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鐘茂森博士:《孝經》研習報告(第六集)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尊敬的各位仁者,大家好!我們今天繼續學習《孝經》。上一次我們講到「卿大夫章第四」,意思還沒有講解圓滿,所以今天繼續加以補充。我們先把這一章的經文念一念:

  【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是故。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無擇言。身無擇行。言滿天下無口過。行滿天下無怨惡。三者備矣。然後能守其宗廟。蓋卿大夫之孝也。詩雲。夙夜匪懈。以事一人。】

  這一章經文是講到卿大夫,就是我們現在話說政府的官員,他們應該如何行孝?孔老夫子在這裡給我們說了三個方面,所謂服、言、行,就是不是先王所規定的這些服飾不敢亂著,因為古代的服飾都代表著身分,如果穿著服飾不合身分,這就有犯上逼下之嫌。還要在言語上謹慎,『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所道的、所說的都是古聖先王他們的教誨、他們的言語,正如夫子所說的「述而不作」,言語、還有創作這些文章,都沒有自己的意思,都沒有創新,全都是轉述古聖先王、轉述老祖宗的教誨。就像我們現在在這裡學習《孝經》,講解《孝經》,我們也是「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所說的都是老祖宗的教誨,沒有敢添加任何自己的意思。真的是要像孔老夫子那樣述而不作,只是轉述過去前人所說的,用現代的話把它表達出來,讓現代人能夠聽得懂古聖先賢的意思,而自己絕沒有,也絕不敢添加自己的意思。『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古聖先王的那種崇高的德行是我們學習的對象,我們應該效法,把過去的那種謹行、崇高的這種德行,表現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所以在服、言、行三個方面都非常的謹慎,這樣才能夠做到『言滿天下無口過,行滿天下無怨惡』,才能夠達到『守其宗廟』,這是能守住先祖的宗廟,這個宗廟在我們現在當前的意思可以引申為道統。我們學習傳統文化的,尤其是年輕人,要有一顆傳承先賢的這種心,要把老祖宗的優秀的文化道統發揚光大,這就是古人說的「為往聖繼絕學」,這種絕學可以幫助天下萬世開太平,這是我們現在意義上的「守其宗廟」。所以我們的心量要擴大,不僅是自己守著自己的一家,更要把天下做為自己的家,守住祖宗先賢的教誨、道統,這就是所謂的行孝,卿大夫之行孝。卿大夫不是說只有官員才叫做卿大夫,他們的行孝,他們的行孝我們普通人也可以行,只要能夠做到服、言、行三者無虧,便能夠守住老祖宗的道統,做現在的聖賢,這叫行卿大夫之大孝。

  在邢昺《孝經正義》裡面有一些解釋意思我們應該提出來說一說,是很值得我們來學習的。這裡有一段就講到,「言卿大夫遵守禮法,不敢僭上逼下者」,這是說到唐玄宗他注解這一部分經文的時候所說的話,說卿大夫遵守禮法,不能夠犯上,欺瞞長上,也不可以逼迫下屬。這一句刑昺注釋中說到,「『僭上』,謂服飾過制,僭擬於上也」,就是我們在穿著服裝上面古人都有講究的,必須要符合自己的身分,《弟子規》所講的「上循分,下稱家」。如果服飾過分,你不是這樣的一種地位,卻穿了這種地位上的服裝,那就叫做僭上,就是欺上的意思。「逼下,謂服飾儉固,逼迫於下也」,我們不可以穿地位高的人的服裝,當然也不可以穿得太過簡陋,這樣把自己的身分等於是逼迫到下屬。所以服飾上是有講究的,現代人對服飾講究就沒有那麼嚴格。這是引申為我們要知道自己的身分、地位,穿著不可以太過奢華,超過自己的身分、地位或者財富允許的范圍,也不可以穿得太過簡陋,和給人以一種不恭敬的感覺。像現在很多的女同胞穿著得非常的所謂的簡陋,露得太多,這樣讓人看到,要不然就會引起邪思,要不然就會對她不恭敬,這是等於把自己的身分降格。所以穿著服飾要符合自己的身分,而且以端莊、整潔為美,不可以標新立異,更不可以穿著誘人邪思的服裝,這是我們用現代的意思去體會。

  下面刑昺《正義》又說,「卿大夫言必守法,行必遵德,服飾須合禮度,無宜僭逼」,這是講到卿大夫要守法,遵循道德,服飾要符合自己的禮度。服飾這是指人的表面,一般人看人都是先看服裝,因為服裝給人是第一印象,你服裝穿得得體,給人的第一印象就很好。符合禮度也包括你懂得什麼樣的場合穿什麼樣的服裝,見什麼人應該穿什麼服裝。譬如說我們上寫字樓上班,就要穿得比較像一個文員,像一個公司的職員,在公司裡的位置的高低,我們穿著也是應該稍微注意,如果是做為一個高層的經理,當然穿得應該是比較的正式,因為在工作當中往往就會遇到要見人、要跟人有社交的這些機會和場合,我們的服裝如果平時沒有注意,這樣的話給人的印象會不佳。所以這都是講有講究的,雖然沒有像古人那樣的嚴格,但是我們要懂得禮的精神,要把禮古為今用。所以這說的僭逼,僭逼就是不可以有犯上的這種印象,給人這種印象,也不可以有逼迫下屬的這種印象,這些都不應該做的。

