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妙祥法師:口業之過(10)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攝心守口真教化

 

“口業”是咱們僧人最容易犯的毛病之一。平時,在家人也都是容易犯口業。你看在家人,比如農民,吃飯的時候,端個碗,也得說別人過失,有什麼所謂的花邊新聞。甚至跑到外面,也得說一句,不說不行。不說,那嘴巴把不住,不說心裡就不痛快,非得說。所以平時養成愛說的習慣,再加上有時候遇到一些困難的事情,遇到一些不平啦,越說他就越厲害,造業太多。

 

就像這些事,是修行中最大的一個漏洞。你如果能夠做到,別人無論好壞都不講,心裡就特別地舒服。雖然有時候,你憋得都難受,這心裡怎麼……就想跟誰說一說,就覺著非常難受。但是你要咬住牙,挺住了就是不講,過後心裡是非常地暖和,非常舒服。如果你張口去說了,功德馬上就漏掉,一說別人的過失,馬上就漏掉。你即使是說好事,說老實話,那也是起心動念。就說好,稱贊別人,那也是起心動念。

 

為什麼說稱贊別人是一個好事,那是為對治那個壞的而言。沒辦法,說是“好事”,這也只不過是一種對治的方法。只要張口說話,都是毒藥,只不過是用這個輕毒對治那個重毒,稱贊別人的毒對治毀謗別人的毒,毒有輕重不同。而那個毀謗別人不好的話,是毒上加毒。就是稱贊別人,實際上,也在起心動念。真正一個修行人,就得什麼都不要講,你不講,那才是真講。所以,佛講:我說法四十九年,沒說一個字。有人說如來有所說法,即是謗佛。

 

佛說法,明白地告訴你,不要起心動念分別佛所說的話,不要著在言語上,不要講。何況我們凡夫,如果老去喋喋不休,是最大一個弊病。有時候就想去給人講法,非要給人講不可。人家不聽,追在人家後面講。講完了,你覺著:是我給你講法。實際上,你不是講法。有時候已經是自己犯了過,很大過失。你這個心已經在動,自己控制不了。你雖然是用講法的名義,說是給人講法,實際上那不叫“法”。

 

真正的“法”是什麼呢?是你能夠攝住那個心,把心攝住了,能夠真正地心平,而且能見到實相。那實相它沒有說是起心動念的,只有不起心動念,才能見到實相。我們凡夫做不到像如來似的,心根本不動,就喜歡喋喋不休地跟人講,有時候會造成很大的過失。

 

但是,有時候為了對治那些不好的過失,就是防止口業,我們去講一講善法。講善法的目的,它的功德在哪裡?是能夠對治那些壞的東西,讓人明白道理,不再做惡事。雖然它有對治的功德,但要更究竟來講,它也不是真正的究竟法。真正的究竟,你就別起心動念,這才行。我們想不起心動念,首先把嘴看住了,別說,這個是最主要的。

 

所以咱們這裡,大悲寺常住規矩裡,為什麼有這一條呢?“不許講理。”就算你有多大的理,你去講,它都是一個大漏洞。不許講理,就是讓你干什麼呢?你能真正明白那個不講理,才是真正有道理的人,真正講理。就是說,你放下一切口業,守住那口業,不去說,不去起心動念,那才是真正的道理。有那個道理,什麼問題都解決了,用不著去說,說它干什麼?我這次講《說僧過惡犯大重罪》也就是這麼個意思。所以,咱們以後逐漸地多講一些這方面的內容,再把這個口業的問題糾正糾正。以後給大家都講一講,對大家能有點幫助。

 

現在我們有時候就是說慣嘴了,不說不行了。特別是在個別的僧人之中,他平時沒事的時候,說哪裡的僧人之間,哪個廟裡和廟裡的事情,“那個比丘尼吵架了,破口罵人”,“那個廟上如何如何了” ,無論真假,都要講。就是十裡之外,或者百裡之外的廟裡的事情,傳播著很快就過來了。“那裡的廟裡怎麼怎麼了”,個別不修行的僧人也沒啥事,互相老是講這麼點事,老去講。最後由於這個習性,就把自己搞壞了。

