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鐘茂森博士:《孝經》研習報告(第八集)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
|
|
|
|
|
|
尊敬的各位仁者,大家好!我們今天繼續來學習《孝經》。上一次我們學習到「庶人章第六」,這個意思還沒有講完,我們先把這一章的經文讀一讀:
【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謹身節用。以養父母。此庶人之孝也。故自天子至於庶人。孝無終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
此章的經文是講一個平民百姓,所謂庶人,如何行孝的,這是在《孝經》五孝當中最後一個,這五孝講的是天子、諸侯、卿大夫、士人和庶人,這五種類型的人如何行孝。一個平民百姓也是可以行孝的,因為孝心是我們每個人本有的本性本善,所以不管是在哪一個階層,你的財富、你的地位如何,統統都可以行孝。庶人怎麼行孝?這是所謂利用天時、地利進行生產。在古代社會是農耕社會,所以主要是農業的勞作,收獲這些糧食,積累一點農產品、生活品,來供養自己的父母。而自己又要謹慎,做人也要恭謹,不要犯錯誤、不要犯禮法,節約自己的生活費用來豐豐富富的孝敬父母,這就是所謂的『庶人之孝』。在唐玄宗注解裡面,他把『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謹身節用,以養父母』這幾句經文做了一個淺白的解釋,我們來讀一讀。「用天之道,春生、夏長、秋斂、冬藏,舉事順時,此用天道也」。這個意思很明顯,什麼叫用天之道?這個道在這裡可以解釋為規律,也就是天時的變化,春、夏、秋、冬四個季節,農作物在春天發芽、生長,夏天在茁壯,秋天就是收獲的季節,秋斂,斂就是收獲,收獲之後來過冬,所以冬是藏,把糧食都藏在家裡的地窖裡,能夠過冬。這是古代社會按照天時、季節的變化,很有規律的生活,這叫做舉事順時。舉事就是我們的生活,不管做什麼事,人們都懂得順應天時,不會逆著天時來生活,這叫做用天道,就是掌握自然的規律,隨順自然,這樣的生活是非常健康的。現在科技發達,通過科學的技術可以把春、夏、秋、冬四時這些農作物可以更換季節來使用。譬如說橘子、橙子,這些是冬天收獲的,但是可以把它留到夏天來吃,北半球生長的農作物用運輸可以運到南半球。這種食品已經跟天時和地利都不那麼相應,所以吃起來並不一定是健康。要怎麼樣吃?吃現前本季節收獲的新鮮的這些食品,蔬菜、瓜果、糧食都是要吃當令的,這樣是最健康的。而且是當地的,不管我們旅游走到哪個地方,最好都要吃當地的、當季的食品,這叫做用天道。我們要孝敬父母也要懂得這些健康的常識,如果不懂得這些基本的常識,可能一片好心,但是會讓父母身體遭到損害。所以「用天之道,分地之利」我們要懂得如何在現在來落實。
玄宗他的《御注》裡面還解釋到「分地之利」,所謂「分別五土,視其高下,各盡所宜,此分地利也」。這就是分別,分是分別,地是土地,利就是土地給我們帶來的這些益處、利益,我們要懂得去分別、去取捨,使用起來才能夠懂得用地利,這也是需要有常識的,所謂的科學知識、農業的知識。這個五土,按照《周禮.大司徒》文中所說,五土是指什麼?「一曰山林,二曰川澤」,山林好懂,川澤是什麼?川是水,河流、沼澤之類的,這是濕地。「三曰丘陵」,這是山,山丘。「四曰墳衍」,墳就是指的在水邊的一些高地,有點像鼓起來的這種土地,一般我們說墳墓的形狀也有點像這個樣子,所以稱為墳,衍就是指山坡,就是一座山,山頂和山腳之間的那一部分,山腰,這叫衍,這也是屬於山地。「五曰原隰」,原是平原,隰是指新開墾的這些田地。五種不同的土地,我們要懂得如何來使用。你看古人在《周禮》裡面對這些都有考究,所以一部《周禮》可以說是一個大的社會科學的,也包括人文科學、自然科學的一部寶典,學習這些知識就懂得分別、利用這些自然的資源。「視其高下,各盡所宜」,這就是按照它的資源的性質來使用,這就屬於分地利。所以這是給我們一個啟示,孝敬父母不僅要有一顆真摯的心,還要有知識,還要學習技能,這樣才能夠把自己的孝心落實,才讓父母得到真實的益處,這是一個普通老百姓都必須要掌握的。在生活當中點點滴滴確實我們都要去學習,譬如說父母如果有病,我們都要有醫學的常識,知道怎麼來幫助父母治療,父母有任何的需要,我們都要用智慧、用我們的能力來滿足父母,這些都是行孝。
