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體更親近素食
不少女人知道我食素後,都會問吃素好嗎?我說:女人應當吃素呢。我經常給他們這樣一個比喻:如果你給貓一把胡蘿卜,它肯定會好奇地聞一聞,然後掉轉頭不感興趣地走掉;同樣,在羊面前放一盤紅燒肉,通常它也不為所動,仍然靜靜地等著你遞給它一把清新的草。大自然是充滿智慧的,它根據各種動物的身體內部和外部結構、生存方式的不同,對動物的胃口偏好做出了恰當的安排。
有的女性朋友會很疑惑:我已經吃了這麼多年的肉了,也沒有出現抵觸的感覺,為什麼說我更應該選擇素食呢?其實人的口味是可以後天養成的,在長久的“食肉生涯”中,你的口味已經被肉食逐漸改造,適應接納了肉食;關鍵的是,你的身體內外的生理構造仍然保持著與素食更加親近的狀態。也許你未曾意識到,那麼讓我們來稍做一個比較:
根據飲食習慣的不同,哺乳類動物分為食肉、食草和食果三大類。粗略看來,食肉動物是彪悍又充滿爆發力的肉食者,而食草和食果動物便是溫和無害的素食者。為什麼會有如此大的差別呢?答案在於它們的身體外部和內在的不同生理構造。爪子鋒利、犬齒粗大都是食肉動物天生的武器,幫助它們更加迅速有力地捕捉獵物、撕咬、吞咽,同時不需要臼齒幫助反復咀嚼,因為肉食是濃縮性食物,吞進胃裡直接消化即可;而平坦發達的臼齒和不甚鋒利的爪子、蹄子,則是素食動物們的標志,它們攝取的植物類食物富含大量堅韌纖維,需要臼齒來耐心磨碎。
用這兩幅肖像來比對一下我們自己的身體吧:我們的手指具有采撷做工的靈巧,卻並不擅長撕抓扯裂的凶悍;人對臼齒十分依賴,而犬牙並不那麼重要,乃至有人會為了美觀將其磨平甚至拔掉。
此外,當我還在為是否食素而猶豫的時候,也曾經有位朋友這樣告訴我:肉食動物與素食動物的一個十分重要的區別是,肉類比較容易消化,而植物纖維的溶解需要花費工夫,通常食肉動物的腸道短粗而結構簡單,素食動物的腸道長且結構復雜。例如老虎腸子的長度是體長的4倍左右,兔子的則為20倍左右,人是如何呢?人和食草動物是相似的,腸子相對細長,約為身長的12倍左右。
如果這些依據仍讓你對素食天性有所懷疑,那麼我們再來觀察一下兩種擇食者的心理狀態。台灣作家朱天心的那本講述貓之趣事的文集《獵人們》,在文中將貓比做身手矯捷、野性潛藏的獵人,裡面有一段她暗自揣測貓兒的心理:“……掌爪下的搐動,哪管他什麼動物都同樣柔軟的咽喉,但不急咬斷它……甲殼蟲如何支解,飛鳥如何齊齊的只剩飛羽尾羽和腳爪和頭……洗臉理毛,將那最後一滴鮮血深深揉進自己的腺體中……,那樣精密,那樣樂趣無窮,那樣探索不盡”。
肉食動物的“獵人”的天性是與生俱來的,也許還不能確定它們會為鮮血而興奮,但面對血液是習以為常的。相反,絕大部分人類會本能地避開血腥的場景,很少有人天生是獵手或屠夫,尤其是女人,無論從心理還是生理角度講,女性在攻擊性、征服欲上都遠遠低於男人,更遑論肉食類動物。她們更加趨向於一種溫和與柔軟的生活方式,根據美國某大學的測試,女性從年幼時起就表現出對於競爭性與掠奪性游戲興趣缺缺。而排斥捕殺和鮮血的肉食者,在大自然的法則裡是不合情理的。
我始終相信,如果一種生物,它的飲食方式與身體內部的生理構造過多地沖突或相悖,身體會本能地表現出“不快樂”,可能會突發疾病地“暴怒”,也會有日積月累、時常寡歡的“長期抑郁”。
如同我在食素之前長久的身心困擾,食物原本是身體的營養源泉和動力補充,然而當為了工作殚精竭慮、身心俱疲之時,我的飲食似乎只能起到果腹充饑的作用,甚至很多時候還會因為過重的味道和過多的油膩,給身體造成更多的不潔之感與沉沉負荷;而這種疲憊和不振的感覺在食素後便逐漸地減輕、隱退,如同一片水漬在陽光的撫摸下由深至淺,慢慢離去。
因此,當我們的身體發出難過的呻吟之時,除了懷疑污染、生活壓力、天氣變化等帶來不適的誘因,還應當反思一下飲食結構是否科學合理。正如科學家和博物學家林內所言:“將人體裡裡外外的生理構造與其他動物比較一下就知道,水果和多汁的蔬菜才是大自然賜予人類的食物。”的確,與人類排斥鮮血淋淋的生肉恰恰相反,人對新鮮漂亮的瓜果蔬菜有著本能的喜好和食欲感,女人更是如此。
疲憊的女人請吃素
