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走到寺院,在山門前就能看見笑意象開放的花朵一樣的彌勒菩薩,歡迎著每一位上山的人。以下的詩偈,最能說明菩薩的歡喜心:
"眼前都是有緣人,相見相親,怎不滿腔歡喜;
世上盡多難耐事,自作自受,何妨大肚包容。
大肚包容,了卻人間多少事;
滿腔歡喜,笑開天下古今愁。
大肚包容,忍世間難忍之事;
笑口常開,笑天下可笑之人。"
歡喜心來自於哪裡? 來自於放得下.
在生活中真正能做到完全放的下,確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尤其是當今的社會,人們的生活和工作,大都在繁忙中度過.越是這樣,我們才越要應該給自己一個雲淡風清的歡喜心情.
所謂的放下,是放下煩惱,不是消極的遁世,也不是逃避責任,而是一種處世的態度.能放得下是智慧,是認清了生命本質後的釋然,也是一種對世界的了然和通透,是一種對人生的豁然開朗後的喜悅。
智慧不同於世間人所看重的聰明,智慧是能了解道,悟道,從而了脫生死輪回,它超越了一般的聰明和普通的智慧,是了解到形而上生命的本源、本性,並能在人生中去身體力行。
一般,人們總是習慣於認定在生活中有了什麼挫折,或者是消極沒有事業心的人才去學習佛法。這樣的看法確實非常普遍。人們太習慣於想當然了,這樣的想法封閉了自己打開智慧的心門,讓自己的法身慧命,長劫流浪,不能得到解脫。雖然心性的光芒如慧日朗照,但因為人們不了解,白白的在六道輪回中流浪浮沉。
能放下,是回歸本性的必然途徑,千江有水千江月,萬裡無雲萬裡天,煩惱的烏雲,就是我們對緣起現象所起的貪戀,一切事情都只是水中月,鏡中花,可是我們卻象水中撈月的調皮的猴子一樣,把虛幻當做了真實,引發出無限的煩惱,對應境界所起的情緒都是煩惱,人們可能會說,那人豈不變成了木雕石像,其實事情的真相不是如我們普通的想象一樣,只有肯放下,才會得到全體,執著的心念,讓我們坐井觀天,看不清心性的廣大和遼闊,老子在道德經中曾說過,空之用大矣哉,不空掉煩惱,就如一潭死水是一樣的,沒有了靈動的美麗。
平靜的湖面,才能倒映藍天,波浪起伏的湖水,會扭曲所映現的景物,正是因為我們對心性的不了解,才放不下對夢幻泡影的追逐,才讓我們看不清世界.
一旦能夠了解了自己的心性,那麼你也會和彌勒菩薩一樣"眼前都是有緣人,相見相親,怎不滿腔歡喜; 世上盡多難耐事,自作自受,何妨大肚包容。
可是聖人先哲的話有多少人能去思索肯去相信肯去實踐呢,人們更習慣於在慣性下生活,能橫截慣性的人是真的智者和勇士,茫茫人海啊,有多少人想要認清這浮華背後的生命真相呢。
我們之所以不肯放下,是因為不能了解放下後的美麗世界.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中描繪:
彼如來國。多諸寶樹。或純金樹。純白銀樹。琉璃樹。水晶樹。琥珀樹。美玉樹。瑪瑙樹。唯一寶成。不雜余寶。或有二寶三寶。乃至七寶。轉共合成。根莖枝干。此寶所成。華葉果實。他寶化作。或有寶樹。黃金為根。白銀為身。琉璃為枝。水晶為梢。琥珀為葉。美玉為華。瑪瑙為果。其余諸樹。復有七寶。互為根干枝葉華果。種種共成。各自異行。行行相值。莖莖相望。枝葉相向。華實相當。榮色光曜。不可勝視。清風時發。出五音聲。微妙宮商。自然相和。是諸寶樹。周遍其國。
這就是放下煩惱的心性所變現的世界,極樂世界的景致,所以,放不下是因為人們不了解啊.
放下煩惱的世界是美麗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