下面唐玄宗解釋的「謹身節用,以養父母」,他是這樣解釋的,「身恭謹則遠恥辱,用節省則免饑寒,公賦既充則私養不阙。此庶人之孝也」。唐玄宗的這幾句解釋得很好,謹身節用,首先講到謹身,謹身就是持身恭謹,在德行上、在品行上不能夠有所虧缺,正所謂自己德行有缺的話,就招來恥辱,不僅自己蒙羞,也讓父母、家人蒙羞,《弟子規》上所講的「德有傷,贻親羞」。在現在的社會裡面,由於年輕人,很多這些青少年,因為缺少倫理道德的教育,所以在持身方面就沒有那麼恭謹,往往是自己招來很多的禍患、很多的恥辱。像現在網路發達,常常聽到這些報導,說這些年輕人、青少年因為在網上交友不慎,招致很多的災禍。譬如說在東北新聞網上登載這麼一個消息,一個十三歲的中學女初中生,因為在網上跟網友聊天,結果被網友欺騙,跟她談情說愛,最後把她騙到小旅店裡面把她奸污了。這是由於不能夠持身恭謹,招致奇恥大辱,當然父母也是蒙羞。又看到重慶晚報上,今年上個月四月二十七號的一則報導,有一位二十三歲的女子,因為迷戀網友,也是在網上談戀愛,結果也是被騙,被一個男子蒙騙,那個男子自稱是某公司的老總,見多識廣,結果這個女子她的父親給她留下一塊土地遺產給她用的,結果這塊土地竟然被這個自稱為老總的男子給騙走,財富被騙走八十七萬,這都是因為持身不恭謹招致的恥辱。現在網路發達,給這些騙財騙色的做案分子提供很多方便。我們年輕人現在學習《孝經》,看到這一句「身恭謹則遠恥辱」,真的就要好好的落實,在上網的時候一定要謹慎。現在因為可以說每個年輕人都上網,可是網路上基本上稍不留意就會有一些色情的圖片插進來,自己如果沒有念念覺醒的話,很容易就被它吸引、被它迷惑。所以讀到這句,我們也很有感慨,真正要落實孝道,最重要的還是要把自己的品行、德行守持得穩,不讓家門蒙羞。
下面來看唐玄宗第二句說的,「用節省則免饑寒」,這是講到節用,這個用就是講的費用。我們的生活盡量的要節儉,因為人的福分總有一個定數,如果你省著用,這個福分就能夠長久。就像我們的銀行存款一樣,你慢慢的一點一點有計畫的、有節度的使用,可以使用得很久,假如揮霍,那就很快就把銀行存款掏空,沒有存款那就難免要受饑寒的痛苦。自己饑寒倒是小事,如果讓年邁的父母跟著我們遭罪,那就是大不孝。所以謹身節用這是很重要的,尤其是對一個普通的家庭。像胡主席胡錦濤總書記提倡的八榮八恥就提到「以驕奢YIN逸為恥」,這個驕是驕慢,奢就是奢侈浪費,YIN逸是生活不檢點,享受過度,這些都是屬於不孝。現在我們的地球的資源我們都知道是有限的,我們的眼光不僅只看自己的家庭而已,還要看到一個國家乃至整個世界,謹身節用節省開支這個方面,不僅是對於自己家庭,還要立足於社會,立足於世界。
今年我們看到由於糧食的減產,糧食價格大幅度的上升,上升的幅度甚至達到百分之四十、五十,引起全球物價水平的攀升,有一些貧窮落後的國家,資源缺乏的國家,就遭了大難。像在非洲海地這個國家,我們看到新華網上的報導,因為由於糧食的價格提升,市面上糧食價格已經不是普通家庭可以負擔得了的,所以在海地這些貧窮的地區這些人民只能以泥餅來充饑,就是拿那些泥土做成餅來吃,不是面餅,是泥餅,那個吃起來很不好受。據這個報導說,吃這個泥餅,吃下去,口裡一股那種潮潮的味道,苦澀苦澀的,也不是那麼衛生,因為泥土裡面也可能會有細菌。一般來說,吃下去幾小時這口裡都有一種難以忍受的泥土的味道,這些貧民一天三餐就靠這些泥餅來維持生命。
我們學了《弟子規》就知道,「凡是人,皆須愛,天同覆,地同載」,這些落後地區的人民跟我們也是同體的,也是天同覆、地同載的,跟我們的手足同胞是一樣的,看到他們生活的這麼艱難,難道我們還忍心自己浪費糧食嗎?我們能夠節儉、節省一口飯,說不定就能夠救一個非洲的難民,能夠讓他不至於餓死。所以我們看到在這些餐廳裡面、高級的酒樓、自助餐廳等等,浪費糧食的這些情景讓我們看了都很痛心。所以我們現在,特別是今年,糧食的減產,大家要真正發起這一顆愛心,從我做起節省糧食,不僅我們自己珍惜自己的福分,也能夠因此而讓世界上少一個人免去饑寒。所以「用節省而免饑寒」,不僅是對自己家的父母,也要把全世界的人民當作自己的父母一樣,這個是真實的大孝。孟子說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從自己的父母盡孝那裡開始,要把孝心擴展到對待萬民,愛護自己的兒女這顆心來愛護全世界這些苦難的孩子。
下面我們來看玄宗下一句說「公賦既充則私養不阙」,公賦就是講到給國家的繳納的賦稅,每一個公民都要有納稅的義務,自己有生活收入,所得收入,就要按照法定的稅率來繳納稅收。自己個人要繳納個人所得稅,一個企業單位也要按照規定繳納企業所得稅。要知道,一國家實際上就是一個擴大的家族,整個國家不就是一個大家族嗎?試想想,我們所有的中國人都是炎黃子孫,都是炎帝、黃帝的後代,所以我們都是同胞、都是親兄弟姐妹,都是一個家族裡的人,所以我們多繳納一點稅收,幫助家族裡的人這是應該的。而且我們以一顆愛心,希望這個稅收多繳一點,利益於社會人群,這種愛心就得福。儒家十三經裡頭《易經》當中就說到,「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能夠常常有一顆公心,以公家、國家的利益為重,不要把自己的利益擺在公家利益之上,這是一種公心,有這顆公心行善,不僅是給自己積陰德,也是給自己的家族、子孫後代積累陰德,所以積善之家它的福分綿延長久,這是必有余慶。反過來,如果我們常常造作不善,自私自利、損人利己、廢公營私,這種私心就是大不善,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殃就是災殃。余殃這個余字講得好,余是剩余的,什麼東西剩余?自己受災殃之外還有剩余的災殃,誰受?自己家族的子孫受。所以我們屢屢看到那些自以為聰明的、損人利己的歷史上的這些所謂的奸臣、這種小人,往往到最終不得善終,而且後代也被斷絕,這些都是看到的報應,因果報應真的是絲毫不爽,差錯不了的。所以明白這個道理,為什麼不樂意行善?多繳點公家的賦稅,實際上自己的心很安。
