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淨空法師:孝親尊師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各位觀眾大家好:今天我們要談一個世、出世間修學的根本問題,這個問題就是孝道。中國傳統的文化,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而大乘佛法也是以此為根基。所以佛法傳到中國之後,很快的就能被中國朝野所接受、所歡迎,它是有道理的。在佛家修行,諸位都知道,中國佛教有四大名山、十大道場。十大道場,不是學佛的人未必能說得出,可是四大名山幾乎人人都能道出。這四大名山,第一個就是安徽的九華,第二是浙江的普陀,第三是山西的五台,第四是四川的峨嵋。諸位必須要記住,這個順序不能夠顛倒,它代表甚深的意思在裡面。

  大乘佛法修行的下手處,就是叫我們要學地藏菩薩。地藏是表法的,就是表示修學的理論與方法。地是說的大地,一切眾生所謂我們今天講的動物(我們人也是動物之一),一切動物決定不能夠離開大地而生存,大地生長五谷雜糧,來養這一些眾生,地下有無盡的寶藏。佛以此來表示我們每一個人的心性,佛說心性就像大地,所以稱之為心地。心地裡面本來具足無量的智慧,無盡的德能、才藝;總而言之,一切的無量都是我們心性本來具足的,所以用地藏來表示。這一些寶藏是埋藏在心地,就像金銀這些礦物,埋藏在地底下,如果我們不把它開發出來,這些礦石價值就很薄了。如何能把它開采、冶煉,使它成為稀世之珍寶?

  同樣一個道理,我們心地裡面的寶藏,要用什麽方法去開采呢?這個方法就是中國古聖先賢,跟釋迦牟尼佛所說的,異口同音主張的孝道。由此可知,孝道與師道是開發心地寶藏的一把鑰匙。因此,佛法的修學就是從孝敬處下手,孝敬達到了極處,那就是圓滿成佛。由此可知,整個佛法無非就是一個盡孝而已,這是我們要認識的,我們應當有這個概念。中國的文字,在全世界任何國家民族,相形之下特別的殊勝,這是我們古老的祖先們,他們有真實的智慧,創造、發明這許許多多的符號。文字就是一個符號,用這種工具(這個符號的工具)將他們的智慧,將他們的經驗,傳遞給下一代,千年萬世永遠傳遞下去,而不會變質。諸位想想,這是一個了不起、偉大的發明,可以說世間中國、外國所有一切發明,比不上這個殊勝。

  中國文字的結構,大致上有六個原則,我們稱它作六書。所謂象形、會意…孝字是屬於會意,就讓你見到這個符號,你去體會其中的含義。這個符號,上一半是老字,下一半是子字,集合成一體才稱之為孝。這個意思可以說相當的明顯,諸位看到這個字,就知道上一代跟下一代是一體,這是孝。如果上一代跟下一代脫節了,這就是現代我們在外國常常聽到的,有所謂代溝。代溝,孝就沒有了,孝裡頭沒有代溝,這個意義很深,諸位要用心去體會。上一代還有上一代,過去無始;下一代還有下一代,未來無終,無始無終是一體,這個意思深了。如果我們只講父子,只講祖孫一體,這個意思淺,這個范圍小。而實在講,它的本意,它的真義是無有窮盡的。從時間上說,過去無始,未來無終,是一個整體。從空間上來講,所謂盡虛空、遍法界也是一個整體,這才是這一個符號所含的真義。

  儒家有這個意思,但是說得沒有佛法清楚,在佛門裡面,特別是《大方廣佛華嚴經》,可以說把這個孝字說得淋漓透徹。《華嚴》承認虛空法界無始無終,是自己的本體,是自己的心性。因此,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有情眾生也好,無情眾生也好;有情,我們今天稱動物;無情,我們叫它做植物、礦物,跟我們自己是同一個生命體。所以佛在《華嚴》上才說:「情與無情,同圓種智」。也就是說,我們自己那一天修行成佛了,你觀看盡虛空、遍法界所有一切眾生都成佛了。這是什麽意思?這正是大乘經上所說的境隨心轉,心是能變,境界是所變,虛空法界是境界,境是所變,能所是一不是二,這是很深的教義,很不好懂,但是它確確實實是事實的真相。