  下面邢昺《正義》裡面還有一段話也講得很好,「《正義》曰:『法言,謂禮法之言』者,此則《論語》雲『非禮勿言』是也。雲『德行,謂道德之行』者,即《論語》雲『志於道,據於德』是也。『若言非法,行非德』者,『則虧孝道,故不敢也』者,釋所以不敢之意也」。這一段是邢昺解釋唐玄宗的注解的,「法言,謂禮法之言者」,這句話是唐玄宗說的,他說法言是什麼?就是禮法之言。這句話是什麼意思?邢昺給我們解釋,這是出自於《論語》所說的「非禮勿言」。這是顏回向孔老夫子請教什麼是仁,孔老夫子告訴顏回說「克己復禮為仁」,就是真正好好的遵循這個禮,放下自己的這些習氣毛病,而以禮規范自己的身心,這叫做為仁。而且孔子說,「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我們真正好好的為仁,行仁道,天下人真的就跟我們一塊行仁。所以在天下推行仁道,不在別人,也不在仁道,而在乎自己有沒有這個心,能不能夠克己復禮。顏回聽了夫子的這個教誨他悟了,真正明了真的為仁由己,整個天下實際上就是自己,所以讓天下歸仁只有是自己行仁。所以顏回悟了以後就立即向夫子請問如何去著手修行,正所謂悟後起修。孔子就告訴他,顏回說「請問其目」,有些什麼綱領?怎麼下手?目就是修學的綱領。夫子就告訴他,「非禮勿言,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動」,這就是克己復禮的意思。唐玄宗所說的禮法之言我們就懂了,「非禮法之言不敢道」就是「非禮勿言」,就是這句話的意思,所以所說的話統統符合禮義,說的話表示是自己的心聲,心有這樣的念頭自然會說這樣的話。所以要真正做到非禮勿言,必須心裡面把一切非禮的念頭、非仁的念頭統統斷掉,讓自己的心整個歸仁,那麼表面的言行當然他也就體現了仁。

  唐玄宗說的,「德行,謂道德之行」,這句話邢昺解釋也是用《論語》,「志於道,據於德」是也。夫子在《論語》上面講到一句話說,「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這裡講的道和德,邢昺用它來解釋道德之行。這個道我們在第一堂課《孝經》概要裡面有所解釋,道就是宇宙的本體、就是心性,老子說的這個道跟夫子這種「志於道」的道是一個境界,都是聖人所追求的。聖人立志就在於道,就是找回心性,找回自己的本來面目,找到宇宙的本體,也就能夠跟宇宙合一。佛家也不例外,佛家也講志於道,志於道是什麼意思?就是佛家講的發菩提心,發菩提心就是發成佛度眾生的心,成佛就是得道,得道了眾生就度盡了,也就是夫子說的「天下歸仁」。這個天下意思是很廣的,不是講我們地球而已,真正的天下,聖人的心目中它是指整個宇宙,整個宇宙的眾生都歸仁,那就是佛家講的眾生度盡了,所以夫子也是立志求這樣的一種境界。這個道雖然無形無相,正是老子所說的「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就是自己視而不見,聽而不聞,也就是佛家講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沒辦法接觸到的,這是心性,但是它是萬物的本體,它能夠現相,現的相就是德。所以道顯現在五倫關系上它就表現出五倫十義,這個十義就是德,我們可以把五倫做為道。實際上五倫已經是現出的相,父子有親,父子這是五倫中的關系,有親就是德;君臣有義,義就是德;夫婦有別,別就是德;長幼有序,序就是德;朋友有信,信也是德。所以我們雖然沒辦法用六根接觸得到,但是可以據於德,德我們是可以去修的,修德自然能夠見道。所以夫子這裡說「志於道,據於德」,據就是把持,靠修德來悟道、來入道。因此夫子在這裡把道德的意思其實給我們透露出來,《孝經》上講的德行就是道德之行。

  下面講的「若言非法,行非德者」,這也是唐玄宗的原話,如果我們的言非法,不符合禮法,行不符合道德,「則虧孝道」,這就是對不起父母。所以一個孝子他必定是處處想到我自己的言行會不會虧欠父母養育之恩,會不會讓父母蒙羞,如果會的話那絕對不敢做。所以這經文講的「不敢」,三個不敢,「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人能夠有不敢這種存心,他的德行就很有根基。這個不敢就是一種羞惡之心,孟子講的羞惡之心、恥心,古人講「恥之於人大矣。以其得之則聖賢,失之則禽獸」,一個人真正有羞恥的心,處處他都會謹慎自己的言行。真的聖賢能夠成就的,怕的是他無恥,他敢造,叫做忍心害理,做出違背良心虧欠孝道的事情,最後就是成了禽獸。所以這裡講的,釋不敢之意,這「不敢」兩個字其意極深,真正得到了不敢的這種存心,成聖成賢是不難的。

