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佛教問答

 

妙祥法師二〇〇八年三月初七為大連居士開示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 妙祥法師二〇〇八年三月初七為大連居士開示
  • (本文錄音見: 溯源法寶音頻 >> 中篇音頻 >> 為大連居士開示

    目錄

       問題一、我的父親是一位聾啞人,用什行動和態度讓他認識佛法 

    問題二、如何才能守好三皈五戒,到哪裡去了解相關知識?是看書還是平時多觀察戒律清淨的同修?還是以後自己悟?

    問題三、戒體是什麼?受戒後會不得戒體?如何才能失掉戒體?三皈依也有戒體嗎?

    問題四、十二頭陀有提到節量食。如果刻意少,容易上火,就沒力氣。吃飽昏沉,不睡的話沒法集中精力,還容易發脾氣。

    問題五、睡四個小時的話,下午就多半會昏,如果睡多點就有精神干活,如何是好?

    問題六、剛背會“楞嚴咒”的時候,特別愛誦。時間久不愛誦

    問題七、弟子發心出家了,在了解了僧團的修持之,發現差得太遠了。

    問題八、說“楞嚴咒”可以去掉妄想煩惱為什麼我誦就增加煩惱妄想呢?

    問題九、無所求就是不求,不又是什麼?

    問題十、人生的真谛什麼?

    問題十一、發心快,但退道心比心還快是怎麼回事?

    問題十二、是不是只要受了搭衣的戒,就必須搭呢?有時間限制,多少天可以不搭衣嗎?

    問題十三、自從看了戒YIN欲的書後,感覺挺可怕,請問法師該何徹底打消YIN欲心呢?

    問題十四、初學佛法的人就是要聽話干活嗎?那不明白道怎麼辦?

    問題十五、佛、儒、道三教為什麼不能成一教?宣化上人說孔夫子是佛家的水月童子,老子是佛家的迦葉祖師,怎麼會有區別呢?

    問題十六、誦咒總打哈欠是怎搞的?

    問題十七、提不起恭敬心,別人提醒還煩,應麼做?

    問題十八、自己沒有主見,總聽別人的,是事嗎?

    問題十九、往往想做的事情做不,不想做的事情老找我。

    問題二十、吃全素了,這個還能不能喝啊?

     

     

    二〇〇八年三月初七為大居士開示

     

    ⊙妙祥法師 講述

    時間:二〇〇八年三月初七

    地點:遼寧省海城大悲寺念佛堂

    聽眾:遼寧省大連地區、鞍山市、大石橋市等地居士約九十多人

    爐香乍

    法界蒙熏

    諸佛海會悉遙聞

    隨處結祥雲

    誠意方殷

    諸佛現全身

    南無雲來集菩薩摩诃薩

    南無雲來集菩薩摩诃薩

    南無海會雲來集菩薩摩诃薩

    維那:恭請法師升高座

    大眾: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維那:諸佛子等,一起向上排班,聞磬聲,至誠頂禮法師三拜!

    法師:禮佛一拜!

    大眾:阿彌陀佛!

    法師:大家請坐!

    大眾:阿彌陀佛!

    今天來了很多大居士,表示歡迎。剛才看了,提了不少問題。因為在學佛的道路上,還是需要探討的。但是從我本人來講,沒有什麼修持,只能是跟大家一起來探討佛法。剛才看了,還有一位師父過來,我們共同來探討怎樣修行。下面我就直接回答條上寫的問題,這些回答只能作為大家參考,更重要的是要以佛的戒律,和佛的經書來做最後的標准。

    問題一

    這個問題是:請師父慈悲開示,我的父親是一位聾啞人,就是有一個耳朵不好使,心裡想的,嘴巴表達不清楚。我想讓他識字誦經,但是每次教他識字的時候,他就笑了,認為:“你有知識有文化就可以了,不要管我。”有一次聽師父講法的時候說,死後聞到佛經,人就會清醒。那麼我用什麼行動和態度,去讓我父親認真對待這個事情呢 

    這個問題啊,就是說什麼是佛法?佛法和文字沒有關系。文字只是一種知見,是我們世間人在生活中所產生的一種方便,它和佛法來講是兩個概念。你有這種孝心非常好,對於你父親雖然是聾啞人,但是想叫你父親能夠聞佛法。那什麼叫佛法?不是文化就是佛法,而是遠離了知見,那就是佛法,你應該用心來給你父親講佛法。

    什麼是用心來講佛法呢?就是說你首先要嚴持戒律,對佛法有個真正的理解,這樣的話,你父親就會感受到佛法,這是主要的方面。另外一個方面,具體的做法,我的想法,因為他是個聾啞人,而且年齡大了,要想聞到佛法,可能在聽力、視力上都有一定的障礙,視力恐怕沒有問題。可以從各個角度來給他講,比如說看圖識字,講故事,也可以通過你的行為,來不斷地給他做表演、做示范,這都可以。關鍵的問題就是,你在給你父親講的時候, 一定要心裡清淨。這樣的話,慢慢的你父親就會得到佛法。

    更主要還有一條,通過不少人做過很好的,就是給你父親頂禮。你父親雖然是聾啞人,但父母就是福田。不是你教你父親在學佛法,而是你父親成全你在學佛法,要這麼認識。所以你對你父親的恭敬,要達到一定程度,也就是說我們每天可以給父母頂禮。如果你覺得不好意思,可以不當他面頂禮,這樣的話,你那個心平靜了,你父親自然他心裡也會感受到。

    過去有一個居士,她父親有病,父女倆處得不好,矛盾很大。女兒怎麼孝敬父親,父親也是罵人,就是不聽,給吃的也罵,見面就罵。後來她根據僧人給她講的,她就每天給她父親頂禮,最後她父親走的時候非常好。雖然是一天也沒有念佛,但是走時有瑞相,甚至比有的修行人走得還好。這就說明一個問題。因為從真實意義來講,她父親實際上成就了她的忍辱,也成就了她修行佛法。所以說這兩個人共同成就,最後這個居士出家了,她父親也走得非常好。這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我想你這麼做效果會非常好。

    所以說把我們的心態要端正,一定要認為這是父母在成全我們,不是拖累我們。有的人認為:父母有很多不足,和別人的父母比差得很多。比如別的父母有錢、有勢、有地位。這自然是他的一種方便。但是應該知道往往貧困出孝子。有時在很多貧困的環境中,會生出很多的孝子。我們越是在自己父母條件不好的情況下,我們越應該將其作為一種動力,在修行中更應該去恭敬父母,更應該盡我們的責任,這樣的話我們就會從這個福田中得到真實的利益。

    為什麼是這樣呢?一切法都從恭敬中得,所以說這個恭敬很重要。我們恭敬父母的意思是什麼呢?不光是要恭敬父母,通過恭敬父母,逐漸地擴大到恭敬親屬,到老人,到年輕人,到小孩,甚至到一切眾生,他們都是我們前生父母,未來諸佛。這樣最終達到離相的目的。這就是我們恭敬的真正目的,也是恭敬父母的目的,這樣的話我們就會獲得更真實的利益。

    問題二

    下一個紙條,請師父慈悲開示:

    第一個問題:如何才能守好三皈五戒,到哪裡去了解相關知識?是看書還是靠平時多觀察戒律清淨的同修?還是以後自己悟?

    “如何才能守好三皈五戒”,這個問題作為一個佛教徒來講,是非常重要的,是最根本的基礎,也是我們成佛的基礎,沒有它一切成就都不能得到。所以想持好三皈五戒的這種心非常好。“到哪裡去了解相關知識”,實際上你只要有了“怎樣才能去持好”的這種決心,這就是你最好的知識。

    三皈五戒是我們學佛的基礎,也是成佛的一個最根本的條件。如果我們有一個用生命、用所有的利益,來換取三皈五戒的決心,外面的事情就好解決了。關鍵就是我們有沒有這種決心,這是關鍵。因為一切唯心造,有和沒有都是相對的,如果我們的心非常堅定的話,這樣相關的知識都會有,也就是說這種因緣都會逐漸的生起,而且非常真實;如果你沒有這種決心,就想敷衍了事“我想了解了解三皈五戒”,這樣的話,就給你相關知識和解釋,恐怕也不起作用。所以說這個決心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我們能夠有了不怕自己失去利益,也要守好三皈五戒的這種決心。比如說,我正在做生意,如果和戒律相沖突的時候,我決心放下我的利益,我要服從三皈五戒;當我生命和這個戒律相沖突的時候,我寧可犧牲生命,來持好三皈五戒。如果你有這種決心,也就是說你決心已定,整個宇宙都會給你講三皈五戒,萬事萬物都會給你講三皈五戒;如果你沒有這種決心,看書再多恐怕也起不到更大的作用,所以這個問題在這點上很重要。

    當然啦,看書也是重要的,但是我們不要指望看書,也不是要觀察別人怎麼做。而是要觀察自己,看自己每一言每一行,是否符合三皈五戒。比如說吃飯,我們吃飯的時候,這碗飯和這碗菜我能不能次第吃?我是不是分別這碗飯和這碗菜好和不好?首先要沒有嫌棄心,沒有分別心,好和壞都是平等的。吃的時候要次第吃,什麼叫次第吃?從你最近的往下吃,菜也是這樣,飯也是這樣。同一桌吃飯,別人吃什麼不要管,不要考慮,就考慮我吃的這一塊,眼睛不往外瞅。持戒應該從這裡開始,從吃飯、睡覺、走路、說話……看它們符不符合三皈五戒。

    這個三皈五戒講起來要很長時間,我簡單跟大家講一講。比如說,我們去上街,當走在路上的時候,我們嗓子裡有痰了,這口痰是隨便就吐呢?還是找到一個合適的地方去吐?或是吐在紙裡,包好,送到一個裝垃圾的地方?如果條件都不具備,既沒有帶紙,又沒有找到合適地方,那這口痰怎麼辦?既然我們學佛了,是佛的弟子,國家也有一個衛生文明的要求,我們這口痰應該怎麼辦?我的想法,那你就把它咽下去。我們的持戒精神應該是這樣。

    當我們走路的時候,比如說走在馬路上,我們應該右側通行,在人行道上走,不可在機動車道上走。雖然機動車道沒有車,周圍也沒有人,甚至是晚上,也不可以。因為國家既然有規定,我就一定要遵守。遇到紅綠燈,不管有人沒人,只要是紅燈我就停,不可以超越,就哪怕半夜回來,遇到紅燈我也要停下來。雖然是沒有人,但是空中有佛菩薩在看著你,有很多的眾生在看著你,你是真持戒還是假持戒?你持戒是給別人看,還是給自己看?這就是我們所要求的。作為一個佛教徒首先要真實。

    走在路上,我們要求的是不該看的地方不要看。比如到市場,買菜的時候是否去講價,這個問題我講了幾次了,但是還要講。因為很多都是在家居士,到市場講價已經成為我們生活的一部分,也可能成為我們生活中的一種樂趣。作為你是一種樂趣,但作為賣菜的人,就是一種膽戰心驚的挑戰。

    當看到你來的時候,手不斷地在菜裡挑來挑去的時候,你想他那是什麼樣的一種心情?是一種恐懼、害怕。另外,你又不斷地跟人講價錢,他為了叫你買菜,就不斷地撒謊。

    很簡單的例子。你比如說,這個菜,從他要獲的利,和他的運輸費用等等條件來講,應該一塊錢就可以買走。但你非要給人八毛錢,所以他就得提高到一塊二,留兩毛錢的余地和你討價還價。就是說這種撒謊是誰造成的?就是我們給人家造成的。所以說他撒謊必然有責任,但其中主要的責任還在於你。你不斷地促成別人的撒謊。這樣的話,我們作為一個受了三皈五戒的佛弟子,你的持戒精神就被破壞了。

    因為佛教徒是拔苦予樂的,對所有眾生都能幫助他去拔苦,給予樂,這是我們的持戒精神,不要給對方造成痛苦。有時候我們甚至帶著念珠,到人家的菜裡不斷地挑揀,這面嘴裡講著價錢,把那好的都拿走了,把壞的留給人家。我們平時都說學佛,佛絕對不會讓我們干這種事情。

    所以這就是我們修行的開始。不要挑,要把壞的留給自己,把好的留給別人。這樣的菩薩行為,這樣的學佛行為,我們何樂不為呢?如果就買一次菜,這麼點小小的利益,我們都不肯放下,我們怎樣為眾生去捨血、捨肉、捨生命,去救護呢?不可能的。所以說我們要從小事做起。

