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佛教問答
趙樸初老居士佛教知識答問集三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
|
|
|
|
|
|
問:聽了上面的談話,對釋迦牟尼佛的一生事跡已經有了輪廓的了解。現在想請
你談一談當時佛教創立的歷史背景。
答:這是一個較難的問題,因為第一關於印度古代歷史資料缺乏,第二我自己在
這方面少研究。但是我仍然願意將一些我所知道的材料和所想到的線索,提供你
參考、研究和判斷。
問:很好。我認為,任何宗教和思想都是歷史的產物,能夠了解一些當時社會的
情況,是有助於對佛教的了解的。希望你就幾個主要的問題談一談,能說明一個
大概就行了。
答:先從當時的形勢談起吧。你知道古代印度曾經有一個區域叫做“中國”嗎?
問:這倒不知道。那是在印度的什麼地區?
答:大約三千五百年到四千年前,雅利安Arya人逐漸由中亞細亞進入印度河流域,
征服了那裡的土著民族,並且吸收了他們的文明,在那裡定居下來,建立了好些
國家,因此長期成為雅利安人政治文化的中心也就是婆羅門文明的中心,當時那
個地區被稱為“中國”Madhya Desa。至於東方和南方的恆河流域的廣大地區,
則被稱為是化外的“邊地”。但是到了釋迦牟尼時代,形勢有了很大的改變。原
來“中國”地方的國家已經開始衰落,而東南邊地的國家則勃然興起。釋迦牟尼
居住最久、教化最盛的摩揭陀國就是當時新興的霸國。這時候,文明的中心已經
轉移到摩揭陀國的王捨城,拘薩羅國的捨衛城,跋耆國的毗捨離城等新都市,其
中王捨城尤為重要。
問:這些新興國家除了實力強盛之外,在社會、經濟、文化方面有沒有什麼特點?
答:據我初步地研究,有三種情況值得一提:①在種族問題上,矛盾的增多;②
在經濟問題上,社會生產力的發展;③在思想上,反婆羅門教義的新思想的興起。
這三種情況都反映在“種姓制度”問題上。
問:什麼是種姓制度?
答:種姓制度是雅利安人進入印度之後創立的。“種姓”這個詞兒是從是梵語
“Varnā”翻譯過來的,它的原來的字義是“顏色”或“品質”。照他們的說法,
膚色白的雅利安人是品質高貴的種族,深色皮膚的達羅毗荼Dravida族和其他土
著民族是品質低賤的種族。這種制度原來是用以劃分雅利安人和非雅利安人的界
限的。後來隨著工作和職業的分化的發展,本來用以劃分雅利安人和非雅利安人
的種姓差別,也在雅利安人自己中間起了反映,於是有四姓四個種姓的劃分。最
高的種姓是婆羅門Brāhmana,是掌握祭祀文教的僧侶階級到後來婆羅門也可以
當國王;其次是剎帝利Ksatriya,是掌握軍政的國王和武士階級;其次是吠捨
Vaisya,是商人、手工業者,也有從事農耕的農民階級;最下的種姓是首陀羅
Sūdra,是農人、牧人、僕役和奴隸。前三者是雅利安人,後者是非雅利安人。
各種姓有它的世襲的職業,不許被婚姻混亂,尤其嚴禁首陀羅和別的種姓混亂。
對首陀羅男子和別的種姓女子結合所生的混血種,特別訂有法律,給予一種賤名,
如首陀羅男子與婆羅門女子的混血種名為旃陀羅Candāla。他們的地位最低賤,
不能與一般人接觸,被稱為“不可觸者”。這種人世世代代操著當時認為下賤的
職業,如抬死屍、屠宰、當劊子手之類。種姓制度不僅訂在法律裡面,而且神聖
不可動搖地規定在宗教教義和教條中。在婆羅門教勢力強盛的“中國”地方,種
姓制度最嚴格。
問:在新興國家地方也有種姓制度嗎?
答:隨著雅利安人勢力的擴展,這些國家都不能不受到婆羅門文化的影響,當然
也都存在著種姓制度,但種姓制度所遇到的困難就比較多得多。第一,在這些國
家裡,土著人民占的比率大;第二,雅利安與非雅利安種族混合情況比較普遍;
第三,為了鞏固雅利安人在那些地方的統治,有不少土著部族的首領通過入教儀
式被安排在剎帝利種姓之列。在種姓制度下,統治階層的婆羅門和剎帝利之間一
向存在著矛盾,尤其是非雅利安人的剎帝利對婆羅門的優越地位的反抗,更加顯
著。據研究,摩揭陀國的人多半是吠捨和首陀羅的混血種,婆羅門法典認為他們
是半雅利安、半野蠻的下等種族。後來統一印度的摩揭陀國阿育王,據說就是首
陀羅的血統。在這種環境中,反對婆羅門種姓制度教義的學說,容易為大眾所接
受和歡迎,而釋迦牟尼倡導的“四姓平等”之說,事實上反映著當時那些新興國
家的人民對種姓制度的不滿。
問:釋迦是不是雅利安種?