  在宋朝有一位御史,在朝廷裡做官做御史,叫做趙閱道。趙閱道對自己的一言一行都非常的謹慎,而且他在朝廷做官他是做御史,等於做檢察的,像我們現在講的紀委,紀律檢察委員會的主任這一類的官職,專門是糾察貪官污吏,讓朝廷風氣嚴肅,所以他自己本人也就非常謹慎自己的言行。每天晚上他必定是在自己的庭院裡面焚香,把自己一天所犯的這些過失、所做的事情,寫在一篇疏文上面,然後跪著把這個疏文讀出來禀告上帝,向天表露自己一天的言行。古人都敬天、敬鬼神,這一天如果趙閱道在寫疏文的時候不敢寫到疏文裡頭的,這說明德行上就有虧欠,所以既然是不敢寫下來,不敢禀告天地的,自己也就不敢造了。趙閱道用這種方法激勵自己做人要做到剛正廉明,做一個真正有德君子,上不愧於天地,下不欺瞞於人,光明磊落,這都是古人每天反省檢點得到的這種境界。所以有不敢之意,這個人成聖、成賢、成君子決定有分。所以趙閱道在朝廷當中受到百官的敬畏,一生終了得到善終,最後他自己在走的時候也非常的安詳,一點病痛沒有,真是自在往生。這是一生行善積德,對得起天地鬼神,他得這個果報。

  我們繼續看刑昺《正義》裡面說到,「口有過惡者,以言之非禮法;行有怨惡者,以所行非道德也。若言必守法,行必遵道,則口無過怨,惡無從而生」。刑昺是解釋唐玄宗的「口有過惡」,口有過惡者是因為他所說的話必是有不合禮法之處。行為上如果是遭到眾人的怨恨、厭惡,肯定是因為自己的行為不符合道德。為什麼這麼說?因為禮法和道德都是符合本性本善的,每個人心裡都有一把秤,他們都知道天理,都知道禮法、道德,雖然沒學過,但是他自己本身他會懂,哪怕是一個沒有文化的老太婆,她也知道什麼是善、什麼是惡,為什麼?因為人本性是本善的,當我們看到不善的話,我們就自然會起到厭惡的心,因為它跟本性相沖突,用我們一般話來講,言行如果違背良心,自然會遭到人的厭惡。所以一個君子、一個孝子,當自己的言語出現過惡,或者是他的行為讓人產生厭惡,別人會起煩惱,那麼君子必定是反求諸己,我為什麼會讓人起煩惱?為什麼讓人起怨惡?肯定是自己做得不夠好。如果常常能夠做到反求諸己,也是聖賢可以做到。

  像孔子的學生闵子骞,他是大孝子,二十四孝裡也有他的記載。闵子骞他的親生母親過世,父親也娶了後母,後母偏愛自己親生的兒女,而虐待闵子骞,冬天給自己親生兒女做棉衣,但是給闵子骞做的衣服是用蘆葦的花、的絮,蘆絮來充當棉花,所以叫蘆衣。蘆絮當然沒有棉花保暖,所以闵子骞穿著這種蘆絮的衣服,冬天冷得發抖,他的父親也不知道,看見他整天哆哆嗦嗦的,就懷疑他是不是干活不努力。有一次出門,因為闵子骞非常的冷,所以凍得真的是身體都不好使,他父親看到他這樣子,又以為闵子骞在那偷懶,拿起皮鞭就往他身上抽,結果衣服破了,蘆花飄出來,他父親才知道原來是他的後母虐待他,非常的氣憤。回到家裡要休他的母親,想把這個後母趕出家門,闵子骞跪在地上哀求,說父親您可不要趕走媽媽,趕走媽媽就會三個小孩都會挨凍,自己和自己的弟弟妹妹都會挨凍,媽媽在這裡,哪怕我一個人挨凍我也願意。說的這個話感動了他的父親,更感動了他的後母,所以後來他的後母回心轉意,忏悔了,改過自新,對闵子骞也像對自己親生兒女一樣。闵子骞他真正做到反求諸己,用自己的德行感化父母。他看到母親對他這樣的不好,這是什麼?行有怨惡。母親為什麼會怨恨他?為什麼會討厭他?闵子骞回頭想自己是哪裡做得不對,他沒有埋怨自己的後母,所以他才能夠感動後母,所以怨惡也能夠化解,這是真正的道德,真正的行孝。

  所以在君子眼中,他們知道「若言必守法,行必遵道」,如果所說的都符合禮法,所行的都符合道德,那麼口自然無過怨,沒有過失,也沒有人會怨恨我們。所以「惡無從而生」,這個惡就是善惡的惡,真正言守法,行遵道,自然就不會有過失。如果發現有過失,會讓人起煩惱,那必定是言行這方面有虧缺。所以君子時時是檢點自己、改自己,真正是為仁由己,只是一味自己去行仁,不管別人是不是仁,是不是遵循禮法、道德。佛家禅宗六祖惠能大師說得好,「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一個真正修道的人,我們說一個賢人、君子,他絕對不會去看別人的過失,不見世間人的過失,世間人的過失必定是因為自己過失引起的,修道的人常存這個觀念,所以他不會去修別人,他是修自己。夫子在《論語》裡面講的,「修己以安人」,如何能夠安人,讓人得到安樂,不會怨恨我們?那就是修己,別人沒有過失,過失統統在自己,這就是闵子骞行孝的成功秘訣,也是舜王(大舜)成功的秘訣,一味只是反求諸己,而不去求諸人。君子是求諸己,只有小人才求諸人,小人才看別人過失,一個事情不成功會埋怨別人,他不會回頭想自己。所以聖賢跟凡夫區別真的就在此地。