 

過去我就有這個體會。那時候還沒出家呢,有的出家人有時就說這個事情,我聽到特別反感。我心裡話:這出家人怎麼講這些事情呢。就算有點事情,講這些做什麼?我一個是煩,另外也反對他這個講法,這個出家人之間怎麼這麼不清淨。所以說那時候給我造成的印象就是這樣。

 

大家都多加注意,以後就好了。另外這次多講一講這類的事情,大家聽完能好一些。大家聽一聽,看看這裡還有什麼需要講的,哪塊還有點不足的地方,大家可以提一提,等下回再講的時候,好注意這方面,加以補充。

 

有時執事人,或是為了說什麼事情,才提到某人的過失。有時候就這個事情,大家講時一律加以小心,也不能打著執事的名義,而去說別人的過失。我給你說,這都得小心。因為什麼?這個東西,你只要起心一說,一定要心平。你絕對不能起嗔恨心。就你剛開始時心是平的,說他過失,教育他,讓他改過。等到說著說著,覺察到自己起火了。這時候你還得退回來,別講了。再講就壞了,自己能把自己那個心給壞了。就得馬上停下來。你再繼續說下去,就不是原先的好心,超越直心的范圍了。這都得注意,就是直心說時,也得小心。涉及到別人的過失時,你一定要小心。

 

咱說老實話,除非為了整個僧團的集體利益,而對方確實是那麼回事兒。這才跟師父提對方的過失,或是確實應該提到對方的過失的時候才講,這屬於正常現象。這樣他不犯口業的過失。

 

而這裡所講的,往往都是有惡意去說,那絕對不行。如果有一種善意,你比如說就想幫助這個人,而且不是以這個角度說,以提出他本人某個問題去講。但是盡量回避什麼呢?僧眾的過失問題,不能拿那個人的錯誤來教化他,或者提醒他。盡量回避這個問題,能夠回避的東西,盡量回避。雖然你覺得這樣教化效果可能差一點。但是看著像差一點,有時候效果反而更好。

 

還有應該注意的地方,比如說,佛講了一些公案,說到某個比丘犯了過失,受到大的果報,來警惕人不要犯過失。這都屬於正常,這都很教育人的。但是我們就得小心。在這個事情上,佛怎麼樣講都行。我們呢,有些人就拿著佛所講的,去攻擊比丘。有的講事情的時候,就說:“現在的僧人如何如何,這是佛講的。”但是要知道,佛講這些的目的,是告訴你自己要警惕,不要犯過失。有的人就不是了,這麼講的目的,是為了指出僧人的過失,要說僧人的過失。這絕對是不行。

 

佛講法時提到,某比丘因惡業造成下地獄罪,或者是什麼的。雖然佛這麼講,但是你講就兩回事,你就得小心,這例子有時候不能亂舉。

 

另外,在白衣面前,你不能過多地講什麼“地獄門前僧道多”,一些不利的說法都得適當回避。否則,你會失去大利益的。就算有的是事實,你也要回避。

 

雖然佛過去講了一些公案,教育人不要犯過失,但是我們就得小心。因為現在末法時期,人心不思善,有的人不願意尊敬三寶,不願意尊敬僧人。這時候,再對他講這些公案,利用得不好,也會造成過失。

 

常行忏悔

 

寫忏悔筆記,如果大家去做的話,肯定能獲得很好的效果。因為只有這麼做,我們才能反觀自己。一位居士通過寫忏悔筆記,這麼做了以後,他感覺到過去的“我”十分可惡,十分可怕,他發現自己十分可怕。原先對自己非常的滿意,覺得自己沒有什麼過失。經過寫忏悔筆記,反觀以後,這麼樣的檢查,最後發現特別討厭自己,要重新塑造一個新的自己。所以這個方法,既簡單,而且很有效果。所以說,大家應該做。

 