    另外,買菜也不要看人家的秤,給多給少,生怕吃虧。本來我們就應該找虧吃,學佛人千萬千萬不要占便宜。當你占了便宜的時候,你心裡就吃了一個大虧,道德的虧。當我們不與他人計較,而且寧願吃虧。別人歡樂的時候,表面上你在物質上虧了,但你內心反而是一種收獲,是一種大的收獲,超越你所得物質的千百萬倍。那是真正的快樂,可能你這一生都會永遠快樂下去,這樣的快樂何樂不為呢?佛教徒只有能認真地去做好三皈五戒,才會享受這種快樂,獲得這種大利益。所以說三皈五戒就給我們帶來了根本、永久的快樂。

    特別是買菜以後,臨走又拿人家幾個。秤已經夠了,又拿人家幾個,這本身就犯盜戒。當你走的時候,人家在背後就罵:“你看看,這個人還信佛呢?臨走還拿我的豆角,拿我的菜。”人家連唾帶罵,眼神都非常不對。所以說這個毛病千萬千萬要改過來。一定不要給人家賣出的菜任何“增值”。就人家給也不要,就白給你,你也不要。為什麼?來之不易。給我們怎麼辦?好,一個是不要,一個是再給錢,一定要平等對待。這樣我們就真正地學了三皈五戒。

    三皈五戒就是拔苦予樂。只有給別人快樂的時候,我們才會真正的快樂,只有幫助別人解除痛苦的時候,我們的痛苦才會消失。所以上哪去找相關的知識?就是從生活中去找,從每一言、每個動作、每句話去找,這才可以。

    比如說,妄語的問題,我們應該有一個寧死不妄語的決心。有很多做生意的,比如說賣服裝,本來就不是進口的,他說是進口的。本來價錢和它的實際成本,就是差距很懸殊,他說很高的價錢,等別人來討價還價,這樣都犯妄語。這是不應該的,應該是實話實說。

    即使你有些話不能告訴別人,但是也不可以撒謊,不能為一點利益,就失掉了我們真正做人的品德,作為一個佛教徒的品德。當然了,很多的女同志,還有一些話是不能跟人講的,人家問你錢放哪?你不能跟人講,但你可以打閒岔。比如說,他問你:“你錢放在哪啊?”你可以伸出手:“你看我這個手指蓋很漂亮。”他說:“你錢到底放在哪?”你說:“我這手指蓋真漂亮!”他一看你不往這上說,就拉倒了。這就可以方便回避,就不犯妄語。

    千萬千萬不能犯妄語。特別值得注意一點,就是說所謂的“方便妄語”可不可以打?為了幫助別人的時候,我們可以打方便妄語嗎?是不可以的。佛是如語者、實語者、不妄語者。我們做不到實語者、如語者,因為我們沒有證到實相。佛手裡雖然是空拳,但佛說我這個拳頭裡有糖,它就會生出糖來,因為佛是實語者。而我們不是,我們說手裡有糖,其實它沒糖。所以我們不能有任何妄語的行為,沒有就是沒有,有就是有。

    特別關鍵的時候,比如說親人有病,得了重病,這個病如果告訴他,可能會打擊很大。等親人問我:“我這是什麼樣的病?”為了這個親情就撒謊了,哦!沒有問題,就感冒等等,或一點小病。這話可不可以講?是不可以講的。說我要是直接告訴他,是不是對他的一種傷害呢?從我們的理解,確實產生了一種情緒的打擊,會有一點傷害。但是更主要的,由於你心裡的真實,就是治好他病的一付藥。如果你去妄語了,表面上是幫助他,實際上你就失去了這副藥。這才是一個大利益。

    更主要的一個利益,將來我們還要成佛,要往生西方,如果你打了這種方便妄語,不可以往生西方,也不可以成佛。當你犯一句妄語的時候,你的前程上,就會出現了無數的障礙,阻擋你再進一步地修行佛法。

    這個問題跟大家這麼探討,它實際上是很重要的。為什麼我們大家有時候,在生活中會失去很多的利益?就因為在這些關鍵的問題上,失去了自己的判斷能力,和正確的認識,和持戒的決心,所以失去利益。微小的差別就會差之毫厘,失之千裡,會影響到你這一生的成就,所以說不可小視。

    佛的戒律來不得半點虛偽,越是想修行的人,更不能來得半點虛偽,所以說不能妄語,要實話實說。當你實話實說的時候,佛菩薩都會幫你解決問題。當你撒謊的時候,佛菩薩就會離你而去。雖然你是方便妄語,佛菩薩也不會護佑你的。所以說我們應該真正的理解,佛所說的真語者、如語者、不妄語者、實語者,不可以妄語。

    平時,同事之間、同學之間、鄰居之間也不可以妄語。比如說,出門經常問候的話,說:“你今天挺好?”如果你今天難受了,你不能說挺好。你說:“可以。”只能說可以,不能說我挺好。問你:“你是否吃早飯了?”你沒吃,只能說沒吃:“噢,今天還沒吃。”你不能說:“噢,已經吃過了!”我才不想上你們家吃呢,我嫌你們家埋汰。這話絕對不能說。就記住不管任何條件下,都不能妄語,除非為了救人,佛菩薩允許開方便,在沒有救人的情況下是不允許的。

    為什麼有很多人能夠證果?就是因為他真實,寧可犧牲生命,不肯做犯戒的事情,所以很快就證果了。為什麼我們不能證果?就因為我們處處都給自己找方便,心地不真,所以不能證果。

    修行戒律主要在於自己不斷地展開。看著五戒很簡單,因為五戒,和八戒、十戒、甚至二百五十條比丘戒、三百多條的比丘尼戒、還有菩薩戒,它們互相都是相通的,都是一個源泉。如果你五戒持不好,你想再持好八戒、十戒、比丘戒、甚至是菩薩戒,是不可能的。

    這個持戒基礎從哪開始?從五戒開始。只有五戒你受持嚴謹了,你才會持好其它戒。這個就像蓋房子一樣,基礎打壞了,你再往上蓋,這個牆早晚要塌的,所以說必須打好基礎。也就是說五戒通一切戒律。持戒的主要精神要靠自己悟,自己去理解,理解一條就要落實一條在行為中。不要盲目地求更多的戒律,那是以後的事情。想求得更多的戒律,首先就要從第一條戒律開始,那就從三皈五戒做起。只有從三皈五戒做起,而且能夠做得很好的人,才有資格再往上去受戒,求戒。所以說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

    為什麼我們學佛中,有很多人學一學就偏了?就是把這個三皈五戒,沒放在心上。他認為三皈五戒不是根本,不是定力,不是智慧,這種看法是錯誤的。實際上戒律就是大智慧、大定力。我舉一個例子,比如說如果一個人想持好戒,一天就吃一頓飯,那他這二十四小時都在守戒,不管是醒著或是睡覺,他都在持戒。有的人去打坐,可能坐了兩小時、三小時,他下了坐,這個定力就逐漸地消失了,滿足不了他二十四小時的需要。你想一想是不是?所以說一條戒律,就是一個大定力,是一個無漏的定力,我們一定要認識到,戒律就是大定力,又是大神通。

    我們很多學佛人已經聽過一個故事,過去,有一個毒龍危害一方。後來有五百羅漢用禅定力驅它不走,就是五百羅漢用禅定力要把它攆走,這個毒龍也不動彈。後來來了一個尊者,也沒有入定,而就是說了一句“賢善遠去。”當他叫它遠去的時候,這個毒龍馬上就走了。

    後來這五百羅漢就問他:“我們這麼多人攆它不走。為什麼你一句話,叫它走,它就走呢?”這個尊者說:“因為我把小戒當重戒去持。”就很小很小的一條戒律都當重戒去持。所以我們知道,由於他嚴持戒律的精神,所產生的定力,是一個無漏的定,是一個真正的大定力,也是大神通,它來不得半點虛假。你看五百羅漢都驅它不走的毒龍,被他一句話就驅走了,我們可以感覺到,這個大定力是無時無刻不在。

    所以我們一定要對戒律生起極大的信心,這樣才能夠去持好戒。更主要的持戒精神就是說,我們在家居士一定不要怕失去更多的利益,不管多大利益,甚至生命失去了,我也要持好戒。有這種精神你才能持好戒。而且必須把每條戒律,都要落實在行為中,如果跟佛菩薩也敷衍了事,那你就欺騙自己,是不可取的。

    所謂的自己悟,就是把戒律落實在行為中,不斷去努力,自然他就悟了。一定要持到什麼程度?自己都不能理解自己的程度。自己對自己持戒的精神,都會產生了“是否是對啊?是否是過分的執著?”得有這種精神才可以。因為持戒的精神,必須超越自己的思惟。

    我們的思惟是什麼?是知見。我們知見不破,佛法就不會進入。首先我們應該破的是自己的知見,必須要超越自己的思惟。你想了脫生死,必須要超越自己的知見,知見就是眾生。佛在《楞嚴經》上講:“知覺乃眾生。”就是說你所謂的知、你所謂的感覺,那就是眾生。必須超越它,你才能了脫生死。你不超越它,“適當就可以了,方便就可以了,慢慢修吧!”你有這種想法,想獲得佛法的真實利益,是不可能的。只能是你糊弄它,因果也會糊弄你。

    你想不昧因果,那你就要不怕一切困難,包括利益,包括嘲笑,甚至來自於親屬的嘲笑,甚至兒女的嘲笑、父母的嘲笑、丈夫的嘲笑、妻子的嘲笑。說你這人精神病,不正常了,快瘋了!誰願意說什麼就說什麼。甚至領導說、甚至路人罵,都不要在乎。你有這種精神才能持好三皈五戒。

    我只能是跟大家實話實說,至於大家怎麼去理解和做,這個是你們自己的事情。所以我希望大家多出幾個“傻子”,多出幾個“愚人”。我就這麼愚,我就這麼傻,你說我執著也好,我就這麼執著。“持戒不是執著,不持戒才是執著。”這個是否執著,不是用我們的凡夫的知見來判斷的,是用佛法,用戒律來判斷的,這才為正確。這是第一個問題。

    問題三

    第二個問題:戒體是什麼?什麼樣的情況,受戒後會不得戒體?如何才能不失掉戒體?三皈依也有戒體嗎?

    戒體,它不是“是什麼”?也不是“不是什麼”?它就是清淨,就是我們如來藏性。

    “什麼樣情況受戒後會不得戒體?”如果你沒有剛才我講的嚴持五戒的基礎,我想你不會得到戒體。雖然你去受戒,但只是掛名而已。為什麼有很多人說:“我受戒時候怎麼沒感覺到我得戒體呢?”就是你在持戒的精神上、基礎上不具足。

    這個戒體也得互相感應,一個要有好的授戒師父,必須是嚴持戒律的師父;第二個,必須你能夠接受,這個嚴持戒律的師父所傳授給你的一切。你具備這個條件,你才能得戒體。

    就像一個杯,你必須把杯打掃得干干淨淨,才能裝進干淨的水。你這杯裡有髒水,你想再裝干淨水,它是不可能的。所以說兩個條件必須具足,如果有一方面條件不具足就不會得到戒體。老想開方便,說,明天我去受戒吧!這個師父挺好,我會得戒體。我得了戒體,我不用怎麼修就可以往生西方了,我就如何如何……你有這種想法它不會得到戒體。雖然你去受戒,一切儀式都做了,但是你那個心是一個欺騙的心,不是一個真心,所以得不到戒體。

    所以這個很重要。有很多人已經修行了很長的路程,但是由於在三皈五戒上沒有引起注意,而且走了彎路,甚至回頭都晚了,浪費了很長時間,這就是很大的遺憾。所以說要想得戒體,必須從嚴持三皈五戒做起。

    “如何才能不失掉戒體?”如果你得到戒體,它怎麼會失去呢?因為得戒體,必須有長遠心,不退心,而且是嚴格要求自己的人,才能得到戒體。得到戒體,他怎麼還會失去呢?他就不會失去了。也不會得了戒體以後,再去犯錯誤,再犯戒。他只能是越走越堅強,越走越更上一步。得戒體的人,他就有了不退心。所以說要想不失掉戒體,就得嚴持戒律。不管受戒前,受戒後,都得嚴持戒律。受戒前嚴持,受戒以後更不含糊,這才行。要進一步去持戒,這樣的話就不會失掉戒體。

    “三皈依也有戒體嗎?”一切戒體都從三皈依成就。不管哪個戒,它的戒體都必須從三皈依成就的。比如受五戒,當師父念到三皈依的時候,戒體就在這裡成就。受沙彌十戒的時候,也在念到三皈依時成就。所以說三皈依對我們非常重要。

    所以不要輕視三皈依,一切事物都離不開三皈依。比如說這一杯水,如果我早晨沒有供佛,我就拿來喝、做飯,甚至洗手、洗臉、刷牙。嚴格來講,你就沒有進行三皈依。包括一杯水都要供佛,這就是三皈依。為什麼要供佛?就是要進行三皈依。比如說,我們都說信佛了,我們要供佛,供佛的目的是什麼?就是三皈依。

