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北方新報 作者: 記者 宮曉明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日前,記者在調查中發現,如今許多在校大學生沒有珍惜糧食的意識,好好的飯菜沒有吃幾口就倒掉,其實這種不惜福的行為就是不尊重勞動者的行為。
寧可多買不能不夠
在記者所在的呼市,許多在校大學生的一日三餐都在食堂吃。10月24日,記者對當代大學生的浪費糧食現象進行了調查。當日11時30分許,記者來到內蒙古師范大學第二食堂。在食堂裡轉了1個多小時,記者發現大學生們的午餐非常豐盛,不少大學生都要了兩三份菜,主食以饅頭、米飯、面條為主。這此期間,用完餐的大學生拿著自己的餐具陸陸續續地走向了食堂垃圾筒。記者在垃圾筒旁邊發現,基本上每位同學的餐盤裡都有吃剩的飯菜,有的甚至是剛買好的飯菜沒吃幾口就倒掉了。垃圾筒裡有米飯、土豆、白菜。看到一位穿著比較時尚的女同學一下子倒掉了基本沒動的飯菜,記者便走上前去,問:“同學,這麼多的飯菜為什麼都倒掉了?”女同學:“不好吃,我咽不下去。這些菜看著是一種味道,實際是另一種味道。我是南方人,對這邊飯菜的口味還不適應。”記者:“那這麼多也倒掉了?”女同學:“不合胃口。”然後,那位女同學就頭也不回地走了。這時,一對學生情侶也來到了垃圾筒旁,輕松地倒掉了餐盤裡的菜。內蒙古師范大學的一位同學說:“在校園中,情侶們吃飯都非常浪費。多數原因在於大多數男生為了面子,出手闊綽,寧可多買剩下,也不能不夠吃。”
1天倒掉飯菜480公斤
隨後,記者又來到內蒙古農業大學的大食堂。在這裡,學生糧食浪費的現象同樣存在。在食堂設立的專門餐具回收處記者看到,工作人員兩手不停地往垃圾桶裡倒剩飯剩菜。記者看到,幾乎來就餐的同學都會剩下飯菜。不到半個小時,回收處工作人員身邊的垃圾桶就裝得滿滿的,白花花的米飯、綠油油的蔬菜。一位前來就餐的女學生說:“我一頓飯1兩米飯不夠吃,每次就得打上2兩,可是二兩又吃不完,只能倒掉。為了營養豐富,還要多點幾個菜,胃口好的時候就吃光了,胃口不好的時候就剩下了。再說,學校食堂的炒菜中有太多的肥肉片,吃起來太膩。”和她坐在一起的一位男學生說:“食堂裡的炒菜味道不好,不過價格比較便宜,倒掉也無所謂。我每頓飯都要3兩米飯、2個熱菜、2個涼菜,總要剩一點兒,好像已經成了一種習慣。”一位正准備倒掉飯菜的女生給了記者一個白眼說:“我自己出錢買的,你管得著嗎?”
通過一個中午的觀察,記者算了一筆賬,在走訪的兩個大學食堂中,每個食堂平均有8個垃圾筒, 垃圾筒高1米、直徑0.6米左右,保守估計也能夠裝下30公斤的剩飯。僅中午一頓飯的工夫,這些垃圾筒就裝滿了學生倒掉的剩飯菜。不算早餐,平均1天1個食堂就有480公斤飯菜被倒掉。
外國留學生不剩飯
從甘肅農村考到內蒙古大學的王春告訴記者,他從小就知道父母一滴汗珠摔八瓣的辛苦。跟父母在地裡干農活的他,知道糧食從播種到收獲再到口中是怎樣一個過程。上大學後,他深為大學裡一些同學浪費糧食行為感到痛心,每當看到一些同學們把一盤沒吃幾口的菜輕松倒掉了,他心裡特別得難受。他說,家中為供他讀書已經債台高築。他至今還欠著學校幾千元的學費。他的伙食費都是學校補助的。為了省錢,他每天把伙食費控制在5元左右,從來沒有浪費過一粒糧食。
在內蒙古大學食堂工作的范師傅惋惜地說:“我在大學食堂干了幾年,比較來看,外國留學生節儉意識都比咱們本國的學生要強。每次這些外國留學生吃完飯交餐具時,我發現他們都把飯菜吃得干干淨淨,從來沒有剩下過,而咱們本國的大學生好像每天不倒掉點兒飯菜就沒面子似的,看著他們糟蹋糧食,心裡真不是滋味。他們這樣做分明是不尊重勞動者。”
應該學會惜福
針對大學生浪費糧食這種現象,內蒙古大學漢語言文學系教授道爾基向記者談了他的看法:“大學生遠離了父母,生活相對獨立了,吃、穿、用、行不再聽父母唠叨,完全由著性子。可是怎樣當好自己的理財人,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念是當今每個大學生不能回避的問題。現在的大學生生活條件非常優越,其中大部分學生還是獨生子女,他們從小被父母嬌生慣養,生活在蜜罐中,過著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日子,根本體會不到農民的辛苦。中國有句古話:民以食為天。每粒糧食都來之不易。當今大學生們應該學會惜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