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日,今天聽師父早齋開示,隨感幾筆,分享於眾。
l 業力就是潛力
潛力是世間流行的一個詞,業力是佛法中難以說清的一種狀態,師父竟然將這二者結合到了一起,不可思議。
什麼是潛力?師父說,我們修行的目的,就是讓自己的身心形成一種好的善的習慣,這種身心行為所積累的業力,就是潛力。佛陀三大阿僧祇劫來積聚福德智慧的資糧,這些都是一種習慣,需要很長的時間,才能培養成身心一種善的、符合佛法的行為習慣。
想起《大智度論》中說:“聲聞、辟支佛,集諸功德智慧不久,或一世、二世、三世;佛智慧功德,於無量阿僧祇劫廣修廣習,善法久熏故,於煩惱習無復余氣。”又說:“佛於無量阿僧祇劫來,持戒清淨故,身、口業無失;余諸阿羅漢如捨利弗等,極多六十劫,不久習戒故有失。佛無量阿僧祇劫,集諸清淨戒成就故,常行甚深禅定故,得一切微妙智慧故,善修大悲心故,無有失。”看來,要養成佛陀那樣的好習慣,真是需要長期用功啊!
怎樣培養潛力?師父說,通過佛法的修行,長期積累福德智慧資糧,就形成強大的良善的習慣,就能形成巨大的潛力。我體會,一個人長期樂行善,整個身心散發著樂觀、光明、善良、祥和的氣息,就是業力的展現,自然能夠感召好緣樂果。一個人長期培福報,他到哪裡,不用特別追求,想要的自然得到,這就是潛力;一個人長期修智慧,不論處於何種情況,他都知道怎麼辦,內心自在,這就是潛力。
原來,潛力是可以修出來的。
l 大乘根本在發心
師父又一次強調發心!同樣的行為,動機不同,造成的結果就不同。《大智度論》中說,菩薩勝一切聲聞、辟支佛智慧。有人疑惑:聲聞、辟支佛有的都是證得聖果的聖人,為何一個初發心的菩薩,還在生死之中,就能勝聲聞、辟支佛呢?論中解釋道:“菩薩雖在諸結使煩惱欲縛三毒胎中,初發無上道意,未能有所作,而為諸佛所貴;以其漸漸當行六波羅蜜,得方便力,入菩薩位,乃至得一切種智,度無量眾生,不斷佛種、法種、僧種,不斷天上世間淨樂因緣故。”
這給我很大的啟發,也更理解為何師父總是強調發心。因為菩薩的尊貴不在於立時得聖果,就在於發心!就算一時尚在生死之中,但為真佛子,終將住持三寶,利益人天。若對成佛之道明確了解,首要做的事情,就是發菩提心。真正明白了道理,又在大乘的師友環境下熏習,自然發大乘心,漸入菩薩數。其實也不覺得多難,這就是遇到大乘圓滿教法,遇到大乘師友的殊勝!所謂,君子枉自為君子,小人枉自為小人。
靜靜思考,無量眾生中能夠遇到佛法者少,能夠聽聞大乘佛法者更少,能夠得到大乘圓滿教授者極少。不僅得到這樣的理論,還有大乘的同行師友,在這個末法時代,真正是難能可貴,極為稀有的。若非宿世深緣,何乃至此?應自慶幸,並發心幫助更多的人進入團隊,已在團隊中者,助其安穩承擔,這是對自己生命最好的財富。真正跟著大乘師長,做菩薩也不難。這就是依師的殊勝。
l 靠團體的力量來修行
大乘行人要依靠團體來修行,是師父帶弟子的核心理念之一。通過遵守團隊的規矩來規范自己的身口,讓自己的內心有序,就是在落實修行。在團隊裡一起修,就像一起干活兒一樣,是有一種氛圍的。在這種氛圍裡,自然就能夠提策我們用功的心力。試想,一個人在家念經比幾百人一起念誦的力量要微弱的多。而且,團隊行為容易持續、長久、定量,個人行為容易情緒化。今天心情好,念一天,明天心情不好,一句不念。起起伏伏,難以持久用功。所以,依眾靠眾,就是善巧幫助自己修行。
在團隊裡,也是最好的磨合習氣的辦法。大家天南海北習性各異,因為共同的信仰而有了共同的行為標准,要一起遵守。在這個過程中,團隊的規矩就會跟個人的習氣產生沖突。師父舉例說,大家吃長條桌,習慣吃圓桌的就吃不慣,但吃不慣也要這樣吃。在家裡,七點、八點吃飯,在廟裡六點早齋,做不到,就要慢慢克服。這就是修行。慢慢地,個人的習氣就磨掉了。正所謂:“大眾熏修希勝進,十地頓超無難事。”
我們之所以排斥團隊,因為內心的封閉、缺陷、我愛,我慢等等,習氣很多。難以融入團隊,因為內心沒有團隊,只有自己。
當今社會很多問題,也都是由於極端自私、個人主義,根本不考慮自己的言行對他人、對社會會有什麼影響,完全自我中心。家裡“精雕細刻”裝修一年,這是我自家裝修,跟鄰居沒關系;街頭熱吻,這是我自己的愛,跟社會風氣沒關系;借機撈你一把,我賺到錢了,你虧本跟我沒關系;有人跳樓自殺,還有人借此機會給圍觀的人賣礦泉水,所以,你跳你的樓,我掙我的錢,咱們沒關系……人只看到自己的利益,越來越精明地追求快樂。實際上呢?其實只會越來越苦。
因為得失心越來越重,怕得不到,怕自己失去,也怕別人得到,恐懼越來越多,心就越來越苦。分享的心,同樂的心越來越少,人怎麼能夠快樂呢?遠離團隊,在茫茫人海中,一個個體如一葉葉扁舟,孑然孤立,孤獨。
相反,強調集體,人就有了彼此的支撐,會有安全感,多了隨喜心、分享心,有了生命的依靠。個人微弱的力量因為融入集體,而體會到強大的力量。執著自己利益的心輕了,自我慢慢弱化,心量漸漸擴大,快樂就會多起來。無我無畏,心自安。
因此,現代人丟棄團隊而強調自我,去追求快樂,其實是缺少智慧的行為。正如《入行論》中說:“眾生欲除苦,反行痛苦因。愚人求自樂,毀樂如滅仇。”集體主義、雷鋒精神,都是促進社會發展、實現個人幸福的良方,應矢志不渝地推動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