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逢亡者、曾請傳承密法灌頂上師來前,最為殊勝,次則當求一同受三昧耶戒之同學法侶,或同一法統之真善知識。如皆難遇,次則當求一智慧之人,於此文字句義,了解明白、口齒伶俐聲音清朗者,依照經本,如法讀誦多次。彼垂死之人,一聞此法,定能憶念上師所指授意義,當下無間,即可認取本體光明而得解脫,決無疑義。(見原文六十四頁)
當我們遇到快死或已死(死亡在五十三天內)的人,最好請受過密法灌頂,有傳承的上師來行此法。如果沒有,就請一位一同受過戒的道友或同一法脈的善知識也可以。如果這兩類人都難遇到,也可以請一位意氣相投,明白本法的意義,口齒伶俐,聲音清楚,有智慧的人,依照本經,為亡者多次念誦。這樣快死的人或亡者聽到經文後,就一定能回憶起上師的教導,當下即可認取本體光明而得解脫。
第一章 命終時變化狀態
第一節 死位中有指授
甲、初期中有第一明光指授(見原文六十四頁)
“命終時”就是指人從死相現前開始至識神完全離體這一段時間。“命終時變化狀態”就是指人對整個死亡過程的感受。為了讓大家進一步了解這個過程,我們首先介紹一下附注二、附注三。
【附注二:人之全身,共有九孔道。即兩眼孔、兩鼻孔、兩耳孔、一口、一尿道、一谷道。九孔道之外,頂上正中處,尚有一孔,名為梵穴。修頗哇法者,所謂開頂插草者,即此孔穴也。凡人在垂死時,其神識從此穴出體,方為往生之正道。若從其他處孔道出體者,即落在輪回道中。如經中說:“頂聖眼生天,人胸餓鬼腹,傍生膝蓋離,地獄腳板出。”此謂人當死亡時,外氣已斷,若從上而下,冷至腳心,撫之猶有暖相者,即為生地獄道之相。因其惡業深重,其神識即從谷道卑下處而離體,故知墮落地獄。若從眼孔中出,則生天道。其中因果輪回上下升沉之理,固如是也。】(見原文六十六頁)
【附注三:人身為四大和合所成。四大者,謂地、水、火、風。人到死時,四大解體,有一定先後次第。最初地融為水,此時感覺如山壓之痛苦。次則水融為火,感覺寒濕如浸水中。次則寒濕消失,變成潮熱,如在湯中。次則火融為風,感覺體被風吹,化為微塵。四大解體之時,猶如生龜剝殼,最難忍受。惟平時有修持之人,預知時至,諸佛授手來迎,威力加持,可以減免。】(見原文六十八頁)
人身是由四大和合而成。當人快死的時候,四大解體,非常痛苦(參見本文“行法實施”——“第一階段行法”)。四大解體,有一定的先後次序(見附注三,這段文字容易理解,我們就不做具體解釋了。):首先地大融為水大,其次,水大融為火大,火大融為風大,最後風大消失,融入“空大”。這個時候,人向外呼出長息三次,只有出氣沒有入氣,直至外氣斷絕。此時外氣雖然斷絕,但內息尚存。內息集中於人體的中脈。中脈又名都帝,位於人體中央,從會陰直通到頭頂梵穴。在中脈左右兩側約一寸處又有兩條脈叫左右二脈。左右二脈與中脈並行從人體下丹田處起,經二耳後,繞至頭頂,再從頭頂經眼睛降至左右二鼻孔。在下丹田處,有一月牙,朝上彎曲,二端分別連接左右二脈,中脈從中間穿過。這樣通過月牙將三條脈連接起來。修頗哇法成功的人,就能見到這三條脈管和月牙。人在外氣斷絕的時候,識神尚在人體中脈,偶爾外出,但還不知自己已死,這就是我們通常說的識悶絕位。如果功夫修得好,識神直接沿人體中脈,從頭頂梵穴沖出去,就可以升到佛土(即“正道”)。如果從其它地方出去,就落於六道輪回之中。對於中脈不通的人,識神通常通過月牙溢入左右二脈,沿左右二脈升至頭頂,再從頭頂降至眼睛,從眼睛出去的人,可以升天道。如果繼續下降,從胸部出去者可以生人道。如果再繼續下降從腹部出去者就是餓鬼道。如果再繼續下降,從膝蓋出去者就是畜牲道,從腳底出去者就是地獄道。最後識神從身體的什麼部位出去,什麼部位就是溫的,而其他部位都是冰冷的。所以,通過測量體溫就可以知道,亡者將要投胎到什麼地方。
命終時的變化狀態可分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就是死相現前而外氣未斷時;第二個階段就是亡者外氣已斷而內息未絕時(這就是我們通常說的死位中有時期,即識悶絕位,常人有三天半到四天的時間)。為了加深死者對中有時期的印象,心裡早有准備,死位中有時期的救渡方法必須在死相現前時就開始實施。法性中有時期的救渡方法必須在死位中有時期就開始實施。所以“第一節死位中有指授”的內容要在死相現前時就開始實施,即第一階段的行法。
第一階段(即亡者死相現前而外氣未斷之時)行法的目的就是為了告訴亡者,在外氣斷的時候有死光發現。在這個時候,我們與光明合上去就可以證成法身佛了。關於“死光明”的含義我們可以通過附注四,附注五來了解:
【附注四:初死時四大融入次第,已見前“附注三”中。當風大消融後,次則融入“空大”。在最後之一呼吸終了時,身中之血,皆收攝於中脈都帝。斯時有血三滴,依次悸動,向外呼出長息三次。第一次呼出距離一肘遠,第二次距離二肘遠,第三次距離四肘遠,而外氣始斷盡。乃從頂上有入胎時父所賦予之白分明點,由頂上急遽下降,於是生起能知之各種覺境。此分內外兩覺性:外所覺者,有如月光朗照之景象;內所覺者,則如煙霧迷離之狀。此為初死時光明起現之相。在密法中術語,稱為“明”“增”“得”境,為初死時所必經歷之過程。初歷明境,又從臍下有入胎時母所賦予之紅分明點,急遽上升。外所覺者,有如日光照耀之景象;內所覺者,則如流螢之光。是謂“增境”。未幾之間,又轉入“得境”。此時白紅兩明點會合,心中之識,亦同時會合。外所覺者,有如月蝕日時、日中所現黑月光影;內所覺者,則如油燈外蒙半透明之罩,是謂“得境”。由此又轉入“近得之境”。此時一切皆空無所有。外所覺者,現為如黎明時東方曙光景色;內所覺者,則如萬裡無雲之晴空天色。以上明、增、得三境,乃至“近得”,是在五大消融後,由“地大”而至“近得”,為死後初歷之經過。至“近得”時,即為明光出現之境相,又稱“死光明”,為時極暫。若平時有修持者,睹見此死光明,便可認識,如子遇母,母子兩光,融會為一,則不經中有而現法性,否則中有又現矣。從風大融入空大……至近得境相起現時,是為死後第一剎那。所謂上根人不歷中有、法身成佛,即在此時。此後降入第二剎那,故即為報身中有。人在死後呼吸全斷,知覺全失,惟耳根聽覺獨明,生前耳聾,此亦無礙,故施此明光教授法,最易領悟而得救度也。】(見原文七十頁)
【附注五:母光是自己法性中所出,而非由外而來者。子光是由自己平時修持功夫所得,而非由內所出者。換言之,母光是自己本光,子光乃是佛光。死後三日半中,有兩次明光起現,在心識豁然開朗時,體會行法者所宣讀此中教授意義,母子兩光,互相攝入,如子遇母,投入懷抱而成佛矣。行者在生前修生起次第時,為練習兩光融合起見,乃觀想本尊之佛光請來,與自己之母光融合。如是由觀想力所觀想之光,名為“空光”,而非真正之子光。假使生前修法,練習有素,則死後初期中有起現,真正之子光請來時,可以如子遇母,歡然會合,而無見面不識之虞矣。此為超度素無修持之亡人,故用此教授以導示之。】(見原文七十四頁)
前面已經講過,四大分散有一定的次序,到最後風大分散。當風大分散時,人只有出氣沒有入氣。向外呼出長息三次,第一次出氣距離約有一肘遠,第二次約二肘遠,最後一次約四肘遠,這時外氣才斷盡而融入“空大”。融入空大時,父所賦予的白分明點急劇下降,而母所賦予的紅分明點急劇上升,二者在中丹田處會合。在二者會合的同時,心中之識(就是識神,即八識)也會聚於人體中脈。這裡的白分明點和紅分明點就是道教中講的陰極和陽極,也是我們前面說的陽電子和陰電子。在二者會合的過程中,死光明就慢慢出現了。但大部分人在此時因昏沉而無法見到。所以我們平時修法最為重要。
按死光明顯現的過程可以分為“明”“增”“得”“近得”四個階段。如果亡者不迷悶的話,會同時看到兩種景象,就象人同時看到室內室外的景象一樣。這兩種景象就構成了亡者的內覺與外覺。那麼在經歷死光明的過程中。亡者的內覺和外覺如何呢?我們可通過下表來表明:
內外兩覺 |
外覺 |
內覺 |
死光明顯現之過程 |
明 境 |
如月光朗照之景象 |
如煙霧迷離之狀 |
增 境 |
如日光照耀之景象 |
如流瑩之光 |
得 境 |
如月蝕日,日中所現黑月光影 |
如油燈外蒙辦透明之罩 |
近得境 |
如黎明時東方曙光景色 |
如萬裡無雲的晴空天色 |
上表說明了在死光明顯現的過程中,內外兩種覺境可分為明、增、得和近得四個階段。總而言之,就是亡者見到的光經過由弱到強,由暗到明的變化過程。而且這個過程很短,約一頓飯的時間,這就是“死光明”。如果平時修行用功的人在死位中有時期見到這個光明能夠認取,就如子遇母,母子兩光合而為一,而證成法身佛。所以說上根人不歷中陰,就是在此時成就,就可以不受中有之苦。因此,我們稱此時為死後第一剎那。在第一剎那證得法身後,以後再次放光就知道這是法身的妙用,進而證成報身佛。所以這裡我們將第二次放光稱為第二剎那,又叫報身中有。在藏密中,有觀想子光與母光融合的修法,由觀想所生之光,名為空光,並不是真正的“死光明”。但通過此法我們可以熟悉“死光明”顯現的過程。
平常人在呼吸斷的時候,知覺全失,但耳根卻很靈敏,即使生前是聾子,這時也能聽到別人的說話聲。所以“中陰救渡法”第一階段的行法,就是要教導並提醒亡者:現在死光明就要顯現了,這就是你的本性光明,一定要抓住這千鈞一發的大好時機,與光明合上去就可證成法身佛。這就是第一階段行法的主要目的。下面我們具體來講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