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法師開示
淨空法師:學佛不持戒佛法就成了學術知識,不能成就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
|
|
|
|
|
|
淨空法師:學佛不持戒佛法就成了學術知識,不能成就
恭錄自《淨土大經解演義》 底下一段,『戒若琉璃』,這是一句經文。「戒者戒律,為戒定慧三無漏學之首」。什麼叫無漏?這是佛學專有名詞,佛用器皿做個比喻。譬如這個杯子如果有破損,這裡面盛水就漏掉,無漏它是完整的,它沒有破損,舉這個意思。漏叫煩惱,把什麼東西漏掉了?智慧漏掉了,功德漏掉了,福田漏掉了。怎麼漏掉?煩惱。就像這個東西有破洞,破洞是什麼?貪瞋癡慢疑,五個破洞,怨恨惱怒煩,十個破洞,所以你裝東西全漏掉了。這個東西都沒有了,這就叫無漏,你的智慧、你的德能相好、功德一點都不漏出去。佛把這個漏做為煩惱的代名詞,無漏就是沒有煩惱,煩惱斷了。 三無漏學,這個三就是戒定慧,戒定慧叫無漏學,戒是擺在第一。我們從哪裡學起?從第一學起,要守規矩。古時候從小教,什麼時候教?母親懷孕就教,叫胎教。中國古禮有胎教的禮,婦人懷孕之禮。做母親一定懂得,起心動念會影響胎兒,言語造作也會影響胎兒,所以思想不能不純正。絕不想不善的東西,絕不可以說不善的語言,絕不可以做不善的事。為什麼?影響胎兒。你都能夠注意到了,很小心、很謹慎,這個小孩生下來非常好養,聽話。為什麼?從在胎裡頭就教好了。外國人不知道,胎教在這個地球上只有中國人曉得,而且中國人很早就知道。小孩出生下來之後,你就要知道,他會看、他看聽,他已經在學習、在模仿。所以凡是不善的、不如法的,都不要讓他看到,不讓他聽到,不讓他接觸到。母親就要把關了,母親這個關要把好,任何人跟小孩見面都要端莊有禮,要規規矩矩。為什麼?他在學,你不能把壞樣子給他看。所以中國歷朝歷代都有那麼多聖賢出來,有道理,他從小教好了。 現在這一百多年,沒人了,原因是沒有受過這個教育。中國這個胎教到滿清末年民國初年還有,做母親的還懂得,可是中日戰爭之後沒有了。中日戰爭之後,中國的家沒有了,天天打仗逃難,我們從小就逃難。九歲就學做家事,煮飯、洗衣服、縫被子統統要會干,為什麼?怕在戰爭當中,家打散之後,你小孩自己要能夠活得下去。所以從小著重在生活教育,這是環境造成的。對於這些倫理道德就不講了,沒人講了,你也沒機會學。所以中國傳統教育徹底崩潰,是在中日戰爭。前天七月七號,七七抗戰,好像是民國二十六年,這個戰爭爆發,我們最大的損失,就是把中國家庭教育沒有了,中國的家沒有了。而維持中國幾千年來社會的安定、國家的長治久安,靠什麼?家的力量最大,家家都把人教好了,從小就教好了。所以,人人是好人,人做的事,事事是好事。他的標准就是四科,五倫、五常、四維、八德,中國幾千年來就教這個。四書、五經、十三經是這個的發揮,這個好像是根本,四書、五經、十三經是它的枝葉,《四庫全書》是它的花果,都從這個根裡生的,根沒有了社會就亂了。今天如果要社會恢復正常,恢復安定,恢復和諧,還得把這個東西找回來。不但這個東西能救中國,英國湯恩比博士說能救世界。他在七0年代說過,「解決二十一世紀社會問題,只有中國孔孟學說跟大乘佛法」。大乘佛法在中國,不在印度,印度佛法沒有了。孔孟學說是中國的,大乘佛法也是中國的,這一套東西能救國家、救民族,能救全世界。能幫助社會安定,能化解地球上這些災難。 今天問題在哪裡?問題在信心,你相不相信?不相信就完了。所以,今天真正的危機可以說就是信心危機。如何樹立信心是今天第一樁大事,一般人講頭等大事,如何樹立信心。相信中國傳統文化、相信孔孟學說、相信大乘佛法,這個世界還是可以救的。如果信心沒有了,災難是無法避免。那我們相信,學佛的同學比較有一點信心,但是信心還不夠,要加強。怎麼加強?學經教就加強了。為什麼?破疑生信。儒家、道家、佛家這些經典讀多了,還可以參考科學家的報告,為什麼?你跟佛法一相對,很多都是佛法裡頭講過的,他們現在才發現。佛在三千年前就講得那麼透徹,比他講得還圓滿,我們的信心才十足。 有了信心那就得真干,我們要落實。把聖賢的教誨、經典上的教誨應用在生活上,應用在工作上,用在處事待人接物。戒是什麼?《弟子規》是戒、《感應篇》是戒、《十善業道》是戒,是根本戒。如果把這個東西丟掉了,這三樣東西在過去,特別是《弟子規》跟《感應篇》,《弟子規》可以說是胎教就開始了,誰教的?父母做到,影響胎兒。小孩出生到三歲這一千天,這一千天叫扎根教育,古人諺語說得好,「三歲看八十」,三歲這一千天教好了。《弟子規》他雖然不會念,他全做到了,為什麼?他跟母親學的,母親做出來了,他看到、他聽到,所以他都學會了。三歲看八十,八十歲都不會改變,根扎得穩。三歲以後,慢慢懂得一點,大一點了,母親教他因果教育。因果教育到哪裡學?城隍廟。我的因果教育在城隍廟學的,母親一年至少到城隍廟燒香得有五、六次。帶著小孩去燒香,你看閻王殿,就告訴你,干壞事,干這個壞事這個果報,那個壞事那個果報,嚇死人,一生都害怕。想到有不善的念頭、不善的行為,就想到閻王殿那些塑像,它那是教育,因果教育,根深蒂固。受倫理道德教育,不好意思做壞事,羞於作惡,但是懂得因果教育,不敢作惡,人自自然然他就有規范,他就向倫理道德去靠攏了。 現在這個都沒有了,現在小朋友教育教什麼?大概父母都忙著事業,去賺錢去了,好像人生賺錢是第一個目的,錯了!人生的幸福快樂與金錢不相干,與地位也不相干,與倫理道德相關。所以現在小朋友,你看看眼睛一張開就看電視,電視教他什麼?