《朱子治家格言》上有一句話說得好,「國課早完,即囊橐無余,自得至樂」。國課就是國家的課稅,你向國家繳稅要繳得充足,不能夠偷稅、漏稅,而且要早早的繳,不能夠拖延,早繳完課稅以後,哪怕是我口袋裡沒錢,存款也沒有了,可是心安理得。囊橐無余就是自己已經沒什麼錢,但是自得至樂,自己得到至樂,這個樂不是一般快樂,是至樂,這種樂不是說外面享受這些欲望得到滿足得來的樂,那個樂不是真樂、不是至樂,那種樂就像外面的刺激。譬如說吸毒,吸毒的時候好像飄飄然挺樂的,吸完以後就更苦,那種不是真樂,外面欲望刺激的樂不是至樂、不是真樂,真樂、至樂是從自己內心裡湧出來的,像一股清泉汩汩的往外湧出,沒有斷絕,常生歡喜心。儒家《論語》頭篇就說「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學就是學習聖賢之道,而時習之,時是什麼?時常,常常時習,習就是落實。真正把聖賢之道落實到自己的生活當中,一言一行都符合聖賢的標准,都符合大公無私,有一種天下為公的情懷,那個真樂,不亦悅乎,那才真正的喜悅。
真正國家課稅充足,實際上自己會不會缺乏錢財?不會。稅收是我們收入的一部分,我們的收入愈多自然稅收就會愈多,這是按照比例來的,跟我們的收入成正比的。所以當我們稅收充足的時候,這也表明我們收入很滿足,私養也不缺,自己也得到豐厚的收入。所以我們以一顆公心替國家利益著想的話,實際上自己利益也在其中。那種損公營私、損人利己的,最終還是損了自己。如果是偷稅漏稅的、違法亂紀的行為,一旦東窗事發,可能就被抓拿歸案,可能被處以巨款的處罰,甚至面臨牢獄之災,這有什麼可樂的?試問問你偷稅、漏稅得到的這些不應該得到的收入,你拿來又有什麼用?留給子孫嗎?子孫有他自己的福分。司馬光,宋朝的宰相,曾說得好,「積財以遺子孫,子孫未必能保」,你把財富留給他,可是他如果是沒有德行,他不孝,他不恭謹,他揮霍浪費,你留的家財沒兩年就敗光了,「不如積陰德給子孫」,陰德是什麼?自己行善,德行上不要有虧缺,這就是保全自己的陰德,子孫才真正得到你的福蔭。
所以真正明了以後,繳納國家的稅收一定是歡歡喜喜,願意多繳、願意早繳。所以君子樂得做君子,他明白這樣做心安理得,何樂而不為?茂森在美國念完博士以後在大學裡教書,在大學裡面因為我們的收入還算是比較豐厚的,因為我是單身,各方面的這種可以免稅的優惠條件我都沒有。通常一個家庭可以有很多的免稅的項目,還有就是很多的這些項目可以去申請免稅,那也是屬於法律規定的,但是茂森在每年繳納稅收的時候統統都沒有去過問,就樂意繳最大限度的稅收稅率。有的時候有的同事就勸我,你可以去會計師事務所那裡讓他們幫你做一下帳,能夠幫你免到很多稅,一年也能夠省上好幾千、一萬塊錢美金的這種稅收。我從來在美國這麼多年,在澳洲也這麼多年,總共教書工作八年,只找過一次會計師,就是因為報稅太復雜,我就讓他繳,其他的統統都是用網路的那個繳稅的軟件來填報。那種填報方式一般來說是沒有什麼優惠項目的,所以自己也不操那分心。想的什麼?這等於是布施,自己還想到哪裡去布施,救濟貧苦,國家需要,為什麼不布施給國家?有的人還想著,我從國家稅收那裡省下這個錢,我可以做很多好事。你這樣想,那你干脆給國家不也是做好事嗎?所以把它想通以後真的心安理得,自己也不會缺乏。真的你有這個福分,你繳的稅愈多實際上你布施的愈多,布施的愈多你的福分就愈大,你的福是從你布施那裡得來的,不是從你自己索取那裡得來的。你索取來的那些那是消掉你的福報,你把它用掉了,你布施出去的等於是積累福報。這是講到「庶人之孝」。
雖然這一章講的庶人之孝,就是普通老百姓,說的也很簡單,只有簡單的一句話,但是裡面的意思也是很深廣的。古人說得好,「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匹夫就是普通老百姓,就是庶人,天下的興亡一個普通老百姓他都有責任。這個老百姓是誰?不是別人,就是我自己,天下興亡我自己有責任。我的一念善,可以幫助天下帶向善的方向,給世界添上一分的福報,我如果一念心不善,就把世界帶向不善的方向,削減世界的一分福報。所以不要想著庶人之孝,那普通老百姓的,好像跟國家、跟天下沒什麼關系,這樣想就錯了,有大關系。難道我們沒聽到《論語》上所說的嗎?「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我這一日這一時能夠克己復禮,遵守禮法,遵守聖賢人的教誨,做一個好人,做一個君子,天下都跟著歸仁,就歸向仁的這個境界上來。