    我們有時候給佛供點蔬菜,供點水果,為什麼?就是進行三皈依。因為我們成為眾生,我們有正報和依報。正報就是我們的身體,依報就是萬事萬物,這都是我們的依報。這些依報都是由於我們的妄想,不斷制造出來的。只有通過三皈依,它才能夠回到真實的如來藏性中,所以說三皈依對我們來講非常重要。我們時時刻刻不可以離開三皈依,如果一個人能夠認真地按三皈依去做,他就會達到了水火不侵的地步,水不能害你,火不能燒你,一切災難對你來講,它都不能害你。

    為什麼我們會有很多的傷害?就是我們三皈依沒做好。有的人吃飯噎著了,或是吃出了一種什麼病來,或是大水淹著了,或是如何如何,那都是因為沒有進行三皈依的結果。世上的萬物都是空相,地水火風,都是空相,為什麼受到地水火風的侵害?就是我們沒有進行三皈依。你輕視了它,它就傷害你,如果你去尊重它,它就不會傷害你。

    當然我們要區別於外道那種拜火、拜水,不是這個。因為一切的地水火風,就是我們的本體,都是從如來藏性中所產生的一種幻覺,它沒離開如來藏性,所以必須進行三皈依。如果不進行三皈依的話,就不會是一個真正的佛教徒,所以三皈對我們是多麼的重要!也就是我們生命的根本。

    那我們怎麼樣叫三皈呢?那就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離開了佛法僧就不能稱為三皈依。如果說佛法僧,我只皈依佛、皈依法,不皈依僧行不行?那三皈依也不成立。說:“這些和尚啊,我沒看好,我就看好了佛法,就看好了佛。我就皈依佛和法,我也不上寺院,也不去禮拜僧,我看他們就來氣!”這種說法都是不正確的。

    “僧”是代表了天下所有的僧人,包括凡夫僧、聖賢僧,不能因為幾個人的不如法,我們對僧就失去了信心。佛法僧是一體的,不可分割的,它們的位置也不可以顛倒。現在有一種說法:“你們不可以到寺院去,到寺院反而不能成就,在家能成就。”你這樣就破壞了佛法僧三寶。你首先就破壞僧,輕視僧,實際上就是輕視法,對佛所講的法你不信。法你也不信,對佛你也是不信的。因為三寶的成立,是由釋迦牟尼佛悟道以後,度了五比丘,才有真正的僧人出現,你這不是也在輕視佛嗎?所以你把佛法僧全都破壞了,你怎麼能成就呢?這種敵對的心理,本身就是錯誤的。所以對於佛法僧,不管外面做得如何,我們一定要對僧人有恭敬心,千萬不要那樣。

    因為我們在家修行,家只是火宅。佛說法,講了一定要遠離火宅。佛設了各種的方便,講了鹿、羊、牛三種車,來讓我們遠離這個火宅,三寶地就是遠離火宅最好的清淨地,你反而不去,要在火宅裡去修。你所謂的修只是貪戀火宅的借口。

    有幾個能做到把火宅看成道場的?現在還找不出哪一個人來的,除了維摩诘居士能做到,恐怕還沒有幾個能做到。你能看到你的房子,說不是你們家的房子嗎?你能看到你的板凳,說那不是你們家的板凳嗎?你能看到你的妻子,你說那不是我們家的人,你能說那孩子我不認,要你有一念,說這房子是我的、這板凳是我的、這丈夫是我的、這妻子是我的、這孩子是我的。你想一下,這“我”字一下就起來了。你怎麼修啊?還沒等修呢,那“我”已經充滿你整個的思惟裡去了,做任何事情你都有“我”在那起著主導的作用。你怎麼修?所以說你再不到寺院去清淨一下,怎麼能得到三皈依的戒體呢?

    當然了,我只是據理分析,倒不是說要你們都得出家。當然我希望你們都能出家,但你們也不可能都聽我的。我只是說實話,主要是看你們怎麼來克服這個問題。對佛在世時的維摩诘居士,問他:“你有妻子嗎?”他說:“妻子是方便,兒女是眾生。”人家這才能成就。

    有的人把自己比作維摩诘:“我在家修如何成就。”你的想法挺好,想成為一個菩薩,但是你得具備他那種能力和認識。你首先得把你的房子看成不是你的,兒女看成眾生,這才行。你沒有這點認識的話,妄稱維摩诘,我想還差得很遠。所以說我們在家修行,一定要知道這個三皈依的重要。佛法僧是不可分割的。

    那麼不可分割也行,我把它們的次序顛倒可不可以?我把僧放在佛的前面?那不可以。那我把法放在佛的前面,行不行?也是不允許的。雖然包括佛也好,僧也好都是因法而成,但是沒有佛,這個法也講不出來。所以說佛必須放在第一位,法放在第二位,僧放在第三位,這個次序不可顛倒,顛倒就結罪。你看顛倒都結罪,何況你給少了一個呢?我今天關於三皈五戒的戒體問題就給講到這裡,這裡要詳細講起來很長。

    問題四

    第三個問題:十二頭陀有提到節量食。弟子請師父開示,有種說法:不要刻意少吃,容易上火。吃飽、吃好,只要不貪求即可。但是吃飽了每天下午就會昏沉。如果克制不睡的話,接下來的時間就會恍恍惚惚,做事沒法集中精力,還容易發脾氣。如果吃七八分飽,干活就沒力氣,這時就會起煩惱,怕別人說我為常住做事不發心,不盡心盡力。

    這個十二頭陀支,也有講十三頭陀支的。其中節量食支就是為了去掉我們的貪心。因為我們眾生往往有一個特點, ,就是要吃飽、吃好。這個要注意什麼呢?過分的吃飽、吃好。有時候光說到吃飽、吃好,實際上他已經吃好和吃飽,但是一看這個菜、這個飯挺好吃,“我再吃點吧!”他已經過量吃了。所以佛提出了節量食。節量食,就是對食物不要產生貪戀。我們節量食的目的,就是為了這個身體,能夠維持生命即可。

    當然了,光提到節量食還不夠,頭陀裡的節量食是對什麼講的呢?首先對頭陀行裡的日中一食講的。頭陀支是日中一食,日中一食還要節量食,日中一食還得過午不食。過午不食是對日中一食說的,也就是說佛在世的時候,所受的吃飯的戒律就是日中一食,是根本戒。

    我們現在有一種說法叫過午不食,過午不食是指什麼說的呢?是指日中一食,還不許過午,並不是說吃兩頓飯叫過午不食。兩頓飯那是有病才允許開的,沒有病是不允許開的。而且只能開粥,粥還不允許用正食,這裡說頭很多,不詳細說了。但是我剛才講了,頭陀裡講的節量食是指的日中一食講的。日中一食也不允許你過分吃飽,那下午更不允許吃了。

    佛法裡有,早晨吃是升天道,你就種天道的因,你成佛就困難了;中午吃,指的中午一頓飯,這樣的話是成佛的因,三世如來都是日中一食,也就是說無量劫佛都是日中一食。不是我們今天這個世界,末法時期日中一食就行不通了,無量劫以來,佛都是日中一食,也可以說三世如來都是日中一食。什麼叫三世如來?過去、現在、未來都是日中一食,這是根本戒,不會改變的。

    雖然是日中一食,也要節量食,要想到很多眾生還沒有吃到。所以說當我們在吃飯要達到量的時候,還要留一口,你可以七八分飽,也可以九分飽,總得留一點,不要過分滿足自己的食欲,抵制食物對你產生的吸引力。我們不講三皈依嘛?這都是一個道理。如果你雖然是日中一食,但是對食物有所貪戀的話,他也會墮落的,這不可取的。

    對這個大家的感覺恐怕不太深。什麼樣能感覺出來呢?我有一次感覺,就是在九五年,到人家去乞食,當乞到食物的時候我生起極大的慚愧心。什麼慚愧心呢?就是我覺得吃日中一食,就一頓飯我也生慚愧心。我覺得我的修行不配,你何況兩頓飯、三頓飯,那我連想都不敢想。就一頓飯,就要飯吃,乞食吃,我都生慚愧心。

    佛制定的這個節量食,是讓我們生起慚愧心,不要貪戀食物,不要被食物所轉,所以說這是無價之寶。這種法是對什麼講的呢?對日中一食講的,並不是對那個兩頓飯、三頓飯講的。為什麼不對它講呢?因為它沒有日中一食的基礎,還沒法去做到節量食這一塊,還沒到這塊。我希望大家至少晚上不要吃了,晚上吃飯實際上對身體並不好。

    “不要刻意少吃?”這也是對的。有的過分少吃也不行。我吃飽就行,只要不貪就可以。另外,吃飯時要留一口食物。就是咱們過齋的時候,我每次吃飯都要留一塊,要捨給眾生。並不是我去討好眾生,而是斷掉我過分的貪欲、吝啬。因為我留一口,就是時刻的要警惕自己,隨時要把這頓飯捨去。當別人需要的時候,就這一頓飯,怎麼辦?應該捨給他。要提醒自己。

    另外,天天要想到,還有很多眾生要吃飯。要生慚愧心,所以說這個做法很好。留一口的時候,這一口不能拿常住的東西算。“我也留一口,吃飽了我再拿一塊。”那就要犯盜了。這一口必須是從你口裡省出來的,不允許從別的地方拿,所以這叫節量食。

    吃飽,這個“飽”啊,指的是八九分飽,也可以說六分飽、五分飽,或是不飽。吃好這個沒法說的,什麼叫好?那皇帝啊,吃得再好他也不說好。當我們挨餓的時候,吃什麼都好。大家可能看到咱們寺院做的那個《解脫之路》光碟了。其中有一段,就是你看乞食時,他認為飯馊了,他不給,後來我們硬給它要下來了,說:“馊的也不要緊!”這個食物我們吃的時候沒有感覺到酸。那個人撒謊嗎?也不是撒謊,所以說佛法不可思議。

    你們大連的一個居士,他那回跟著了。我們打走這個食物以後,他用手拿幾個飯粒,放嘴裡嚼了嚼,說:“沒酸,師父!”他吃也不酸。所以說這個酸不酸還是根據我們那個心,有沒有貪心來決定的。

    咱舉一個很簡單的例子,比如說,一個饅頭,當我們饑餓的時候,這個饅頭沒有比它再香的。等我們吃飽的時候,沒有比這個饅頭再煩人的。特別是已經把胃吃壞了,甚至造成了一種堵塞,看到饅頭簡直煩得就像仇人似的,有這種想法。所以說饅頭本來是空相,主要根據我們的心,來決定外面食物的好和壞。

    所以說乞食生活就能讓我們真正的感覺到,能使我們捨去貪心。不要要求吃好,那我們要求吃壞?那也不對。而是不管它好壞,來什麼是什麼,無所求。好了我也不分別,壞了我也不分別,這是我們所要做的中道義。並不是說我就為了吃壞,我就不要好的,見好的我就扔,不是那個意思。

    好的和壞的沒有區別,因為什麼呢?佛法只是一味,就是清淨。它就是一味,沒有第二個味。所以說我們在乞食生活中,所吃到的食物就是一個感覺,就感覺清涼。所謂的“吃飽”,這個對我們而言就是不要求吃飽。為什麼不要求吃飽呢?你要求吃飽你就有所求,有所貪心,如果吃不飽你會起煩惱。因為我們既然出家修道,就要做好忍饑、挨餓、挨凍的准備,如果你要做不到,是不允許出家的。包括他們出家的時候,我都要問:“忍饑、忍餓,沒有道場住,你能不能承受?能不能出家?能不能跟著師父走?”如果不行,不允許你出家。是佛的戒律,不允許出家的。所以說忍饑、忍餓這個是非常好。你越能去忍受——實際上我還真沒挨過餓。

    在乞食的時候,特別是九五年的時候,雖然有時候吃得不是那麼飽,但是從來沒少過飯。我都覺得奇怪了,我成天做好准備,今天乞不到食物,被攆走啦,吃不上。但沒有那時候,所以我都覺得奇怪。這為什麼呢?你越是這樣無所求,越是容易得;你越是有所求,越是不得。

    你不信,你回去試驗。你說:“今天啊,我這菜炒得特別好!”保證這個菜你就吃不點兒,不歸你,別人都給你要走了。你剛一吃,來人啦,“得了,給你吃吧,你看這菜炒得可好了!”最後一合計,辛辛苦苦想得到一個很滿足的需要,最後反而沒吃著;或是你想著做得很好,反而沒做好。所以說不求是求,你越有所求實際上就是失。這個事應該知道,佛法是無為法,所以說不要貪求。

    “吃飽了每天下午就會昏沉?”不是每天吃完了都會昏沉的。從醫學上講,吃飽了,你吃了食物了,腦部的血液都要回到胃裡,血液大部分都集中到胃腸進行消化,它會造成腦部缺血而昏沉。這是醫學上講的,也是對現代人講的。過去的人可沒有那事兒,吃飽他也不會昏沉。為什麼呢?他哪有時間去休息,他得去干活,所以他就不昏沉了。是我們吃飽了還要坐一會,你說他能不昏沉嗎,是吧?

