聞法能不忘,見敬得大慶”,更言諸經滅盡,惟留此經百年,唉!這些文意中,皆流露著佛陀的悲心本懷,末法我等,定要珍惜。

第二、“諸上善人,俱會一處”,此文可謂是眾生為何要往生,最重要原因,此娑婆惡人盈滿,多不善聚,眾生多迷於“財、色、名、食、睡”,大經言“心常念惡、口常言惡、身常行惡、曾無一善”,人與人相聚,多言世俗是非、十惡,言道德、修行者少,大眾有緣共修淨業,更是難逄,普賢十大願,其中第八行願“常隨佛學”,此濁惡處,不要說跟佛學,正知見善知識都稀少,如此惡劣學習環境,何堪修行,反觀西方淨土,時時處處皆有聖眾引導,二者真是天差地別,在接下後文中,佛陀更是明言“發願眾生,皆得不退轉”,如此殊勝利益,何法能及。

這裡還是有不少淨土行人疑慮,我信了,也發願願生,平日也持名,好象生命中沒什麼感應,難道是念佛念的不夠清淨,或是往生要臨命終決定,還是有其它關鍵,依善導義,這全在未能“深信”故,可能有的人又執疑,明明是“信、願、行”,善導也說了“發願回向”,你為何只說“深信”,讀文絕不可“斷章取義”,所附善導三心文全文,請疑慮者,細讀、詳讀百次,仔細思惟,全文重心是否全在深信,大師在講發願回向,都還要舉“二河白道”,來守護信心,文又言“回向發願願生者。必須決定真實心中回向願作得生想。此心深信由若金剛。”善導全文宗旨,就是要眾生取“深信”,如果這樣說,是否違背《阿彌陀經》“信、願、行”主旨,末學在前文提到,這裡絕無矛盾,因為“信、願、行”是始,”深信、切願、一向行”是終,不管“深信”也好,“切願”也好,二者皆一義也,就是經言“一心不亂”,當您真發現自家火災,還要等發個願救火嗎?真信一定切願,切願必含深信,什麼是“切願”,切當下必需解決,還要等臨命終來救,皆不是切願,大師二河白道喻,都交待的很清楚,您的生死大事,什麼是大事,大事極重要、優先處理之事,還要待臨終,那都不是大事了,請慎明。

三、行

《阿彌陀經》提到淨土行持,非常簡要,只有二句“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有的大德可能執疑,明明前文還言“不可少善根福德因緣”,佛經是非常嚴謹的,如言“善根福德因緣”,必定在後文有交待內容,但在後文中只出現了這二句,顯然“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就是淨土行門多“善根福德因緣”,此二句缺一不可,淨土門中“一念、多念”之诤,就是多有淨土行人,曲解、誤解這二句,末學在後文中會再詳說此诤結,再次提醒有志宏揚淨土大德,必要詳明此意,否則自誤誤人,非常遺憾。

我們現再看看,善導如何說“行”,大師在《四帖疏》深心文意,交待很清楚,“以人立信”、“以行立信”,以人隨善知識聞說彌陀也,以行正中正稱名念佛行也,立信建立深信,也是經言“一心不亂”,善導所提淨土行持,全同於”彌陀經”所倡,在這裡有一點很重要,被許多人錯解,善導在文意中倡“捨雜行就正行”,如此說是否三福就不要?其實這裡有二重點:第一、行三福的目的是什麼?是看到自已變成好人,還是在於深刻內省,站在佛法的角度,深省遠重於達善,真正用內省去行“孝”,我們才發現,自已是如此不孝,什麼是省察,就是在日用中,敏銳觀照我們做了多少,如我們有錢,先想到父毌嗎?我們憂慮他們生死大事嗎?我們常關心他們嗎?裡面都是坦誠,沒有造作、掩飾、借口,三福中每一項,如果我們都按這態度去面對,去檢討,如此行持,就會看到自已原來是貪嗔二河滿滿,身處痛、惡、燒之境,如此捨就會生起,捨自已污濁之力,歸彌陀不可思議他力。第二、將三福行持歸導於淨土五正行,如勸父毌、師長向佛、念佛,日用歸依、持戒心繄佛恩,讀佛典皆為深明彌陀救眾第一義谛……等等,也就是在平時當中,建立以彌陀為中心的信仰生活,自已行,也勸人行,久而久之,自然而然,聞彌陀法、念佛恩、稱名號,就會成為您生命重心,如果這些都做到、體會到,您就知,彌陀救您不用等臨終,都在當下,一切念佛、持戒、善行裡面都有佛恩,這也是彌陀對我們的期待,萬萬不要辜負,怹的期許。

