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禅與參禅的區別
作者 生根活佛
古老佛法實修禅定則是要我們修行時,必須同時“持戒、修定、觀慧”,一般經典裡雲:“戒律如樹根,禅定如樹葉,觀慧如結果”指的是沒有戒律的樹根,永不生起禅定的樹葉,沒有戒律的樹根和禅定的樹葉,永不生觀慧的結果。所以三者相輔相成,原則上以持戒為先。
《四句法輪》注釋雲:“戒生定,定生慧,慧生佛”意思,定是由戒而生,由定才能發慧,所以戒定慧是三無漏學。能持戒也可得到無漏,能修定也可得到無漏,能發慧也可得到無漏。想要得定,先要持戒。如何做呢?所有的惡業放下與消除,大家專心做善。戒就是心裡的雜念戒掉,戒掉惡心,培養善心,能夠不侵犯別人,心裡頭就不會有後悔、懊惱、慚愧、擔憂、恐懼、內疚、熱惱的心情,所以就容易入定。這就是為什麼修禅定要先持戒的原因。相反的,如果用心的修持禅定,也會使我們的心裡頭不會激動,不容易沖動,所以行為上自然如法,合乎戒律。而且有了定力就能克制內心的煩惱,所以行為上可以很清淨。
有了禅力與定力以後,心自然就清淨,很少起心動念,那時候,智慧的光明顯現出來,觀照無蘊皆空,消除一切的煩惱,清淨的心出來,明亮的靈慧普照一切諸法的本性,明心見性。若是起心動念也,心裡明明白白、清清楚楚的,知道是善或惡,是清淨或雜染,更可以對煩惱防微杜漸,所以就容易生慧。這就是為什麼觀慧要先修禅定的原因。相反的,如果明心的修持觀慧,也會使我們的心裡頭不會迷惑,不起煩惱,不起妄念,所以觀點上不會出現妄想,自然就心定,合乎修定。
而且有了智慧就能淨化起心動念,所以觀點上心很清靜與穩定。戒生定,定生慧是修行的過程與次第而講的,真正實修人來說,禅定和觀慧都不要執迷不信,不要執著說定慧是分別兩個的。要知定慧是一體,定就是慧,慧就是定,雖有兩個名相,但它本體是一個而不是兩個。怎樣講呢?定是慧的本體,而慧是定的運用。由定能發出智慧來。在智慧現前之時,定就在智慧裡包著。在禅定之時慧就在定裡。所以若能認識這個道理——定慧一體,但用途各殊,這就是定慧平等,定慧同體。實際上,不要說先要有定才發出智慧,或是先要有智慧才發出定力,而說定慧有所分別。心若存此種見解,就會以為定慧是兩個的。若嘴裡盡說好話,但內卻心存不善,盡是嫉妒人、我慢人、邪知邪見、貪嗔癡——像這樣定慧,只是空談。若內心和口裡所說的都是善,內外一樣,表裡一致,心口如一,這就是定慧均等。古老佛法修禅必要依 “九住心”修煉而禅定的。
中國佛教的禅宗不管是禅堂的設備、每天作息時段的安排、或者運作方式都有其獨到之處,但是它的修持方法與參禅和古老佛法所指的實修禅定的方法,在層次上是不太一樣的。古老佛法所教的禅定是先持戒,然後禅定,禅定要前行六法,正行依靠九住心法等層次與按次第禅定的方法;
中國佛教的禅宗則是要當下就認識本來面目,當下就能知道“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所以禅宗所教的參禅方法比較高超。禅宗要求不管是初學或老參,都是同一個目標: 就是“當下”。對初學者來說,當下就要知道本來的面目就在“不思善、不思惡”的那個時候,實在不容易,嚴格來說是不可能的。就算要修到入定,修到能夠“不思善、不思惡”,也是有次第的。參禅的關鍵不在於打不打坐,而在於你怎樣去修心,只有心先行進入禅的境界,人才可能修成禅。佛經裡“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所以心是一切的基礎,要想修行,必須先從修心開始的。修禅和參禅都是修心的。
一般古老佛法的禅定不提倡頓悟,禅宗經常提倡頓悟。古老禅定提倡前行六法和正行九住心,但禅宗不提倡那些。禅宗經常提倡當下,但古老禅定不提倡當下,所以有區別。現在很多學佛人搞不清楚自己到底是在參禅還是在修定,也不明白自己修禅定的進度,老是說當下頓悟,沒有人指點與引導,自己看幾本書,亂參亂定亂修亂打坐,最後神經叨叨的,這些都是沒有認識實修禅定和參禅區別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