暴力、色情、殺盜YIN妄,從小就學會了。所以,長大他叛逆,他會殺父親、殺母親、殺兄弟,這個正常現象,因為他從小出生,他就接受這個教育。因果不能不懂得,小孩要好好的教,要負責任。為什麼?小孩教好了,他能夠救國家,能夠救世界。你沒有好好的教,他將來就成為一個敗類,禍國殃民,甚至於搞得你家破人亡。所以,小孩的教育太重要了!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到此地了。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乘無量壽經解》第六百零五面第二行: 『戒若琉璃』,「戒者戒律,為戒定慧三無漏學之首。奉持戒律,明淨清潔,以自莊嚴,持戒淨潔,譬如琉璃。《梵網經》曰:戒如明日月,亦如璎珞珠。故曰:戒若琉璃」。內外明潔。昨天我們學到此地。學佛,不但是學佛,中國傳統文化儒釋道三家都重視戒律,戒律就是規矩,所謂不依規矩不成方圓。學佛從哪裡學起?要從戒律學起。戒律不是形式,而講求實質。我在早年初學佛的時候,章嘉大師告訴我,佛法重實質不重形式。那個時候我是在家身分,初學佛,剛剛接觸一、二個月,老師善巧方便。以後,大概總有三、四十年,我在新加坡遇到納丹總統,新加坡的總統,現在他還是總統,有一天在一起吃飯,我們坐在一起,他告訴我,他是印度人,也是印度教,他說他最佩服的是佛教,他說佛教重實質不重形式。我聽的時候都愣住,第一次我聽這個話是章嘉大師告訴我的,從來沒有人講過,納丹講的話跟章嘉大師完全相同,我就知道這個人是內行人,不是外行人。 今天戒律變成形式,有名無實,在家學佛五戒十善做不到,出家學佛沙彌律儀做不到。什麼原因?為什麼從前的人能做到?我們往前推,一百五十年前的人能做到,那不是假的,這一百五十年疏忽了。我們細心去思惟觀察,把它的原因找回來。守規矩是要從小教,從小就不守規矩,儒家的禮、佛家的戒律都沒有辦法約束他,這是一定的道理。中國古人有一句話說得很好,叫「教兒嬰孩」,你教你家的子女什麼時候教?嬰孩,嬰孩是剛剛出生,長大了不好教了。你小孩時候,三歲教他,遲了,來不及了,真的是嬰孩。「教婦初來」,娶妻子你教她,她剛進門的時候就要給她訂一些規矩讓她遵守。所以中國自古重視禮教,是從懷孕時候就開始,胎教。胎教如果注意,這十個月期間小心謹慎,這小孩生出來很好教,會非常聽話,因為他在母親胎胞裡面他就能夠感受母親的思想、言行,跟她起感應道交的作用,這真正扎根。這個疏忽有一百五十年了。 所以佛在《無量壽經》上說的話慈悲到極處,現在人什麼都不懂,別怪他,為什麼?先人無知。他的父母不知道,祖父母也不知道,曾祖父母也不知道,高祖父母也許知道一點,不相襲了。你要向上推多少代?要推到七、八代才知道。疏忽這麼久了,我們怎麼辦?我們明了之後,只有自己下定決心去補習,把這個課補回來。要從哪裡補起?要從基本課程補起,這個基本課程就是《弟子規》、《感應篇》,要認真學習。《弟子規》不是念的、不是講的,是要做到,每一句、每一個字都要做到,非常認真的做,我們的根就扎下去了。行不行?行,真正用心的話,二、三個月就做到了。 我們過去在湯池試驗,招收三十幾位老師,第一天跟我見面的時候,我就鼓勵他們,我們這一次做試驗意義很深,我們的使命很重,試驗成功了,無量功德,試驗要是失敗了,那得翻過來,是無量的悲慘。為什麼?中國傳統文化沒有人相信了,試驗不成功,可能中國傳統文化就被人拋棄了,這麼樣嚴重的關鍵。所以我對老師殷切的期望,我們要認真,我們捨命也要把它做成功。我給老師是四個月的時間,沒想到這一批老師兩個月就做到了,我們真感動!做到了怎麼辦?下鄉入戶把它演出來,表演做出來。走到農民家裡面,看到老人就是自己的父母,我是他的兒女,我應該怎樣孝敬他,把弟子規認真落實。這一做到,真正去做,效果出來了,這個小區的人就受了感動。看到老師對他們行孝道,老人感覺到很慚愧,沒有把兒女教好。他家裡面的兒女看到之後也感動,我們對父母沒有能盡孝道,用真誠去感動,這叫教學。中國古人提倡的是身行言教,身行在先,言教在後,你真做到了,你說出來人家相信,你沒有做到你說出來,假的,沒有人相信你。所以這樣下鄉表演了三個星期,我說可以了,開班教學。一宣傳,開班教學,人都來了,自動的都來了。為什麼?他看到了。街道一般人亂丟垃圾,我們怎樣去教?不勸、不說,老師穿著制服每天早晨出去撿垃圾。撿了兩個星期,人都不好意思再丟垃圾,所以街道就整齊清潔。不做不行,認真去服務。小街上遇到一個婦女,告訴我們的老師,她們家的廁所很骯髒,能不能幫助她洗一洗。我們有兩位老師去,把它洗得干干淨淨。旁邊鄰居對她講,妳太過分了!我們老師真干、真聽話,服務到家,所以中心老師的話地方人民相信,這個教學就收到效果了。這是什麼?持戒,《弟子規》是根本戒。 在佛法裡面,世尊在《佛藏經》裡說過,《佛藏經》是一部經的名字,不是《大藏經》,是一部小經,佛在這個經上說,「佛子不先學小乘,後學大乘,非佛弟子」。這釋迦牟尼佛的教誨,釋迦牟尼佛重視修學的次第,一定先小後大。小乘是什麼?小乘教你怎麼做人,怎樣做個好人,怎樣做個善人。經典一展開,「善男子、善女人」,那是有標准的,持戒、守規矩,這才叫善人。所以佛教在中國小乘經典翻譯得非常完備,跟現在南傳巴利文的《藏經》一對比,我沒做過這個工作,章嘉大師告訴我的,大概巴利文經典比我們只多五十部的樣子,全部差不多三千多部,巴利文只比我們多五十幾部,你就曉得這個翻譯是多麼完整。在隋唐時候小乘有兩個宗派,成實宗、俱捨宗,是學佛的人必須要學習的,在這扎根,這佛教小學。可是到唐朝中葉之後,我們這些祖師大德就不學小乘了。