    所以吃飽了會昏沉啊,這是對那個閒著沒事兒的人說的,對有事的人,他不會出現這種現象的。要不信你就試驗,你吃飽了,只要你出去干活,收拾院子啊,打掃衛生啊,甚至忙活著上工廠開工資去,你看看他一點昏沉也沒有。所以這個昏沉不昏沉,都是現在的富裕病,是完全可以克服的。

    “如果克制不睡的話,接下來的時間就會恍恍惚惚”,這個恍恍惚惚啊,它不是你中午不睡的過,而是你養成的一種習慣,中午非睡一覺,下午就有精神了。是養成的一種習慣。更主要的是什麼原因呢?恍恍惚惚,是因為晚上你睡覺太多了,盡做夢了,做夢這個睡眠質量就不好。從睡覺就開始做夢,睡八個小時,睡十幾個小時,還睡。睡得起來,表面很精神,過一會又進入夢鄉去了。雖然眼睛睜挺大,但是還在夢中呢,所以做什麼事情他都恍恍惚惚。

    為什麼我們寺院要求睡四個小時覺?四個小時是什麼意思?就是要求既能得到休息,休息質量又非常好。因為四個小時睡眠的時間它沒有夢,這段時間沒有夢。你超過四個小時,你哪怕四個小時十分鐘它都會做夢的。你說我晚起來一會,那馬上就是個夢。四個小時睡一覺醒了,它就沒有夢。

    我們世間人就是醒來以後,再翻過去睡。這樣便宜干嘛不占呢?他就非要占便宜,占來占去這夢就來了,不斷地做夢。等到第二天睡覺的時候,從一開始就是夢,所以睡眠反而不好,沒有質量。佛制規定,僧人的睡覺時間為四個小時。所以我們遵照佛的戒律去睡四個小時,不是說我們是為了苦修,而是撿個大便宜。所以發現這個睡眠原來是這麼回事。過去那個老修行人,都是睡一覺就醒,有的半夜時就醒。醒了以後就打坐、誦咒,這才行。

    你想一想,一天你要睡四個小時,和一天睡八個小時來講,你省了四個小時。如果你再吃一頓飯,一頓飯連做再吃,就得兩小時,和三頓飯相比,又省了四個小時,一天光睡覺、吃飯就省了八個小時。省了八個小時的時間,你想你的生命會延長多長時間?實際上我們有很多的生命都在浪費,二十四小時之中就浪費了八個小時,實際上你活一百歲,也就頂多能算活六十歲吧!有的人活六十歲,實際上就活了一百歲,因為他的生命不斷延長,所以說不要浪費。所以這個恍恍惚惚啊,就是睡眠過多,和吃飯沒有什麼關系。

    “做事沒法集中精力”,是你產生了恐懼。那你說我們一頓飯都不能集中精力啊,我看那精神頭比誰都集中,主要是看你有沒有那個心。

    原先閉關的時候,有一次親藏師來的時候,我就告訴他,我指那個地下,地下有蟲子,叫他撿起來。他告訴說,師父,這是石頭,這不是蟲子。就是我精神過於集中了。所以說主要是你的心是否在那塊?集中和不集中在於你的心。

    這個發脾氣啊,就是你吃飯多了才發脾氣。為什麼吃飯多發脾氣?因為你過多的食物會產生什麼呢?產生能量。因為你一天如果吃三頓飯,三頓飯的能量它沒地方消耗,特別咱們現在體力勞動特別少,沒地方消耗,它就會變成一種無處發洩的這種能量,所以很容易生氣、打仗,甚至動手。你看饑餓的人很少打仗。我們就觀察一下要飯的人,你看他很少去打仗,有時候光動嘴他不動手。你看他要飯吃,吃還來不及呢,哪有力氣去打仗啊!就吃飽了的人才去動拳頭、動手,是吧?他不怕浪費,因為他沒地方發洩。所以說這個發脾氣,是我們修行的問題,也和食物過多有關系。

    “吃七八分飽,干活就沒力氣?”這個還是心理的作用。心裡有了分別心,他就會沒力氣,如果沒有分別心,這個力氣還是有的。有個別時候能產生一點影響。但這個影響並不是食物所帶來的,還是由我們這個分別心所影響的。“我今天吃了八分飽,我肯定沒勁,這個柱子我肯定扛不起來。”他到那真扛不起來。你看一看,他心裡先有一個防備在那塊擱著呢。“我肯定扛不起來”,所以他必然是先產生了這種想法,然後才扛不起來。

    你不信,比如他沒吃飽,說哪塊有一捆錢,這捆錢二百斤,他保證能扛起來,是吧?他一點都沒想扛不動的問題。“這個東西說什麼我得扛走,不能讓別人搶去!”他也能扛動,那個力氣哪來的呢,是不是?所以說這個問題,我想還是由於自己的分別心所造成的。

    我們干活,不在於你有力氣沒力氣,就在於你的心是否分別。我們都看過愚公移山這個故事。你看愚公要移山,他有多大力量,是不是?他要把一座山移走,而他說:“我這一代不行,還有下一代。”他有那種決心,最後那座大山被移走了。所以說外面的物質只是一個空相,就看你決心大小的問題。

    過去有這麼個故事:有個法師(鸠摩羅什)很小的時候,進一個寺院裡,他發現了一個法器,還是一個什麼記不清楚,可能有二百多斤,他一個小孩一下就給舉起來了。但他舉起來以後,說:“我這麼小,沒有力氣,怎麼可以舉這麼大東西?”馬上放下了。動了這個念以後,就再舉不起來了。最後他從這個就悟到佛法了,噢,原來這個力氣多和少,是分別心在起主導的作用。

    我們世間人很難去考慮到分別心所起的作用,就像人這個生理一樣。有人說:“我這腿盤不上,盤一會就得拿下來,疼!受不了,誰說也不好使,我怎麼鍛煉也不好使。”有人給出主意了,說:“警察拿個槍,在後面對著你腦袋說,不許動!”你看坐多少時間也沒事。還是他這個心理在起作用,你看他一點事兒也沒有了。所以說,完全是心理的作用。我舉這麼個例子。

    所以干活有力氣沒力氣,還在於自己的決心。就是沒力氣我也要干,你看你的力氣就會生出來。別等到沒力氣的時候,“你看沒力氣了!”自己就退道了,剛有點表現他就退道了,這就完了。所以說有很多的事情,這個心理會影響生理活動,生理也會影響心理,我們應該知道一切唯心所造。

    這個“怕別人說我為常住做事不發心,不盡心盡力?”這個問題就在於自己怎麼看,至於我力氣大小無所謂,我只要盡心盡力,有一分力我要使一分力。

    什麼叫盡心盡力?就是說把你所有的力氣,都要使出來。但是我們所說盡心盡力只是名詞,只是嘴上說盡心盡力。實際上他沒有盡心盡力,遇點困難他就退縮了,剛有點疲勞的時候,他就不行了。他就說他盡心盡力了,實際上他沒有盡心盡力。

    比如說:一個木頭,你扛不動可以拖著走,你站著拖不動,你可以爬著拖。你沒有力氣可以爬著拖,你為什麼不做呢?說明你沒有盡心盡力。你像愚公那種精神,你要真能爬著也要把它拖走,有這種決心,世上的事情就會產生變化,力氣就會生起來,力氣也是空相。當一個人不打妄想的時候,他力氣就大了。如果打的妄想越多,他的力氣就越少。所以說這個力氣大小,是根據我們是否分別決定的。

    為常住發心不發心,也就是說我們是否盡心盡力的問題。我們盡心盡力了,還怕什麼別人說發心不發心呢?我們做事情不是為了別人說,我只要做到盡心盡力就行。這個問題,大家慢慢會體會的。

    問題五

    第四個問題:佛制每天晚上十點到兩點休息。睡四個小時的話,下午就多半會昏沉,如果小睡片刻,算起來一天超過四個小時睡眠了,這樣的話再堅持晚間四小時睡眠還有意義嗎?要是隨順大眾三點以後起來,下午就有精神,不是還能多干活嗎?該如何是好?

    這個問題我剛才也講了,四個小時它正好是睡一覺的時間,就醒了。睡四個小時起來經行就完全可以。當然了,剛開始睡眠四個小時的時候,可能心裡有障礙就困,有時候中午吃完飯稍瞇一點兒,稍打個盹,這樣下午可能精神一點兒,這是我們對自己的一種放松,也是暫時的一個現象。如果你克服困難,堅持下去,就獲得了大利益。

    第一個,不被睡魔所騙。睡魔本身也是五蓋之一。什麼叫五蓋?財色名食睡,睡也是地獄種子。就像這個杯有五個眼,財色名食睡,如果我堵住四個眼,剩一個眼不堵,這個水還能不能漏下去?還照樣會漏的。所以要堵眼你就得全部得堵上,這水才能裝滿。你不能說我堵住四個,那個我就不堵了。所以說這些問題只是修行的需要,不能根據我們現在生理產生的一點反應,而來要求改變佛的這種制度。

    佛的制度既然已經成為事實,第一個我們要聽佛的話,要隨佛學嘛。佛怎麼說我們怎麼做,無條件地接受。佛是大智慧者,連佛都不相信,那還行了,是不是?我們絕對得相信佛法,佛說的必然有道理。但是為什麼我現在做不到?是我現在還有貪睡的心,還有很多的習氣未克服,我應該克服。只是克服,克服也要有一個過程。當然了,他在克服中會覺得睡眠少,那是自己覺得,有心理障礙。你看有很多人打麻將,一打一宿,第二天他還不困。他這個心理就不一樣。你說他為什麼就不困了?有的一連打好幾宿,是不是?賭博,生怕錢沒了,所以他就不困了。

    你要修行佛法,如果你想了脫生死,這個生死就在眼前,火燒眉毛一樣,你還能說只睡四個小時?四個小時已經就不少了,佛才睡一個小時。就是我們沒有把生死大事放在第一位上,還是在考慮身體的問題。

    “隨順大眾”這句話,我贊成隨順大眾。但什麼是大眾?是你那幾個人,還是那幾百個人,還是幾千個人算大眾?還是末法時期,不遵守佛的戒律算大眾呢,還是佛在世那叫大眾呢,是不是?什麼是大眾?佛法就是大眾,佛的僧團就是大眾,正法就是大眾。所以說不要理解錯了,不是人多就是大眾,而是真理才是大眾,這樣才隨順。我們隨順這個,但不隨順錯誤的東西。

    所以說睡五個小時這不可取。佛已經開了四個小時,這已經給了很大的方便。佛是大智慧者,看到眾生的苦惱,和眾生的貪戀,但還要修道,佛開到四個小時已經恰到好處,再睡就多了,所以不能再睡。

    當然了,有病的情況除外。有的病了,必須多休息一會,這是可以的。比如說,年齡特別大、腦萎縮、或是血壓過高等等,有時候需要適當的多休息一會,這是又一回事。但在正常情況下是不能開方便的,所以說要堵漏洞,你就得真實的堵,哪個也不能少。

    他這裡還有一個問題“隨順大眾三點起來以後,下午就有精神了,還能多干活,該如何是好”。我們修行是為了干活嗎?你為了干活,你就不為了成道嗎?成道重要,還是干活重要?首先得看干活和成道哪個重要,你放在前面,是吧?我們不能因為世間的利益,而放棄了根本的利益,這是很重要的。

    就寧可不干活,也不能說我三點鐘起來。確實是困得不行了,我這確實是受不了,但寧可活不干了。活可以不干,但是佛的戒律不能破,你得堅持,這才對。你輕重不分,那還行?一定要分清輕重。不要因為別的一個世俗的利益,或是一個旁岔兒,而失去了根本的利益,這就不合適了。

    所以說你想克服地獄的因,這不是一件小事啊!所以說我們不要產生任何往地獄去的這種趨向,一定要克服。

    問題六

    第五個問題:剛背會“楞嚴咒”的時候,特別愛誦,走道、干活常常默誦,感到特別攝心、清淨,也很殊勝。時間久了,發現自己不愛誦了,大眾一起誦的時候總誦錯,妄想紛飛,念得再快也不提神,照樣昏沉,弟子很慚愧,該如何是好?

