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中的觀世音菩薩是在亞洲大乘佛教信仰圈中,最為人所知的菩薩,亦即以慈悲救濟眾生為本願之菩薩。音譯阿縛盧枳低濕伐羅、阿婆蘆吉低捨婆羅、逋盧羯底攝伐羅。又作光世音、觀自在、觀世自在、觀世音自在、觀世自在者、窺音、現音聲、觀音。或稱為救世菩薩、救世淨聖、施無畏者、蓮華手、普門、大悲聖者。
關於其譯語,舊譯作光世音、觀世音;新譯則作觀自在。《大唐西域記》卷三謂唐言觀自在,即“阿縛盧伿多”譯曰“觀”,“伊濕伐羅”譯為“自在”,玄奘以為舊譯“光世音”或“觀世音”、“觀世自在”皆是訛謬。窺基《般若心經幽贊》卷上更敷衍其義,謂“觀”為照之義,即了空有之慧;“自在”為縱任之義,即所得之勝果。昔行六度,今得果圓,慧觀為先而成十自在。十自在指:
(1)壽自在:能延促命。(2)心自在:生死無染。(3)財自在:能隨樂現,由施所得。(4)業自在:唯作善事及勸他為。(5)生自在:隨欲能往,由戒所得。(6)勝解自在:能隨欲變,由忍所得。(7)願自在:隨觀所樂成,由精進所得。(8)神力自在:起最勝通,由定所得。(9)智自在:隨言音慧。(10)法自在:於契經等,由慧所得。
窺基又謂,此菩薩位階補處,道成等覺,無幽不燭,具上述十自在之勝果,故名“觀自在”。因此,若稱之為“觀音”,則詞義俱失。
又,《大日經疏》卷五謂如來究竟觀察十緣生句,得成此普眼蓮華,故名觀自在,如來約行故名菩薩。上述玄奘、窺基所說,與此《大日經疏》之說,系將Avalokites/vara一詞解作“觀”(avalokita)與“自在者”(i^s/vara)的合成詞,隨而譯之為觀自在。另外,《玄應音義》卷五雲:“舊譯雲觀世音,或言光世音,並訛也。又尋天竺多羅葉本,皆雲捨婆羅,則譯為自在。雪山已來經本皆雲娑婆羅,則譯為音。當以捨、娑兩音相近,遂致訛失也。”此是認為舊譯將有“自在”義之“捨婆羅”(i^s/vara)與有“聲音”義之“娑婆羅”(svara)混同之故。
雖然鸠摩羅什將此詞譯為“觀世音”,然而,《注維摩诘經》卷一曾列舉羅什之說,雲:“世有危難,稱名自歸,菩薩觀其音聲即得解脫也。亦名觀世念,亦名觀自在也。”依此可知,鸠摩羅什亦承認ava-lokites/vara有“觀自在”或“觀世自在”之義。法雲《法華義記》卷八認為觀世音之外,別有“觀世間音聲、觀眾生身業、觀眾生意業”等三名,總名為觀世業。其中,娑婆世界以音聲為佛事,故只名觀世音。《法華經文句》卷十(下)、《法華義疏》卷十二(吉藏)、《華嚴經探玄記》卷十九、《法華經玄贊》卷十(末)等,亦有與《法華義記》同義之解釋,皆是敷衍羅什之意者。
另依日本學者荻原雲來之說,avalokita為作者名詞avalokitr!(觀者)之轉訛,西藏名spyan-ras gzigs dban-phyug亦有“觀者”之意。又,“光世音”之“光”,系從語根ruc(光)生語根lok(觀),再加前接字ava,依其使役法作作者名詞而成avalokitr!,故“光世音”即與“觀世音”大致同義,所以舊譯“觀世音”或“光世音”並無訛謬。