特別現在有一種說法是不正確的。就是有的講,我可以不用忏悔了,說我這不用忏悔。而且老忏悔這一念,就對過去的事多說一句,多回想一下,又重復了過去的業力,而又種下了新的業力,種到種子識裡去。這個說法,好像是挺有點“道理”。實際上這個根本就沒有什麼道理,說不通的。因為語言都是虛妄的,種到種子識裡的,是種下那個“心”。一切的種子,都是根據你發心的好壞,而決定它是善種子、惡種子。因為你在忏悔,你忏悔的時候,而說的這個話(所寫在忏悔筆記上的),雖然和造惡時是同樣的一句話,但是它的發心,跟以前造惡時的發心絕對是兩回事情。

 

舉個例子,這個殺生,如果你天天叨咕殺,它就容易起嗔恨心,慢慢種進種子識。如果你天天勸人不殺生,它怎麼能會種下這個殺的惡因呢?是不是?不可能的事兒。所以說這種說法,就是世間人的說法,推理的說法,它不正確。真正種進種子識的,是看你的心的好壞。

 

所以說,我們重復的,就是不斷地忏悔,這個效果非常好。而且普賢菩薩講得很明白,“十大願王”裡就講:眾生無有窮盡,我的忏悔無有窮盡。你想一想,普賢王就因為有這麼大的願力,而成佛道,就因為忏悔而成佛道。十大願王就是普賢王成道成佛的本錢,就因為有這個十大願王而成就。普賢王不是說成就以後才發的這個願,而是因為發了這個願,而得到成就的。忏悔是他修行的主要一部分,是他的特點。所以說我們要學普賢王菩薩,要忏悔。

 

有的人認為,不用忏悔,我可以憑修行啊,或是憑種種的方式,就可以了脫生死。實際上這是對惡業的一種覆藏,這個非常有害的。這種說法害了不少人。而使人產生了很多的過失,失去了很多的機會。所以我們應該提倡這個忏悔,反復地檢查自己的過失。

 

怎麼樣檢查呢?方法還是以前跟給你們說的一樣,要一點點思維,每句話,每個念頭,從今天早上起床,一直思維到晚上,到你現在,寫忏悔筆記的時候。而且,每個念頭都要寫下來,有過失的地方寫,沒有過失的地方就不寫了。

 

反復地思維,有時候一下子思維不出來,沒覺得有什麼過失。你就想:我自己是個凡夫,肯定有不對的地方,不可能不起心動念,沒有錯的地方。就不斷地想,想一會兒,啊,就能想出一個,再過一會兒又想出一個。當你想一想的時候,突然想出一個念頭的時候,哎呀!犯了那麼大的過失。當時驚訝得不得了,這才知道它的妙處了。你只要思維它,從而生起了忏悔心,把它記錄下來。

 

這時候你就發現,第二天,你整個行為都有所改變了。而且絕不會再順著這條路再去走了,它防非止惡的作用非常的好。這是一種不覆藏的行為,是一種暴露。而且把它公布於眾,放在佛前。如果有人能把你的過失念一遍,那你心裡頭就更干淨了。這種方式過去我實驗過,效果挺好。所以,後來介紹給大家,大家可能是寫了一點,但是沒有堅持下去。

 

等到這個寫忏悔筆記的居士,那天正好趕得也巧,他們兩個居士一起來,就對他們講了。這兩居士把這個方法又進行實踐了一部分。所以發現了這個好處,特別大,大得他倆非常驚訝。說:“我現在非常的充實,我覺得我現在堂堂正正,這才覺得真正有點學到佛法了。”

 

所以我們想修行,就作為個人來講,都應該反觀自己。應該不斷地這麼樣忏悔,反觀自己,它是非常得力的,是一種勇猛的智慧。所以說普賢王的勇猛智慧,而成就了普賢王,我們應該向普賢王學。學什麼呢?也應該這麼樣去不斷地忏悔,來成就自己。不然,我們自己有了很多的毛病卻不知道。說我能一想就知道,你光去想,你就怎麼想也不好使。你必須得把它寫下來,再去想,這個效果特別好。

 