這個理很深很深,為什麼這麼說?因為整個天下,我們說一個世界好了,統統是跟我們的心念緊密聯系在一起的。佛家裡講的就更究竟圓滿,說的是宇宙萬物,遍法界虛空界,「唯心所現,唯識所變」,都是你這顆心變現出來的。所以這顆心要行善,要克己復禮,那麼真的天下都歸仁,宇宙都歸仁,這一念心要是向惡,損人利己、自私自利,不善,那麼天下都歸惡。所以怎麼說自己跟天下沒有聯系?怎麼能說自己對天下不負責任?責任重大著。我們現在看到我們這個地球有災難,南北極的冰在加速度的融化,如果真的融化之後,海平面會大幅度上升,沿海的城市都會泡在水裡,而且會引起很多氣候的反常、地殼的運動,海嘯、地震就會頻頻出現。這些災難我有沒有責任?也有責任,地球興亡匹夫有責。我應該怎麼樣幫助地球消災免難?首先要盡到一分愛心,以一個善心善意對待地球上所有的生物。生物包括人、動物、植物,還要對所有的自然界的這些礦物、非生物的,對待它們都要以一顆愛敬之心。《孝經》上講的,「天子章」你看一開端,五孝,「天子章」就說,「愛敬盡於事親,而德教加於百姓」,以愛敬父母的這顆存心愛敬地球所有的生命、所有的礦物,動物、植物、礦物都愛,這是從根本上幫助地球消災免難。
具體做法就是要從點滴做起。今年五月十三號在瑞典召開了一次會議,邀請了諾貝爾慈善基金會理事長麥克.諾貝爾博士做了一個專題演講。這位麥克.諾貝爾博士是諾貝爾獎金的創始人諾貝爾先生他的後裔後代。他在會議上指出,我們現在地球溫室效應主要是因為排放的二氧化碳速度過高,導致氣候升溫,導致溫室效應,人類最好的解決方法,除了是在節省能源方面要下功夫,這是謹身節用。譬如說盡量的少開私家車,用公共的運輸工具等等,少開家裡的電器,節約用電、節約能源,這是一個方面。另一個方面,諾貝爾先生呼吁全球大眾吃素,因為如果我們吃肉,會增加很多資源的浪費,因為我們吃的這個肉來自於蓄養的動物,像牛、羊、豬、雞這些,這些動物它們也要吃東西,它吃的這些植物,吃的這些消耗的能源,很大一部分都給流失掉,真正在體內遺存下來的能源只是很小一部分,大部分的都在食物鏈當中給損耗掉,而且它們這些動物排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這是導致全球升溫的一個重要的原因。真的天地創萬物,它都有它自己的特性,人類的身體構造是適合吃素的,不適合吃肉的。而我們現在偏偏縱口欲吃肉,結果消耗大量的自然資源,現在引起地球報復,氣候反常,溫度升高,冰塊融化。所以現在我們要愛護我們地球母親,這個孝親,把孝心要擴大到整個地球,為了愛護地球我們應該吃素,這是對人類的盡孝。這就是「謹身節用,以養父母」,用我們的這分愛心,從我做起,盡這個孝道。這位諾貝爾先生他自己也是身體力行,他自己大車換小車,也盡量的不用私家的交通工具,而且老早就開始吃素。這是講到「庶人章」的「謹身節用,以養父母」。我們現在要處處生起這一顆愛心,孝心就是愛心。
「庶人章」末後這一句也是很深刻的,意思很深廣的。『故自天子至於庶人,孝無終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唐玄宗在《御注》裡面為我們是這樣解釋的,他說「始自天子,終於庶人,尊卑雖殊,孝道同致,而患不能及者,未之有也。言無此理,故曰未有」。這段話是解釋《孝經》裡的這一句,也就是說「始自天子」,《孝經》我們學到這裡已經把五孝學完,第一就是天子之孝,接下來是諸侯之孝,再接下來是卿大夫之孝,然後是士之孝,最後是庶人之孝,所以說「始自天子,終於庶人」,這五孝有個開始,有個最終結尾,這是講到始和終的概念,這是一個意思。當然它還有其他更深廣的意思,我們後面會說到,字面上的意思就是玄宗這裡講的「始自天子,終於庶人」。尊卑雖殊,就是他們的地位雖然不一樣,天子是最尊貴的,萬人之上,庶人是五個等級裡面最卑下的,平民百姓,雖然身分地位不相同,但是孝道同致,這個孝道都能夠落實,也就是說不管你是在什麼樣的地位上,都可以盡孝的。
有的人可能會抱怨,天子之孝沒辦法,做不到,諸侯之孝我也做不了,我又不是天子,又不是諸侯,也沒當官,卿大夫之孝我也沒分,士之孝,士是指讀書人,我讀的書也並不算很多,也不算士,庶人之孝,好像才勉強,而且還並不是做得很圓滿,自己就覺得自己達不到孝的標准。這是什麼?患不能及者,患就是憂患、憂慮,擔心自己不能及,就是做不到。有不少的同學看了茂森和家母一起演講的「母慈子孝」這片光碟,看了以後也都很感動,但是看完之後就會說這個我做不到。真做不到嗎?他是什麼?患不能及者,他是擔心自己做不到。實際上孝是我們的本性本善,《三字經》開頭就說「人之初,性本善」,你的性就是本善,這是你的本性,你本來的面目,怎麼可能說做不到?說自己做不到的不是真做不到,是不肯做,真想做就能做到。孔老夫子在《論語》當中說的一句話說得好,他說仁,這是仁愛的仁,聖人的境界,「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聖人追求的仁的境界,孔夫子一生就追求這個境界,很遙遠嗎?遠乎哉?我欲仁,我現在想要行仁,我想要做到,斯仁至矣,這個仁的境界你就得到了。所以孝也是如此,孝就是仁。《論語》上你看「有子曰: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孝就是仁之本,仁的根本是孝。所以套孔老夫子這句話我們就可以說,孝遠乎哉?我欲孝,斯孝至矣,我真想行孝怎麼可能做不到?這是我們的天性,現在我們只是回歸到自己的本性而已,並沒有讓你增加些什麼,只是讓你回頭,回到你本來的樣子而已。所以「患不能及者,未之有也」,那些擔心自己做不到的,根本不是這個樣子的,哪有說做不到的?所以「言無此理,故曰未有」,唐玄宗這個說的話直截了當,說擔心自己做不到的,根本沒這個道理,所以未有,未之有也,就是這個意思。