  我們繼續看刑昺《正義》疏裡面說的,「雲『三者,服、言、行者』也。此謂法服、法言、德行也」,這是講到服和言和行,這是注解,這是法服、法言和德行,這都很清楚。「然言之與行,君子所最謹」,這是講到服、言、行這三個方面,言、行更加重要。所以君子最謹慎的就是他的言行,服裝還比較的容易能夠做到符合禮度,而言行能夠處處符合禮度、符合道德這就不容易。下面刑昺說的,「出己加人,發迩見遠,出言不善,千裡違之」,這是講到言,語言出己加人,從自己的口裡出來,講了一句話,這個話被別人聽到,有時自己說的可能沒在意,說者無心,但聽者有意,我們講的這句話會起到什麼樣的效果我們有沒有想到,能夠常常這樣去想,這樣去檢點,非禮勿言自然能做到。這個言,發迩見遠,迩是近,雖然你講的話好像聽的人就在你旁邊才能聽到,這很近,但是它的效果會達到很遠。所以古人有所謂「一言則興邦」,也有「一言則滅邦」,講對一句話可以拯救國家,講錯一句話會帶來很大災難。

  現在由於科技的發達,媒體技術的進步,這個方面就更加明顯。像我們現在在攝影棚裡面講課錄影,聽的人沒有,攝影棚裡只有自己,對著攝影機講,這攝影機也很近,但是這個講課馬上通過網路傳播到全世界,真是發迩見遠,這個效果會很大。我們講的是正法,講的是聖賢之道,對於這個世界安定和平就會有作用。假如我們現在講錯了,把聖賢之道講歪了,就會誤導大眾。所以我們的語言要更加的謹慎,真的是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不是儒釋道三家聖人的言語,不是古聖先賢的教誨,自己不敢去說,說了之後後果自己能承擔嗎?禅宗裡面就有一個公案,一個法師講法的時候說錯一個字,墮了五百世的野狐身。什麼字?有一次他講法的時候一個聽眾向他請問,說大修行人會不會落因果?因果報應這是事實、這是真理,凡事都有因果,聽眾問大修行人是不是還會落因果,因果是不是等於是沒辦法束縛他?結果這個法師說大修行人不落因果,也就是沒有因果,結果這個話講錯了,誤導眾生,他自己就墮狐狸身墮了五百世。到後來在唐朝百丈禅師講經說法的時候,這個狐狸就來求見,他已經修得人身,但是他還是狐狸,他能夠變成人形,他來請求百丈大師給他開示,因為這個問題他一直在困惑。結果百丈大師說你不要單獨問我,明天你把這個問題當眾提出來,我給你回答。百丈禅師是一個大徹大悟的聖者,他看到這個人知道是狐狸,第二天這個人他變成一個老人,在座位上起來發問,說大修行人還落不落因果?百丈禅師就告訴他,大修行人不昧因果,不昧就是明了,他對於因果明明白白,他絕對不會造惡因,因為他知道惡因必定有惡果,他對因果報應非常明了。所以,不落因果改了一個字,不昧因果,這就是意思天淵之別。這個狐狸明白了,所以它就得到超度,自己往生了,脫離狐狸身。百丈禅師第二天帶著人到山溝裡去把這狐狸的屍體找到,以出家人的葬禮給它埋葬。

  你看一個字講錯都這麼嚴重的後果,所以說話怎麼能不謹慎?現在我們看到媒體的節目,常常為這些主持人、這些電影的影星、演員們捏一把汗,他們的影響力很大,他們所說的一句話起的這個效果這是很重的,所以假如不謹慎,這個後果是不堪設想的。還有一些知名的人士,所謂領導人,文化圈裡的名人,各行各業的名人,他們說的話會產生很大影響力,假如是像《孝經》裡講的,不符合禮法、不符合道德仁義,他會給世界帶來毀滅性的影響。所以「出言不善,千裡違之」,講的話如果是不善的,不符合道德、禮法的,這是誤導大眾。這個大眾,千裡違之,千裡是講到地域的范圍,現在不只是千裡,整個地球。違之表面上的意思是因為大眾都懂得禮法、道德,所以他出言不善,大家立即會群起而攻之,會批評他、會指責他。但是問題現在倫理道德的教育頹廢,什麼是禮法、什麼是道德,現在人觀念都很淡漠,所以對一個出言不善的,可能也沒有人群起攻之。違之怎麼個解釋法?違就是違背本性,就會違背道德,千裡是大眾,大眾因為聽信他的話,都會做出違背禮法、道德的事情。譬如說當一個孩子看到色情的網站,他很可能就會做出違背禮法、道德的事情來,或者如果是未成年青少年看到這些暴力的影片,他可能就會學習這些暴力,也就會做出違背道德、禮法的事情。所以「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在現階段這個社會裡面,這個我們看到感慨良多,現在言論自由、出版自由,網路上的這些內容更是很難去管制,所以那些不善的言論充斥著世間,把這些民眾頭腦都搞得一塌糊塗,甚至會以造惡為能,而恥談道德仁義,這樣的社會這還得了?所以真正我們要快速的實現和諧社會、和諧世界,控制媒體,凡是不符合禮法、道德的,加以管制,甚至是把它取締,這是對人民負責,把人民導向倫理道德,社會才能夠和諧。