    剛誦 “楞嚴咒”的時候,因為它比較陌生,精神集中,注意力全在“楞嚴咒”這塊。另外他又想成道,道心特別強,又知道了誦 “楞嚴咒”的利益。這時候由於他對自己要求得比較嚴,希望心也比較大,所以說也愛誦,常常誦,所以他比較攝心。為什麼覺得攝心?因為他剛開始是雜亂的心,突然收住的時候,所以這個反差特別大。

    比如說:一個人跑累了,突然給一個板凳坐的時候,他覺得:哎呀,太舒服了!等到坐久了,起來,你叫他再坐下,他覺得怎麼坐也不舒服,因為條件不同,感受也不同。剛開始的感受,是因為條件不同所產生的感受。

     大眾一起誦的時候總誦錯,妄想紛飛,這個問題是這樣,他對自己誦咒剛開始為什麼誦得那麼好,那麼攝心,並沒有一個正確的看法。誦的時間越長,實際上誦咒的程度越深入。我們沒發覺,老覺得還在原地方誦呢,嘴誦而心不誦。他自個覺得是在懈怠了,因為他沒有發現自己在不斷地深入。

    就像老鼠掏洞似的,你掏一寸它也是那個洞,你掏一尺它也是那個洞。老鼠掏洞的時候它只看前面那一塊,它沒看後面。等到扭過頭回去看後面的時候:噢!後面已經掏那麼一大塊,對深入這塊方面他沒看到,光看到眼前這點。

    就像插秧,不斷地插,左一棵往前插,右一棵往前插,他插了半天覺得沒插多少,前面還是那麼一大塊地方。最後回頭一看:“哎呀!這田快插滿了!”這心裡算是舒了口氣,“我這沒少干。”這種感覺和這有點相似。所以說應該自己調整,把這個問題糾正過來就可以了。

    “大眾一起誦的時候總誦錯”,什麼原因愛錯?偷懶了。就是說一邊想誦咒,一邊還想睡覺,所以他就一邊迷糊一邊誦。什麼叫大眾誦咒?大眾誦咒並不是你和大眾一起誦。是大眾在一起的時候,他誦他的,你誦你的,這叫大眾誦咒。

    為什麼呢?大家誦的時候,你的注意力是聽你自己誦,並不是讓你聽大家誦。他在聽大家誦的時候,完了,大家誦到哪我誦到哪。他隨著大家去走,反而這個心就散了。如果大家誦的時候,你誦你的,我不聽你的,我在聽我自己誦,這樣的話,這個心它反而得到更大的一個定力,這樣效果就非常好,在任何情況他都不會被左右,不會散亂,這就好了。覺得“妄想紛飛,念得再快也不提神”,就是因為這個原因。所以說應該這樣做就可以了,就解決問題了。

    問題七

    第六個問題:弟子發心出家了,但是聽師父講的有關修行的開示後,在了解了僧團的修持之後,弟子發現很多事情根本做不到,差得太遠了。有人說:“那你就還沒有發心出家。”僧人行住坐臥都在為眾生表法,自己既然還沒有達到這個標准就發心出家,對這個僧團也不負責任。應該生起不退道心,再發心出家嗎?

    這個問題就是說,他被眼前的困難給嚇住了,也就是說被眼前所看到的現象,給欺騙了。他不相信自己。應該看到,別人能做到我就能做到。不是做不到,是完全能做到,就看你有沒有決心。既然發心出家了,當然了,我們心裡對僧團的修持,感覺到有很多難處。實際上難處在哪?是你沒往前走,你往前走它就沒事了。

    就像看到一條河,覺得那河很深,“我說什麼也過不去!”走到半道他就回去了。實際上,他並沒有到河岸邊來試驗,“我要趟水,到底是能過去,還是過不去”。他就回頭了,是自己在精神上被嚇倒了。所以這就不行。

    你應該有個什麼精神呢?就是不撞南牆絕不回頭。“就撞南牆我也不回頭,我一頭就撞死那塊就完事了!”你若有這種決心,沒有過不去的。有句話說“沒有過不去的火焰山”,是不是?過去還有那句話,“車到山前必有路”。你看著山好像沒路了,但到山跟前保證能找出路來。沒有什麼做不到的事情,就看你做和不做。

    也不在於你平時怎樣。你說“我過去在家裡都是條件優越,嬌生慣養,很多事情沒做到”,都不存在的。你的這個決心,就是無價之寶,你有決心就沒有做不到的事情。

    你比如說,燃指,你說疼不疼?擱火燒一下肯定疼。你看咱的僧團和咱的下院,那麼多燃指的,他們覺得也不疼,就是疼也是一陣就疼過去了。他們有那個決心,他們敢於做的時候,這個疼痛它就會降低。要平時我們別說碰一下,火柴燎一下就覺得受不了了,燒個水泡就得歇幾天。你看看一個指頭燃掉了,他都能克服,所以說關鍵是在於你的決心。你決心大了,外面的一切事物就會相對的退下了。所以佛講,外面的一切事物都是空相,都是假的,只是根據你自己的決心大小,來決定事物的難和易。

    所以說既然發心出家,你就應該說“僧團這些修持我一定做到,我甚至比這還要做得好,還要努力。我生生世世不生退道心。我身體不行,或有什麼毛病我會克服。真有一天,我就躺那塊,我爬著也要走下去”。你得有這種決心,說:“我爬不了,我滾著走。”你有這種決心,沒有做不到的事情。

    原先我閉關時想過那麼一個事。因為從五台山走回來這個腳受傷了,又非常涼,那時候就給自己判斷可能是脈管炎。也想過一旦是脈管炎怎麼辦?就得截肢啊。要截一條腿,我說這個有拐杖;如果要截倆腿呢?可以坐那個獨輪車,或用兩個拐杖,也可以走,還可以乞食;如果要是沒有胳膊了怎麼辦?你還能去乞食嗎?後來我一想,還可以滾著走呢!就做這樣想。做這樣想之後,現在腳也沒鋸掉,手也在,反而比以前還好了。

    所以有句話:“置於死地而後生。”你不要害怕,就看你敢不敢去置於死地而後生的問題,一切事物都看我們決心的大小,你決心大了,困難就往後退;你決心小了,困難就往前拱。你面對的就是一個紙老虎,把它當作真老虎你就被嚇破膽了。你不就是個老虎嗎?你不就是想吃我嗎?我就喂你得了!你就把腦袋伸到老虎嘴裡,老虎它就不吃了。我這麼說,但你可別試驗。你要真試驗,真吃了,那我就妄語了。

    但是我講的就是,你真心去布施的時候,必然有一個好結果。你看釋迦牟尼佛在過去生中,就因為看到老虎餓了,小虎崽要餓死了,他就以身去喂虎,以身飼虎。他的師父和同修都勸他,說,你不用去喂虎,你好好修行,將來你修成了,度他不一樣嘛!你說多有道理。釋迦牟尼佛不這麼想,等我修成了,它早就餓死了。我現在不捨身,什麼時候捨身?都說慈悲、慈悲,我不能等到將來去慈悲,慈悲只有眼前,沒有將來。於是釋迦牟尼佛當時就把自己身體扔給虎了,所以釋迦牟尼佛就成佛了。他的師父可能是彌勒菩薩,彌勒菩薩就比他晚成佛。

    他為什麼成佛那麼快?他就是當下那個心,沒有第二個想法,什麼快和不快,成道不成道,我先不管他。老虎現在就有困難,我現在就是為了老虎去做事情,為了眾生的利益去做,成不成佛我先不放在眼前。我先看看怎麼解決老虎饑餓的問題。他這一念心,成佛就快。等我們要打好幾個念:“這一旦死了,這道修不成了?那些親屬會怎麼說我?朋友怎麼看我?”三想兩想就退道了。

    所以說我們不成就,就是因為沒有這一念心的關系。生死在哪啊?生死不是你整個的生命在生死之中,就在於你念念之間。你一念正確,就了一個生死;念念生死,你念念了,它必然能了脫生死。所以說這個問題,就是自己應該不要被困難嚇住。

    問題八

    下一個問題,阿彌陀佛,弟子有以下幾個問題,請和尚開示:

    一,說誦“楞嚴咒”可以去掉妄想煩惱。那為什麼我誦,就不斷地增加煩惱妄想呢?要說和快慢有關的話,那我誦得越快妄想越多是怎麼回事?對此很苦惱。

    誦“楞嚴咒”會不會生起妄想呢?它不會生起妄想。就像太陽一樣,它能不能給人帶來黑暗呢?它不會帶來黑暗。那黑暗是什麼原因呢?是因為沒有太陽才有黑暗。“楞嚴咒”就像太陽,它不會帶來妄想。

    那妄想是怎麼來的呢?原先你沒誦“楞嚴咒”的時候,你整個就是個大妄想。他說,我沒感覺到。那是因為你以妄想不會感覺到妄想。妄想它怎麼能知道自個是妄想呢?它沒有對比,所以它不知道自己是妄想。當誦“楞嚴咒”的時候,我們才發現自己有妄想。就像照鏡子一樣,臉上埋汰了,拿鏡子一照的時候,有沒有那樣人,說這鏡子埋汰了,自己臉上才埋汰,他把鏡子砸了?沒有那種愚蠢的人。照鏡子,人都知道,看鏡子埋汰了,知道自己臉上埋汰了,他不去擦鏡子而是擦自己的臉。這就正確了。

    誦“楞嚴咒”也是這樣。通過誦咒我們的心一部分清淨了,一部分還是原先的妄想;通過誦咒發現了妄想,就像一面鏡子,發現自己有了妄想;當你不誦咒的時候,你根本就發現不了妄想,整個都是妄想;誦咒的時候是把我們從妄想中逐漸地分離出來,妄想已經少了一大部分,說明我們已經在逐漸地脫離妄想。所以你如果不能正確地認識,反而埋怨“楞嚴咒”,我們就顛倒行事,就會失去機會。

    有的甚至不誦了,說:“我不誦,你看可清淨了。我上外面溜達溜達,散散步,甚至跳跳舞、打打麻將,心裡可愉快了,一點兒妄想都沒有,可舒服了!”就這個“可舒服,一點兒妄想都沒有”正是你最大的妄想。我們人養成了一種慣性,以什麼為生活呢?以貪圖享受為快樂。他不知道這種快樂是站不住的,像水泡,今天剛有了點快樂,明天就是個大煩惱,就起來了。

    你不信可以試驗。你今天早上起來特別高興:“哎呀,今天太好了!今天睡眠也足,吃的飯也非常好。今天我太愉快了!”保證你出去上班,不是和同事吵一架,就是叫領導批評一頓。因為樂極生悲啊,福禍相依。你追求了這種所謂的快樂,實際上最後就生起更大的煩惱。如果你不追求它,你認真地去誦咒,你心平靜了,這個煩惱反而就無孔可入。所以說誦“楞嚴咒”不會增加煩惱。說“楞嚴咒”會增加煩惱,那就是錯誤的知見,就像說太陽會增加黑暗一樣,這個知見要改。

    和誦咒快慢沒有關系,只要是不打妄想就行。打妄想也不要怕,因為我們原先本來整個就是妄想,它打妄想是正常的,它打就打去呗!我控制不了,控制不了就不去控制它。我誦“楞嚴咒”,誦一句就清淨一句,我能誦一句就得一句,我誦半句得半句,要不誦一句都不得。以這個心去誦,它就沒有問題了。這個一定要正確地看待,要不自己就把自己騙了。

    有很多修行人,修一修不修了,“哎呀,我不學佛啊,還沒那麼多事,這一學佛啊,那麼多事。”學佛會帶來不好的事情嗎?你不學佛的時候,你所做那些錯事,你都認為是對的。學佛以後有了標准,才發現原先做的這也不對,那也不對,都不對,發現整個都不對。於是他起煩惱了。他不恨自己,他恨這個學佛,不學佛還不知道。那你干脆糊塗到底就完事了。

    就像一個病人似的,說:“我不到醫院檢查這還啥事沒有呢!我該吃該喝啥事沒有,一檢查我這身體還有病了。”這檢查到底對是不對?你檢查出來才能采取方法對症治療呢!你不檢查,疾病不斷地蔓延,最後奪取你生命的時候,你後悔都來不及了,是不是?這個道理大家都知道的,誰也不會愚蠢到那種程度。所以說我們誦咒也是一樣。

    誦咒就像看病似的,我們發現了問題,再去掉問題。還有一個比喻:就像人得了腫瘤,這個腫瘤如果拿下去,他就沒有腫瘤了,生命會延長;如果這個腫瘤不拿下去,他就沒有痛苦,為什麼沒有痛苦?不用開刀啊,皮膚也不用破壞,腫瘤還繼續擱那擱著,但是你的生命很快就沒了,一旦惡化的時候你就不行了。我想世上不會有那種人,因為怕開刀的那點疼痛,而不肯把那個腫瘤拿下去。寧可疼,他也應該把它拿下去。

    我們誦咒也是一樣。雖然誦咒在不斷地生起了一些煩惱,但是不是咒帶來的煩惱,而是在去掉煩惱的過程中,我們才逐漸清淨了。你要不誦咒永遠也不會清淨。只有不斷地誦,挖掘出的煩惱不斷地增加,越增加實際上你越應該感到高興。

    為什麼高興呢?就像打井似的,你要打井的時候往外挖土,挖一土籃土,你會高興嗎?你說這地面有一土籃土,這地還沒有多大損失,但是你不會高興,因為啥?因為你明知道,打出一土籃的土,它的深度也就一土籃的深度。如果打出一車的土,它的深度就會下去很多很多的。根據外面出的土量多少,裡面深度會進去多少。所以說我們看到外面的土越多,我們反而生起歡喜心了,那井肯定快要挖到水了,這不是一個好事情嗎?