我們再來看宋朝禮部尚書邢昺的解釋,邢昺的《孝經正義》是這麼說的,「正義曰:夫子述天子、諸侯、卿大夫、士、庶人行孝畢,於此總結之,則有五等」。這裡就講到孔老夫子講述了五孝,天子、諸侯、卿大夫、士、庶人,這一句話最後一句是總結,就是「自天子至於庶人」,這句話是總結。「尊卑雖殊,至於奉親,其道不別,故從天子已下至於庶人,其孝道則無終始貴賤之異也」。這句話是說尊卑地位雖然不一樣,尊貴的如天子,這是國家領導人,這個卑是一般老百姓,什麼地位也沒有,雖然尊卑不同,但至於奉親來說,這是孝敬雙親,其道不別。這個道是什麼?就是孝道,孝道沒有分別。換句話說,孝心是一樣的,同是一顆本性本善之心,而這個本善之心,在天子的地位上,它就表現出天子之孝,這個心落在諸侯的身上,它就表現出諸侯之孝,落在卿大夫、士、庶人身上,它就自然會行出卿大夫、士、庶人之孝,心是一樣的,事相上有不同而已,理是一樣的。所以從天子以下到庶人,這個孝道,「其孝道則無終始貴賤之異也」,這個無終始就是說不管是天子還是庶人,始自天子,終於庶人,都一樣的,沒有那個分別的。無貴賤也是這個意思,孝道不分貴賤、不分身分、地位、財富、男女老少、各行各業,統統可以行孝的。這是講到孝無終始的意思。
下面又說到,這是邢昺《正義》裡面說,「或有自患己身不能及於孝,未之有也。自古及今,未有此理,蓋是勉人行孝之辭也」。這是想到如果是自己擔心自己做不到,行孝沒有辦法落實,那是不可能的,未之有也,這是不可能的。換句話說,你想行孝決定能行,這個事是自己的事,不是說要有條件,我一定要是天子我才能行孝,我是庶人就不能行孝,沒這個話,未之有也,沒這個話,沒這個道理。所以「自古及今,未有此理」,沒聽說過這個道理的。這是什麼?「蓋是勉人行孝之辭也」,這是勸勉我們,孔老夫子在講完五孝以後,這句話是什麼?總結,勸勉我們,不管你是什麼樣的人,都要行孝。這是邢昺《正義》對這一句話的概說。下面有一些意思都講得很好,特別講到終始這兩個字,意思很多,每一個意思都講得很好,我們都提出來在這裡學習。我們先看在《孝經正義》裡面有這麼一段話,「正義曰:雲『始自天子,終於庶人』者」,因為《正義》就是注解唐玄宗的《御注》的,所以他是把玄宗皇帝的「始自天子,終於庶人」這句話提出來解釋。「謂五章以天子為始,庶人為終也」,這句話很明白,這是「天子章第二」到「庶人章第六」,總共五章,以天子為始,庶人為終,這是講到終始。「雲『尊卑雖殊,孝道同致』者」,這是又講到剛才我們讀到的玄宗皇帝《御注》裡面的那句話,「尊卑雖殊,孝道同致」是什麼意思?「謂天子庶人尊卑雖別,至於行孝,其道不殊」,這是講到五個階層的人,尊卑貴賤不一樣,但是孝道來說是一樣的,其道不殊,行孝的這種道、這種心沒有區別。
這裡《正義》下面給我們總結出來這五種孝,總結得非常好,我們來念一下。「天子須愛親敬親」,這就是《孝經》上說的「愛敬盡於事親,而德教加於百姓,刑於四海」。諸侯須不驕不溢,這是「在上不驕,滿而不溢」,這是講到諸侯如何行孝,這個其實意思前面都講過,這裡不再贅述。卿大夫於言行無擇,這是經文上講的「先王之法言」和「先王之德行」,我們都要遵守,沒有選擇。士須資親事君,資親就是孝敬父母,事君則忠於祖國、忠於人民。士是讀書人,讀書人將來可能要做官,或者是現在說的要做公務員,為社會、為國家服務的這一類人。庶人是「謹身節用」。這是講到五種行孝。「各因心而行之斯至,豈藉創物之智、扛鼎之力?若率強之,無不及也」。這就是講到五種孝,天子也好,卿大夫也好,庶人也好,不管是哪一類人,都要因心而行之,就是各順應著自己的本心,這個本心就是本性、就是天性。這個心在此地特別是指孝心,孝心是本善,是本性的性德。因就是循著,遵循著我們的本性的本善去行,這樣斯至,就是我們剛才講的,「我欲孝,斯孝至矣」,我想行孝就能夠做孝子,我想行仁,斯仁至矣,就能得到聖賢的境界。豈就是哪裡是憑藉著創物之智,創物,我們說造物主,宗教裡講的上帝、神,他們是創造宇宙萬物的,我們的本性本善人人本有的,我們現在去行孝這就是隨順著本善,哪裡說是要造物主給我們創造出條件我們才能去行孝?也就是我們行孝不能夠講條件的,跟外在的這些因素無關的,純粹是我們這顆心有沒有這分心,自己是不是行孝哪裡要去問別人?回頭觀照一下自己的內心,對於父母是不是那種至誠恭敬,那種真正的愛敬存心,自己就曉得了,哪裡是要別人來鑒定我是孝子,還是說我自己非得要什麼條件下才能行孝,沒有這個話,有這個話那都是找藉口,所以哪裡是憑藉創物之智,創物之智可以是解釋為先天的條件。
扛鼎之力,這是比喻我們把一個鼎扛起來要費很大的力,假如我沒這個力就扛不起來。這是比喻什麼?後天的條件。如果是說我非要先天條件具足,後天條件也具足,我非得要有足夠的財富、足夠的地位、足夠的能力才能去行孝,如果沒有我就不能行孝,說這個話那是在找藉口。你看我們上次講的例子,漢朝時候的蔡順,在兵荒馬亂的時候背著母親逃難乞討,沒東西吃采桑椹果,依然能夠盡心竭力去行孝,連采的果子都分成兩個籃子裝,比較成熟的給母親吃,生的、酸的那些自己吃,他身分、地位、財富什麼條件都沒有,但他依然能夠行孝。非要求條件具足才能行孝的,他那個孝心已經不真誠,哪裡說是行孝?