答:關於釋迦的種族問題,有不同的說法,有的說是蒙古種,有的說是雅利安種。
但是從當時的地理看,迦毗羅國地處僻遠,又是小國有人研究,認為它當時是拘
薩羅國的附庸國,因此它的王族不是雅利安種的可能性較大,而且佛經上不只一
次說釋迦牟尼的身體是紫金色,這可以為釋迦族不屬於白色的雅利安種的一個論
據。
問:能不能說當時種姓制度問題上的矛盾純粹是種族的矛盾?
答:不能那麼說。據我看,它還反映著當時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所帶來的矛盾。
問:釋迦牟尼時代印度的社會是不是奴隸社會?
答:近代在印度河流域的發掘,證明在公元前3500-2750年之間,那裡的土著民
族可能就是達羅毗荼族,早已有了驚人的城市文明。他們有城市規劃,有下水道;
有兩三層磚建樓房,有公私浴室;街道上有貨攤和店鋪,有紡織業和陶業。這個
事實推翻了西方學者們一向認定印度文明是雅利安人帶來的說法,事實上是游牧
民族的雅利安人接受了土著的高級文明。根據發掘的材料來看,當時土著民族已
經進入了奴隸社會,而且可以斷定他們有了相當發達的農業。至於雅利安人定居
下來很長時期約一千年以後,到了種姓制度確立了的時期,那裡的社會是否仍然
是奴隸社會,值得研究。從婆羅門的法典看來,首陀羅並不是奴隸,只是有一部
分人當奴隸,而奴隸只是從事雜役勞動,在生產部門很少參加,顯然奴隸不是主
要生產者,因此很難斷定當時是奴隸社會。
問:據你看當時是什麼制度的社會呢?
答:佛經中的資料記載,當時國王每年有一固定的日期,在自己的田地裡舉行親
耕儀式,人民都在替他耕田。這與婆羅門的法典規定的靠自己勞動為生的首陀羅
人要以勞動向國王納稅的條文相合。根據我國古代譯師的注釋,“剎帝利”的原
來字義是“田主”。從這個線索來推斷,似乎“種姓”制度開始完備地確立的時
期,印度已經進入了封建領主統治的農奴社會,而到了釋迦牟尼時代,在新興的
國家裡,情形又有所演變。根據佛經的資料,當時的商業很發達,有相當規模的
陸運和航運的商隊,商人掌握著雄厚的經濟力量。例如把一座林園送給佛的大富
商須達多,他有力量以黃金布地和拘薩羅的王子比富;手工業也很發達,有細密
的分工,自由經營的小工商業在生產上占重要地位;當時有了納稅的自由農民,
有佃農。可以設想,在吠捨人和首陀羅人混合種族的新興國家裡,剎帝利可能不
是領主,而是新興地主階級的代表。印度在公元前一千年間己經有了鐵器,到這
時期,鐵制農業器具更已普遍使用,農業上生產力有了很大的發展。在當時的經
濟情況下,封建領主的割據,是不利於商業、手工業,特別是農業的發展的。歷
史證明,統一興修水利和灌溉系統是促成阿育王統一印度的重要原因。雖然阿育
王是佛逝世二百年以後的人,但是佛在世時,人們就有“轉輪王統一天下”的理
想。佛幼年時,他的父王和國人曾期望他做轉輪王。佛雖然捨棄了王位,但是他
也推重轉輪王這樣的理想人物。“轉輪王”思想,實際是反映著當時一般人要求
有一個中央集權政府來代替領主割據的願望,這個要求和願望必然和種姓制度發
生沖突。
問:釋迦牟尼和婆羅門、剎帝利的關系怎樣?
答:釋迦牟尼是公開宣布反對婆羅門教義的,所以一生遭到婆羅門攻擊的事很多。
但是也有不少婆羅門教徒和學者改變了原來的信仰而歸依了他。婆羅門人受了佛
教的刺激,就有了《摩奴法典》的出現。這部法典一方面固然是為了維護種姓制
度,一方面也可能作了一些修正。在《摩奴法典》裡攻擊佛教的文句雖不明顯,
但後出的《述記氏法論》則把攻擊佛教的態度明白地表示出來。至於佛和剎帝利
的關系,你知道,佛是出身於剎帝利種姓的。當時佛所游化的那些國家的國王們,
如摩揭陀國的頻毗娑羅王,拘薩羅國的波斯匿王等,都是他的信徒和有力的支持
者,後來阿育王更大弘佛法。應當說,新興國家的剎帝利對佛是極其尊重信仰的。
值得注意的是,佛經中提到四姓時,改變了原來以婆羅門為首的次序即婆羅門、
剎帝利、吠捨、首陀羅,而把婆羅門放在剎帝利之後,這是違反傳統習慣的,由
此也可以看出他貶抑婆羅門地位的態度。
問:釋迦牟尼和平民的關系怎樣?