    所以我們誦咒一樣,它妄想越出來,你就越生歡喜心:我可把你抓出來了!你這狐狸尾巴我可抓住了,你跑也跑不掉,我一定窮追猛打。你越起越好,讓你起再多才好!甚至還鼓勵它,趕緊起!你不起我找不著你了。你讓它起,它反而就不起了。所以說就在於我們怎麼來看待這個問題。就是說事物上,就在於轉念不轉念的問題,如果一轉念事物就開始變化了。

    問題九

    第二個問題:無所求就是不求,請問法師,不求又是什麼?

    “不求又是什麼”,不求啊,不是是什麼?也不是不是什麼?不求就是沒有“是”和“不是”。有求就有了是非,有求就有了煩惱。所以說什麼是無所求?我們都說要成佛,你無所求就是成佛。

    那什麼是“不求”呢?不求就是“求”,有求實際上是求不到的。世上的事情越求越不得。當你無所求的時候,反而能得。當然了,我們倒不是為了“得”。無所求就是要成佛。為什麼說無所求是成佛呢?因為佛是現成的,不是修成的,本來就在那兒。是由於我們不斷地起心動念,達到了有所求,最後生起了種種的煩惱而不能見佛。

    就像水似的,不斷地波動,所以說不能見(水中的)月亮。如果水平靜了,反而能見到月亮。我們有時候就是采取了一種什麼方式?使勁晃蕩水,“它怎麼還沒有呢?”翻江倒海去找月亮,實際上找不到。只要是水平靜了,月亮自然就現前了。

    這也是一樣的,我們有一個無價之寶,它是不生不滅,不來不去的。它既然是不生不滅,不來不去,不增不減的,無價的,這種自性的法寶,你還有什麼可求的呢?求來它不是真的,只有不求才是真的,也沒有必要去求。你不求反而能見到我們的如來藏性。

    如來藏性為什麼沒有顯現呢?就是因為我們不斷地起心動念,有所求,有所貪戀,所以說不現。佛大智慧制定了很多戒律,不讓我們這也求,那也求,要把自己捆死,把我們的心念平靜下來,這樣我們就會得到真正的佛法。一切本來具足,所以說無所求,這才是真“求”。

    所以說修行方式千萬不要顛倒。外道就是為了求,左弄一個方式,右一個方式,不斷地求,求財,求這個求那個的。最後求到的結果,生死大限來了,求了一堆什麼呢?無明。無明越求越厚,如來藏性越求越不見,只有無所求才會見。所以說無所求就是無價之寶,第一個能成佛,第二個品自高。

    什麼叫無所求?“寧死我也不求人,我死也不求人”,有這種決心。說漲工資啊,你得到領導那送禮。“我寧可不漲也不送禮。”說你送一點禮,能獲得更大的利益。“就是一分禮我也不送,一句求的話我也不說,我就是無所求。”你得有這種決心,這才能行。

    我以前跟他們講過,九五年行腳的時候有病了。那時候有病,因為也沒有錢,還要飯吃,你說這哪有藥啊?一點藥也沒有。這時候有病感冒,想法挺多,“萬一是流行性感冒,老住草垛裡,你說這個鼠疫啊等等這些病,如果一旦發生,這個命就沒了。”但是平時老要求自己無所求。佛只告訴我們去乞食生活,又不到乞食的時候,又不能去乞藥,這怎麼辦?求是不求?後來就決定還是不求吧!但說是不求,這妄想還是不斷。後來走到一個大石頭跟前,就坐著歇息,我們那時是倆人。

    我這一低頭的時候,看見那草地上放了十一片藥。因為我對藥比較懂,這個藥放在草地上,如果沒字,誰也不敢吃,你不知道什麼藥。因為我見到很多吃錯藥的,這個藥對病的作用正好相反。所以說漫不經心的就順便拿起一片。一看那寫著字“安乃近”。它實際上是十片藥,其中有一片掰成兩半了。後來把那九片就拿起來了,那兩片就沒要。

    我尋思找找瓶子吧,看周圍有沒有藥瓶,也沒有藥瓶。這個藥一點也沒有損傷,露水浸的痕跡都沒有,就像剛放上似的。我想這個挺怪的,撿起來了。因為草地也沒有人,又不是扔垃圾的地方。要是扔垃圾的地方,誰家順手一揚,就揚到那地方。你說扔垃圾,這可以解釋,它也不存在這問題,非常干淨。藥也得到了,也沒吃,病也好了。

    當時我對這個無所求就有所感受。你看,你不求,反而滿你的願了,你不求,病它就好了。實際上我們有很多事情,顛倒行事,就以為有所求就能滿足我的需要了。有時候有些事看著是滿足你的需要,實際上你不知道,你不求更能滿足你的需要。求來求去,最後把自己的自性就求沒了。自性是無價之寶,是摩尼珠,它可以生出萬事萬物,都能滿你願。

    所以我想大家在生活中要體驗這個無所求。無所求,那腰可直了,對誰他也不低賤,但也不高傲。沒有誰說,看到領導我就非得哈腰不可,看到比自己差的就挺胸仰脖的,他也沒有這個。越是無所求的人,他這個態度就是外柔內剛,不為困難所嚇倒。多大的困難,大不了就是一個死,是不是?無所謂的事,除了死就沒有別的了,就完事了。所以說我們大家慢慢體驗,絕處逢生啊!

    問題十

    第三個問題:人生的真谛是什麼?

    人生要說真谛啊,就是修行。如果你在人生中能夠認真去修行,你就抓住了這個真谛。如果你要是為了生活去求生存,你就會失去這個真谛。如果你在人生中修行,但你抓不住戒律也會失去真谛。在修行中你抓住戒律,你就抓住了人生真正的真谛——要持戒修行。如果你能夠無所求的去做,就真正的抓住了這個真谛。

    真谛在哪啊?你本來具足,就看你能不能找到它。怎麼找到它?無所求,嚴持戒律地去做,就能找到它。要去苦修,這就可以了。不是很難,就是看你敢不敢做的問題。

    有個鳥窠禅師曾經說:“眾善奉行,諸惡莫作。”當時請法的人就說:“這三歲小孩都知道。”這鳥窠禅師說:“三歲小孩都知道,八十歲老翁他也做不到。”就是說你不去做,一點用都沒有。這個真谛啊,就得靠我們去做,這就是人生的真谛。如果你不去做,就不存在真谛的問題了,就會失去機會。

    問題十一

    第四個問題:發心快,但退道心比發心還快是怎麼回事?

    “發心快”,為什麼自己覺得發心快?他的發心是建立在一種思惟上。他思惟:“哎呀,這個出家太好了,這個修道太好、太殊勝了!”究竟怎麼好?怎麼殊勝?他沒考慮。什麼了脫生死,只是嘴說了脫生死,但並不懂得什麼叫了脫生死。所以說往往他建立的都是理論上的東西,不肯用實踐去走這條路。

    平時做事也是一樣,遇到水他就拐彎;遇到個石頭他也躲開;誰有病了,他才不管哪!誰有困難了,躲得遠遠的,別沾到邊。所以說他這就發心快,退道也快。因為他遇到困難就回避了,養成一種慣性。

    你比如說,吃一頓飯。剛一來吃一頓飯,“哎呀,這不行!這餓,我挺兩天吧!”挺了兩天。“不行,還餓。得了,我就不是這塊料,我得走了。”他就走了。他沒有一種把生命扔在這塊,甚至我就得了胃病,胃潰瘍、胃出血,哪怕要手術,我也堅決這麼去做。你挺過去,它就沒事了。三天以後它就不怎麼餓了。當然這也不是一年兩年就能修成的,要很長時間。你為了了脫生死,就別怕饑餓。

    有的是生病了。一看生病,感覺這個胃不舒服:“這得吃點飯,吃點飯就舒服了!”確實這個胃舒服多了,但是他也會產生一個錯覺,“啊,這個人不能吃一頓飯,得吃兩頓飯。”他就被騙了。所以說往往由於他平時的習性,和對事物的看法不准確,而產生了退道心。

    另外呢,他以為他的發心快,退道心比發心還快,實際上不是那麼回事。不是退道心快,退道心給人的感覺是很快的,但是發心更不容易。發心是從無始劫來,不斷地攢了一點資糧才有個發心,好不容易發起心了,千萬不要被這個退道的念頭給騙了。

    有時候在修道中,必然要生起各種思想的斗爭。比如說生病啊、饑餓啊、寒冷啊,還有其它的痛苦啊,想親人啊等等的思想。他都會生起一種那個想法的。這種想法正是我們生死輪回的根本、根子,應該把它滅掉才對。他不是,發現這些根子,把它保護起來了,所以退道心就快。如果生起一種歡喜,發現自己還有退道心,“啊,原來你在這呢。我找你還沒找著呢,你原來是潛伏在我這兒的一個特務,要離間我修道,讓我退道,那我堅決不退道。”你跟它斗,最後這個道心就起來了。這是一個方面。

    第二個方面,為什麼發心快,退道心更快呢?就是不能嚴持戒律。因為你的發心,不是建立在戒律的基礎上,都建立在一時的沖動上,所以你那個發心是有漏的。如果建立在戒律上,它是無漏的,二十四小時它都不會退失的,他怎麼會發生退道心呢?他不會的。再一個,發心不是為了自己了脫生死,要為所有的眾生去了脫生死,這樣他就不會退道了。當然這裡的原因還有很多,簡單的說這麼幾個。

    所以說我們發心快,應該生歡喜,但是要注意平時的習性培養。不要走路遇到水就拐彎,遇到坑你就躲開,遇到事就躲得遠遠的,這樣的話會養成一種習慣。就是說表面上你占了便宜,將來就會吃個大虧。

    問題十二

    第五個問題:是不是只要受了搭衣的戒,就必須搭衣呢?有時間限制,多少天可以不搭衣嗎?

    這個指的在家居士搭衣的問題,可以搭可以不搭。出家人是必須常搭衣。對在家人是不要求常搭,誦戒啊,或各種佛事活動可以搭衣,平時不允許搭,如果平時搭衣還犯戒。這個問題是這樣。沒有說時間限制多少天,可以不搭衣。

    對這個搭衣大家可能不太清楚。為什麼要搭衣?它就是法。佛法中不光文字是法,那衣服也是法。搭衣就是讓我們的心要按照佛法去修行。比如說,這出家人的袈裟叫福田衣,割了很多的塊。什麼叫做塊呢?就是說我們的無明,要把它破掉,它叫破無明。搭上衣,我們出家人搭上壞色衣。居士搭的也是壞色衣,雖然是缦衣。我們應該知道不要貪戀正色,大紅、大黃、大綠、大黑,這不要貪。你不貪這些東西,本身就能夠了脫生死。

    韋陀菩薩曾經發過願:如果時時搭衣,就算你不會修行,將來因為搭衣的功德,也會到韋陀菩薩那個佛國去成佛。搭衣就有這麼大的功德,所以說搭衣是無價之寶。

    (編者注:《大悲經》中佛言:“阿難於我法中,但使性是沙門,污沙門行。自稱沙門,形似沙門。當有被著袈裟衣者,於此賢劫彌勒為首,乃至最後盧至如來,彼諸沙門如是佛所,於無余涅界,次第當得入般涅,無有遺余。”盧至如來即是韋陀菩薩成佛後的名號)

    所以說三衣,你看著簡單,那是寶貝啊,那就是修行。你看世間那麼多人,有幾個能搭上衣的?那有個缦衣,都不可能的事。成天就穿著花花綠綠的,他以為是很漂亮,實際上對了脫生死沒有幫助,只能不斷地增加他了生死的難度。

    穿壞色衣,是減少他了生死的難度,會加快了生死的速度,它也是一種表法,那法是無時無刻不在的。特別是搭衣那很殊勝、很殊勝。所以要求受在家菩薩戒的居士要供三衣,要供錫杖、要供缽,有出家人你必須得布施出去;而沒有出家人來,必須在家供養。不單是為出家人給個方便,更是讓你能夠早日了脫生死,是這麼個目的。

    有很多人就不願意干,他以為,一個是這衣服得花錢買,不合適,這何必還弄件衣服供著。完了出家人要,我還得給,或是我發現出家人缺衣服,我還得給,完了我還得請,這多麻煩。他以為麻煩,不知道你是請了個無價之寶擱家供著,請個“佛”在家供著,請了個保證書在家供著,請個了保證。所以在家居士一定要恢復這個供三衣的法。特別受菩薩戒的居士,一定要恢復這個法,它的功德非常殊勝。

    問題十三

    第六個問題:自從看了戒YIN欲的書後,, 感覺挺可怕,請問法師該如何徹底打消YIN欲心呢?