所以底下說,「若率強之,無不及也」,率強就是努力做到,在我現在的這種條件下,哪怕是再苦、再累,再沒有財富、沒有地位、沒有能力,我都能勉強去做到。像十九歲的大學生劉霆,背著他母親上大學,貧窮到極點,每天打工來為母親掙一點錢給母親治病,自己餓得吐血也要讓母親吃上口飯。這是什麼?率強之,就是他真正盡心竭力的做了,他就在行大孝,無不及也,就肯定能夠做得到。所以我們看到古人編的二十四孝故事就編得很有道理,你看二十四孝裡面,行孝的人有老有少、有男有女、有富貴的有貧賤的、有天子也有庶人。老的有老萊子,為了讓他父母歡心,七十多歲還在那裡蹦蹦跳跳做表演,讓他父母開心,老人行孝;小孩行孝有黃香的扇枕溫席,黃香九歲的時候,冬天給他父親被窩裡躺在那裡把被窩躺暖和了讓他父親睡覺,夏天給他父親搧扇子乘涼,讓他父親安睡,這是《弟子規》上講的「冬則溫,夏則凊」,這是小孩子;男女都有,男子有行孝的,女子也有,二十四孝裡講的唐氏乳姑不怠,這一家的媳婦,因為老太太身體不好,吃不下飯,做媳婦的每天給她哺乳,天天如是,這是女子在行孝;天子有漢文帝、周文王;庶人有我們說的蔡順,還有子路背米,包括《孝經》曾參,都是一般的普通老百姓。男女老少、各行各業都能夠行孝,所以真的是不分老幼貴賤,只要你肯做就能做到。
所以孔夫子在這裡說的是「孝無終始」,就是不分貴賤,而且這個終始還有引申的意思,這個終始我們一般講時間上的概念,有始有終,而無終始說的是什麼?時間上沒有始、也沒有終,無始無終都是在行孝。一般說古人能行孝,今人也能行孝,孝道超越時間和空間,這是無始終的意思,這是一層意思。還有一層意思,這是更深一層,在時間上沒有開始的。沒有開始是什麼?創造宇宙之前孝道就存在,這叫無始。我們中國人一般講的,自從盤古開天辟地以來孝道就有了。孝是什麼意思?中國的文字就講到很有意思,上面是個老字頭,下面是個子字底,老一代和子一代合而為一,一體,這叫孝。宇宙原本就是一體的,所以原本就是孝,所以稱為無始,這就是我們的本性,這就是老子和孔子所描述的道。《道德經》上講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是天地萬物之始,所以孝就是道、就是本性、就是本善。無終是沒有結束的,也就是說它不隨著星球世界的成住壞空而成住壞空,它不生不滅的。這講的什麼?就是講到本體,佛家講的自性,老子、孔子講的道,這是無始終的意思。
而我們現在怎麼樣去落實?無始終就是一天二十四小時不間斷,這樣叫做無始終。你看二十四孝,古人編這個二十四孝,數目字二十四也很有意思,一天二十四個小時,一年二十四個節氣,這告訴我們,一年從始至終,再從終至始,從年初一到臘月三十,再從臘月三十到第二年,一天從子時到二十四小時下來又回歸到子時,二十四小時沒有間斷來保持我們的孝心。這是什麼?心裡沒有一刻忘記父母,常常把行孝掛在心頭,這就是古人所說的赤子之心。如果能夠把這一個赤子的孝心,赤子就是剛生下來的孩子,對於父母那種完全是一體的概念,他對父母沒有任何的猜疑,真的是老一代和子一代是一體的,他那個孝心真的是本善顯現出來的,毫沒有污染,這叫赤子之心,能把赤子之心保持終身不變,這就成聖成賢。聖人的內心看宇宙萬物跟自己是一體的,他與道融合在一起,不僅是跟自己父母一體,跟地球上所有的人、所有的眾生,包括動物、植物、礦物,乃至所有的星系,整個宇宙跟他是融為一體,而且二十四小時沒有間斷,念念都是孝,念念都是善,都是愛,都是敬,都是誠。
佛家《佛說十善業道經》裡面有一句話說得好,說「菩薩有一法,能斷一切諸惡道苦」,菩薩有一種方法,他能夠斷一切的諸惡道苦,一切苦都沒有。「何等為一」,什麼法?「謂於晝夜常念思惟觀察善法,令諸善法念念增長,不容毫分不善間雜」。這是講到一個菩薩,菩薩在佛門裡就是講的是聖賢的意思,一位聖賢人他的存心是什麼?晝夜,就是二十四小時,不間斷的常念善法,這個善法落實到我們此今就是孝,晝夜常念孝,不會讓孝心斷掉,不會讓自己的善念斷掉。常念這是心善,常思惟這是思想善,常觀察這是講行為善,也就是身、口、意三種的造作都跟孝相應、跟善相應,而且能夠讓這種善念念都增長,沒有毫分不善的念頭夾雜進來。什麼是不善?自私自利就不善,一想到自己忘了父母、忘了別人,那就不善,為什麼?這個一體就給破壞了。本來是跟父母一體,跟眾生一體,現在在這一體當中虛妄的生了一個念頭,想到是自己,本來整體就是自己,整個宇宙就是自己,偏偏在這個大的自己當中生一個小自己、小我,還執著這個小我來跟其他的眾生對抗、對立、矛盾、沖突,損人利己。其實損人真不利己,損人是害自己,把自己本來一體給破壞掉。所以講到孝無終始,這個意思是很深很廣的。