我們了解完“信、願、行”的法義,就知淨土三資糧對淨土行人的重要,末學一直深感,在其中存有不少疑義,一定要辨明,否則甚易自誤誤人,自已誤解往生法要,還一盲引眾盲,這是極誤之事,應當留心避免。錯誤領解,總歸納起來有三重點:“正行、雜行”、“一念、多念”、“自力、他力”,此三重點如不明白,宣淨土法必定有漏,故有志宏淨土大德,必要詳明,上面末學已談過“正行、雜行”,接著我們繼續研討“一念、多念”、“自力、他力”。

要了解淨土法要之疑惑,首先要了解,這些問題產生的背景,在中土由於歷代祖師所倡“一心”,皆為念佛修行清淨心,末法眾生根劣,借修持力量,能企到“事理一心”極難,因為稀有,故在中土,關於“一念、多念”的討論,相對來的少,诤論也少,但在日本淨土系,皆依善導,善導倡一心“深信”也,由於“深信”直接論及行者心態,故引生的問題就多了,當日本淨土法然元祖,在當時社會中,宏宣善導淨土法門,這些問題就浮現,到真宗親鸾大師時,問題更加突顯,連他長子都步入了歧途,親鸾有感於此,在其晚年,依著老邁、虛弱的身體,還不斷鈔寫善知識糾正文章,叫各地弟子,務必留意,末學也懇請有志淨土大德,定要辨明真偽,勿入”異安心”假相。”、“一念、多念”,淨土門中論及“一念、多念”,狀況非常多,有的人認為一念是清淨伏惑心,多念是自力修持積極念佛行,也有人認知一念是他力大信心,多念則自然而然念就具足,不用刻意、盡力念,到底什麼答案是對的,這就成為淨土門,最重要關鍵,如果掌握不對,重者往生不定,輕者生胎宮疑城,我們這裡探討是全依善導,故關於這主題,我們一切以善導所倡為主,一念就是彌陀經一心,在《觀經》就是至誠心、深心、發願回向心,也就是無量壽經十八願至心、信樂、欲生,大師在觀經四帖疏中,用了極長篇幅論述了“三心”,也就是詳說如何證得一心,我們細讀內容就知,善導本懷就是在建立機法深信心,善導本懷就是彌陀本懷,這相當於彌陀的直說,故任何行持主張,有違背文意者,皆應捨,廢不了義,立了義,如果大家能如此認知,就極易弄明,這些征結所在。
  我們回到主題,如何達一念,那一念與多念有關連嗎?善導在三心文中講深心,也就是深信時,先講深信內容,其中以機、法深信為主,機者信自己是罪惡生死凡夫,法者“信彌陀願力救拔”,信此心堅定如金剛,確定了信的內容,接著善導述說,要達信的方法,也就是文中”以人立信”、”以行立信”,有大德倡”真念佛”行,是得信心後的報恩行,故先信後行,末學非常不以為然,如這樣倡,就缺少了立信之方,此違善導義,更違經義,大師交待很清楚以人立信、以行立信,文言人、行皆在信前,我們看《阿彌陀經》“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七日,一心不亂”,以人就是經言隨善知識聞說阿彌陀佛,以行就是正中正之稱念名號,立信就是秉持以人、以行,日日行持下去證得一心不亂,諸位大德以上文義一定要明,不明就不能究竟。“自力、他力”其實關於自、他二力,從古至今問題也不斷,這主題最早見於昙鸾大師《往生論注》當復引例示自力他力相,如人畏三塗故受持禁戒;受持禁戒故能修禅定;以修禅定故修習神通;以神通故能游四天下,如是等名為自力。又如劣夫跨驢不上,從轉輪王行,便乘虛空,游四天下,無所障礙,如是等名為他力。愚哉!後之學者,聞他力可乘當生信心,勿自局分也。由文中,我們可明白,依自已戒定慧行持力,是自力,依佛力,是他力,大師采二分法,非自即他,捨自就他。那善導又如何倡?大師所留五部九卷,並無明文來論自、他二力,但自文意可知其要,在《四帖疏玄義分》“言弘願者,如大經說:一切善惡凡夫得生者,莫不乘阿彌陀佛大願業力為增上緣也。”