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心與明覺》 作者: 晉美丹貝尼瑪仁波切/著 徐長樂/譯
再講到大乘最重要檢驗的點,就是有沒有菩提心。小大乘最大的區別不是名稱,而是它實質意義上,實質上要比小乘要有殊乘的地方才能稱大乘。
這種利益眾生的菩提心,並不是有時有,有時沒有就算了事,應該是時時刻刻持續不斷有這樣利益一切眾生的菩提心。菩提心是為利益一切眾生,所以要成就一切眾生的事業,利益一切眾生,講的是所有眾生,沒有一個眾生被遺漏。有菩提心的修行者,他是時時刻刻願意利益一切眾生,沒有一個眾生被他遺漏。當然實際上來說,我們沒有一個人可以拔除所有人痛苦的能力,但是我們說到菩薩戒當中,講到菩提心有兩種,一種是行菩提心,一種是願菩提心。
基本上一個大乘修行者,一定要有願菩提心,也就是說我做不到,但是我願意這樣的心。雖然實際上,我做不到拔除一切眾生的痛苦,但是我心裡願意這樣去做,去解除眾生痛苦。心理上可以發這樣的願,在修行上也有方法可以這樣去觀,雖然我實際上做不到,但是我可以用觀想的方法,把眾生的痛苦拔除。我雖然沒有辦法實際上給每一個眾生藥,讓他們立刻解除生病的痛苦,我可以觀想承受他們的痛苦,令他們從痛苦當中解脫,至少在觀想上可以這樣做。
這種觀想最簡單可以利用呼吸來修,沒有一個人可以不用呼吸的,所以我們在呼吸的時候,可以順便修行,在把氣呼出去的時候,就想說把自己一切功德,所有快樂,所有善行、善果,全部布施給所有眾生。吸氣時就想所有眾生的病痛,所有障礙,所有痛苦在我呼吸當中吸進來讓我承受。像這樣不斷去練習,剛開始好像沒有用的樣子,但是長久這樣練的話,就有解除眾生痛苦的能力產生。所以利用呼吸來觀想是最簡單的辦法,每一個人從出生到斷氣當中,每天都在呼吸,所以我們可以利用呼吸來修菩提心。當然我們每一個人都是在盡自己的能力,在做自己能力可以做的事,其實也很多,並不是任何的事情都做不到,當然有些超乎我們能力之外的事,辦不到也是沒有辦法勉強的。
當我們在修本尊的時候,其實也有可以利益眾生的機會,比方說我們都會觀收放光,在放光時一方面可以供養諸佛菩薩,另一種觀想就是利用放光清除所有的惡業,所有的痛苦,所有的障礙,這也是利用修行來利益眾生的地方。所以當我們修菩提心的時候,也沒有辦法跑到每一個眾生的跟前,來解除他所有的痛苦,這是暫時我們能力做不到的。並不是說我們做不到,就不要去做它,而是實際情況下我們能做多少就算多少。但是除了實際情況之外,我們還有可以利益眾生的方法,那就是利用觀想,也就是利用心的力量來利益所有眾生。
前面所提是願菩提心,接下來行菩提心。行菩提心講的就是實踐,行菩提心主要的項目就是六度,六度當中第一度就是布施度,布施講的就是施捨。所有眾生都有貧窮的痛苦,但是講到布施,是不是有必要解除每一個眾生的貧窮,當然這是目標,但是以實際狀況來說,這是做不到的。有無數的佛曾經降生在這世間,但是從來沒有一個佛把這世間所有的貧窮都給解除,所以可見得解除所有一切眾生貧窮的苦,第一是做不到,第二是不是絕對必要?當講到布施度的時候,他強調的是說,你一個人在行布施的時候,心要做到究竟圓滿,所以六度講的是心的究竟圓滿。比如說你在做布施時,你要徹徹底底地能捨、願捨,沒有執著,沒有保留地去做布施這樣一件事情,而不是說你要有充分的財物,讓每一個眾生都沒有貧窮的痛苦,同樣的守戒也是這樣。所以講到菩提心,重點就是說你要有那樣一個心,所以我利益的對象是所有的眾生,沒有一個眾生被遺漏,所以是平等地去看待一切眾生,願意利益每一個眾生,沒有一個眾生被遺漏。
有這樣一個心,當時沒有那種能力,但是你不斷去修行,你要把這個願力時時刻刻掌握住,哪一天你真的成佛有那個能力,你就願意照你當初的願望這樣去做。所以當我們在檢視自己有沒有菩提心的時候,要檢視的重點是菩薩是不遺漏任何一個眾生的,就是他利益眾生是沒有偏私的。這樣的話,我們進一步來看自己,你對自己不喜歡的人,你願不願意去利益他?或者你看到些“壞人”的時候,你心裡會不會產生一些強烈的憤怒?或者你看到抓壞人的時候,你心裡有沒有一些快感?認為壞人就該有這樣的下場,你心裡有沒有這樣的想法?如果有的話,你已經落入偏私當中,這是很細微的地方。
你自己有沒有菩薩的心腸,有沒有菩提心,就從這裡去看。所以對這菩提心自己是不是已經做到,這個戒自己有沒有真的去守,就要這樣反觀自己,看自己有沒有偏頗,看自己對自己喜歡的人和不喜歡的人有沒有差別。當然我們要練菩提心,是從四無量心去練,四無量心是慈、悲、喜、捨。如果要修要先從捨做起,捨講的是平等,你有沒有辦法平等去對待一切眾生,你是不是對待自己喜歡的人,和對待仇人有很大差別?你會不會有親痛仇快的心情產生?自己喜歡的人有受到一點點痛苦就非常捨不得,自己的仇人受到很大的痛苦一點同情心都沒有,這樣就沒有做到菩提心所要求的平等對待一切眾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