【附錄一】依法不依人

 

說口業的罪深重,但如果某人所言違背佛陀戒律,嚴重誤導眾生,可以依據佛所說的經典、戒律,指出此言論的錯誤,只針對錯誤的言論,而不針對某個人,不是去說某個人的過失。以下經文,可以作為參考。

  

在《大般涅槃經》中佛言:“善男子,未可見法汝欲見者,今當為汝說其相貌。我涅槃已,隨其方面,有持戒比丘,威儀具足,護持正法,見壞法者即能驅遣,呵責懲治,當知是人得福無量不可稱計。善男子,譬如有王專行暴惡,會遇重病。有鄰國王聞其名聲,興兵而來頓欲殄滅。是時病王無力勢故方乃恐怖,改心修善,而是鄰王得福無量。持法比丘亦復如是,驅遣呵責壞法之人,令行善法,得福無量。”

 

“善男子,譬如長者所居之處,田宅屋捨生諸毒樹,長者知已即便斫伐,永令滅盡。又如壯人首生白發,愧而剪拔不令生長。持法比丘亦復如是,見有破戒壞正法者,即應驅遣,呵責舉處。若善比丘見壞法者,置不呵責驅遣舉處,當知是人佛法中怨。若能驅遣呵責舉處,是我弟子,真聲聞也。”

 

“善男子,如來亦爾,視壞法者等如一子。如來今以無上正法付囑諸王、大臣、宰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是諸國王及四部眾,應當勸勵諸學人等,令得增上戒、定、智慧。若有不學是三品法,懈怠破戒毀正法者,國王大臣四部之眾應當苦治。”

 

“善男子,以是因緣故,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應當勤加護持正法,護法果報廣大無量。善男子,是故護法優婆塞等應執刀杖,擁護如是持法比丘。若有受持五戒之者,不得名為大乘人也。不受五戒,為護正法,乃名大乘。護正法者,應當執持刀劍器仗,侍說法者。”

 

【附錄二】遠離口業的功德

 

《佛說十善業道經》中佛言:

  

“復次龍王,若離妄語,即得八種天所贊法。何等為八?一、口常清淨,優缽華香;二、為諸世間之所信伏;三、發言成證,人天敬愛;四、常以愛語,安慰眾生;五、得勝意樂,三業清淨;六、言無誤失,心常歡喜;七、發言尊重,人天奉行;八、智慧殊勝,無能制伏。是為八。若能回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後成佛時,即得如來真實語。”

  

“復次龍王,若離兩舌,即得五種不可壞法。何等為五?一、得不壞身,無能害故;二、得不壞眷屬,無能破故;三、得不壞信,順本業故;四、得不壞法行,所修堅固故;五、得不壞善知識,不诳惑故。是為五。若能回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後成佛時,得正眷屬,諸魔外道不能沮壞。”

  

“復次龍王,若離惡口,即得成就八種淨業。何等為八?一、言不乖度;二、言皆利益;三、言必契理;四、言詞美妙;五、言可承領;六、言則信用;七、言無可譏;八、言盡愛樂。是為八。若能回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後成佛時,具足如來梵音聲相。”

 

“復次龍王,若離绮語,即得成就三種決定。何等為三?一、定為智人所愛;二、定能以智,如實答問;三、定於人天,威德最勝,無有虛妄。是為三。若能回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後成佛時,得如來諸所授記,皆不唐捐。”

 

【附錄三】“人面瘡”的故事

  

忏法是忏除所犯罪過,悔不再犯,以便來日積極修行的一種儀式,是佛事活動中最重要的內容之一。 

  

關於《慈悲三昧水忏》的來源,《慈悲道場水忏序》為我們描繪了一個故事:

  

唐朝時,有一位法號知玄的和尚在長安某寺掛單。那時該寺中正住著一位患有惡瘡的僧人,穢氣刺鼻難聞。知玄常常主動去照顧病僧。後來病僧的惡疾漸漸痊愈,臨別時對知玄說:“你以後有難臨身時,不妨到四川彭州九隴山來找我,我會設法消除你的厄難。” 