由文可知依靠他力是絕對的,但自力呢?善導在“二河白道喻”,交待的很清楚,依淨土行持認識自力是貪嗔滿滿污穢也,我們是無力啊!深知此事,才會起惶怖心,原來三塗是我們必然之路,此時必是焦慮萬分,奇妙是,真不疑他力佛智深信一念,就在此時獲取,故由此亦推知,善導是相似於昙鸾所倡,也就是“行淨土五正行,認清自力,捨棄自力,歸命彌陀力”,注意裡面的捨棄,不是不用,也就是很多淨土行人,錯解了此句,故起了種種異說,捨棄是觀念上深知啊!念佛是彌陀回向之法,而不是我念佛回向,把我作功德的想法去捨,因為再努力念佛,皆是彌陀攝取之力,甚至生命一切行持,皆佛恩所賜,如此信知,是捨棄自力真實義,如果這道理不明,會產生二種異安心:第一種自力異安心,因為你們倡捨棄,也就是不用修持,這不對。我們要努力行善念佛,修證到清淨心,這樣臨命終往生才有望,今生種種行持,皆是自力,如果無自力修持,往生不定,也唯自力行持,才感召他力,如此才能臨終往生。末學評論:首先對捨棄意,上段文交待了,也就是行善念佛,本要去做,但行善念佛是為自省,非為證境,事、理一心倡導者藕益大師,臨終重病還感歎“夜長似小劫痛裂如刀山”、“聞聲見色多妄念,思前計後轉眛心”,大師都如此,我們呢?顯然行持依淨土教,最重要意義,是深刻自省,唯抱這心態才能見“二河白道”,也唯見“二河白道”,才能認清自力歸服他力見已濁穢感念佛恩。知念佛願生極樂,已屬殊勝之事,但將彌陀救貧苦眾生的悲願,放在臨終,掛在西方,可歎啊!彌陀光壽無量佛也,他的攝取是當下,絕非臨終,念佛眾生,當下被攝受不捨,但還要懷疑怹的真誠,我們真的很丑陋,不是嗎?看清我們就是如此丑陋,彌陀就會為我們開啟信心之窗。第二種一念異安心,犯此病蓮友,最明顯主張,就是積極念佛是自力,應捨。依末學領解,此法門究竟處,就在他力深信,常思念佛,要到達究竟處,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二者皆要盡一生勤而行之,絕不能偏廢任何一句。聞說阿彌陀佛的重點就在尊循善導、大經義,隨善知識聽聞機法深信,如善知識難逄,有一殊勝方便,常讀”無量壽經”,讀時用心去體會文中機、法真實義,有不明、難解處,禮念佛求彌陀教誨,一定要把惶怖心聞出來,當見到生命中的“二河白道”,那就要說恭喜,您看到了執持名號,不管信心決定否,只要修學此一法門,皆要勤而持之,管他念到煩惱業障現前、地獄現前還是極樂現前,您都堅定走下去,眾生煩惱習氣及重,故要養成持珠念佛習慣,才是真正的報佛恩,是一位真正的行者。

時下,淨學之人,往往人雲亦雲,不依祖師嘉言,亂修法門,實在是痛心極首。

遙想淨宗祖師,為了眾生,至心精進,求道不止。苦海作舟航,長夜擎明燈。披肝瀝膽,盡其一生,傾文采風流於宗教情操。夜下漫筆,我們生命中最激動心靈的事件,可能並不是頭頂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法則,而是“偉人之在”和“偉人之逝”。偉人之在,使眾生在堅韌跋涉中避免茫然失措,而享受追隨的可為屏依;偉人之逝,則使我們在緬懷中尚有不絕如縷的慰藉,並作傳承絕學之擔當。善導大師已逝一千三百多年,這一千三百多年來,大陸佛學界對他的遺產的發掘和整理尚不如台灣和日本,這一事實充分映證了我們的痛苦所在:偉人曾在、偉人已逝、但眾生可以閉上眼睛認為他根本不曾存在。

試問,有明燈而不依,人生最可悲的事是否莫過於此呢?

 

上一篇:湛空法師:佛教如何看待男女情欲
下一篇:夢幻泡影學佛因緣之二:喪父之痛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