所以到宋朝的時候這兩個宗派就沒有了,現在不是研究佛教歷史的都不知道有這兩個宗派,這兩個宗派大概失傳一千年了。那怎麼辦?小乘不要了,去學大乘,這行嗎?這是釋迦牟尼佛所不許可的。我們的祖師大德就用儒、用道代替小乘,成績不錯!差不多一千三百多年來,無論是哪一宗,人才輩出,說明成績可觀,祖師們沒有做錯。 今天麻煩大了,小乘不學,儒跟道也不學,這個問題嚴重了,大乘不得其門而入,原因在此地。縱然去研究大乘,沒有儒跟道的基礎、沒有佛的小乘的基礎,變成什麼?變成學術,他一生所研究的,他能講、他能寫,做不到,煩惱習氣一點都沒有斷,還是凡夫。那他呢?我們今天講,佛學,他是搞佛學的,把佛法當作一門學問來研究,那麼成績是知識,不是戒定慧。學佛一定是戒定慧三無漏學,戒定慧不要了,那就變成三有漏學,不是無漏學了,有漏學是世間法,所謂有漏就是煩惱習氣完全沒有斷掉。這是最近這一百五十年普遍的現象,不但在中國,在外國也不例外。這個現象如果再要這麼下去,佛法就在這個世間消失了,經典還留著在,統統變成學術、變成佛學的知識,裡頭戒定慧這三無漏學的功德利益我們完全得不到。 這些話早年我這三個老師都告訴我,都勸我要重視,因為我在初學佛的時候是跟方老師學哲學,把它當作一種學問來研究,對於經論喜歡,對於戒律就疏忽了,不理它了。這裡頭有個很大的錯誤觀念,認為戒律是生活規范,釋迦牟尼佛訂的這個戒律是三千年前,而且是印度,三千年前古印度的生活規范,我們學這個干什麼?所以這是我們無法接受的,我們是現代人,我們是中國人,我們的生活規范是中國古聖先賢訂的。所以還好就是我對於五倫、五常、四維八德不反對,我還是努力在學習,可是對佛法戒律,那是印度人的東西,尤其是三千年前印度人的東西,我們沒有學這個的必要。章嘉大師看得很清楚,知道我這個觀念不容易糾正過來,所以他有他的善巧方便。我們每個星期見一次面,我跟他三年,至少有一百個星期。每一次我離開的時候,老人一定送我到門口,一定對我輕輕說一句話,戒律很重要。他沒有啰唆,他不勸你,只提一下,戒律很重要。我也是聽得耳熟了,也不以為意,我總認為是老和尚他執著這個,也許對現在的東西知道的不多。都是我們對老人誤會,老人慈悲! 到他老人家圓寂,我的指導老師失掉了,也非常的感動,他的火化是在另外一個單獨的地方給他起一個塔,不是一般的火化爐,單獨給他做的。甘珠活佛主持火化的大典,在火化的小塔他住了一個星期,我是因為有工作,只能請三天假,我在那裡住了三天。三天三夜我就在想,我跟大師三年,他教了我些什麼?我反省,做了一個總結,這一反省,這個印象太深了,戒律很重要。想他為什麼要說這句話?終於被我想出一個答案。我們所想的是世間法,這是我的一個概念,世間法三代的禮就不一樣,三代是中國夏商周,不相同,有興有革,好像現在我們的法律,過幾年不太適用了,要修訂一次,釋迦牟尼佛的戒律沒有人修訂,還是老樣子,總得適合於現代化的生活,它得有修訂,沒聽說有人修訂。悟出個什麼道理?它是出世間法,它不是世間法。我想到這一點的時候,對戒律尊重的心生起來了,它是超越世間法,你如果不遵守你不能夠超越世間。所以才曉得,因戒得定,想到這個,因定開慧。這個不是世間法,《弟子規》不能得定,《感應篇》也不能得定,可是佛法裡面這個三皈五戒十善能得定,從這個地方算是認清楚了。這是章嘉大師苦口婆心,輕描淡寫提醒我這一句,他也不跟我講,我也不問他。他走了以後,在他的塔前面住了三個晚上,想出這個道理,於是乎對戒律就重視了,開始看戒律的經典。對於現代年輕人很難接受。 所以戒律從哪裡學起?這些年來我們提出來了,從《弟子規》學起,從《感應篇》學起,有《弟子規》跟《感應篇》的基礎,你學三皈五戒十善不難,可以能跟古人並齊,不會在他之下。如果不從《弟子規》,那你就沒有根,這根之根你沒有,你的成長速度會很慢,也可能你退心,這一條路你走不通。於是我們才真正認識《弟子規》跟《感應篇》的重要,有這三個基礎,《弟子規》、《感應篇》、《十善業》,你就決定能生淨土。為什麼?你是善男子、善女人,帶業往生得有這個條件。人都做不好,你怎麼能到極樂世界去作佛?你想到極樂世界作佛,先把人做好。好到什麼程度?好到你確確實實有能力生欲界天,你得有這個能力。《弟子規》跟《感應篇》可以幫助我們生欲界天,來生不失人身那是肯定的,那一點懷疑都沒有,你決定不墮三惡道,這在佛法是保證你不會墮三惡道。如果這個基礎沒有,學佛也不一定會墮惡道,很難講,看你臨命終時最後一念,如果最後一念還是貪瞋癡,三惡道去了。臨命終時親情不能放下,這是貪愛,財產不能放下,都是障礙,都屬於貪,貪墮餓鬼道,愚癡墮畜生道,瞋恨墮地獄道。 為什麼印光大師在《文鈔》裡囑咐人送往生,八個小時不要去碰這往生的人,他斷氣八個小時連他的床都不要碰它,離它遠一點?怕他發脾氣,怕他生氣。八個小時一般來說神識沒離開,雖然斷氣了,沒離開,就是說他有知覺,八小時之後神識離開了,那個沒問題。為了安全起見,最好是十二個小時,或者十四個小時,那很安全了,決定沒事情了。這個規矩要懂、要遵守,不要一會去摸他,一會去摸他,如果他一發脾氣,你們這麼討厭,你摸他,他痛苦,一發脾氣就把他送到地獄去了,那就變成冤家了,他會恨你。印祖說的這個話決定不是假話,我們要有這種常識。 戒要認真去做,要做得很干淨,明淨清潔,明淨是講心,清潔是講行,以自莊嚴。持戒淨潔,譬如琉璃,琉璃是比喻,透明的,講琉璃瓶,我們今天很多用水晶,在佛法裡,琉璃是翡翠這一類的,我們一般講翡翠,透明的綠色的稱為琉璃,佛經上講的玻璃就是水晶,古時候沒有現在這種化學做的玻璃。所以玻璃就是指水晶,琉璃是指翡翠,這是寶玉。