  

後來,知玄因為德行高深,深受道俗的尊崇,連唐朝皇帝都向他求教佛法,唐懿宗還於鹹通十二年(公元871年)賜給他裝飾華美、高達兩丈的沉香寶座,以示尊崇。受賜以後,知玄和尚名聲益顯,坐上寶座更自覺尊榮。

  

然而沒過多久,知玄的左腿膝蓋上卻生出了個“人面瘡”,有眉有眼,有口有齒,恰似人面,不僅看上去讓人生畏,更有甚者,這人面瘡還有要求:每天都得拿飲食喂它,它能像人一樣大模大樣的張口啖食。知玄和尚痛苦萬狀,四處求治,可名醫們全都束手無策,正所謂“妙藥難醫冤孽病”。

  

知玄記起當年那位病僧的臨別贈言,決定立即前往四川彭州九隴山求救。知玄入山尋訪。一日傍晚時分,天光暗淡,山路難行,知玄忽然望見兩棵並立的大松樹,只見樹後殿宇廣闊,金碧輝煌,那位僧人就站在門前。知玄將自己所患的怪疾如實相告。僧人告慰他說:“不要緊的,我這裡的山巖下有一泓清泉,等到明日去洗一下就會好的。”

  

翌日清晨,昔日病僧令一孩童為知玄帶路,引領他來到巖下泉畔。知玄用手捧起清水剛要沖洗,膝上的人面瘡卻忽作人語,出聲大叫:“不要洗,不要洗!”緊接著又問:“你是否讀過西漢史書中記載的袁盎與晁錯傳呢?”知玄回答:“當然讀過。”

 

人面瘡便說:“你既然讀過了,何以不知袁盎錯殺晁錯之事?當吳楚七國造反時,袁盎向皇帝進讒言,斬晁錯於東市,以致晁錯冤深似海,怨結千年,往昔的袁盎就是你的前身,而晁錯就是我。我怨深恨重,自那以後,總想伺機報仇。可是你十世以來都是高僧,持戒精嚴,冥冥中有戒神保護,令我無法近身。近來你受沉香寶座,動了希名欲利的心念,無形中德行已經虧損,冤業可以乘隙,我才得以接近報復你。現在,蒙迦諾迦尊者出面調解,賜我三昧法水,令我解脫,那麼我們之間的宿債也告終結。從今以後,我不再和你為難作對了。” 知玄聽了,身毛直豎,非常震恐,連忙掬水洗瘡,一時痛徹骨髓,昏厥在地不省人事。

  

復蘇後,昨日金碧輝煌的崇樓寶殿已杳無蹤影。知玄方才感悟:那病僧乃是受佛敕命永住世間守護正法的十六大阿羅漢之一的迦諾迦尊者的化身,自己當年以一念慈悲心種下了無上福田,才感得聖僧以三昧聖水加持,去除那冤業討債、因果感召的奇疾惡病,解怨釋仇,消除業障。覺悟後知玄和尚一方面在迦諾迦尊者垂慈的雙松聖跡修建寺宇,另一方面記事撰文,寫成《慈悲三昧水忏》,自己早晚恭敬禮誦來報答聖僧的恩德,又給道俗留下了忏悔業障的方便。

  

據《漢書·袁盎晁錯傳》等史料記載,袁盎歷任隴西都尉、齊相、吳相。文帝時晁錯很受賞識,並受太子(即位後稱景帝)信任,被視為“智囊”。袁、晁二人一向交惡。晁錯主張逐步削奪諸侯王國的封地以鞏固中央集權,此建議被景帝采納卻觸怒了諸王,以後吳楚七國發動武裝叛亂的理由便是誅晁錯、清君側。此時袁盎趁機密進讒言,勸景帝斬晁錯以息事,晁錯被斬於長安東市,父母妻子兄弟同時被殺。冤冤相報,了猶未了。

 

 

上一篇:妙祥法師:口業之過(9)
下一篇:鐘茂森博士:《孝經》研習報告(第八集)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