下面邢昺他也有一段,講到也是很深很妙的意思,我們來讀一讀。「《正義》曰:雲『而患不能及者,未之有也』者」,這是解釋唐玄宗的「而患不能及者,未之有也者」這句話。「此謂人無貴賤尊卑,行孝之道同致,若各率其己分,則皆能養親」,這一段意思剛才有說到,人不分貴賤尊卑,行孝之道是相同的,如果真正能夠盡心竭力來養親,侍奉父母,都能做到。下面說「言患不及於孝者未有也」,自己說自己做不到孝的那是不可能的。「說孝道包含之義廣大,塞乎天地,橫乎四海」,這句話是說孝道的意思極深、極廣、極大,它的體就是道、就是自性,是宇宙的本體,所以稱為是大,它的相是整個宇宙萬事萬物都包含在其中,所以稱為廣。佛家有一部《華嚴經》,稱為《大方廣佛華嚴經》,這個大、方、廣分別是指體、相、用。這個孝也是具有大、方、廣的意思,體稱為大,大不是大小之大,它是什麼?沒有大小,不是相對的概念,它是一個絕對的,沒有跟它相對的,這是道。道是宇宙的本體,也就是整個宇宙從道生出來的,生出來的現相則是宇宙萬事萬物,相稱為方,很廣大,稱為廣,廣大,無有限量的,現在科學家都沒辦法探測出宇宙的究竟,太大太大,太廣了,用稱為廣,叫做大用無方,這是非常的廣大的妙用,落實到我們生活無處不在,這是孝道。所以包含之義是廣大,塞乎天地,天地就是講宇宙,也就是說孝道是遍一切處,遍及在宇宙每一個角落當中,沒有一處不含有孝道,為什麼?因為宇宙本來一體,本來一體就是孝,孝這個字的含義就是一體的含義,所以隨便拿出一物都是這一體,都是整個自己,稱為塞乎天地。「橫乎四海」也是這個意思,這個天地、四海,古人說的這個概念,因為受到科技的局限性,所以他們說的天地、四海其實是指整個宇宙。
下面邢昺《正義》說的,「經言『孝無終始』,謂難備終始,但不致毀傷,立身行道,安其親,忠於君,一事可稱,則行成名立,不必終始皆備也。此言行孝甚易,無不及之理」,這是講的《孝經》上說的「孝無終始」。這句話實際上是講,這個意思是說行孝很難做到終和始都圓滿,因為一個人他的身分是一定的。譬如說我是個平民,就不可能真正像天子那樣的地位,所以可能有一些天子行的孝,事相上的這些孝行我們沒辦法做到,這是講的「難備終始」,始是天子,終於庶人。雖然在事相不一定做到那麼圓滿,但是心上是圓滿的,不管你做什麼事,你都是以一顆至孝的心來做,那就是圓滿。所以理上圓滿,事上也能稱為圓滿,理上沒有障礙,事上也就沒有障礙,所謂「理事無礙,事事無礙」,關鍵自己心上不要自設障礙,不要認為自己做不到就不做,這樣就自設障礙。所以這裡說「但不致毀傷」,這是講的最初級的,所謂「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這是講到始,最初下手,愛護自己,因為自己的身體是由父母所生的,「身有傷,贻親憂」,不能讓父母憂慮,我要愛護身體。不僅愛護身體,也要愛護自己的品德,不能毀傷自己的名節,讓父母憂慮、悲傷,這叫自愛,是不可毀傷的意思。立身行道,這講到孝之終也,揚名於後世,這是孝之終也。所以始和終這裡又說到。
下面講到「安其親,忠於君」,安其親是在家裡行孝,讓父母親能夠安樂,安享晚年,出外工作,這是忠於君,忠於祖國。君在我們現在民主時代就代表人民,過去是君主,現在是民主,所以主換了,我們就把君換作是祖國和人民,八榮八恥頭兩條,「熱愛祖國,忠於人民」。這是什麼?提升了。「開宗明義章」裡面就講到,「始於事親」,這是安其親,「中於事君」,這提升一級,就是事君,這是忠於祖國、人民,「終於立身」,終極在立身,這也有講到終始的問題。可是事無終始,「一事可稱,則行成名立」,不管你在哪一個角度上、角色上來行孝,真正你盡心竭力的做到,哪怕做到一件事,這件事,這一個孝行,都能夠傳頌千古,「行成名立」,也就是你的行圓滿,你的名也就揚名後世。像二十四孝裡講的,有一個孩子叫吳猛,家裡很窮,都買不起蚊帳,夏天很炎熱,蚊子很多,父母沒有辦法安睡。這個孩子想了一個辦法,把自己的上衣給脫掉,光著膀子,把那些蚊子都吸引到自己身上,蚊子在身上叮都不敢去趕它們,為什麼?保證父母那邊沒有蚊子騷擾。你看就一件事情他做到了,行成則名立,這是二十四孝裡面傳頌千古,他也是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他也做到了孝之終也。他能夠在這一事一行為上面做到圓滿,為什麼能做到圓滿?因為他的孝心是圓滿的,不必說事事都要做。所以說「不必終始皆備也」,不一定你把天子的事情、諸侯的事情、卿大夫、士的事情來做,不必,你就做一樣事情,足以見得你的真摯的孝心。因此最後說,「此言行孝甚易」,所以行孝難不難?不難,很容易。哪裡說有「不及之理」?哪裡說做不到?怕就是怕這個心沒發起來,心沒發起來,不肯真正行孝的,他就可以找出一百個理由不行孝,真正孝心發了以後他就沒有理由,不講條件,肯定做到。
