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是因食肉後全身都在發炎
傳統觀點認為,吃得多、運動少是肥胖的成因。近年來,國際上廣生一些新的觀點,認為不合理的飲食結構破壞腸道菌群結構,誘發慢性炎症,導致肥胖。如何理解新觀點?如何健康飲食?微生物學教授、上海交通大學生命科學技術學院趙立平教授近期接受了《健康報》記者的采訪。
肥胖者全身都在發炎
記者:在多數人的觀念裡,肥胖僅僅關乎姿容體態的審美問題。現在,很多研究證據表明,肥胖危害身體健康。在您看來,肥胖是一種疾病嗎?它如何引發多種疾病?
趙教授:1997年,世界衛生組織把肥胖明確定性為一種疾病。研究發現,重度肥胖者的壽命明顯縮短。不僅如此,肥胖還是多種疾病的誘發因素之一。
很久以前,醫學界就注意到,肥胖患者全身都在發炎。發炎是人對抗病菌的一種方式。比如,你的手上有個傷口,如果病菌感染了傷口,傷口處就會紅腫、疼痛和發熱。這些都是發炎的症狀,是由集中在感染部位的免疫細胞分泌炎性因子造成的。當免疫細胞檢測到病菌抗原時,免疫細胞立即開始行動,向受感染部位集中。到達後,免疫細胞開始分泌炎性因子,殺死受感染的細胞,保護其他細胞。
一般情況下,炎性因子只出現在受感染部位。但是,肥胖患者身體裡,炎性因子彌散在全身的血液裡。這時,原本對抗病菌的炎性因子開始攻擊人的正常細胞,對全身多種細胞構成威脅。
比如,有一種炎性因子叫腫瘤壞死因子。當它的濃度升高時,可以改變細胞的胰島素受體的結構,讓受體結合胰島素的能力降低。也就是說,正常情況下,一個胰島素就可以結合受體,傳遞信號。現在可能需要兩個、三個,甚至更多,這就需要更多的胰島素,才能把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圍內。這被稱為胰島素抵抗,是糖尿病的早期症狀。長此以往,更多的胰島素受體被破壞,胰腺分泌胰島素的能力達到極限,血糖控制不住了,糖尿病的症狀就顯現出來了。
炎性因子還會破壞血管壁,造成脂肪堆積在血管壁上。如果是眼睛的血管被堵住,眼睛可能失明;如果是腿上的血管被堵住,下肢供血不足,下肢可能壞死;如果心髒的血管被堵住,可能得冠心病。不過,肥胖患者體內的炎症是低度的、慢性的、長期的。它就像是一團小火,慢慢地燒,燒上10年、20年,直至身體內的多種疾病暴露出來。
因為肥胖很容易檢測,一般通過人的外部特征就可以看出來,因此它就像是身體發出的一個警報,告訴你健康正在受到威脅。
長期吃肉,腸子“漏”了
記者:為何肥胖患者全身都在發炎呢?慢性炎症又是如何引起的?
趙教授:這主要是因為肥胖患者的腸子“漏”了,病菌的抗原,比如內毒素,進到血液裡。當免疫系統檢測到血液裡有病菌抗原時,就認為身體受到病菌感染,開始保護自己,分泌炎性因子。其實,這是一種假性感染。但是,假性感染不同,它是一種假象。病菌並沒有進到人的身體裡,只是病菌的抗原進入到血液裡。就像是“狼來了”的謊言一般,免疫系統上當了。
記者:為何肥胖患者的腸子“漏”了呢?病菌抗原又是怎麼進到血液裡呢?
趙教授:這跟腸道菌群結構失調有關。而腸道菌群結構失調又與我們的飲食結構有關。目前,人們吃動物性食物多,吃植物性食物少。很多時候,吃進去的東西並不都能完全消化。很多營養成分沒怎麼消化就到了大腸。大腸的腸壁上棲息著大約2千克細菌。而尚未消化殆盡的營養就用來養這些細菌。
至於養什麼細菌,就看你吃什麼了。如果吃動物性食物多,你就養了一批愛吃肉的細菌。你可要注意了,事實證明,愛吃肉的細菌大都是病菌。病菌也有新陳代謝。老死的病菌會釋放病菌的抗原。如果你腸壁上養了很多病菌,病菌抗原的濃度豈不是很高?這些病菌抗原便在你的身體裡埋下隱患。它們開始攻擊你的腸壁。
正常情況下,你的腸壁完好無損,病菌無從下手。這是因為你的腸壁受到有益菌的保護。當你吃植物性食物時,有益菌幫助你消化膳食纖維。一方面,有益菌從中獲取營養,養活自己;另一方面,有益菌還釋放出短鏈脂肪酸,供腸壁的上皮細胞使用。這些有益菌緊緊貼在腸壁上,保護腸壁。但是,如果你吃動物性食物多,吃植物性食物少,腸壁上的有益菌就會越來越少,病菌越來越多。此時,腸壁失去保護。在病菌的長期攻擊下,腸子“漏”了,通透性增加了。病菌的抗原便借此通道進入血液。
當腸道菌群結構失調後,腸道的病菌增多。繼而,病菌的抗原進入血液,人開始全身發炎。這種慢性炎症引起身體異常堆積脂肪,首先表現出來的症狀就是肥胖。然後,慢性炎症繼續侵襲身體內多種細胞,引發多種其他疾病,比如糖尿病、冠心病等。
肥胖是因為吃的不合理
記者:根據您剛才的分析,腸道菌群結構失調才是肥胖的根源。但是,傳統觀點認為,吃得多,運動少,身體儲存多余熱量,這樣才引起肥胖。您是如何看傳統觀點的?
趙教授:首先,我們肯定,肥胖與吃有關。究竟是吃得多,還是吃得不合理,這才是兩個觀點的分歧所在。是不是吃得多就一定胖?答案是否定的。這是有實驗依據的。2004年,美國華盛頓大學的傑夫戈登教授用小鼠做實驗。當給無菌小鼠吃高脂飼料時,小鼠怎麼吃都不會胖。但是,當給吃低熱量飼料,本來不會胖的小鼠直接注射病菌的內毒素,誘發慢性炎症後,它也會發胖。因此,肥胖不是單純由高熱量引起的。
記者:如何構建合理的腸道菌群結構,避免肥胖呢?
趙教授:構建合理的腸道菌群結構,需要合理的飲食結構。我們前面提到,吃什麼食物,養什麼菌。要想養活有益菌,需要多吃植物性食物。其實,植物性食物營養豐富。除了含有膳食纖維外,很多植物性食物都富含優質高蛋白,比如,大豆、赤豆等。此外,植物性食物中也含有多種維生素、人體所需的微量元素等。
谷類、豆類、素菜類、堅果類都是營養豐富的植物性食物。谷類膳食纖維比較多。豆類蛋白質含量比較高,氨基酸種類比較均衡。素菜富含多種維生素。堅果既有蛋白質,又有不飽和脂肪酸。
因為吃動物性食物多,養的病菌就多。所以,應該盡量少吃動物性食物。另外,除了合理飲食外,每天多運動,活動活動筋骨,也是有益的。
本文引自:健康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