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空法師:科學跟哲學解決不了的問題大乘佛法能解決
恭錄自《淨土大經解演義》
「又以此乘能盡一切諸法邊底,故名為大。」此乘是大乘,大乘這一門學問能盡一切法邊底。我們今天科學研究物理的,趨向兩個極端,一個是宏觀宇宙,那就是講的邊,這個邊就是宏觀宇宙;底,底是微觀世界,量子力學。我們看這句經文,大乘能盡一切諸法的邊緣,能盡一切諸法的微觀,邊緣無限大,微觀是無限小。中國古人所說的,大而無外,這是一切諸法的邊;小而無盡,沒有底,小而無底,這是微觀宇宙,今天稱為量子力學。大乘能盡,現在科學已經達到邊底,但是不能夠盡,已經達到,最小的物質已經找到,就是量子,小光子,也叫中微子。為什麼說沒盡?佛經裡面講,這麼小的一個物質,它裡面有世界,有大千世界,大千世界沒縮小,這個小量子沒放大,裡頭居然有世界。我們在前面曾經讀過,普賢菩薩他能夠進入微觀世界裡面去參學,那個裡面有十方諸佛,菩薩到那個裡面去供佛聞法。這個現在科學沒發現,科學只發現這個小的物質,這個小的物質裡面還有這麼多東西,沒發現。
研究宏觀宇宙的,對一切諸法的邊他看到,但是也沒盡。科學的報告,我們看了,科學家說他們觀察到宇宙邊緣,而實際上只能看到全宇宙百分之十,宇宙的邊緣只能看到百分之十,還有百分之九十的宇宙不見了。到哪裡去?他不知道,所以他沒有盡。大乘盡了,大乘知道那百分之九十的宇宙到哪裡去,回歸自性了,凡是回歸自性就看不見了。為什麼?自性裡頭沒有現象,科學的研究必須要有對象,沒有對象,他就一點辦法都沒有。所以自性,淨土裡面講常寂光,常寂光就是自性,它不是物質現象,所以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沒有辦法接觸到它。它不是心理現象,我們的第六意識緣不到,第六意識要有對象,有精神現象,第六意識能緣到,它不是的,它不是精神現象,第六意識緣不到。它也不是自然現象,連阿賴耶也緣不到。但是大乘,他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他全都緣到了。所以大乘能盡,這個盡這一個字可了不得,超越了科學,超越了哲學;換句話說,今天科學跟哲學解決不了的問題,用大乘就解決了,邊底就解決了,「故名為大」。這是《十二門論》裡面為大乘簡單講一個定義。
「又《寶積經二十八》雲:諸佛如來正真正覺」,正覺上面加了一個正真,正是不邪,不偏不邪;真是不假,決定不是假的,決定不是虛而不實的,這是正真正覺。由此可知,佛經上所說的「無上正等正覺」,這是正真之法,這不是虛妄的,這個東西不是假的。除了這個東西之外,其它全是假的,沒有一樣是真的。為什麼?其它一切法都會變,都有變化,唯有無上正等正覺永恆不變。它是什麼?它就是每一個眾生的自性,在佛法裡面稱它為佛,自性佛,稱它為阿彌陀佛。所以說一切眾生本來是佛,一切眾生本來是阿彌陀佛,這個要知道。我們要學佛,目的想成佛,成什麼佛?成阿彌陀佛。所以這是一門教育,究竟圓滿的教育,教我們永遠離苦得樂,教我們永遠破迷開悟。悟是自性裡頭本有的,迷是自性裡頭本來無的,《起信論》裡說得好,本來沒有的,當然可以斷掉;本來有的,當然可以恢復,你本來有!只要把障礙放下,你就圓滿了。什麼時候放下?現在就要放下。
能夠當下放下的,這個人在佛法裡叫上上根人,還在大乘之上,稱他為上上乘人,他能夠聽到之後立刻就放下。釋迦牟尼佛給我們做了一個示范,三十歲的時候,在菩提樹下入定,把起心動念、分別執著放下,這就成佛了。在中國唐朝,禅宗六祖惠能大師,在五祖方丈室裡面,半夜三更,祖師給他講《金剛經》,講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他放下了,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五祖的衣缽傳給他了。惠能那個時候二十四歲,這在佛法裡稱為上上根人。惠能大師不認識字,在之前沒有讀過一部經,也沒有聽過一次講,在黃梅祖師道場住了八個月,也沒有進過禅堂;換句話說,解門跟行門他都沒有沾到邊。聽祖師講《金剛經》,《金剛經》沒講完,大概只講到四分之一,我們想肯定是講大意,他就明白了,他就放下了,放下就成佛了。
惠能大師放下,那個境界跟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境界完全相同。我們能不能信?早年有懷疑,現在在大乘熏習了六十年,不懷疑了。為什麼?理搞清楚了,覺得這個不是一個稀奇事情,一切眾生人人皆有,個個不無!只要你肯放下,你跟惠能、跟釋迦沒有兩樣,你為什麼不放下?放下就證得大圓滿,放下就證得大自在,何必還得要貪戀?這樁事情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還真難。難的原因是什麼?難的原因,前面我們讀過,總在信心上出了問題,信不過!如果你真的相信,你就做到了。信心不足怎麼辦?我們就得想到,世尊在世為什麼講經說法四十九年?講經說法是幫助我們破迷開悟,幫助我們斷疑生信,我們信心不足,唯有讀誦聽教。讀誦聽教,人人根性不相同,最好的方法別聽亂了,別聽太多,為什麼?那對你斷疑生信會產生障礙。最好的方法,一門深入,長時熏修。
世尊當年在世的弟子,幾乎絕大部分,應該是說十之八九,都是用這個方法證果的,這要細心去體會。聽什麼?就聽一部經。一部經,世尊在世他不是講一部經,哪有聽一部經聽完的時候他就能背出來,不可能的事情!不過我們能想得到,世尊的弟子聽世尊說法,肯定是像《大乘起信論》裡面所說的三個原則: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用這個方法聽經就對了,為什麼?聽經可以得三昧,可以大徹大悟。世尊威神加持你,世尊許多弟子,古佛再來,法身大士再來,這些人會幫助你,容易成就。佛滅度之後,佛不在世了,我們就要記住一句話,「一門深入,長時熏修」,你要懂這個道理。為什麼?大乘修學總綱領不出戒定慧三學。戒是什麼?守規矩,因戒得定,因定開慧,開慧就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得先得定,你才能開悟。先修得定,定必須要專一。
...
