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周刊》 作者: 文爾達
“在舊上海,‘法國’與‘上海’相處無間,在今天的新上海,既看不到‘法國’,也看不清‘上海’,‘東方的巴黎’已經自我肢解了。”在《退步集》中,陳丹青痛陳中國城市“進步”之弊。
阿城說保守是一個褒義詞,例如英國的保守派“把英國的每次進步都保持下來,不能讓它再後退。保守派對於激進左派更多的質疑是——你的進步意義在哪裡?”中國需要的就是這樣的反思。
是時候回顧我們優秀的文化傳統還剩下多少了。在全球化背景之下,廣州要在江邊種植曼哈頓,重慶建起“紐約紐約”寫字樓,廣東惠州要翻版奧地利哈爾斯塔特鎮;在旅游業的利益驅動下,四處是腦殘式掘古,爭 “南北分界標志線”、爭黃帝、爭老子、爭西門慶——但當中國人還在討論該不該廢棄中醫時,韓國人正投入巨資為所謂的韓醫針灸申請世界文化遺產;當中國人為古人故裡爭來爭去,韓國的江陵端午祭已經“申遺”成功,中國人連“端午節”都被搶去了。
搶去我們文化傳承重要事物的,不僅有韓國人,還有拍腦袋的城市CEO、相中老胡同區域的房地產開發商,以及急功近利的城市規劃。同樣,至今依然有保護著我們文化傳承的人——這包括保護傳統文化的NGO,將中國文化向外推廣的孔子學院、老子學院,賣座的中國功夫電影,惹來爭議的“私塾”教育,養生熱下頻頻登上電視節目的中醫,甚至一幫愛好者的漢服小聚會,都讓我們時代的中國味得以傳承。
保留中國味,絕不僅僅是大力申遺就足夠,還包括對歷史的教育,文化的傳承,民間公藝的保存與資助;保留中國味,不靠興建假古董,也不僅僅靠保護古跡,還需支持私人博物館、支持民間組織,讓更多的人參與到保護文化的行動之中。同樣,保留中國味,亦不僅僅是保存帶有中國烙印的老事物,還應包括對傳統文化的傳承。最後,中國味還應該包括人情味。
中國要找回自己的中國味,需要每個人自我覺悟——這種覺悟,讓我們的國民可以慢下來、靜下來,以此對抗物欲社會的浮躁與功利、重新找到文化認同並尋回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