關於觀世音菩薩,《成具光明定意經》、《維摩诘經》、《放光般若經》、《光贊般若經》、《大寶積經》卷八十二及卷一百等處,皆列有此菩薩之名號,然未列本緣等事跡。至《法華經》,始設一品詳說此菩薩於娑婆世界利生之相。即據《妙法蓮華經》卷七〈觀世音普門品〉所述,若有人稱觀世音菩薩之名號,則大火不能燒,大水不能漂,夜叉羅剎不能惱,對有怖畏者施無畏,令有貪嗔癡者離之,若求男女者隨而令得之;又,受持此菩薩之名號,或對之禮拜供養,其福德與受持六十二億恆河沙菩薩之名字、復盡形供養飲食衣服臥具醫藥者相等。而且,此菩薩攝化無方,隨宜示現佛身、辟支佛身、聲聞身、梵王身,乃至緊那羅身、摩侯羅伽身、執金剛身等,對於應得度之眾悉皆加以度化。
又,《悲華經》卷三〈諸菩薩本授記品〉敘述觀世音菩薩自發願,雲:“願我行菩薩道時,若有眾生受諸苦惱、恐怖等事,退失正法,墮大闇處,憂愁孤窮無有救護,無依無捨,若能念我,稱我名字,若其為我天耳所聞,天眼所見,是眾生等若不得免斯苦惱者,我終不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凡此所說,皆系以此菩薩為救一切厄難,又示現種種身以專事利生之大士。
依舊譯《華嚴經》卷五十一、新譯《華嚴經》卷六十八等所述,此菩薩住在南海補陀落山,為無量菩薩所圍繞。其住處即在此娑婆世界。然而《大阿彌陀經》卷上、《無量壽經》卷下、《觀世音受記經》等,則以此菩薩為阿彌陀佛之脅侍,常住西方極樂世界,輔施教化。亦即以西方淨土為此菩薩之本住處。《觀無量壽經》亦述及觀世音菩薩於極樂世界之色身莊嚴等事。
密教亦以此菩薩為彌陀之脅侍,並且認為此菩薩與阿彌陀佛原為因果之異,尋其本覺即為無量壽佛,但由本誓而示現大悲菩薩形。又將此菩薩安立於胎藏界曼荼羅、中台八葉院、觀音院、遍知院、釋迦院、文殊院、虛空藏院、蘇悉地院諸院。然而以此菩薩為釋迦之脅侍者亦復不少。如《清淨觀世音普賢陀羅尼經》以普賢、觀音為釋迦之脅侍,其下雲:
“右廂畫觀世音坐華座,著白色衣,胡跪合掌,面向佛看,聽佛說法。左廂三手,一手執華,一手捉澡罐,一手捉經甲。右廂三手,一手施無畏出寶,一手捉索,一手捉珠。菩薩頂上有佛。”
此外,《阿唎多羅陀羅尼阿噜力經》亦述及以觀世音為中尊,以勢至、普賢為脅侍之三尊像。
在密教諸經軌中,述說此菩薩之形相者為數不少。如《陀羅尼集經》卷五、《不空罥索神變真言經》卷二、卷九等說二臂像,《一切佛攝相應大教王經聖觀自在菩薩念誦儀軌》說八臂像、十臂像,其他更有四十臂、一百八臂,乃至千臂等諸像。由於此菩薩神變無方,故其形像亦有多種。就中,二臂之正觀音即此菩薩之本形,其他皆是示現其神變自在之力用。