  下面邢昺《正義》裡面又說到,「其行不善,譴辱斯及」。因為我們造的這個行為不善的話,不符合德行這個標准,自然就會有人批評我們,就會有人侮辱我們,批評我、侮辱我那就是批評我的父母、祖先,侮辱我的父母、祖先,所以我這就是不孝。下面說的,「故首章一敘不毀而再敘立身」,首章就是「開宗明義章第一」,它講的敘述不毀,這是講到「身體發膚,不敢毀傷」,講了一次,但是講到立身講了兩次,「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這是第一個,第二個「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立身這個詞提了兩次,說明立身重要。「此章一舉法服而三復言行也」,這一章就是「卿大夫章第四」,它講到這三個,服、言、行三方面,法服這是提到第一個,一次,但是講到言、行講了三次。第一次是「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第二個是「非法不言,非道不行」,第三個是講「口無擇言,身無擇行」。所以言行非常重要。「則知表身者以言行,不虧不毀猶易,立身難備也」,從文章的這種意思來看,知道立身貴在修我們的言行,對我們的身體不虧不毀這還比較的容易,但是立身這就難了,為什麼?要真正立身者必定是謹言慎行,他在言行上處處留心,處處都遵循著禮法、道德,而一生都這麼做,都沒有任何的虧欠,他才能夠做到立身圓滿。所以這個很不容易,這是行大孝。

  下面我們再看一段皇侃這位學者的解釋,「皇侃雲:初陳教本,故舉三事,服在身外可見,不假多戒」。這是講三事,服、言、行,這三事把它舉出來是為了陳述孝道,教、本就是講的孝道,「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道,尤其是講到卿大夫之孝,舉出服、言、行三事。「服在身外可見」,這是第一印象給人看到的,看你的服裝代表你的文化素養,代表你的素質,只要留心注意這是可以容易做到,所以「不假多戒」,就沒有太多的論述。下面說「言行出於內府難明,必須備言」,相對於服飾來講,言行就更加的難以控制,為什麼?因為可能未必那麼容易覺察,難明就是覺察,很難覺察。因為「言行出於內府」,內府是什麼意思?就是我們的心念,有這個言行必定是因為有這種心念。一個人常存著善心善念,他的言行必定是善的,如果有自私自利、有貪欲、有瞋恨,他的言行必定會有偏頗,甚至是造惡,所以這裡非常的強調言行謹慎。而戒言行關鍵在戒心,要把自己內心裡面的惡念去除得干干淨淨,不允許有毫分不善夾雜在自己內心裡面,這樣言行和心態、心念都變得純善。這是孔老夫子講這一章的深意,是希望我們通過戒外表的言行而去戒心。

  古人戒自己的心用的功夫很深,像明朝有一位進士叫俞淨意先生,俞淨意先生在自己的傳記當中說到,他在早年十八歲就中了秀才,但是考不上舉人和進士,而且生活非常的拮據,很潦倒,靠著教書維持生活。他自己前後生了九個兒女,五個兒子、四個女兒,結果死的死、散的散、失蹤的失蹤,最後只剩下一個女兒。他的太太因為傷心,哭兒女的緣故哭瞎了眼睛。俞淨意公因為自己生活非常清貧,又加上家庭這麼多不幸,功名又不遂,生活這麼潦倒,非常的沮喪,天天禱告灶神爺,希望灶神爺上天去給他禀告自己的好事,自己也在力行著德行,他認為自己是做得很不錯,但是每年都寫一篇黃疏禱告灶神,好多年都沒有消息。到了四十七歲那年奇跡發生了,灶神爺化成一個道士來到他家裡給他點化,告訴他,你這一生命運不濟,原因是在於自己德行有虧欠。灶神爺告訴他,你表面上都做得不錯,都在這裡奉公守法,而且提倡學習這些古聖先賢的文化,而且斷惡修善都在提倡,不殺生、不邪YIN、不能夠打妄語等等,包括他在鄉裡頭提倡的文昌社,文昌社是依《文昌帝君陰骘文》來修行的,這是斷惡修善做得很好,但是因為他意惡太重,表面上雖然做出像個君子的模樣,但是內心裡面種種的貪念、自私,甚至有邪YIN的念頭,還有傲慢、瞧不起人,心裡有偏激的念頭,過去的妄想、未來的妄想,種種的妄念糾纏在內心裡面。所以灶神批評他說,你還想要求福,你內心裡這麼多意惡,想要得到福報不可能,而且上天還要給你加更重的惡報。結果這一句話像當頭棒喝,把俞淨意先生敲醒。