《梵網經》,這個也是一乘大經,可惜沒有完全傳到中國來,只有一品傳到中國,「菩薩心地戒品」,裡面有「戒如明日月,亦如璎珞珠」,這是用比喻,「故曰:戒若琉璃。」 「內外明潔。內者指心意,意業清淨,起心動念悉離垢染」,這是內心,「外者威儀具足,德形於外,內外悉潔,故其言說令眾心悅誠服」。這是效果,持戒的效果,人家對你尊重、對你尊敬,你說的話別人願意聽,別人願意去照做。這個戒不就很簡單嗎?戒就是我們把佛的教誨表演出來、做出來,這就叫戒。現在我們談到受戒,受戒能得戒嗎?不能。這話不是我說的,誰說的?蕅益大師說的。蕅益大師是明朝末年、清朝初年的人,三百多年前的人,將近四百年。他老人家是研究戒律的,我們淨土宗的祖師,精通戒律,在當代那個時候有人稱他為律師,他說中國從南宋以後就沒有比丘。南宋之後,元、明,元一百年,明大概三百年,就沒有比丘,所謂比丘叫名字比丘,有名無實,也就是說比丘戒做不到了。如果想真正得比丘戒怎麼辦?他講了,修占察輪相,依這個方法去修,自己修自己可以得到。所以他有《占察經》的批注。只有用這個方法,真正忏除業障,戒相會現前,有感應。不用這個方法,戒壇裡面是有名無實。可是戒壇要不要參加?要。為什麼?佛經上講得很清楚,沒有受比丘戒,比丘戒不可以看,比丘戒、比丘尼戒,不是比丘、比丘尼不能看他的戒本。為什麼?不是秘密,不是不能見人,是怕你造罪業。你沒有看,你對比丘、比丘尼很尊重,尊重是功德,你種福,你看了之後,你覺得他這裡也做得不對,那也做得不對,你就批評他,你對他的尊重心失掉了,那你就造口業了,你造口業的時候是你在造業,你將來受果報,佛是為這個原因不准你看。但是有一個例子可以看,你看全部《大藏經》就能看。為什麼?你了解,你看比丘、比丘尼不如法,你不會說他,你還是非常恭敬,修你的福報,是這個原因。不是有什麼秘密,佛法裡決定沒有秘密。密宗也不是秘密,那是什麼?深密,理太深,不是一般人能懂。所以它是深密,不是秘密。佛法大公無私,哪有秘密! 所以戒律裡面最重視的是意業清淨,我們老實念佛,我們這心裡只有一句佛號,除一句佛號之外統統放下,你說他的戒清不清淨?清淨了。不管他受不受戒,他戒都清淨了。這叫什麼?這叫定共戒、道共戒。你心裡只有阿彌陀佛,你怎麼會有過失?所以一句阿彌陀佛,三聚淨戒統統清淨了。確實有念佛的念佛人,連三皈依都沒有受過,他念佛往生了,臨終的時候佛來接引。你說他有沒有戒定慧?統統具足了。所以我們一定要明白這個道理,這就是佛法重實質不重形式。沒受三皈五戒,你把《無量壽經》、《彌陀經》聽懂了,真正發菩提心,一向專念。菩提心是什麼?菩提心就是阿彌陀佛,心裡只有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什麼都沒有,那叫大菩提心,圓滿的菩提心。你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還不就是為了要親近阿彌陀佛嗎?現在阿彌陀佛在你心裡,你的心跟阿彌陀佛已經變成一體。像中峰禅師在《系念法事》裡所說的,「我心即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即是我心;此方即是淨土,淨土即是此方」。你能把這兩句話真做到,真兌現了,那你有真實功德。不但你自己將來決定往生作佛,你現在住在這個地方,這個地方沒有災難。為什麼沒災難?心淨則佛土淨。你一個人住在這裡心清淨,你的佛土清淨,別人住在這裡他沾光了,別人心不清淨,你清淨,沾光了。這就是我們中國古人說,「一個人有福,連帶一屋」,享他的福報,沾他的光!戒經裡面告訴我們,這個地球上出現一個僧團,整個地球都沾光。這個僧團什麼?六和僧團。幾個人?四個人。四個人真正修六和敬,這四個人不管是在家、出家,僧團不一定是出家人,在家學佛四個也一樣,四個人,那個功德就救全世界,就救了地球。 我從明白這個道理,就非常留意,想找四個人,找了五、六十年找不到。兩個人都要吵架,怎麼和合?沒有法子,四個人不能不吵架,不能不鬧意見。真正念阿彌陀佛的,把阿彌陀佛放在自己心上,一個也沒找到。實在找不到怎麼辦?求自己,別求別人,我自己要做到。做到真快樂,什麼災難都沒有了。為什麼?災難現前的時候到極樂世界去了,佛決定到時候他就出現,他就來接引你。我們念阿彌陀佛,句句聲聲都跟阿彌陀佛感應道交,這都是真的不是假的。對這個世間親情要放下,名聞利養要放下,欲望要放下,這東西障礙,還有你學的這些東西也要放下,你不放下是所知障,全是麻煩。這些東西真搞清楚、搞明白了,我們遵守戒律,一門深入、長時熏修,到大徹大悟再廣學多聞,這就對了。 我跟李老師學《華嚴經》,這是在台中最後一個課程。我也曾經跟諸位說過,《華嚴經》八十卷,我學多少?學第一卷,我只聽他講第一卷,後面我全會了。他在台中講,我到台北講,幾個月之後我超前了。為什麼?他一個星期只講一個小時,我一個星期講三次,一次是一個半小時,我一個星期講四個半小時,他一個星期講一個小時,所以不到一年我就超過他了,我沒開悟。沒開悟都有這個能力,那開悟還得了!這是佛法修學的秘訣,這個方法傳到中國來了,儒學到了,道也學到了。所以這「一門深入,長時熏修」,儒釋道三家共同承認,都講求戒定慧,守規矩,一門深入,長時熏修,得三昧,最後開悟,有大悟、有大徹大悟。所以戒是基礎,決定不能夠疏忽,疏忽成就就非常困難。一般成就那是世間的學術,就是知識,你在佛法裡頭得不到智慧,你沒有辦法得到法喜。佛法非常明顯的效果就是法喜充滿,常生歡喜心,煩惱、憂慮、牽掛這些東西一掃干淨了,清淨心現前了,這是第一步的功夫;平等心現前,那是第二等,那菩薩境界;到後面這個覺,覺就是大徹大悟,法身菩薩境界,就是佛境界。 ... 我們看禅宗《五燈會元》、《景德傳燈錄》,修禅開悟,大徹大悟,明心見性,再加上教下的大開圓解,淨土宗的理一心不亂,密宗的三密相應,這些有成就的人合起來,我們最保守的估計,不會少於三千人。這三千人都見到阿賴耶,他們明心見性,見性成佛,對於阿賴耶這個事情統統清楚。這麼多人做證明,這哪是假的?至於淨土念佛往生人數就更多了,這二千年來,我們最保守最保守的估計,肯定超過十萬人。你要曉得,這些人成就了,他都去作佛去了。我們今天明白了,一定發心要迎頭趕上,我們不能墮落,不能在人後面。他們已經成就,我們還沒成就,努力,希望在這一生當中決定成就。這個事情做得到,不是做不到,理論、方法、經驗這部書裡頭統統都有。我們要迎頭趕上,這一部經就夠了,不能搞多,不能搞雜。我們過去生生世世沒能成就,大概就是搞得太多、搞得太雜,心不能專一,所以心是散亂的。這一生我們如果還是用散亂心,也就是妄念很多,思想很復雜,那這一生我們依舊不能成就。 我們一定拿出勇氣出來,放下,連佛法也放下。佛在《金剛經》上告訴我們,「法尚應捨,何況非法」,捨就是放下。這是什麼意思?佛法裡頭只取一門,其它的要放下,一門深入,長時熏修。這叫符合戒定慧三學,聽話就是持戒,一門就是修定,修定定到一定的程度他就開悟,不必求開悟,到時候自然開悟,這個法子妙絕了。凡夫成佛不難,難在你不聽話,你自己的見解,就是成見,太強了,相信自己,不相信佛菩薩,當然更不會相信祖師大德,結果自己吃虧了。如果帶著這種疑惑念佛,這一品經後面講到,生到邊地,不能入品。在邊地還要耽誤五百年,這五百年見不到佛,聞不到佛法。誰在懲罰你?沒有人,自己迷惑顛倒所干的。佛法當中,無論什麼境界裡,沒有一樣不是自作自受,你要把責任推給別人,那你罪過就重,愈往下墜愈辛苦。所以要曉得,要了解事實真相,「行有不得,反求諸己」,問題決定在自己,不在外面,不在佛菩薩,也不在經典,自己錯了。惡范圍包括非常之廣,善亦如是,懂得斷惡修善、破迷開悟。佛的言語,言徹實理,實是真實,現在人講的真理,字字句句話都是真理,所以講很深。佛的教誨字字句句都能幫我們轉凡成聖,這叫甚善,這聖是什麼?聖是佛,確實能幫助我們在這一生去作佛,這是大善。 ... 斷煩惱在佛法修學它是關鍵,成功、失敗的關鍵。自行的成功、失敗,度他的成功、失敗,關鍵都是在斷煩惱。可偏偏現在人把這個最關鍵的問題給捨掉,還有我在初學佛時聽人家講:吃人的戒律,戒律不是好東西,把人捆綁起來,讓人家不自由,動彈不得,佛法可以學,戒律可以不要。我們早期學佛的時候,常常聽到佛門這麼說法。錯了,大錯特錯!我很感激章嘉大師,我跟他三年,一個星期見一次面,一百多次。每次去,離開他的時候,他都會送我到門口,很輕很低的聲音給我說一句話:戒律很重要。就這麼簡單一句話,我聽到耳熟,沒有在意,我也沒有問他,他也不說,他知道我們年輕人那個心態,只是這句話用來加深我們印象。到他往生的時候,我認真反省,我跟他三年,他教我什麼?這一反省,第一個印象就這句話「戒律很重要」,為什麼老是說這句話?在我當初觀念當中,戒律是生活規范,也確實是如此。那我們是現代人,釋迦牟尼佛是二、三千年以前的,時代不同了,這規范還用得著嗎?再說我們是中國,有自己傳統文化,它是印度的,三千年前古印度生活規范,我們要學它干什麼?我們挺有理由的,不接受。三天反省,發現了,可能是佛家講出世間法,中國傳統講世間法,世間法這些規矩隔一段時期必須要修訂,像法律一樣定下來,過幾年不太適用,要修訂一下,世間法。所以三代之禮有興有革,就是經過修訂。佛的戒律是出世間法,你要想出世間,那你就得學它,不想出世間的,那你就不必學它,我想通這個道理。在章嘉大師火化的那個塔,我在那裡住了三天三夜,想到這麼一個結論,明白了,戒律跟世間的禮不一樣,不能夠相提並論,那是世出世間法的標准,所以它不能改變。從這個新的思惟,我就開始看戒律的書,以前戒律的書不看。 到晚年才發現《弟子規》是戒律,《感應篇》是戒律,許多宗教裡面都有戒律,都有倫理道德,這個東西不但出世法管用,世間法還是管用,因為有它,世間的這些禮樂、規矩才真正能做得好,它很管用,才重視這門東西。老師確實用心很苦,一定讓我自己去悟出來我才相信,他不給我講。為什麼?講的時候,我心不服,反而把自己的悟門給堵死,這是教學裡頭最高的技巧。為什麼不給你講?講把你悟門堵死了,你不會悟;不講,輕輕提示,讓你自己慢慢去覺悟。用這套方法教學,最擅長的是中國的禅宗,他就是不說破,一定叫你悟得,然後你把悟得的提出來向他報告,他給你印證。所以戒律非常重要,戒律是斷煩惱,煩惱斷清之後你才能學法門,為什麼?你學法門才有悟處。你如果有煩惱,學法門你不會開悟,你得到是什麼?是常識。現在人說你得的是知識,不得智能,智能管用,知識不管用。今天這個社會,知識不能解決,地球上這麼多災變,知識不能解決,科學技術都不能解決;智慧能解決,智慧是從清淨平等覺裡頭生的,不是從煩惱,不是從知識裡頭生,知識裡頭生不起來,這是完全不同的兩種方法。所以我們不可以用世間法那個心態來學佛,那你就全盤錯了,你一面學一面會批評它。 ... 世尊告訴我們,末法還有九千年,這九千年當中往下去,我們已經很清楚能看到,佛法衰了,真衰了,各宗各派都沒有人了。而且,除淨宗之外都要斷煩惱,這煩惱怎麼能斷?誰肯斷?什麼人能夠放下貪財、貪名、貪色,你去勸人,誰能放下?我們想想,不可能!真正是佛所說的,末法淨土成就。佛在《大集經》上告訴我們,佛滅度之後,正法時期,正法一千年,第一個一千年,戒律成就;像法一千年,像法時期禅定成就;末法一萬年,這一萬年當中,佛說了,淨土成就。