下面你看這裡頭有密宗在裡面,這注子好,顯密圓融。「又密教以胎藏(胎藏是蓮花部)鬘荼羅之心蓮華台為實智」,這表法,用這個來代表實智;這個蓮花有八個花瓣,有八葉,八葉是花瓣,「開敷為權智」。佛坐在蓮花台上,表什麼意思?表他證得實智,蓮花八瓣展開,表示他用權智接引眾生,表這個意思,這是佛法教學的藝術。幾千年前藝術的教學在佛門就用得非常普遍,人們歡喜,佛總是恆順眾生,隨喜功德,你喜歡什麼,我就用什麼來教。《大日經》第二卷有這麼兩句話,「諸佛甚希有,權智不思議」。稀有的是什麼?字的表面看起來是贊歎權智,善巧方便不可思議。教化眾生的方法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不可思議。可是你要曉得,這不可思議的方便智從哪來的?從實智來的。現代人的思想錯了,看到佛所教的他們都搖頭,認為佛講的不合邏輯,不合乎科學,因為佛沒有用科學方法,佛不會用科學方法。為什麼?科學方法能求到知識,求不到智能。科學方法是對外的,對象在外面,佛學學的是對象在自己,在內,他不對外。在現在學術裡面分科,科學對外,哲學對內。佛法是不是哲學?不是哲學。為什麼?科學對外,是以物質為研究對象,哲學對內,是用思惟、思考,用心理做為對象,佛法這兩樣都不是,這兩樣全放下了。所以歐陽大師講得好,歐陽竟無,這民國初年大居士,楊仁山居士的學生,支那內學院的院長。他有一篇講演,好像是民國十二年講的,很早,在第四中山大學,就是現在的金陵大學,南京金陵大學。他這一篇講演非常著名,當時也震動了學術界。他的講題是「佛法非宗教、非哲學,而為今時所必需」。現在這個世界必須要用它,要學它,它不是宗教,也不是哲學。有道理!
那我們可以這樣說法,佛教是哲學裡面的哲學。哲學研究的是心理現象,它這個連心理現象都放下,真正契入到自性。自性是真心,不是妄心,有念頭是妄心,妄決定緣不到真,這是大乘經上非常肯定的一句話,妄達不到真,必須用真才能見到真。真是什麼?萬緣放下,真心就顯露了。也就是說今天科學家所講的三種現象你全放下,你真心就現前,你就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世出世間一切法學了通了,不學也通了,全通了,這是佛法。所以佛法用得好,佛翻成中國字是覺,叫覺法,要把它翻成中國意思是覺法,大徹大悟之法,這個意思好。人人都能夠大徹大悟,只要你肯放下,放下便是。難,難就難在放不下,難在這裡。放下是聖人,放不下是凡人,凡聖的差別就在此地,肯放下就是聖人。放下一點點,小聖。不執著這身是我了,知道身是我所有,不是我,這小聖,小乘初果。
初果放下了身見、放下了邊見,邊見是對立,不會跟一切人對立,不跟一切事對立,不跟一切萬物對立,不對立就是一體。放下成見,人沒有成見就能夠恆順眾生、隨喜功德,就能跟一切眾生和睦相處,做出犧牲奉獻,能夠捨己為人。為什麼?沒有自己。這個身為自己是覺悟,我要用這個身來幫助我覺悟,覺悟之後呢?覺悟之後是為眾生服務,為眾生服務裡頭無我,無我就大公無私,他的奉獻是智慧,裡頭不夾帶自私自利,沒有,自私自利早放下了。這是佛法裡面的小聖,小乘裡的初果,小小聖,大乘裡面十信位是初信菩薩,好像小學一年級,就這麼好,這麼殊勝,高年級還得了!所以諸佛甚希有,就是能放下的人少,真放下的時候智慧不思議。有權智當然有實智,權智是從實智裡面變現出來的,沒有實智哪來的權智?實智又叫做根本智,權智是後得智。這是比喻像一棵樹木,這棵樹木的長成,先有根,然後有本,從本再生枝,枝再生條,條再生葉,那都叫權智,叫後得智。先有根本,後有枝葉,沒有根本哪來的枝葉?這從比喻上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