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怎樣做·好父母》 作者: 錢詩金 錢麗
葉先生的兒子今年讀初三,在他讀小學三年級時,有一次期末考試語文和數學都考了滿分,於是葉先生就帶他去吃了一頓。當時孩子興奮不已,之後的考試中也多次拿到優異的成績,葉先生也就一次次地獎勵他,從吃到買四驅車,再到配呼機……終於,葉先生感覺到孩子對獎品的要求越來越高。
去年,由於孩子的成績進步比較明顯,曾要求家裡獎勵他一部手機,在他的軟磨硬泡下,葉先生讓他如願了。中考將近了,昨天,他居然給了葉先生一張紙條,上面列有不同檔次的成績相對應的獎品:考上市重點高中,要求獎勵一台筆記本電腦;考上區重點高中,要求獎勵一部數碼照相機……
據孩子說,班上其他同學家裡有很多都設有類似的獎勵,他們把這稱為“家庭獎學金”。葉先生對此感到擔心:別的家長提供這樣那樣的物質獎勵,給孩子學習提供“動力”。自己如果拒絕孩子的要求,會不會讓孩子對學習有所洩氣。可是給孩子價格不菲的物質獎勵,孩子今後到底會是為了什麼而學習?
過分的物質誘惑對培養孩子正確的價值觀很不利,鼓勵教育是必要的,但不贊成把經濟利益同學習成績相聯系。中小學生思想上還不成熟,尚處於懵懂狀態。家長給孩子明確的物質獎勵,很容易讓他們把這個當做學習的內驅。一旦在同學中形成攀比風,對孩子品格培養的負面影響就會更大。
孩子對物質獎勵的要求越來越高,胃口越來越大,是由於家長行為的誤導,而這種誤導往往就是從一頓肯德基、一把玩具槍開始的。家長最初給孩子物質獎勵的出發點無非是鼓勵一下孩子的學習熱情,起初送的大多是一些小禮物,隨著這些“不值錢的小禮物”逐漸變得司空見慣,家長就相應加大了資金投入,以求得對孩子學習積極性的有效刺激。這樣,對思維還未定型的孩子們就產生了很大影響,他們開始憑借自己大大小小的成績挑選各種檔次的獎品,認為這些獎勵是天經地義的。學習目的已經發生扭曲,他們認識不到學習是為了自己,而誤認為是為了家長,取得成績就應當得到“報酬”。這種商品經濟的思想居然和孩子的教育聯系在一起,不得不引起廣大家長的思考。
家長該給孩子獎什麼?家住上海徐匯區的劉先生堅決反對給孩子高額物質獎勵,他說:“去年兒子中考結束後,我送給他的禮物是帶他去旅游,整個旅游計劃的行程都由他自己安排。我給孩子買了很多地圖和游記書籍,給他一筆預算讓孩子自己挑選出游目的地。讓我稍感意外的是,孩子通過網絡預先了解了不少敦煌的歷史文化,而且把行程、住宿都安排得井井有條。”最後,劉先生和兒子花了半個月的時間把敦煌游了個遍,兒子對父親的這份特殊禮物非常滿意。
家長黃女士說:“我的女兒只有四歲的時候,我送給了她第一個洋娃娃,這個洋娃娃直到現在還被她珍藏著。”黃女士的女兒現在正在國外讀碩士,她給女兒挑選的每一份禮物都希望培養起女兒的愛心和責任心。“女兒十歲的時候,我又給了她幾條小金魚,我們希望她知道只有學會關心照顧別人,才能對自己真正負責。送給她洋娃娃的時候,我們和女兒一起給娃娃取名字,告訴她這個洋娃娃以後就要歸她照料,洋娃娃的每一件衣服都是我和女兒一起設計縫制的。”黃女士表示,送給女兒禮物不僅僅為了讓她喜歡,重要的是要她學會去“愛”。看來,對孩子的獎勵還真的大有學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