  等他第二天早上起來,想到昨天晚上灶神爺給他的點化,真的是如一場夢,大夢方醒。第二天正好是年初一,他就立誓痛改前非,把自己的意惡要去除干淨,不讓絲毫的那些惡念夾雜在自己的心中。如是做了三年,結果整個命運都改造了,他後來考上進士,這是古人最高的學位,他原來只有秀才,幾十年,從十八歲考上了秀才,到四十七歲都沒有考上功名,結果因為他的改過,竟然得到進士的這個功名。而且更不可思議的是在京城裡竟然找回自己失散多年的一個兒子,這是他僅存的一個香火,所以家裡香火得以延續。他自己考上進士也不願為官,知道什麼?為善重要。所以回到自己家鄉大力的行善,成為一鄉裡的大善人。他的兒子也考取功名,而且娶妻生子,連生七子,我們說他家裡變得人丁興旺。這是我們看到俞淨意公他是真在行大孝。古人講的「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自己因為造惡,感得天的惡報,自己都變得家破人亡,後代香火都沒有了。結果因為他發心行善,三年竟然把命運全改過來,而且香火得以延續,這就是能守其宗廟。從哪裡來做?就是從言行上、從心念上斷惡修善,這是講到「言行出於內府難明」,從自己心內來下功夫。

  了凡先生,這是明朝的一位進士,也是跟俞淨意公幾乎是同時代的人,他在給自己兒子四篇的誡子家訓當中說到,「命自我造,福自己求」。了凡先生也是自己改造了命運,原來算命先生算他把這個命都算定了,結果他真的每年考多少名、拿多少官府的俸祿,統統按照算命先生說的一樣,最後他自己知道命是沒辦法改造,所以也就沒有進取的心。後來遇到雲谷禅師點化,禅師告訴他,你的命運是掌握在自己手裡,真正斷惡修善命運可以改造的。所以了凡先生明白了,真正發心改過修善,自己訂立功過格,凡是言行上有不符合禮法、道德的,統統記錄下來,乃至於心態上面不正的,念頭裡有不善的,統統都記下來,然後改過,這是古人用功過格來修行。結果後來也把命運改造,原來命中也是沒有功名的,他考上進士,原來命中只有五十三歲壽命,他活到七十三歲,原來命中無子,後來他得到一個兒子。所以改造命運、興旺家族,乃至要興旺一個國家,都要從我做起,從我內心做起,這就是《大學》裡所說的,誠意而後正心,正心而後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所以內府,這是心念裡頭的波動,都要很謹慎、很留心,不允許有絲毫不符合禮法、道德的這種心念產生,一發現有不正當的念頭、不善的念頭,馬上把它撲滅,正所謂的「才動即覺,覺之即無」,心裡一動馬上覺察,覺察以後馬上把那個惡念放下,惡念就沒有了,久而久之心就能夠做到純淨純善,言行也就變得純善。所以「言行出於內府難明,必須備言」,這裡講到言行的根就是心,所以要多說幾句。「最於後結,宜應總言」,皇侃說到後面的結尾是做為總結。這個什麼意思?「謂人相見,先觀容飾,次交言辭」,這是講到服、言、行,人相見先看服飾,然後看他的言辭,然後再評定他的德行。「故言三者以服為先,德行為後」,把德行放在最後,這是因為德行是要更多的時間你才能觀察出來,而服飾是最容易看到。所以服、言、行是按照這種順序來排列,以服為先,以德行為後。

  後面講到,『詩雲:夙夜匪懈,以事一人』,這個「詩」是引用《詩經》裡頭的一句話說,孔老夫子你看言必有據,他講話都有根據的,他自己本身也給我們做出好的榜樣,也是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不是那種符合禮法、道德的話他不說。所以他講的這段話,實際上他能夠找到《詩經》裡面的依據。《詩經》告訴我們,「夙夜匪懈,以事一人」,夙是早,早晚都不可以懈怠,一人是講天子,卿大夫早晚都不懈怠而敬事天子,這是《詩經》上說的意思。「夙夜匪懈」做什麼?就在自己的服、言、行三個方面用功、謹慎,不能有絲毫的不妥當產生。所以一個真正的孝子,從早到晚對自己的言語、造作、形態統統都是謹慎,沒有絲毫松懈的,就是他謹慎的心沒有松懈過,以這樣的一種心來侍奉自己的長上,這樣就可以言行沒有虧欠,而能夠守其宗廟,能夠把老祖宗留下來的這種道統、文化發揚光大,這是「夙夜匪懈,以事一人」引申的含義。這個一人不是確定要指哪一個人,這個一人統統也是指我們的老祖宗,我們中華民族的老祖宗可以追溯到炎帝、黃帝,再往前,伏羲,所以我們所有的華人都是伏羲之後,這個一人也可以稱為是伏羲,就是我們的老祖宗。我們如果不好好的修學,努力把老祖宗的教誨落實,對不起老祖宗,這就是不孝。所以這句話的含義可以引申到很深,真正能夠晝夜都對自己言行、心念不松懈的人,他當然可以成就聖賢。