    那男的就得遠離女人,女人就得遠離男的。這裡有很多的方法,可以作不淨觀等等的事情,關鍵的問題在飲食上。就是說YIN欲為正因,飲食為助因。為什麼佛告訴我們要日中一食?就是因為多一頓飯,多一分YIN欲心。所以你早晨吃飯升天因。為什麼升天因?因為你晚上不吃,YIN欲心沒達到最高程度,所以說還可以升天。如果你下午吃就墮落畜生道。為什麼墮落畜生道?因為你的YIN欲心加重了,墮落畜生道。為什麼晚上吃就墮入餓鬼道?因為你YIN欲心更重,所以這個食物實際上是YIN欲心的助因。所以說日中一食,為什麼是成佛的正因?因為就在斷YIN欲心這塊,這是很關鍵的一個問題。但有很多人沒認識到,就以為只是個溫飽的問題,一個品嘗的問題,不知道它連帶著起了很多的作用,特別在去YIN欲心這塊就特別的重要。

    另外還有一個感受就是說,吃飯越少,它越會提高你的免疫能力,越激發你的免疫能力。吃飯越多,你免疫能力越低下。因為過多物質的能量,代替了你的免疫能力。你看這個廣西的長壽鄉,活得歲數很大的老人,有一百四十歲的,有一百二十歲的人都上山干活呢。他們主要的秘訣就是饑餓,不吃飽。看著挺瘦的,但是他長壽啊。你看現代人吃得很胖很胖,他走都走不動,你看臉色都發紫。外面是胖了,裡面窄了,裡面五髒六腑收縮得沒有多大地方了,睡覺都躺不下,而且完全是脂肪和這些物質的能量在起作用,那免疫能力有點感冒就是大事,有點病就是大事。所以說對這個飲食一定要控制。

    想斷YIN欲,首先一個,“不淨觀”。但是這個“不淨觀”要注意。不是說你男的去觀女的,女的去觀男的,這不允許。應該是男的觀男的,女的觀女的,這樣觀比較好。對女人要生起父母想、姐妹想。就是說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對一個小蟲子都作自己父母想,你這個YIN欲心還從哪來?

    還有一個問題,就是剛才我講到的睡眠的問題。睡眠越多YIN欲心越重。你睡一覺起來了,它不做夢,不打妄想,YIN欲心從哪起?它就沒有那些YIN欲心了。你睡得越多,胡思亂想,想來想去就想到歪道上去了,最後YIN欲心就起來了。所以這個睡眠不光是爭取時間的問題,同樣也是斷YIN欲心的問題,這都是很關鍵!很關鍵!所以佛講的這些法,都是為了斷掉YIN欲心,都是為成佛做准備的。

    你比如說,你們看到《解脫之路》,其中有乞食給食物的那一段,僧人不直接從女人手裡接過來,這都是為了斷YIN欲心,不允許直接去接受食物。在南傳佛教呢,他的缽是這麼拿著,打開蓋,你往裡放,但是從來不瞅布施的這個女人的手。他不瞅你臉也不瞅手,你擱裡就完事了,不瞅。等到坐著那時候,你布施物品他有塊布,你放在布上,他把布一拉就拉到跟前了,這都是斷YIN欲心的很好的辦法。另外多看看戒邪YIN的書,這樣的話,我們心裡才能夠清淨。

    你看特別是古人,像狄仁傑不被美色所誘惑,這都非常好。還有這個伽藍菩薩,就是我們說的關老爺,你看他一生從來不結婚。那個皇嫂曾經試驗過他,叫他上自己的車。他就說:“我眼睛認得你是皇嫂,我的劍不認得你。如果再啰嗦,我的劍就要殺人了。”你看看,他就那樣,他這一下子就保全了兩個人,另外一個保全了和劉備的兄弟之情,同時又斷了這兩個夫人所產生的這種邪念。

    所以說不管作為一個男人,還是女人都應該帶把劍。現在都不讓配劍了,但心裡有把劍,對這個男女情要快刀斬斷。常常思惟一下,伽藍菩薩的這種雄風,就得這麼樣斷,一點不客氣。不管你是誰,如果有這種行為,不管你出於好心,還是出於什麼心,一點不客氣。遇到這種情況,攆出去,打出去,罵出去,就得這樣。就像這個關羽似的,不行我就動刀。當然了,現在的人他反倒覺得挺自豪,“你看我這個人還挺有價值”,這就不好了,生起這個心就不合適了。應該心裡有把劍,有這種心,這樣的話,YIN欲心就容易斷了。

    另外,這個飲食也很重要。飲食指的是吃大蔥啊、大蒜啊……為什麼不讓吃蔥蒜?就是這個蔥蒜,熟吃生YIN欲心,所以佛不讓吃。有很多的食物都不讓吃,包括讓吃的東西也不能過分吃。特別是得病的人,身體比較虛,中醫就給開了什麼人參、肉桂……這些大補藥就上來了,病沒治好呢,YIN欲心起來了。有很多的出家人就犯戒了,為什麼犯戒?就是誤食這個中藥,他以為只是補補身體,大夫也不明白這個道理,就給使勁補。他是世間的大夫,不是出家人的大夫,所以他不懂得這個守戒的道理。有的補完了,生起了火,YIN欲心起來了,有的最後沒辦法就還俗了。你說坑了多少人?所以說有病吃藥也得加小心,不是什麼藥都可以亂吃的。好,這個問題就回答到這裡。

    問題十四

    第七個問題:初學佛法的人就是要聽話干活嗎?那不明白道理怎麼辦?

    學佛法,什麼是佛法的道理?所有的道理都是為了去掉我執,我相、眾生相、壽者相……為什麼說我們要學習佛的理論?學習佛的理論,不是理論能成佛,是通過學佛的理論,而去掉我們所產生的知見,也就是去掉我執,不要老有“我”,不要有“我”。所以說佛的理論,這個道理是為了去掉“我”。

    那聽話干活是什麼?是最直接的理論,不用理論的“理論”。聽話干活,不允許你思考,不允許你再進行思惟,去講理,而不講理就是聽話干活,而把你就忘掉了。所以我們有時候受不了“你看我存在也沒有價值啊?人家沒拿我當回事。當牛當馬似的,想往哪牽就往哪牽,想用一下就用一下子。”實際上你不知道,這正是去掉你對你的身體,和所謂你的貪戀,也就是說你對這個外殼的貪戀。

    他就把這個外殼當成“我”了,外殼受一點損傷,累一點他就不干了,所以他就離不開這個外殼。對外殼越護持我執越深,越護持我執越堅固,所以說他怎麼能了脫生死?所以佛在《金剛經》講:“無人相、無我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

    你怎麼去掉我相?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我去依教奉行,聽話干活,這就是最深的道理。但是要給你把這話說破了,給你講道理,對你的作用反而小了。有時候不講,就是聽話。你願意在這修就修,你想修就這麼修,不講理,和尚就是不講理。就讓你當牛作馬,你願意當就當,你不願意當就回去。

    為什麼不講?一講,反而破壞了這句話的內涵。所以說它是成佛最好的一個方法。它讓人有時候很難接受的。一天兩天行,等到疲勞不堪的時候,師父告訴你:“你去把那事做了。”那也行。等到事情做了很多,師父還得批評你:“你看你怎麼沒做好啊?”你看那麼多人都沒做,師父都不說,就他做,還說他。那師父是什麼意思?是去掉你的執著,在成全你。但他沒把這個依教奉行當回事,沒把這個聽話干活當無價之寶,所以有時候生氣了,有的就跑了,最後失去機會。

    過去有一個船子德誠,撐船的時候已經開悟了,他撐船是為了度人。曾經有一個禅師,後來也成為一代祖師,去向他請教佛法的問題。他倆在河上見面了。他上船子德誠的船上去。

    上船以後,那個開悟的船夫就問他:“什麼是佛法?因為他學的是教理,能講出很多佛法的道理,他就要跟他(船子德誠)講,佛怎麼怎麼回事,從理論上講。剛一講,這個船夫拿槳,一槳就給他打到水裡去了。打水裡了,一會從水裡浮出來。又問他:“什麼是佛法?”他張口又講,剛一講,又一槳給打水裡去了。浮上來他還講,還打。三打兩打,他就不敢上來了。

    “這不要憋死嗎?”後來沒辦法又上來了。浮上來以後,說“什麼是佛法大意?”他說什麼也不講了。不講了,這時候就開悟了。後來就把他扯上來了,說:“你走吧!”他來請教佛法,這幾分鐘就完事了,完了,就這幾槳就完事了。

    後來他走了半道,說:“佛法這麼簡單嗎?不能吧?”他就回頭瞅一瞅這個船子德誠。船子德誠知道他不放心,還以為佛法哪能這麼簡單?船子德誠就把船弄翻了,跳河自殺了。但他不是真自殺,可能在水底潛泳就跑了。但他一看,船也翻了,人也掉水裡了,“這就告訴我什麼都沒有,就是這一句話。”什麼話?“不是語言,就是把你嘴閉上。”沒有人相,不允許任何思惟,你任何思惟都遠離了佛法。

    所以佛講,我說法四十九年沒說一字,如果有人說如來有所說法,即是謗佛。佛講得很明白,你那個知見,就是一個生死的殼子,所以必須把你知見破掉。我們的聽話干活就是要達到這個目的,就要破掉你的知見。但這些話,這是因為你們來了,給你們講。要出家人來,不給他講。講完他知道了:“啊,我就想聽話干活!”效果反而就不好了。你看船子德誠以後再也不在船上度人了,都知道他要拿槳打人,都往水裡貓著,它就沒那效果了,是不是?心裡有准備效果就不好了。

    所以這個“聽話”呢,給你們講的目的,就是說你們在平時做事情別分別。小孩騙你,你也接受,大人騙你,你也接受。誰能騙誰?天下萬事萬物都是你自己,它能騙你嗎?所謂的騙,是你害怕被騙而已。換句話說也就是:人騙你,天不騙你。唯獨你的妄心能騙你,你只要真心相信別人,永遠不會受騙的。

    問題十五

    第八個問題:佛、儒、道三教為什麼不能成為一教?看宣化上人講的《水鏡回天錄》,儒家和道家都是來奠定佛教的基礎。儒家的孔夫子是佛家的水月童子,道家的老子是佛家的迦葉祖師,怎麼會有區別呢?

    這個為什麼不能成為一教?我們看看教義,就看看教義。咱別管是迦葉啊,還是水月童子,來中國怎麼成為了孔子和老子,咱別看這個,咱們先看看教義。老子也好,孔子也好,他們修行最高的層次就是升到天上。那升天能不能了脫生死?它不能了脫生死。佛呢是超出三界,是不是?