  由此可知,不到成佛,孝道就沒有能夠做圓滿。可見得這一個法門真正是根本法門,任何一個人修學,都要從這個地方下手。《觀經》的三福,是我們修行的基礎,修學的根本。第一句就是講的孝養父母、奉事師長。孝親尊師,這是修學的根本。無論是世法或者是佛法,你要想在一生當中,獲得殊勝的成就,就看你的根基夠不夠深厚。現在這一個時代,世間法我們姑且不論。我們是出家人,細細觀察出家修行人,無論在解門或者在行門上,都比古人遜色太多!為什麽會有這種現象呢?那就是我們忽略了基礎的修學,也就是孝親尊師的修學,所以我們的成果比古人就差得太遠、太遠了,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

  孝敬要怎麽個修法,這是一個很嚴肅的問題,這是教育根本的問題。儒家講的不少,佛法講的更多,他們確確實實有共同之處,那就是教學。佛法是教初學,儒家講的是教嬰孩、教小孩,這個事情是有它的難處。作父母的人總是說不出,要求兒女對自己要盡孝道,這個話說不出來!那怎麽辦?一定要有第三者教導,第三者好說話,所以教孝親是老師的事情。而老師對學生說,你要知道尊師重道,這好像也很難啟口,也說不出來。那怎麽辦呢?這一樁事情,一定要父母勸導子弟,要教他尊師重道。由此可知,一個健全的教育,圓滿的教學,一定是父母跟老師密切的配合,教學才能夠收到圓滿的成效。

  以孝道而論,這是老師的責任,老師要教學生懂得孝道,懂得孝的道理。就是剛才講的,孝道是盡虛空、遍法界是一個整體,不能分割的整體,一分割,怎麽分割呢?在整體裡面,你生起了妄想,你生起了分別,你生起了執著,就把整體分割了。分割之後,那個境界就不好了。沒有分割的境界叫一真法界,這是佛經裡頭常說的,一真法界是一個整體;分割之後,就變成十法界了。實際上這一分割,把一真法界就分成無量無邊的法界。而無量無邊很難講,在教學裡面非常不方便,所以老師就把無量無邊的境界,把它歸納為十大類。諸位要曉得,這十大類是分割變現出來的境界,這個境界不是正常的境界。

  這裡面,有佛法界、菩薩法界、聲聞法界、緣覺法界,下面有六道法界,六道是天道法界、修羅道法界、人道法界,再往下面去畜生、餓鬼、地獄,就分為這十大類。這十大類是反常的,不是正常的。為什麽會有這些現象呢?離開了孝道。所以先要明白孝道的道理,然後要懂得孝道的行法,也就是我們要怎樣下手,從那裡做起。這一點,世、出世間聖人所說的完全相同。儒家教我們從孝順父母下手,釋迦牟尼佛也是教我們孝養父母做起。你看這是世、出世間的聖人,他們從來沒見過面,一個在中國、一個在印度,他們的看法、他們的說法,竟然是一致的。這也許就是諺語裡所說的「英雄所見,大略相同」。

  所以教育,最根本的教育就是教孝,教你孝順父母,孝裡面最要緊的是順。我們懂得孝順這兩個字,孝是講理、是講道理,我們剛才略略的說過。順是講事,在日常生活當中,你要能夠隨順父母,這個裡面就有難處了。儒家、佛家都講到,你的父母受過良好的教育,正知正見,那你隨順他一定得益。假如你的父母,沒有受過好教育,貪瞋癡慢,煩惱習氣很深、很重,他對你要求、對你期望的都是不如法的,那麽我們也能隨順嗎?這是不是問題?是的。可是這個問題怎麽解決呢?還是一個順,不管父母有理、無理,你都要能順。順的裡面不是感情的順,是充滿智慧的順,高度智慧的順,圓滿智慧的順,才是行門上的功夫,行門裡面的原理、原則。

  孔子說到孝道,就舉舜王給我們作一個榜樣,這在中國歷史上,一般讀過這些書的人都知道。舜在年輕的時候,他的母親,生母過世的早,他的父親又娶了一個繼母,繼母生了一個小孩,就是舜的弟弟。繼母私心很重,愛護她自己親生的兒子,而對於舜,種種的虐待。舜的父親智慧也不高,處處聽從他後娶的這個太太。於是舜的生活就非常可憐。繼母是有意的虐待他,他的父親隨從後娶的這個太太,於是也是虐待前妻所生的兒子。所以他的處境就非常的艱難,言語造作、動辄有咎,也就是處處都是錯處,沒有一樁事情是對的。於是言行舉止,沒有一樁能夠叫他父親跟後母滿意的。他雖然一切委屈順從,都得不到父親跟繼母的歡喜,但是他的弟弟不錯,弟弟對他很好,常常幫助他,解決他的危難。

