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環境報 作者: 曹汝壯
在經濟增長的刺激下,街上汽車的排量越來越大,燒起油來就像老虎食肉;路上的廣告霓虹燈越來越多,充斥著我們的眼睛;商家在公共場所謀取一切噱頭促銷,大聲吆喝叫賣,視若無人……這些是經濟發展過程中,我們生活的公共環境中客觀存在的,但這些又不是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我們不能一遇到“症狀”就極端地把它歸咎為經濟發展的需要。現實生活中,一些個體缺乏應該有的公共意識。公共意識的覺醒是現代社會越發民主、成熟的一個標志。
社會發展要求的環境意識已不再是停留在諸如杜絕河流污染的層次,我們關注身邊的每一個生活細節。環境意識應該和社會公德結合起來,共同構造可以指導我們保護環境、維護公共利益的公共意識。這種意識促使公民把自己與共同整體聯系起來,發現普遍性的共識和共同價值,並以這種共識和共同價值為基礎設定行為的規則,以維護和實現共同的利益、價值和秩序。所以,我們呼喚對個人消費公共環境資源,尤其是人文環境資源的批判、規整和引導。
為了環境保護等問題,國家出台了很多調節消費方向的政策和措施,比如提高燃油稅以抑制大排量汽車的消費熱潮。但是這樣的政策和措施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消費者可以憑借強大的經濟實力邁過這些政策和措施的圍擋。很多商家認為,霓虹廣告牌掛在大街上,不礙行人走路,不擋市民視線,沒什麼值得非議的。可是商家應該知道霓虹多了“晃眼”,也應該知道“燈光污染”是在污染環境,這是和我們慣常認為的環境保護相沖突的。種種的負面現象說明,環保的踐行和真正效果的體現取決於真正的“公共意識”的主導。那麼,正確的態度就在於:首先,不能因為消費者的經濟實力就可以肆意地消費屬於全人類的寶貴資源,因為等到這些資源消費殆盡時,再有錢也是無濟於事的;其次,經濟發展和公共生存、環境保護不應該有輕重和先後之分,政府應該在公共環境保護中發揮監管、治理甚至是強行執法的重要作用;第三,政府和個人都要自覺地從人類公共的生存環境出發,以公共意識為主導,來度量我們的舉措是否合理。
我們欣喜地看到公共環境意識在不斷覺醒,不必究其覺醒的原因,而應該把更多的精力放到如何更好地倡導公共環境、消費觀念和落實保護公共環境的行動上來,讓我們的生存環境裡少一些自我意識,多一些公共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