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唐汶
人人都希望被了解,也急於表達自己,卻疏於傾聽。一般人聆聽的目的是為了做出最妥帖的反應,並不是想了解對方。因為我們總以為周圍人都跟自己一樣,以己之心即可度人之腹。“噢,我完全了解你的感受,我也有過類似的經歷,是這樣的……”這類事情經常出現在日常交談中,我們總以本身的經驗來解釋別人的行為,用自身的體驗代替他人的感受。當別人不能認同時,便責怪他人“不可理喻”、“令人費解”。
有位先生曾抱怨他的一位好友:“真搞不懂他是怎麼想的,別人的話他從來聽不進去。”
我問:“你是說,因為你試著去說服他,他並不聽從你的,所以他令你費解?”
他默然,若有所悟。
我進一步問:“難道要了解一個人,不是你聽他說,而是他聽你說?”
他愣了一下,恍然大悟。
設身處地地傾聽,出發點是了解而非為了反應,也就是透過言談明了一個人的觀念、感受與內心世界。設身處地和同情有些差別,同情摻雜了價值判斷與認同。人際交往的確需要多一分同情,但卻易養成對方的依賴性。設身處地也不等於贊同,而是指深入另一個個體的感情與理智世界。設身處地地傾聽不只是去解讀對方的語句,要知道,一個人說話時的語調與聲音、表情與手勢也包含著許多重要信息。了解式的傾聽,不僅要用眼去觀察,還要用心去體會。
一天半夜裡,朱女士突然接到了一位很久都不曾聯系過的好友的電話。
“怎麼辦?”電話中,好友的聲音緊張而焦慮。身為獨生女的她從小與表妹一起長大,兩人關系親密無間,突然聽說表妹因急病住院,病因不明,傷心至極。朱女士知道好友一定很受打擊,然而那時她卻手足無措地不知如何安慰她,只是聽好友在電話中訴說……
兩天後,朋友來電話了:表妹的病情已完全得到控制。最後她對朱女士說:“謝謝你在我最需要支持的時候聽我發洩,聽我哭……”朱女士茫然地笑了,那時她只是一時嘴拙不知如何回答而已,無意中,朱女士竟扮演了一個傾聽者的角色。
如果你能夠保持著慈悲之心去傾聽他人,而且你的表現是值得認可的,那麼,只要很短的時間,你就有可能使對方的心靈得到安慰,從而使他擺脫痛苦。在這整個過程裡,你扮演的角色看起來是無私的,是一個慈悲的傾聽者,但實際上,你也得到了好處,你學到了不少東西,你會明白,轉化痛苦對一個人而言是重要的。幫助一個你所愛的人--不管他是你的親人還是朋友--走出痛苦,同樣會使你的心靈得到慰藉。當你需要別人傾聽你的痛苦的時候,才會有人用同樣的方式對待你,幫助你治愈自己的內心。在不知不覺中,你所愛的人轉化了他的憤怒,你也得到了轉化自己憤怒的機會,這種轉化難道不是好事嗎?
有時候,我們會驚喜地發現,傾聽也是一種關懷,那是一種默默地支持與力量,傾聽不需要太多的技巧,只需要一些耐心,一些愛心,足夠讓你不會對唠叨厭煩,不會對啜泣反感。
學會在傾聽中去體諒、去理解、去安慰,用一種無須語言的方式讓你所愛所珍惜的人感受到支持、感受到關心吧!每個人都需要一個傾聽者,不妨讓自己先去傾聽,傾聽別人心中的聲音,分擔別人的痛苦。懷著感恩和愛心面對自己的生活時,你會發現傾聽的力量是如此之大,所以傾聽是一種品德。善於傾聽的人身上有一種善良的天性和善解人意的特質,這種力量超出你對別人的道德說教。
生活中有很多這樣的例子。你的一個朋友正在向你傾訴,很可能他(她)說的事情是完全與你無關的,是你不關心或不感興趣的,但你絕不能表現得不耐煩,你應當進入角色,而你的角色就是“傾聽”,這也是考驗你們友情的時刻,如果你的心裡真的有這位朋友,那麼無論他說什麼,你都應該是樂於聆聽的。因為,當你在意某個人的時候,你自然會進入他的生活,他的事也變成了你的事,他的煩惱也變成了你的煩惱,他的痛苦也就是你的痛苦。這時候,對於你的這位朋友,你會很自然地抱以同情和關注,這就是一種慈悲,只不過,由於朋友的情誼,你不會明顯地感到自己是在付出慈悲之心。
傾聽是一種能力,是對你個人的注意力、記憶力、理解力、想象力、思考力的挑戰和訓練,因為傾聽是一個邏輯的歸納、綜合、演繹的過程,也因為傾聽是一個情感投入的過程,所以傾聽可以使你的心智越來越發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