  佛在《十善業道經》裡面有一段話講得好,說「菩薩有一法,能斷一切諸惡道苦,何等為一」,這是講菩薩有一種修行的方法,可以斷一切的惡道苦,這種方法是什麼?「謂於晝夜常念思惟,觀察善法,令諸善法,念念增長,不容毫分不善間雜」。所以一個菩薩,菩薩在佛法裡面可以解釋成覺悟的人,一個覺悟的人他對自己的言行、心念毫不松懈,晝夜都常念思惟、觀察善法,常念是心善,思惟是思想善,觀察是行為善,這就是這裡講到的言行、心念都善,而且念念都使自己的善增長,不會有所虧缺。這是晝夜匪懈,不會松懈的,甚至不令毫分的不善間雜,絲毫的不善都不會夾雜在心念裡頭,所以念念都是善,能夠這麼做的可以說就把「夙夜匪懈」這一句做到圓滿。「以事一人」是說的什麼?說到底一人就是自己,佛法裡說的「唯心所現,唯識所變」,整個宇宙是我們心識變現的。孔子說的為仁有己,天下歸仁,天下就是個自己,自己以外沒有天下,這就是佛法也講的「法外無心,心外無法」,除了自己心以外沒有現象,宇宙萬物統統就是自己一顆心。所以晝夜匪懈的這麼去努力修行,不令毫分不善夾雜在心念裡面,為的是什麼?為了回歸自性,回歸到自己本來面目,也就是回歸到道上。所以把孝做到圓滿的人也就是他回歸本性本善,也就是他跟道合而為一。所以當他成道以後,他一看整個宇宙只有一人,誰?就是自己,自己以外沒有別人,沒有萬事萬物。所以這句話可以體會得很深,所謂深的人看了體會很深,但是《詩經》是老少皆宜,淺的人看他能體會淺一點,也很好。我們講解就是要把這個意思往深處講解,讓大家了解孔夫子的那種志與道的深意,才知道行孝這種意義是無限的深廣,這樣他願意回歸本性本善的就願意行孝,知道行孝到了登峰造極之處也就是成圓滿的大聖。

  我們這一章「卿大夫章」也就報告到此地。下面我們來看「士章第五」,我們先把經文念一念:

  【資於事父以事母而愛同。資於事父以事君而敬同。故母取其愛。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故以孝事君則忠。以敬事長則順。忠順不失。以事其上。然後能保其祿位。而守其祭祀。蓋士之孝也。詩雲。夙興夜寐。無忝爾所生。】

  「士章」這是講士人如何行孝的。什麼叫做士人?古人有一個定義,在《白虎通》這一部書裡面,《白虎通》是漢朝時候的一部經學著作,可以說是一部經學的全書。它上面說到,「士者事也,任事之稱也」。士是什麼意思?就是從事事業的一種人。古代講到士、農、工、商,農、工、商都是職業,但是士並不算是一種職業,它可以做為一種後補職業。士人,一般說是讀書人,讀書人可能是沒有正式的事業或者是職業,可能沒有財產,但是讀書人在古代最受人尊敬,士、農、工、商,這個士排在第一位。孟子說士有恆心而無恆產,這是說到一個士人他只要有這種恆心,把這種心培植起來,即使是沒有產業,他也能夠堪稱士人。子貢,這是孔子的學生,也曾經問過孔子什麼是士,在《論語》裡面有一段話說,「子貢問曰:何如斯可謂之士矣?」子貢是問到什麼人才能夠稱為叫士人?一般說好學讀書的人、君子,這種人稱為士人。我們來看看孔子怎麼回答,「子曰:行己有恥,使於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孔子回答說「行己有恥」,這是講他的行為有道德,他知恥,這個恥字剛才我們講到它是聖賢的根基。所以學問之道也就是學恥很要緊,自己真正知恥,一切的行為造作自然就懂得收斂,處處都對自己負責任,凡是見不得人的、不可告人的事情絕對不做,因為這是可恥的。所以社會上真正知恥的人多,社會就安定和諧,因為知恥君子才做到。

  現在社會毛病出在哪?不知恥的人多,不知恥就是無恥,把違背倫理道德仁義的這些事情還當作一種能力,還引以為榮,還認為自己是什麼英雄好漢,敢作敢為,這是無恥之徒。所以凡是做這些違背道義的事情,這都是不懂得什麼是恥,不懂得恥就會做出無恥的事,對不起自己也就對不起父母、對不起祖宗。所以行己有恥重要,這是士人的第一個標准。「使於四方,不辱君命」,這是要從事一個事業,要為領導負責。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對於自己的身分負責任,各行各業裡頭這些官員,或者是公司的職員,或者是機關團體的行政人員,都要懂得不辱君命,不辱君命就是他真正負責任,不會讓自己的領導或者自己的機關團體、企業、事業單位丟面子。