答:釋迦牟尼教化的方式是接近平民的。他說法不用婆羅門的雅語,而用當時平
民的俗語,就是一個例子。前面說過釋迦牟尼曾經接受一個首陀羅人優波離為弟
子,佛的兄弟和兒子在僧團內行次在他之下,他們都得向優波離禮拜。對一般人
不肯接觸的旃陀羅人,佛和弟子們平等接受他們的供養。佛曾經設法和一個不敢
見他的旃陀羅人相見,並為他說法。佛對待所有不幸的人都是這樣,他的弟子中
有乞丐,也有妓女。有一次,佛謝絕了國王的邀請,而到一個不幸的墮落的女人
那裡去應供。在古代印度社會裡,婦女的地位和奴隸差不多。佛接受婦女為出家
弟子,讓她們參加僧團的事實,被認為是宗教史上一個很大的革命舉動。
問:佛雖然對不幸的人們表示同情,但是他沒有教他們向統治者進行反抗,不是
嗎?
答:誠然,佛沒有教他們以怎樣的實際行動反抗統治者。佛主要教導人們斷除內
心的煩惱,以求解脫。同時又說現世止惡行善的因,會獲得來世安樂的果,在這
方面可以說,佛對現實生活問題,是抱著容忍的態度的。但是,他在思想上推倒
了婆羅門的神權,宣布眾生平等,說出“諸法無常”的真理,對當時的社會起了
進步的作用。
問:當時思想界的情況怎樣?
答:和我國春秋戰國時代相仿佛,當時印度思想界也正處在一個“百家爭鳴”的
時期。總的說來,當時思想界有兩大潮流,一個是正統的婆羅門教思想的潮流,
一個是異端的反婆羅門教思想的潮流,佛教屬於後者。
問:婆羅門教的基本思想是什麼?
答:婆羅門教是多神教而又帶著一神教的色彩,崇拜各種自然的神祗,盛行祭祀
祈禱以招福禳災,而以梵Brahma為創造宇宙萬物的主宰。梵從口生出婆羅門,從
肩部生出剎帝利,從腹部生出吠捨,從足部生出首陀羅,以此定四姓的貴賤,這
就成為種姓制度的根據。人應當服從梵天的意旨,因此應當信奉《吠陀經》,奉
事婆羅門,嚴格遵守種姓制度。後來婆羅門教義有所發展,它把“梵”抽象起來
做為宇宙的本體,或宇宙生起的最高原理;一方面又從個人觀察,認為“我”是
個人的主宰和本體,人的身體由“我”而生,人的活動由“我”而起,外界萬物
也都因“我”而存在。由此推論出“我”與“梵”本來不二,人所應當努力的就
是經過修行以達到梵我一致的境地,這樣才能免去輪回之苦而得到大自在。
問:當時反婆羅門教的思想有多少派別?
答:根據佛經所說有九十六種之多,最特出的有六個教派,佛經稱這些教派的創
立者為六師。其中一個就是耆那教Jainis的始祖尼乾子Nirgranthaputra,其余
五人是富蘭那迦葉Purana kāsyapa、末迦梨Mkskari Go’sāliputra、阿耆多
Ajitakambala、婆鸠多Kakuda katyayana、散若夷Sanjaya vairatiputra。除耆
那教現還存在、有典籍可考外,其余五人都沒有正式記載,現在只能從反駁他們
學說的其他教派典籍中看到一鱗一爪。他們有的是否認因果關系的懷疑論者;有
的主張縱欲;有的主張苦行;有的認為人由四大地、水、火、風四個元素組合而
成,死後四大分散,歸於斷滅,否認來世,是唯物論者。
問:佛教和各教派的關系怎樣?
答:佛教一方面批判婆羅門教義,同時也反對非婆羅門教的各教派。但是佛教和
婆羅門教以及各教派的思想都有淵源,佛教接受了他們的某些思想,而根據“緣
起”和“業”的理論,予以另一種解釋。如“三世因果”前世造因,今世受果,
今世造因,來世受果、“六道輪回”隨著自己善惡行為,或生天界而為天人,或
生人界而為人,或為阿修羅--一種和天人差不多的好戰斗的神,或為畜生,或
為鬼,或墮地獄。一切眾生永遠升沉於天、人、阿修羅、地獄、鬼、畜生六道中,
猶如車輪沒有始終地轉著,所以叫做輪回 、“四大和合”地水火風四元素等等,
並接受了關於天文地理的某些傳統說法。對婆羅門教的神祗,佛教也沒有否定他
們的存在,只是貶抑他們的地位,當做一種眾生看待,認為他們也不免輪回生死
之苦。如對於梵天,認為只是天界中的天人,將來也會墮地獄。關於這些,以後
還可以談。
|
|
|
|
|
|
上一篇:趙樸初老居士佛教知識答問集二
下一篇:趙樸初老居士佛教知識答問集四
|
|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