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法師開示
證嚴法師:調伏人生二十難之第十六難[會善知識]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
|
|
|
|
|
|
第十六難:會善知識
佛說人有二十難,會善知識十六難;
良師益友善知識,普遍天地眾生間;
開闊胸襟敞心田,世間聲音皆良言;
縮小自己棄成見,會善知識有何難。
走在修行這條道路上,向前遙望,似乎是很長遠的路,佛道遙遠,想要追求真理,必定要很精進,就像走路一樣,一點都不能停滯。
世間的路是用兩只腳去走,菩薩道則是要用心去行。我們要觀照自己的心,每天是否都能與道契合?我們的心念往往會脫經離道,向偏差的凡夫追逐,等到想再回頭時,內心卻已沾染許多煩惱。要去除煩惱心,實在是不容易。
學佛必定要懂得把握環境,常聽人說「千裡求師,萬裡求藝」,這是指古人要學一項功夫,往往要到很遠的地方,才能見到願意傳授功夫的師傅。因為得來不易,所以他會很珍惜,因此他會很認真地把握時間,用心學習。
但是現在的人,很多東西都太容易得到,就不覺得有什麼好珍惜。因此「道」在身邊,道場就在我們周圍,自己卻輕易放棄了,這實在是很可惜的事。佛陀說「我們的心念,念念都是難關」,而學佛修行就是要時時過關,不能有所偏差,一念偏差,這個難關就過不了。
「佛說人有二十難,會善知識十六難,良師益友善知識,普遍天地眾生間,開闊胸襟敞心田,世間聲音皆良言,縮小自己棄成見,會善知識有何難」。說起來很簡單,生活的周圍無不存在善知識,佛陀卻說「會善知識」是第十六難。
老子與士成绮
其實,良師是我們的善知識,益友也是我們的善知識,他們普遍存於天地眾生間,而我們竟渾然不知。不只現在如此,過去在春秋時代也一樣,當時的老子是一位道德很高的人,他的心胸寬大,思想非常超然,是一位了不起的道德家、哲學家,因此他的名聲傳遍天下。
有一天,有位名叫士成绮的學者去拜訪老子,他常常聽到有人稱贊老子,覺得很好奇,難道老子的道德和學識果真如此超然?於是千裡迢迢地找到老子的家。老子的居家環境很簡陋,房子很破爛,看起來也很髒亂。
這位士成绮一看,心裡就很不歡喜,開口就對老子說:「我聽說你學識高又有智慧,是一位道德家,所以慕名千裡而來,但是來到這裡卻很失望,你家簡直是個老鼠洞,和牛、馬、豬捨也差不多。我不知道這樣還有什麼值得讓我請教的?真是失望!」
說完看看老子似乎渾然不覺,這位士成绮也就轉頭走了,回程途中,他的心卻靜不下來,一直想:「心裡好像怪怪的,照理來說,老子的名望如此超然,我到他面前,為何覺得沒什麼特別的地方,而我用這麼直接的話諷刺他,看他也沒什麼反應。如果說是我贏了,我應該很高興,為什麼反而覺得很空虛,這是什麼道理?」
他再三思考。隔天忍不住又回去見老子:「奇怪,昨天我來請教你,對你這麼不客氣,說了一些話辱罵你,為什麼你都沒有反應,也不生氣?」
老子很自在地回答:「什麼是聖人不聖人?我早就將它當成一只破鞋,扔得遠遠的了。名分與我毫不相干,如果我是一個真正有道的人,不論你叫我牛、馬或是老鼠,與我有何關系?這都是無關緊要的事。」
當時士成绮聽了內心很震撼,本來是坐在老子對面,趕快起來站到側邊,再也不敢正視老子。他低下頭來對老子說:「我錯了,我想要求道,竟然還在名相上打轉。請你指教,到底要如何才能調伏這種虛浮的心念?」
老子就回答他:「你昨天來的時候,那種態度和眼神好像要找人打架似的,非常驕傲,就好比一匹在邊地亂闖的野馬,忽然間踩到陷阱,在慌亂中完全失去本性。其實,清淨的本性就存在大自然間,如果你要學道,就要趕快回歸自然的本性,這就是道。」
這段短短的故事,我們可以看到一位得道的賢人,他的心境如此超越。而一個自以為是的學者,就很容易瞧不起人;這與受困的野馬失去本性,又有何不同之處?
縮小自己棄成見
我們應該將放縱的心收回來,回復清淨的自然本性,才能見道。如此說來,只要我們多用一點心,就能體會良師益友、善識,無不普遍存在天地眾生間,切勿以外在的形象來判斷一個人,要用清淨自然的本性來面對普天下的事物。
下面是「開闊胸襟敞心田,世間聲音皆良言」,生活中,要時時放開心胸,依照不同的境遇好好耕耘心田。就像農夫要隨順季節,加以播種、插秧,修行更要時時照顧好這片心田,這才一個「心田農夫」真正的本分。聽聽大地眾生聲,聲聲句句皆良言,心若清淨,就能明白世間任何聲音的涵意,無一不在對我們說法。
早上聽到遠處的雞啼聲,就知道昨日一天的時間又消逝了,今天又是另一個開始,我們的心該如何體念無常,如何精進不懈!所以,世間萬物無不都在警醒我們。
心靜下來,就能體會「三人行必有我師」,人人都是我們的老師。只要時時縮小自己,就能海闊天空,所以「縮小自己棄成見」,不要被自大的心理蒙蔽而對人產生成見,這樣生活就會海闊天空。所以佛陀教育我們,要時時調好自心,人與人之間應時時以禮相待,不可怠慢。
|
|
|
|
|
|
上一篇:證嚴法師:調伏人生二十難之第十五難[不說是非]
下一篇:證嚴法師:調伏人生二十難之第十七難[見性學道]
|
|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