淨土是大道,無極之大道。那要沒有好的本子,怎麼能叫人相信?這是華夏這個地區眾生有感,菩薩有應,出現夏蓮居老居士為我們會集《無量壽經》。《無量壽經》是佛多次宣講,翻譯的本子很多,他來整理。在五種不同翻譯本子,用這個原本整理出一個會集本,我們一般講集大成。這就是做為介紹西方依正莊嚴的一個定本,文字通暢,容易懂。跟所有原譯本也好,會集本也好,節校本也好,現在一共是九種本子,你擺在面前,我相信這個本子是最令人歡喜讀的本子。這是第一個,經整理出來了,讀這一本,五種原譯本全讀到,五種本子的精要、精華全在這裡頭,一句也沒有漏掉,這個真難得! 第二個,這都是感,眾生有感,佛菩薩有應,出現一個黃念祖老居士,夏蓮居的傳人,也給我們會集一個批注。老師會集經,經有五種,他給我們會集批注,多少種?一百九十三種,目錄在後頭。一百九十三種經論、注疏,古大德的著述,用這個東西來解釋經文。古人有這種方法,叫集解,集解就是不是自己一個人做的,會合許許多多人的解釋。我們看這個,你看篇篇都是引用很多資料,集解,真難得,把這經文裡頭字字句句講透了。這個本子,我們相信、我們肯定,不懷疑,它是末法最後九千年一切眾生得度往生成佛的因緣。我們學佛有這一本夠了,功力應當在這一本,死心塌地,把全部的精神、力量都用在這一本上。這一本參透了,回過頭來看一切大經,你就得大自在,為什麼?智慧開了。無論去讀什麼樣的經論,肯定沒有障礙,你弘宗弘教都有能力。所謂是一經通一切經通,你功夫就用在這一部經上,這一部經搞通了,全通了。這是個快捷方式,最快速的方法。時間至少十年。 中國古人做學問,「學記」裡頭有,「七年小成,九年大成」,那是世間法。可是這裡頭還有個重要的訣竅,不能不告訴大家,那就是根,儒釋道的三個根,如果學佛,四個根。這四個根要是疏忽,你不在這上真正用功,十年恐怕不能成就。像我們蓋房子一樣,根是地基,基礎!這個基礎需要多少時間?一年就行了,你根就扎穩。你在第一年當中,你去落實《弟子規》、《感應篇》、《十善業》、《沙彌律儀》,要把它做到。這不是念的,不是背的,也不是講的,這是要做到,老老實實做到,踏踏實實的做到。你把這個做到,你跟諸佛菩薩感應道交,用什麼感?就這四樣東西感,諸佛菩薩跟你就有應。你沒有這個根,你發這個願,很好,菩薩看了也歡喜,為什麼?你做不到;換句話說,你跟諸佛菩薩起不了感應的作用。你有這個基礎,你發這個心,諸佛菩薩點點頭,你有能力做到,他就加持你。你沒有這個能力,加不上,加了沒有用處。這是諸位同學真正想在這一生成就,你可不能不知道的。 根之根就是《弟子規》,千萬不能疏忽。別人做不做,那是他的事情,與我不相干。我在這一生當中想成就,那就非做不可;你不去做,你不想成就,那就是此地講的易往而無人。《弟子規》先聽,蔡禮旭有細講,好像是四十個小時,是不是四十個小時?聽個兩遍就夠了,要把它落實。再落實《感應篇》,最後落實《十善業》,有這個基礎,《沙彌律儀》非常容易。所以這四門功課一年就成功了。如果你真想將大乘佛法復興這個使命放在你自己肩膀上,還有一個鑰匙你必須要拿到,文言文,這是工具。因為經典、注疏都是文言文寫的,你對文言文沒有修養,這個文字有障礙。所以文言文至少也得學學。從前李老師教給我們,文言文怎麼學?背書。老師那時候教給我們,你能夠背,熟背五十篇古文,你能夠講解、能夠背誦,你就有能力閱讀文言文,你看文言文就沒有問題;能夠熟讀一百篇,能夠背誦一百篇,你就有能力寫文言文。熟讀五十篇,一個星期讀一篇,一年就圓滿。要一百篇的話得兩年,兩年時間可以完成,你不但能看文言文,你能也寫的一手好文言文。這屬於工具,你沒有這個工具,你不具備這個條件。 古時候,這些東西都是兒童時代就完成。所以我們看民國初年小學生的作文,我看到我們這裡有印出來,大家可以看看,這不完全。過去,早年我留了有十幾本,常常搬家都丟掉了,只剩下兩本,我將兩本現在印成一小冊子,很可惜。但是這是給大家看看,看看你就曉得,民國初年小學生國文的程度,你能看到。確實現在大學文學院的學生寫不出來,我們常感慨的說國文一落千丈,你看到這個你就曉得,這個話不是假話。為什麼?中國古時候,從小就教小孩背這些典籍,從四、五歲開始就教他背,他背到十歲的時候,根基就很厚很厚,十一、二歲寫的文章就非常可觀。現在這種學習我們都疏忽了,每個人都可以學習,都把這個學習疏忽了,沒有留意到,成年之後困難就多了。但是過去李老師說過的,三十歲以前還行,肯下功夫的話都能成就。古時候蘇東坡的父親蘇老泉,二十多歲才真正發憤讀書,他也成為唐宋八大家,也是其中之一。蘇老泉好像二十七歲真正發憤讀書,所以這也給我們做了個好榜樣。他的兩個兒子,唐宋八大家他們父子就占三個。問題沒有別的,就經上講的,勇猛精進,真干! ... 「並誡之曰」,指告誡,『勿得隨心所欲,虧負經戒,在人後也』。千萬不能夠隨順自己的欲望,疏忽經戒,什麼叫疏忽?也學、也聽,但是沒有認真去做。那我們要問,為什麼聽了學了做不到?那就是你沒有能力降伏煩惱習氣。煩惱習氣是什麼?貪瞋癡慢疑,你降伏不了它,怨恨惱怒煩,你控制不了它,它常常會發作,常常起現行。於是你每天生活在煩惱習氣當中,聖教雖好,聖教的利益,你體會不到,你享受不到。所以雖學佛,你落在後面,別人得到了,你沒有得到。「虧者,缺也。負者,欠也」,少了,不夠,「經指經教,戒指戒行」,叫虧負經戒。「此處特勸持戒,以戒乃萬行之基」。學佛,絕大多數都把戒看輕,都認為戒沒有必要。釋迦牟尼佛講的戒,我在年輕的時候也常常這樣想法,全想錯了,認為這是三千年前古印度社會生活規范,從時間上來講,三千年前的,我們今天是三千年後,我們能用他的嗎?