  像在古代很有名的晏子使楚,齊國的宰相晏子去楚國出使,沒有讓齊國受侮,像蔺相如,這是趙國的士人,出使秦國也不辱使命,這些都是不辱君命的好的樣子。我們做為一個中國人,也要懂得不能丟我們國家的臉,特別是到了外國去,要做出一個有德君子的樣子,讓外國人看了都佩服,不能夠辱我們的國家。所以不辱君命真能夠做到是了不起的人。現在因為交通發達,來往旅游的人很多,我們到了外國去都要曉得,我們這張臉、這個膚色,別人一看就知道你是中國來的,所以你的一舉一動都代表著整個中國人的形象。可能你去到一個外國的小鎮,那個小鎮的鎮民可能一輩子沒來過中國,或者一輩子沒見過幾個中國人,他對中國的印象就從你自己的言行、舉止而得到的印象。如果你做得很好,他的內心知道中國人都是好樣的,如果是你做得不好,他就會落下一個印象,中國人就是這個樣子的,這就有辱國家。今年我們國家舉辦奧林匹克運動會,各國的來賓會很多,每一個國民確實都要懂得不能夠有辱我們的國家,處處要做到遵守禮法、遵守道德的樣子,讓外國人看了佩服我們,這就稱為士,讓四方的人都能贊歎。

  子貢聽到孔子的這個解釋以後,他繼續又問到,「曰:敢問其次?」子貢聽到「行己有恥,使於四方,不辱君命」可能比較難辦到,就想再問一次,除了剛才講的以外,還有什麼樣的含義?這個士代表什麼?結果夫子說「曰:宗族稱孝焉,鄉黨稱弟焉」,就是你真正把孝悌做得很好,你的家裡人都稱你是個孝子,你的宗族的人都知道你是在行孝道,一鄉黨的人、整個家鄉的人都稱你是有悌道,悌道就是兄友弟恭,你懂得尊敬長輩、尊敬兄長,孝悌這個德行為人稱頌,這就是士。子貢又問到,「敢問其次?」再次一等,就是第三等的士人是什麼樣子?孔子回答說,「言必信,行必果,硜硜然,小人哉,抑亦可以為次矣」。這就是說,「言必信」,出言要誠信,「行必果」,這是做事必須果斷,必須有結果。所以孔子提倡忠信,這個信很重要,自古皆有死,而人無信則不立。所以一個人的人格就體現在他的誠信,他出言誠信,行為果敢。「硜硜然」這是表示石頭敲擊的那種聲音,很堅硬的聲音。這說明什麼?他的忠信、果敢一生不改變,像敲石頭發出那種堅硬的聲音,不改變的意思。這個「小人哉」,小人不是說相對於君子的那種小人,這個小人是什麼?所做的事情是很小的,他只能是謹守他的事業、只能夠保住小范圍的事業這種人,但是他也能夠做到言必信、行必果,這種人也是算士人。所以孔子眼目中的士我們就知道這也不是隨隨便便說的,是有一定標准的。

  我們繼續來看這段文,這段文的大意我們先跟大家報告一下,『資於事父以事母而愛同』,這是講到,這個「資」就是用的意思、取的意思,用侍奉父親的那種心來侍奉母親,這是講到侍父和侍母在愛心上相同,愛心對父母是一樣的,愛父親也愛母親,這是講愛。那麼講敬,『資於事父以事君而敬同』,這是在敬這方面講,敬父親和敬領導這個心是一樣的。所以這裡講『故母取其愛,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對母親而言比較多的是叫愛,比較在親情方面顯得多,對於領導而言,這個君是我們對於領導,比較多的講的是敬,父親愛和敬兼有。這是講到用心是一樣的,對於父母或對於領導,都用這顆愛敬之心。

  所以要以孝事君,用我們的孝心去侍奉領導,這是對工作負責任的態度,這就是忠心。把我們侍奉父親這種心去侍奉君上、領導,叫做忠,敬父母的這種心來敬領導,那就能夠順。所以忠和順都能夠不失,都能夠保持,這樣你去工作,『以事其上』,你來工作,你就能夠『保其祿位,而守其祭祀』。這個「祿位」是我們現在說的你的工作、你的薪水,你都能夠得到保存,為什麼?因為你工作認真負責。「守其祭祀」,古人都祭祀祖先,要使祭祀延續必須我們有祿位,我們的工作能夠維持得很好才有能力祭祀。所以守其祭祀這是講你能夠延續你的工作、延續你的家族,這就是所謂『士之孝』。

  最後引用《詩經》裡面一段話說『夙興夜寐』,這是講到早起晚睡,「興」是起來,「寐」是晚睡,就是起早貪黑來工作。『無忝爾所生』,「忝」是辱,不要讓自己的父母恥辱,「所生」是誰?我們是父母所生,生我者父母也,不能夠讓父母為我們感到羞恥。這段話我們將大意先解釋一下,具體的文意、義理我們下一次繼續細細的學習。

  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有講得不妥當的地方,請各位仁者多多批評指正。謝謝大家。

資料恭摘:淨空法師專集網站
《孝經》研習報告  鐘茂森博士主講  (第六集)  2008/5/22  華嚴講堂  檔名:52-266-0006

 

 

上一篇:寧靜的真正意義
下一篇:鐘茂森博士:《孝經》研習報告(第七集)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