  舜也非常聰明,的確是有智慧,以高度智慧來順從,逆境裡頭順從。父母要陷害他,把他放在一個井裡面,這個井是個枯井,他犯了錯,放在井裡面,把他關在這裡面,把他活埋。可是舜早就料到了,恐怕將來有這麽一天,所以他預先在井裡面挖了通道通出去了,早就想到。所以許許多多次置他於死地,他都能夠避過。父母對他這個樣子,他還是盡孝,一切都順從,得到鄰裡鄉黨廣大人的贊歎。然後堯王(那個時候的國王)聽到這個地方有這麽一個孝子,真正是難得了,把他請來。見了面之後,談話非常歡喜,知道他的情況,堯把兩個女兒嫁給他,把王位傳授給他。他的父母從此就回心轉意,這才叫孝道。父母再愚癡也要把他轉過來,才叫盡孝!

  一般人遇到這個環境,早就離家出走了,不會再回來了。舜不是沒有智慧,不是沒有能力,他離家能活得了,他也能闖出一番大事業,為什麽?就是為了幫助父母斷惡修善,幫助父母能夠回頭,他能夠幫助他父母,就能夠幫助社會,就能夠幫助一切眾生。堯為什麽看重舜,就是看重這一點,選他出來做國君,一國人的福報!所以中國人講孝,決定不會忘了舜王,他這個孝道真的是驚天地、泣鬼神。

  孝養父母,這是佛教給我們的,那個養跟順的意思相同,意思都很深、很深。養不僅僅要養父母之身,也就是說,父母的生活起居要常常關心,要常常照顧,這樣就算是盡孝了嗎?未必!父母物質生活不缺乏,還有精神生活,也就是說,一定要幫助父母常生歡喜心,這是盡孝。父母雖然物質生活不愁,可是精神不舒服、不愉快,常常還有煩惱、還有憂慮,這是作子女的不孝。他的憂慮、煩惱從那裡來的?無非是人、事、物。我們舉幾個例子來說,細說說不盡,居家生活瑣碎的事情太多太多了,那裡能說得盡!只能舉幾個例子,希望大家從例子裡面去推廣,然後你自然就覺悟了。佛家講,你就會開悟。

  譬如父母的兒女多,總希望一家和睦、歡歡喜喜、互助合作,這個家就興旺,家和萬事興。如果兄弟不和,你說父母憂不憂慮?兄弟姊妹都是父母所生,在父母眼裡面是平等的。還有妯娌之間,這是外來的人,兒子娶了媳婦,媳婦是外來的,不是從小一起長大的,生活環境的背景、意識形態也許多少不相同。女兒嫁出去,女婿也是外來的。這些外來的現在變成一家人,如何建立共識,如何消除隔閡,也能夠像一家人和睦相處、互助合作,你父母才歡喜!這是一樁事情,我們有沒有想到?

  譬如現在我們在社會上常見的,報紙上、傳播媒體上常見的,為了爭奪財產,兄弟姊妹不和,往往為這些事情反目成仇,你說作父母的難過不難過?遺留這個財產,反而不留的好!這是大不孝。再說,兒女在童年的時候,作父母的還算年輕,在童年的時候,你上學讀書,你的功課不好,父母操心;你不尊敬老師,不聽老師的指導,父母憂慮!你跟同學相處不和,常常吵嘴、打架,處處都叫父母擔憂、操心,這不是孝道,這是不孝。學業完成,踏進社會,你有一份工作,你有所事事,在社會上你會有上司領導你,你會有同事輔助你。如果你對於你的上司不尊敬,不接受領導,你的父母會憂慮。對於同事不能和睦,不能互相合作,你父母能安心嗎?如果你是一個小單位的主管,你還有幾個部屬,你不能常常照顧他、指導他,你的父母也會把這些事情掛在心上,這就是不孝。