我們繼續看下面邢昺《正義》裡面,他引用《禮記》裡面的一段話來說明,《禮記.祭義》,《禮記》裡面的一篇叫「祭義」,祭祀的這一篇。曾子說孝曰:「眾之本教曰孝,其行曰養。養可能也,敬為難;敬可能也,安為難。安可能也,卒為難。父母既沒,慎行其身,不遺父母惡名,可謂能終矣」。這一段是引用《禮記》裡面曾子(曾參)的這一段話,曾參是《孝經》的一個當機者,也是孔夫子《孝經》的傳承的學生,所以他對孝體會很深。他說孝是怎麼說的?說「眾之本教曰孝」,眾就是民眾,也就是每一個人,本教是什麼?就是講孝道的這個教育。《孝經.開宗明義》就說「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這是德之本,教之源,稱為本教,所以稱為孝。「其行曰養」,真正講的這個孝是講的心,表現到行為上這就是養,養父母。養父母一般人來說我能做到,「養可能也」,養父母好像並不難,供養父母衣食、房子、生活用品,物質生活很豐裕,這都是屬於能做到養,養不難,「敬為難」,能夠敬父母這就難了。就像宋朝的黃庭堅,這是文學家,也是做了個大官,他能夠每天回家裡給他母親洗尿罐,家裡很多傭人都可以洗,但是他偏偏要自己洗,為什麼?因為他母親有潔癖,很喜歡干淨,不容得一點骯髒,黃庭堅怕這些傭人馬虎,洗不干淨,他自己親自洗。你看身分地位這麼高的,對父母還這麼恭敬,他不僅是養父母,真正至誠恭敬,這就難能可貴,所以他是二十四孝的一個典型。「敬可能也,安為難」,能夠對父母尊敬,至誠恭敬能夠做到,能夠真正安父母的心,這就又提升一步。「安可能也,卒為難」,能夠讓父母身心得到安樂,沒有絲毫的憂慮,能做到一時容易,能做一輩子,一直到父母終其天年都不改變,這就更難。所以「父母既沒」,父母去世以後,自己還能夠「慎行其身」,恭慎保持自己的品行,持身嚴謹,這什麼?安父母的心,自己如果品行有一點缺失,父母就心不安。所以在父母走了以後還能夠保持像父母在世那樣,讓父母在九泉之下心安,這又更不容易。所以能夠「慎行其身,不遺父母惡名」,不因為自己品行的缺失,而讓父母遭到罵名,這叫做「能終矣」,終就是能夠達到圓滿。我們都知道我們如果品行上有虧缺,人家罵我們同時也把我們父母罵了,「這誰家教的孩子,這副德行」,你看把父母也給罵了,讓父母橫被惡名,這就是大不孝。
最後我們來看邢昺這裡面也引用了一段文字,他說「嗟乎!孝之為大,若天之不可逃也,地之不可遠也」。這還是講到終始的問題,孝包含的事相太廣大,就好像天之不可逃,你要想逃避天的覆蓋,你能逃得了嗎?你不管走到哪裡,天涯海角,都是在這個天覆蓋之下,所以你不能夠避開天而逃,避不了的,「地之不可遠」,你不可能遠離地面,哪怕是你現在有這個本事,乘飛機飛到天空上暫時離開地面,你仍然還是受地心引力,你也不能遠離,你飛不出地球引力之外。所以天地,這是什麼?我們頭頂著天,腳踩著地,來比喻孝是無處不在的,時時都要去做的,沒有說跟孝隔開的事情,每一言、每一行,乃至起心動念,都關系到孝道,稍有不慎這就是不孝。
下面又說,「人無貴賤,行無終始,未有不由此道而能立其身者。然則聖人之德,豈雲遠乎?我欲之而斯至,何患不及於己者哉!」這句話是說到,人不分貴賤,他的行孝不分終始,終,剛才講到是指的庶人,始是講的天子,就是不分你的貴賤、地位、能力。「未有不由此道而能立其身者」,你行孝都可以盡心竭力而能做到立身,把孝道做到圓滿這就是立身。怎麼做到圓滿?就在我本分的行業上,我自己的地位上面,就能夠把孝做到圓滿,就能夠立身。「然則聖人之德,豈雲遠乎?」把孝做到圓滿這就是聖人。孟子說得好,「堯舜之道,孝悌而已矣」,堯舜,這是聖人,他們的道是什麼?就是孝悌。而孟子又說,「人皆可以為堯舜」,人人都能夠成為像堯舜那樣的聖人。怎麼做?把孝行至圓滿。像舜是行大孝,大孝實現了,聖德也就圓滿。所以哪裡說聖德是很遙遠?「我欲之而斯至」,我想去行孝,德行就已經得到,就實現。「何患不及於己者哉」,哪裡會憂慮說我沒辦法得到這種聖德。真正自己肯做必定做到,《弟子規》所講的,「勿自暴,勿自棄,聖與賢,可馴致」,不可以自甘墮落,自暴自棄,真正立志從孝敬做起,聖賢也能得到。
今天我們把「庶人章」給大家講解圓滿。如果講得不妥當的地方,請各位仁者多多批評指正。謝謝大家。
資料恭摘:淨空法師專集網站 《孝經》研習報告 鐘茂森博士主講 (第八集) 2008/5/26 華嚴講堂 檔名:52-266-0008
|
|
|
|
|
|
上一篇:妙祥法師:口業之過(10)
下一篇:鐘茂森博士:《孝經》研習報告(第九集)
|
|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