觀世音之種別,除了其本體──聖觀音(或正觀音)之外,另有千手千眼、十一面、准胝、如意輪、不空罥索、青頸、香王等觀音。凡此皆各有不同的儀軌。又,《不空罥索神變真言經》卷三、卷四、卷十九、卷二十五等處,亦曾列出四面大悲觀音、除八難仙觀音、播拏目佉觀音、大梵身相觀音、根本蓮華頂觀音、廣大明王央俱捨觀音等之名。《金剛恐怖集會方廣軌儀觀自在菩薩三世最勝心明王經》亦揭舉名稱慧觀自在、月身觀自在、勇健觀自在等之名。《摩诃止觀》卷二(上),更列舉大悲觀世音、大慈觀世音、香王觀音等十五觀音。《千光眼觀自在菩薩秘密法經》列舉代苦、與智、不動等二十五觀音名,以及三十三觀音等。其他,有救世觀音、救苦觀音、九面觀音、百濟觀音、夢違觀音、船中湧現觀音等諸尊。此諸觀音之中,有不少系混入後世中國及日本等所興起之民間信仰,其形像及名稱亦純依作者之意而無經軌之依據。但此諸形像則概以蓮華為持物。
大乘菩薩中,慈悲之觀世音與智慧之文殊、願行之普賢,同是最著名之菩薩,廣受信仰。就中,觀音信仰最為普及,泛傳於印度、西域,乃至中國、西藏、日本、南海等地,因此有關觀音之信仰史事為數最多。《高僧法顯傳》、《大唐西域記》等書,常揭載印度及西域各地崇拜此菩薩之事實,尤其《大唐西域記》卷十記載南印秣羅矩吒國布呾洛迦山有此菩薩之靈跡,近代又從艾羅拉(Ellora)、坎內利(Kenheri)及鹿野苑廢墟中發現若干聖觀音像。其中,坎內利窟寺中存有諸難救濟圖、十一面觀音像等物,凡此皆可證明觀音信仰之盛行。
西藏之觀世音信仰亦頗盛行。觀世音之根本真言:六字大明咒,至今仍廣行於該地。
在中國內地,西晉·竺法護譯出《正法華經》以後,未幾即興起觀音信仰,如《法苑珠林》卷二十三記述西晉·元康(291~299)中,竺長舒誦《觀世音經》而免火災,其他如《比丘尼傳》卷一、《名僧傳抄》、《續高僧傳》卷二十五等,述及令宗尼、張崇、徐義、開達、法智、竺法純等人各因稱念此菩薩而免諸種災厄事。及姚秦·鸠摩羅什傳譯《妙法蓮華經》以後,其信仰更盛。《名僧傳抄》、《高僧傳》、《出三藏記集》、《太平御覽》、《金石續篇》等書揭載有不少觀世音信仰之史事。
因觀音信仰之盛,造立其形像之風亦告大行,尤其北魏以後,其風益盛,今大同、龍門、駝山等存其遺品頗多。隋唐以後,隨著密教之傳來,多造立十一面、千手、如意輪諸像。又由於笃信者之感應,而有蛤蜊、馬郎婦、水月、魚籃等諸觀音像之流行。此外,有元魏·孫敬德《高王觀音經》等疑偽經相繼出現,凡此皆可見此一信仰在基層民間之普及化。而《觀音持驗記》、《觀音慈林集》等持驗錄之出現,亦系此一信仰普及於世之佐證。
日本自古亦盛行此一信仰,《扶桑略記》卷三記載,推古天皇三年(595)嘗下敕刻觀音像。入奈良朝之後,聖武天皇於諸國建立國分尼寺安置觀音像。平安朝末期,興起西國三十三所巡禮之風,後又在參東、秩父等地設三十三所靈場,觀音信仰乃漸普及全國。今所存古代優美的觀音像為數頗多,被指定為國寶者,雕刻繪畫合計有四五0種。另有《長谷寺緣起》、《觀音感通傳》、《觀音新驗錄》等靈驗記,至今尚傳於世。
在台灣,觀世音信仰亦甚為普及。以此一菩薩為本尊的寺廟(含民間信仰寺廟),全台灣大約有七百座左右。其中,高雄縣最多,台北市居次。台灣人稱呼此一菩薩,民間多稱之為“觀音媽”,佛教徒則稱之為觀音菩薩、觀世音菩薩,或白衣大士等名號。每年農歷二月十九日、六月十九日與九月十九日,各地區的觀音寺廟皆有慶祝法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