從空間來說,那是印度,這是中國,我們有我們自己的生活習慣,有我們自己的規范。我們的這些規范,還隨著時代在增減,我們講修訂,像法律,國家立法,過個幾年、十幾年覺得不適用,憲法都可以修訂。由於這種想法,對戒律就不尊重,愛好經典裡面所說的道理,它說得好,我們學這些東西。那就是什麼?佛經變成哲學,喜歡這些東西,變成學術,變質了,所學的是佛經知識,不是智能。諸位要知道,智慧是從清淨心裡面流出來的,自性!從分別執著的心裡面流不出智慧。我們道地道地用的是分別執著心,哪來的智慧?美其名可以說一句,我們這是世間的小聰明,這個有,這對的,沒錯,世間聰明才智,不是智慧。 智慧從清淨心、平等心裡面生出來的,清淨心生出來的是小乘智慧,平等心生出來的是大乘智慧。我們的心不清淨,有妄想分別執著。阿羅漢有本事,他能把執著放下,於世出世間一切法不再執著,所以他才生一點小智慧;菩薩不但執著放下,分別也放下,所以菩薩的智慧高過阿羅漢;真正做到不起心、不動念,這才叫大徹大悟,明心見性,這個時候,智慧、福德都圓滿的現前。怎麼圓滿?自性裡頭本有的,不是從外來的,要知道外面沒有智慧,外面也沒有真正的福德,只有自性裡頭才真有。大乘佛教教導我們:放下便是!所以佛在這裡特別的勸我們要持戒,這個戒怎麼持法?我學佛學了十幾年,才真正體會到戒的重要。沒有戒的根基,就像蓋大樓一樣,你蓋個茅蓬沒有問題,你蓋大樓肯定蓋不成,為什麼?沒地基。念佛,說老實話,不能往生,這個要知道。念佛法門得生淨土,還是戒為基礎。我們展開經卷,經上稱呼的「善男子善女人」,我們問自己:善不善?善的標准就是五戒十善。如果五戒十善沒做到,佛經上叫的善男子善女人你沒分,你不是的。五戒十善統統做到,你是真正的善男子善女人,這才具備往生的條件,凡聖同居土。 今天為什麼五戒十善做不到?我們在經典裡面讀到,釋迦牟尼佛教誡學生,「不先學小乘,後學大乘,非佛弟子」。這個話說得很重,換句話說,佛教導學生不可以躐等,循序漸進。像現在讀書一樣,一定是小學、中學、大學、研究所,不能躐等。於是佛法是師道,我們明白,釋迦牟尼佛是老師,師道一定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人要不孝父母,怎麼會尊重老師?小乘裡面講倫理、講道德,那是扎根教育。我們中國,古聖先賢懂得這個道理,所以對於小乘經教非常重視,隋唐時代小乘有兩個宗派,成實宗、俱捨宗,學佛都要從這個地方開始,奠定基礎然後再學大乘,提升學大乘。所以小乘的經論翻譯得很圓滿,我們《大藏經》裡面,小乘經叫《四阿含》,《四阿含經》跟南傳巴利文的藏經去對比,南傳的藏經比我們小乘經只多大概五十多種,這章嘉大師告訴我的。總共有三千多部,只多五十幾部,你就曉得我們翻譯是多麼完整。可是唐朝中葉之後,我們中國,這祖師大德提倡的,無論在家、出家不學了,這兩個宗派到宋朝沒有了。我們是不是違背了世尊的教誨?世尊講得很好,挺清楚,不先學小乘,後學大乘,非佛弟子。我們祖師現在不學小乘,只學大乘,並沒有忘記世尊的教誨,而中國佛教是用儒跟道代替小乘。這一千三百多年來,佛教在中國高僧、高士,出家是高僧,在家是高士、居士,人才輩出,成績非常可觀,祖師大德沒有做錯。所以用儒家、用道家來奠定基礎代替小乘,有這麼好的成就。 真的,應該是一千三百年前,中國儒釋道的關系就非常密切,表面上有儒釋道,實際上儒釋道已經圓融了。因為儒,他讀佛經,他也學道,佛、道的經典他都學;道,他也學儒,也學佛;佛,亦學儒,亦學道。所以裡面它就融成一體,這個事實我們要清楚,中國傳統文化已經成了一體。三教九流,這三教是儒釋道,三教九流變成一家,這就是中華傳統文化,它是三教九流混合一體。到最近這一百五十年,中國的國力衰了,外國人以戰爭為手段,中國打了幾次敗仗,簽訂不平等條約,強迫我們接受他們的文化。我們受了這個影響,很不幸的自己喪失民族自尊心,民族的自信心喪失,什麼都是外國人好,中國不如人,自己承認了。所以這一百五十年,我們衰了,衰到今天傳統文化幾乎滅亡,現在變成中不中、西不西,問題出來了,社會動亂,居住的環境許多災變。也很難得現在慢慢覺悟,慢慢醒過來了。要解決當前的問題,西方這個文化解決不了,它解決它自己本身也解決不了。所以外國人要學中國東西、學印度東西,現在非常認真去學習、去找,他能不能找到?能找到。是不是真找到了?沒有。為什麼?沒有真誠恭敬心。典籍他找到,他不能契入,也就是開經偈上所講的「願解如來真實義」,他們雖然得到,他不解如來真實義。好在最近這三十年,科學家研究的成績很好,我們看到這些研究報告,裡面有不少跟大乘佛法、跟中國傳統的文化逐漸融成一體,這是好現象。這個現象幫助外國人肯定中國傳統文化的優異,增長他們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信心,有很大的幫助。對我們來講也有很大的幫助,我們對老祖宗更有信心,對佛菩薩再不懷疑了。 ... 這品經文裡面的教誨,最重要的,我們要把欲望降低,不要做欲望的奴隸,真正徹底斷惡修善。世尊在此地特別勸導我們持戒,佛在經上常說:戒為無上菩提的根本,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是求無上菩提,世出世間一切善法的根本,我們得真干。經教不能不學,為什麼?理論的依據,我們沒有開悟,不能離開經教。經教只學這一部《無量壽經》夠了,經是會集本,批注也是會集本,經是五種原譯本的會集本。而批注呢?是許多經論跟祖師大德的注疏,從這個地方會集而成的。所以這部經是大乘經的精華,學這一樣,宗門教下、大乘小乘、顯教密教,全在其中,一樣都不缺。