  由此可知,孝道,理是圓滿的,落實在事相上也是圓滿的,無有窮盡。真正行孝的人,起心動念都會想到父母,父母不在了,還想在心頭。父母在,憂心!不在了,他就不擔憂了,我們就可以隨便去造作了?不可以!父母不在也如同父母在面前一樣,父母之恩終身不忘。不僅是祭祀的時候,祭神如神在,神就是祖先,我們世俗間|祖先的靈魂,不論它有沒有,必須有這個理念,想著父母常常在身邊,常常在看著我們,一舉一動都要規規矩矩不能有過失,有過失就令父母憂心。

  養父母之心,讓他常生歡喜心。這樣也就能算是盡孝了嗎?未必,那還有什麽呢?父母之志,你懂不懂?父母對你的期望,你要不能達到他的期望,你的孝道就不圓滿。期望,有一些可以從名字裡面得知,但是現在人起名字,跟中國古人不一樣。古人起名字離不開宗法的制度。姓名,這個名字裡面,一定要顯示出輩份。所以中國人名字是三個字,當中這個字是他的輩份,這個不能改的。末後一個字,實在講就是父母對這個小孩的期望。你能在這一生當中,所作所為名副其實,那父母就歡喜了。

  現代人沒有這個觀念,你看很多我們台灣同胞給兒女起的名字,都起些外國名字,這在古時候,那是笑話了。為什麽是笑話呢?父母大概希望這個小孩將來做外國人,不要做中國人,這成什麽話呢?這與孝道完全相違背了,太離譜了!換句話說,不愛國家,不愛宗族了,去當外國人了,這是大笑話。但是在現在大家對於命名,父母對於兒女的期望,實實在在是跟中國古人有很大很大的差距。

  可是學佛那就又不一樣。學佛,如果父母也學佛,子女也學佛,那父母對兒女希望他將來作佛、作菩薩。如果他學佛將來不能作佛,不能作善薩,你想想看他多失望!這一點養父母之志,於是我們就明白了,父母對於我們有很大的期望。在中國古代,父母對兒女的期望,不是希望你作大官、發大財,實在講他不希望這些,希望你在社會上作好人,做好事,希望你成聖人、成賢人。所以中國古時候,讀書志在聖賢,讀聖賢書志在聖賢。聖賢代表什麽意思?在佛門裡面,佛菩薩是聖賢,佛是聖,菩薩是賢,它代表的是什麽意思?可以說,世、出世間名稱不一樣,代表的意思非常接近。儒家講君子、講賢人、講聖人,這是儒家教學裡頭,等於說是三個學位,像我們現在一般學校裡面,學士、碩士、博士三個學位。可是如佛講的這三個學位,意義無限的深廣,不是現在學校裡的三個學位能夠相比的。

  在佛法裡面,阿羅漢、菩薩、佛這三個學位,學位是平等的,人人可以拿到。但是生活不相同,不一定相同,工作不一定相同,可是都拿到這個學位。譬如儒家君子,君子可以種田,可以作農夫;君子可以經商,可以作商人;君子也可以從政,作公務員。賢人、聖人亦復如是,聖人可以作政治領袖,賢人可以作他的輔佐。同樣一個道理,在佛門裡面,阿羅漢可以示現在各行各業,菩薩也在各行各業,我們在《華嚴經》上看到,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大菩薩,不是小菩薩,以男女老幼的身份,從事於各種行業。他是菩薩,如果他經商,菩薩商人;他做工,菩薩工人;他開計程車,菩薩司機;他從政,菩薩公務員。所以要曉得志在聖賢,意義就完全不相同。

  老師對於學生的期望,跟父母沒有兩樣,老師希望學生成聖、成賢,老師期望學生成菩薩、成佛,你才能真正為社會、為大眾造福。那一個賢人君子,那一個佛菩薩,是自私自利的,是為個人的?所以教學、教育的目的在此地,培養一個大公無私,捨己為人的聖賢君子、諸佛菩薩,這樣孝道才達到究竟圓滿。你的父母看到兒女作菩薩、作佛了,他開心了。所以我們要懂得養父母之身,養父母之心(這心是情緒),養父母之志,志達到究竟圓滿,真的是成佛。你縱然是到等覺菩薩,還有一品無明沒破,你的孝道還欠一分,一定要成究竟圓滿佛,孝道才圓滿。由此可知,整個佛法的教學,沒有別的,就是孝道而已。

  今天時間也到了,我就簡單跟諸位介紹到此地,謝謝大家。  

上一篇:南懷瑾先生:佛教的孝道思想
下一篇:淨空法師:淨業三福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