“食素者無力,食肉者健康”,“女人體弱,男人強壯”。這是許久以來人們觀念中幾乎成型的定式。我開始食素後,有時與朋友一起去健身,起初他們總擔心又是女人、又吃素,會中途體力不支,或者只適宜一些舒緩的運動。但是實際情況總是會令他們跌破眼鏡:我可以和他們比拼精力和持久力,常常當我還氣定神閒、正覺酣暢時,他們已經氣喘吁吁、體力不支地宣告結束。比如我可以持續游泳、持續跑步一小時,重要的是,心不跳氣不喘,停止後馬上可以做其他事情。
我自幼喜愛運動,可以說許多項體育運動,只要能夠接觸得到,我都算是業余級別的個中好手。開始自己創業之後,曾經有一段時間整日整夜連軸不停地工作、接連不斷地酒席應酬,那時我能感覺到體能如流沙般在時間的篩漏間逐漸流失。每天晚歸至家,倒下後深深陷在沙發裡時,全身筋骨及至心靈都在坍塌。看著窗外的萬家燈火,只覺旺盛的激情和進取心也在慢慢離開自己。偶爾和朋友去打球、游泳,都會感到體力大減,曾經輕而易舉的運動強度,都會變得遙不可及。按道理說,飲食比以前豐富多了,也“營養”多了,但是體能和活力卻明顯在退步。
一開始,我以為這是工作過於勞累,又缺乏足夠的休息,過度消耗了身體能量,是體力透支的問題。於是,盡管那時的工作難有停下來喘息的機會,我還是盡力抽出一些時間放松一下自己,希望通過間歇的調整,重新點燃活力的火焰。結果體能獲得了短暫的恢復之後,很快又被深入體內的力不從心壓倒,就好像在極為困乏時睡了短短的一覺,睜開眼時似乎清醒了,但困倦又立刻卷土重來。
那時我渴望有一種方式能轉變這種力不從心的現狀,一次我在飛機上讀了一本美國專家寫的書,他的一句話深深打動了我,他說:假如你對自己現在的身體狀況不滿意,可以選擇素食。我在想:對呀,既然現在身體情況已經很糟糕,那麼嘗試改變一下也許會出現轉機。
堅持一段時間後,素食帶給我的最初也是最鮮明的體驗之一就是體內那股生之泉水又逐漸歡快清亮地流淌起來。不是瀑布一瀉直下般的湍急,卻是靜水流深,涓涓不斷。曾經難以緩解的疲乏、難以消除的無力,都在這股泉水的淙淙流淌中落葉般被帶出我的身心;積極的進取之心、新鮮的創造力像泉邊新生的花草植物般緩緩復蘇。
現在我持續長時間工作後,仍然感覺身體是輕盈有力的,不會覺得過度疲倦,假如某一天會過度疲倦,早些上床睡上一覺,很快便能恢復過來。工作的壓力對於我來說,不再是最讓人心生厭畏的事,而是有了信心可以攻克的頑固堡壘。
素食增加體能的例子,在最重視體力素質的體育界也不罕見。麗莎·多芙是邁阿密體育營養學家、奧運選手的教練,同時還是一名出色的運動員。身為素食者的她最擅長的是馬拉松賽和鐵人三項。她在所著的《素食者運動營養手冊》中提出“肉食者也能像素食者一樣有很好的爆發力,但爆發力之後,素食者開始顯現他耐久力的長處,素食者的耐力是肉食者遠遠比不上的。就像獵豹一撲之下抓不到羚羊的話,就再也追不上羚羊了,這個肉食動物的速度之王永遠會在耐力的比賽上敗下陣來。”
1907 年,耶魯大學的經濟學家費希爾進行過一項耐力試驗,他將習慣於正常高蛋白飲食的運動員、習慣於無肉低蛋白飲食的運動員和坐辦公桌的無肉低蛋白飲食者進行比較,實驗做法是盡可能長時間地將手保持水平、臉朝上仰臥向上伸腿、兩膝以下彎曲,結果證實,素食者的耐力遠超過食肉者。
那麼,是什麼使得人們概念裡“蒼白而且病恹恹”的素食者擁有如此連綿不斷的活力呢?根據營養專家們分析的結論,對於以耐力為主的運動來說,營養攝入的質量比例應當為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脂肪=7:1:1。蔬菜水果中富含碳水化合物,容易消化,是我們能量消耗的最主要來源。而且脂肪、蛋白質的含量素食也不弱於肉類。例如豆類和堅果所含的蛋白質遠高於肉類,脂肪含量堅果也不亞於肉類。不少素食都喜愛食用有助於提高耐力的食物,如紅薯、海帶、菠菜、紫菜、蘋果……
對於女性來說,素食在保證耐力上更有意義。根據美國某研究所的研究表明,女性應控制總熱量攝入,減少脂肪攝入量,少吃油炸食品。如果脂肪攝入過多,則容易導致脂質過氧化物增加,使耐力降低,而耐力是女性的最大優勢之一。
所以,如果你也正經歷著我曾經的煩惱,在被精力漸失、體能下降等問題所困擾,可以試一試,選擇從素食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