這個本子是寶中之寶,經典稱法寶,法寶當中第一法寶,我們要有這個認知,要真正的相信。什麼叫真相信?你真做就相信,你沒有做到不是真信。這是早年我受戒的時候,李老師教誡我,受完戒之後,他說:你要真信佛。我們聽了感到很奇怪,我出家兩年才受戒,而且這兩年教佛學院,在外面講經,怎麼能說不信?老師告訴我一個信的標准,從這個標准上來看,我們信是相信了,不夠,還有懷疑,還有做不到的,這就不信。真正相信,沒有懷疑,徹底做到,這可不是容易事情。 所以這些年來,我自己覺得很安慰的,我的信心年年在增長,沒有後退,年年在增長;我的疑惑年年減少,不能說沒有,一年比一年少。學習經教得到法喜充滿,這些是好現象,一般人來講,這有進步,沒退轉。現在年歲大了,體力不如從前,時間我相信也不是很長,所以我把全副的精力都用在念佛上,都用在這部經上,晚年其它的不講了,專講這部經。還有同學問,《華嚴經》要不要講?這一問也難倒了我,《華嚴》怎麼辦?有高人建議我,《華嚴》不必細講,《無量壽經》要細講。《華嚴》不必細講,《華嚴》只是講大意,點到為止,當然點到為止那真正聽得懂的人就不多了,要有相當的根基,《華嚴》不是給初學人講的。取重點,重點標准是什麼?標准是對現代社會、現前生活完全能用得上的,能幫助我們信解《無量壽經》,以這個為目標。這個設想非常之好,那這樣講法,這一部《華嚴經》應該三年可以圓滿,不要用很長的時間,這倒是個好辦法。細說《無量壽》、細說淨土,希望每個同學、每個念佛人都能夠往生淨土。這跟經上講的又不一樣,到極樂世界,我們永遠在一起,不至於分散找不到。如果在六道裡面,生死離別之後,以後很難碰到,碰到也不認識;極樂世界可以永遠在一起,每個人都認識,這是好事情 。 經文裡面講:勿得隨心所欲,虧負經戒,在人後也。『勿得隨心』,「《涅盤經》雲:常為心師,不為師心。」這兩句話怎麼說法?黃念老有解釋,「蓋師心自用,乃行人大失」。古時候讀書人就怕犯這個錯誤,師心自用。孟子說過,「人之患在好為人師」。孔子自己非常謙虛,「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哪裡敢自稱老師?不敢。所以老師對學生他什麼態度?叫友生,友是朋友,我們志同道合在一起研究學術。不敢講指導,現在的話說,我們分享,都用平等的語氣。但是學生對老師一定尊重,尊師重道,為什麼尊師?是重道。而且也是表法,給一般大眾做最好的榜樣;老師也要做最好的榜樣,老師謙虛。你看看孔子對人多謙虛,釋迦待人多謙虛,沒有一絲毫傲慢的習氣,這是我們應當學習的。「因此妄心,正是生死根本」。常為心師,不為師心,這心是妄心,不是真心;真心不會有這個念頭,真正聖人他沒有這個念頭。妄心是生死根本。 「師此妄心,恰是認賊作子。煮砂作飯,何能得食」。這是《楞嚴經》上所說,妄心是什麼?妄心有念頭,就是有分別、有執著,現在我們講,我的看法、我的想法。你看看沒有忘記「我」,我就是虛妄的,我沒有了,真知、真見就出現。只要有個我在,麻煩就大了。這也是佛法跟世法不相同的地方,佛法一入門就把身見放下。身見放下,那個最隱密的後面有我見,我見沒放下。身見是相,四相裡面的我相,我相放下了,那個我見是什麼?我見是末那識的根,那是意根。所以《金剛經》前後兩半部,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前半部放下四相,後半部放下四見。你就曉得,《金剛經》後半部轉八識成四智,那是什麼境界?法身菩薩,華嚴初住以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前面小乘初果就有了,剛剛破四相,往後愈破愈顯著。初果不再執著這個身是我,身見破了,同時也不執著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全不執著,叫破四相,這個功夫淺深差別很大。如果還有我見,那就是「認賊為子」,《楞嚴經》上所說的,錯了。「何況隨心任性,妄作非為者耶!」那就大錯特錯,這世間人現象。 「《四十二章經》曰: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與此同旨」。跟這個意思完全一樣,能不能相信我所想的、我所見的?不可以。為什麼?大乘教裡面佛說得很清楚,有念就是妄念。正念無念,連無念也沒有,有無二邊都沒有,這才叫正念。苦樂二邊都沒有才叫極樂,為什麼?那是性德現前,沒有樂在意識裡頭。只要有細微的執著,就出不了六道輪回;還有細微的分別,就不是菩薩,這個道理總要曉得。回到我們現前的這個位置,我們怎麼修?給你說真話,就是一句阿彌陀佛念到底。把我忘掉,不要想到我,就是阿彌陀佛,念久了,我執自然沒有,這個好!我執要是念掉,你往生極樂世界不是生同居土,那生方便有余土,品位大幅度的提升。什麼時候念佛念到我沒有了,我空、人空,念到這個境界,這是方便有余土,得事一心不亂。凡聖同居土裡面,得一心不亂那是功夫成片,這個很容易得到,人人都可以得到。得到功夫成片,往生自在了,往生有把握,想什麼時候走,真去得了,念頭一動,阿彌陀佛真來接你。因為什麼?你沒有雜念,你起心動念跟六道三善道、三惡道都不相應,你的念頭全是阿彌陀佛。這比什麼都要緊,而且我們都能做到的。做不到的不談,我們一定要能做到的,這才行。
|
|
|
|
|
|
上一篇:讓別人舒服的程度決定你成功的程度
下一篇:淨空法師:講經說法需要注意什麼
|
|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