    雖然道教和不信教的人來講,道教要比不信教的要好;儒教也是這樣,比不信教的要好,但是要和佛教相比,它倆還是比不了的。因為佛是超出三界的,不是一條線上的,所以說它們不能是一教。如果是一教的話,就會把道教的教義和儒教的教義,混入到佛教裡去,整個佛教就會改變了。就像牛乳似的,純淨的牛乳,如果你不斷地加水,最後這個牛乳會什麼樣?最後空有其名啊,全變成水了,雖然也叫“牛乳”,但它就是水了。所以說不能改變,不能混為一談。

    因為他們所修的只是升天,在佛法裡講還屬於外道,不屬於內道,所以說不能成為一教,不能這麼誤導眾生。誤導眾生就會使很多人失去了目標,我們有的人搞道教的東西,很多道教的東西,也當成佛法來修持,最後這一生就白瞎了。

    佛法的教育,從小學到大學、到最高學府,它完全具備,它是完整的。你看佛在世的時候,佛悟道以後馬上救度了多少人,特別是破外道而成了佛道。我們現在有些人糊塗,就是想把儒教、道教都劃入佛教裡來。“這樣的話,我們人不就多了?”人是多了,質量沒了,佛法的教義就會被改變了,這是不行的。

    但是道教的人如果捨掉道教,如果他來學佛,這我們歡迎。但是不能以道和儒來代替佛教,這是不允許的。因為教義有根本的區別,有很大的差距,這個一定要注意。

    我們現在有很多人,往往在家裡供仙堂,甚至老道也供,天上也供,土地也供,什麼都供,以為這就是佛法呢!最後弄得佛法沒學著,學了一些外道出來,最後把佛法也變成外道,你說這一生不白瞎了嗎?所以這個不應該。佛教的教義就是佛教的教義,不可改變,也不可以混入,混雜。佛法不是大雜燴,佛法是究竟真理,是永恆的真理,是最深的真理,不是升天和在世間做個好人所能代替的。

    至於說這個儒教的孔子是水月童子,道教的老子是迦葉祖師化現的,這些祖師大德這麼講。因為眾生也需要教化,需要這些世間的聖人去教化眾生。但他只是教化,絕不是以它來代替佛教。它只是以它的面目出現,以它的教義,以它的方便來這麼教化世人。不可以把外道的教義,變成佛教的教義,這是不允許的。如果你把外道的教義變成佛教的教義,你就會失去三皈依戒體,這是不允許的。

    (編者注:《優婆塞戒經》淨三皈品雲:

    一、受三皈已,造作癡業,受外道法自在天語,以是因緣,失於三皈。

    二、若有造作種種雜業,為受樂故,修於善事,如市易法好比市場作買賣,以求利為先,其心不能憐憫眾生,如是之人不得三皈。

    三、若人信其(神)能救一切怖畏,禮拜外道,是人則失三皈依法。)

    我們對儒教和道教都是非常尊重。因為儒教最起碼在教人做人方面,起到一個很大的作用。《弟子規》等等,這都是很好的。做人得有孝心,知道上下,知道怎麼來為社會做事情,但它只是世間法裡的一部分,我們尊重它。道教也講修行,我們也尊重它。但是和佛教有很多的教義,是不一樣的。佛教是最徹底、最究竟的,不能混在一起,這個必須區別。

    特別是現在,有很多的人就盲目地把它引入佛教裡了。好像是各個宗派都往一起合,大團結啊!但是這些事情,尊重是尊重,絕不能亂,一旦亂了就不好了,最後佛教的教義就會被改變。

    佛法來不得半點虛偽和虛假,真的就是真的,對的就是對的。就包括有的寫著“佛經”但是不真實,有些教義不徹底,那都不行;包括二乘佛法,還有一些外道,這些佛在戒律上都有非常嚴格的規定,不允許去學;包括有一些教義都是不允許學的。佛講了,這樣就會斷菩提種子。

    問題十六

    下面一個問題:請問法師,誦咒總打哈欠是怎麼搞的?

    這個打哈欠,我想有這麼兩個原因:一個是疲勞過度,但這樣事不太多。往往都是什麼呢?自己有正念不足的情況,就因為自己過去學的,你比如說,你學儒教,學道教,再學佛教的時候,它們的教義,和它的心裡的修持方法完全不同,所以說它們就有一個互相排斥的過程,他就會哈欠連天。

    特別信仙的,你要是給他講佛法,他就哈欠連天。就包括我們初信佛,或不信佛的人,如果誦佛經,即使誦個《心經》,他眼淚也會淌下來,哈欠一個接一個,完了就困了,就睡著了。誦一誦就睡著了,睡得可香了,比平時睡得都香。這是一種什麼現象呢?就是用佛法不斷地來排除這個外道的心,所以說佛法是很了不起的。

    有很多人信仙,或是知見不正的時候,通過不斷地誦經,最後就能把這些排除。在誦經的過程中,有的打哈欠,不要怕,一個勁誦,堅持誦,誦過去就好了。每個人在學佛的過程中,都會有這種現象。當然大根基人他沒有這種現象,一般的認真修行的人都有這種現象,這不是壞事,是好事。關鍵就是你誦的經是否是正確的,一定要誦正確的,特別是《金剛經》、《心經》、《楞嚴經》。因為我們很多都是在有為法之中,當用無為法來糾正我們有為法的思想的時候,他自個心理上、生理上必然有一種反應。這個不要怕。

    但是也有一些老打哈欠的,你像大仙他一上神的時候也打哈欠。他為了上仙,是故意養成了一種慣性。他以為這樣別人就會認為不是他的行為了,是別人的行為,實際上都是他在那鼓弄這些事,所以和這個要區別開。

    問題十七

    第二個問題:提不起恭敬心,別人提醒還煩,應該怎麼做?

    這個恭敬心提不起來,就是有一個慢心。我想,你要有慢心的話,最好的辦法就是,作為居士,沒事可以掏廁所、掃大街……就是說別人都愛面子不願意做的事,你就別愛面子,就去做。這樣的話,你的面子就下來了。面子下來了,它這個恭敬心就會隨著生起。更主要的就是要有一個持戒的精神。

    因為戒律本身就是清淨,清淨以後才有恭敬心。對眾生的恭敬心從哪來?不是說我想恭敬你,就恭敬了,我想尊重誰,就尊重誰了。你恭敬別人都是有求的,有的是考慮這個人有用處,他就恭敬,他是根據用處來恭敬。有的對廠長恭敬,因為能領導他,能給安排好工作,能給他漲工資,他有恭敬心。但這都不是真正的恭敬心,都是在弄虛作假。

    真正的恭敬心來源於心裡的清淨。什麼是來源於心裡的清淨?那只有一個,嚴持戒律。只要心裡清淨,那恭敬心自個就生起來了。他見到所有的眾生就像看到自己父母一樣,所有眾生的需要,就是他的需要,包括捨血、捨骨、捨肉、捨財產什麼都無所謂,那才是真正的恭敬心。有了恭敬心就會有了菩提心。沒有恭敬心,哪來的菩提心?都應該這麼樣去努力。首先從戒律開始,這個比較好。

    另外,把自己的面子要放下,多做一些別人不願意做的事情。你比如說,出門口,兩人出門正好相遇了,你應該讓別人先進來,你後進來,要給人讓路。又比如走到一個胡同裡,或走在一個橋上,對面來個女(異性)的,你走到一半了,人家剛進來。但那女的不往後退,你怎麼辦?你主動退回來,特別窄啊,你給人讓路。這樣的話,慢慢時間長了,這恭敬心都會起來。

    坐什麼車也好,都給別人讓座。上火車也好,上汽車也好,拎個包第一個搶上去的就是他,就完了。就以為恭敬,得我願意才恭敬你,不願意就不恭敬,那不行。上車就在旁邊站著,讓別人先進,你最後進。

    那是有一回在天津坐火車,排隊,大家都往前擠,往前走,正好往裡收票。我也坐那趟車往太原去,我一看人多,就站在後面了,你們搶,我在後面站著。我最後一個進去的,幾乎就沒有幾個人了,他們都進完了我再進去。當時售票員在旁邊就看著。我過去以後,那幾個售票員就說:這才是真正出家人,你看看人家始終沒搶。最後等到我上了車以後,肯定是沒座了。沒想到一個人說:“你過來吧!我這還有一個座。”主動給你讓座,所以一切都在因果之中。

    後來那個列車長也過來了,說:“我信佛,你有什麼事,你跟我說。”就讓我上他那個列車長的小屋坐一坐,和我談談東西,完了又給我買了水。你看我得到的這一切的恭敬,就因為我恭敬大家。實際上一個所謂的恭敬,就換來了無數的恭敬。所以你恭敬別人,自然別人就恭敬你。你想叫別人恭敬,你必須先恭敬別人。這是個因果互換的道理,這個應該知道。

    不是說我得特意恭敬誰,才會有恭敬心。應該從平時做起。特別是公共場所,買菜或是擠汽車等等的事情,都讓別人先去做。這樣的話,你自然就受別人恭敬。就像我剛才說的上火車,我根本就沒想到在那有個座,我尋思在邊上站著就行了,無所謂的事情。沒想到,還有座,還有人去招待你。你說這上哪得,是吧?這個恭敬心都得從恭敬別人做起。

    問題十八

    第三個問題:自己沒有主見,總聽別人的,是好事嗎?

    我覺得是好事。這個沒有主見啊,就是“主見”。但是你別耳朵太軟了,人說壞事你也去做去,那不行。人家說偷銀行你也去偷,那不行。只要是正事我都聽。

    什麼叫主見呢?有的人認為:我的思惟,我的決定那就是主見。那是狹隘的東西,那是個人知見。真正的主見是大家的意見。因為他沒有自己,大家就是我,誰說我都聽,那就是我。哪個小孩說的那也是我,一個小蟲說的那也是我。所以我說依教奉行,就是說把所有的眾生都看成是自己,都是自己法身的一部分,這就是主見。

    有時候可能在生活中,會遇到很多不如意的地方,比較吃虧的地方。你吃虧,那誰占便宜了?你這面吃虧了,心裡占了便宜。你吃虧,他便宜了,他不就是你嗎?就像左手和右手的關系,那你右手拿東西給了左手,你說這個就給別人了嗎?這不還是你的嗎?只不過手和手換了一個方式而已。你以為右手是你,左手就不是你了?我們往往就容易犯這種錯誤,最沒有意義的就是這點。左手和右手的關系,我們常常思惟這個道理就會發現,真正的主見就是不分別,不分別就是真正的主見。

    問題十九

    第四問題:往往想做的事情做不了,不想做的事情老找我。

    你想做什麼事情啊?我們想做的事情,如果你是想持戒,這沒有問題,我們應該努力。

    不想做的事情老找你?比如說我舉個例子,我想持戒修行,剛想持戒,別人就來破壞了。比如家屬吧,很多女居士,你剛想要修行,丈夫告訴你:“去買肉去!”或者他拿來肉:“你給我做了。”你可能認為這種事情不好。雖然是不好,但是你把它看成一種好事情。為什麼看成好事情?是對你一場考驗。

    叫你去買肉,你買回點豆腐就完事了。買肉你就給買點豆腐,他錢交給你,主動權在你那塊,他這頓飯不能不吃吧,所以他就得吃頓豆腐。表面是說你、恨你,但是他心裡感謝你,因為你叫他吃素了,他就能夠少欠一次債,是不是?本來是好事,你的心通過這個又考驗了一次,又堅定了。頂多回家挨點罵呗!是不是?無所謂的事。

    如果他拿肉給你,讓你做,你就給他做糊了,做壞了,叫他不能吃。他不能吃,以後再也不找你做了,所以這不是壞事,另外也成全你的道心。所以說這個事情,往往沒有好和壞,諸法空相,就看你怎麼來處理的問題。

    你比如說:摔個跟頭。滑倒了,摔個跟頭,腦袋也磕破了,也磕出包來了,衣服也磕破了。那你可能起很大煩惱,認為自己很倒霉。如果你換個想法:“這個跟頭摔得挺好,腦袋磕破了,差一點就開悟了。”這一想心裡就平了。“再摔重一點就好了,這一下就悟了,是不是?這樣我就省得費事情”。所以說這個心馬上就平了。褲子磕破了,“本來我就想縫塊補丁,學學大悲寺,這正好有機會,我補上就完事了,挺好,找機會還找不著呢!”另外還知道生死之苦,人生無常啊,不能得意忘形,要知道提起正念,要好好修行,這樣就好了。

    剛才講了這些,都是一個目的,就是讓大家能夠提起正念,知道諸法空相,諸法無我,諸法無常的道理。我們想達到這個目標,首先應該嚴持戒律。從戒律入手你才能走通這條路;不從戒律入手,你就修得再好,你在虛空中飛行,那也是羅剎道,也是外道,所以這個很重要。末法時期必須以戒為師,只有以戒為師,才能真正地修到佛法裡去。

    今天可能時間的關系,大家還要提問題嗎?誰要提問題,咱限制一個問題到兩個問題吧,好不好?誰要說坐著說。

    問題二十

    一居士問:現在有些老居士,吃全素了,這個奶還能不能喝啊?

    奶,這個佛制沒有完全遮止。它是動物體內所產生的。這個奶如果身體有病可以喝,如果沒病不要喝。因為啥?因為牛奶和羊奶,它們都有動物的習性在這裡。比如說,喝牛奶的人他有牛脾氣,長期喝的,那個犟勁就出來了;喝羊奶恐怕要頂撞人;等到喝牛奶的人,你和他說半天話,他也不吱個聲,他有這個性格。所以說還盡量要少喝,有病可以。你比如說,老年人啦,缺鈣啦,他可以喝的。是這樣。

    誰還有問題?大家如果沒有問題,今天就到這裡。我剛才講的這些只能作為大家的參考,不能作為根本。我們的根本還是佛的戒律,一切按照佛的戒律為標准,作為最後的標准。好,就到這裡吧!

    維那:大眾起立!

    聽法功德殊勝行   無邊勝福皆回向

    普願沉溺諸眾生   速往無量光佛剎

    十方三世一切佛   一切菩薩摩诃薩

    摩诃般若波羅蜜

    維那:禮謝法師三拜

    禮佛一拜

    大眾:阿彌陀佛

    ·根據錄音整理·

    “溯源系列”編輯小組

    回目

  •  

    上一篇:妙祥法師:二〇〇八年為遼寧凌源市居士開示(請勿忽略不看
    下一篇:宣化上人:破戒怎麼辦?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