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轉載

 

寂雯:能明自心方是道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九六年的九月份,我應緣份的指引千裡迢迢來到白塔寺(位於四川中江縣)拜見海空上師,當晚得上師心法傳授密宗大法,幾分鐘即圓成法性,在法力的調理下,出現了種種令人不可思議的感受以及無法解釋的事實。一代高僧海空上師因時節因緣故創立並向眾生開示的佛教密宗修習大法——“如意輪金剛法”,其功法之殊勝,法力之強大,已是眾所周知,不容置疑的,相信各位同修者都已親證親見,這裡無須一一贅述。
  能夠拜海空上師為師習修“如意輪金剛法”的人,無一不是受他們善業的指引。在接受了“三皈、五戒”之後;在了解佛和“苦集滅道”的聖谛之後;在習修“如意輪金剛法”得定開慧之後,他應是世界上最開心不過的人。因為他既無恐怖,也沒有煩愁,永遠寧靜安祥,不為突變所惱亂沮喪,能如實地洞見一切事物的真相。我在習法後的短短幾個月內,能夠有今天這樣平和的心境與健康的身體,無一不是上師教化的結果。感謝海空上師因眾生因緣故所創建的“渡河之舟”——如意輪金剛法,願她的法能為人類帶來智慧、和平與快樂!
  佛與凡夫的區別,只在悟與迷上,覺悟即見佛,癡迷即是凡夫,而這由迷轉悟的過程,即是我們漫長而艱苦的修行之路。所謂纖毫不染,無任何疾病痛苦。上師說:“人病有兩種:肉體的病和心智上的病,有人可以一年、兩年,甚至一百年肉體都不生病。但是世間除了心無染著的人(就是說除了阿羅漢以外),心智方面能有片刻不染塵生病的人,確是稀有難得的啊!”修習“如意輪金剛法”的目的,不僅僅在於掃除肉體上的疾病,而且還要滌蕩YIN欲、憎恚、怠惰、嫉妒、焦慮、不安、疑惑等心智上的騷亂不淨。以冀最後導致知實知見一切事物本性的最高智慧,即“悟”,而證入最終的真理、涅槃。海空上師也曾經開示道:“佛教有一句名言:‘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也就是說,一切煩惱,皆由心生;一切痛苦,皆由心受;一切善惡業緣,皆由心起。心是何物?大般若經說:‘心本無生因境有’。其旨是在‘本無生’上因緣而起。換言之,世間一切法,莫不從心中流出而歸於心,而治心之大事,是一切功法的基礎,只有克服了肉體上的疾病才能進而克服心智上的疾病;而心智上的疾病不克服,又會導致肉體上疾病,這是各位同修者親自體驗,有目共睹的,也是許多修法者最初拜師學法的目的,但是,“如登萬仞之山,必窮其頂;如上九層之塔,必造其巅。”這並不是我們的最終目的,也不是海空上師十年閉關苦修苦行證得此殊勝大法並開示眾生的最終目的。習修此法的最終目的是為了斷除造成肉體上疾病的根源——心智上的疾病,解除一切業障,得大安樂自在,成就覺果,轉迷為悟,回歸本源,直至真理(涅槃)。海空上師交給我們的是徹底斬斷人世之苦的智慧之劍,切不可牚握寶劍卻當砍柴之刀。縱觀習修同仁,修身者多,修心者卻少之又少,我恐各位同修者捨本求末,不能真正理解與運用此法的殊勝,急切之心,無目遠道,所生誤區,難以言表。
  何謂“心智上的疾病”呢?海空上師曾開示道:“使心不平靜而生煩惱疾病。主要原因是‘貪欲’。因貪欲而生嗔恚,因貪欲而生癡愚,因貪欲而生妄念,因貪欲而神魂顛倒,貪、嗔、癡是生一切惡業亂心的根源。貪,即對物質與精神上的渴求。癡,即不明事物的事實本象。“貪”、“癡”較易理解與認識,殊不知“嗔”在佛法裡卻被列為人生首惡之一。嗔的釋義是:對眾生或苦難有關諸事物起不善欲。它的功能是為不快的心境及不良的行為奠下基礎。主要表現為見富願貧,見智願愚,見美願丑,見人快樂反願其痛苦,見人行善反說其施惡等等。在心智上得“嗔”病的人,在我們周圍不覺其少,反覺其多,更可怕的是,得了“嗔”病的人不僅對此沒有意識,還反而找出各種冠冕堂皇的理由支掩蓋自己在心智上的“嗔”病,不僅害人,最終害己。不修自己的“亂心”,不戒除“貪、嗔、癡”的表現,既使暫時地克服了肉體上的疾病,但自己的這顆“亂心”,也將會變成埋藏在身體裡的“定時炸彈”,最終將自己徹底毀滅。故海空上師開示道:“世間一切法,莫不從心中流出而歸於心,而治心之大事,是練一切功法的基礎。”上師的諄諄教誨,願各位同修者切記莫忘!
  如何才能克服“心智上的疾病”呢?也就是如何才能真正斷除煩惱,脫離人世的苦海呢?佛為我們指出了八條轉迷為悟的途徑,即八正道:正見、正思、正業、正命、正勤、正念、正定。而這八條途徑的主要目的在促進及完成佛教的基本訓練,也就是掌握徹底克服“心智上的疾病”、解脫人世痛苦的方式——戒、定、慧三學。戒學,它包括了正語、正業、正命,它是建立在對一切眾生普遍愛護,慈悲攝持的廣大觀念上的,是以增進個人及社會生活和諧快樂為目的,也是“克服”心智疾病不可缺少的基礎。關於持戒、守戒,相信眾多修習者都能緊記。由戒生定的定學,包括了正勤、正念、正定,也就是心智的鍛煉,即培養高度集中的注意力,敏銳的洞察力。心定則能“觀”到萬事萬物的真相。定學正是克服“心智疾病”的過程。如今,各位同修正在習修的“如意輪金剛法”,正是海空上師交給我們的治療“心智疾病”的靈丹妙藥。此法在習修時,以口持咒不停,手結印不散。回向上師本尊體相,意則一切不管,攝於相,不取於相,念頭起時不去理它,一心只顧持咒,念起來隨來隨掃,隨掃隨空,掃至無可再掃,自然證入三昧,使顛倒、雜亂、妄執的假心成為真如實性的常住真心。這種無上密乘的修習大法,在過去因其戒律嚴格,儀軌繁雜等多種原因,一般不開示與眾,授法機會頗難求。而今海空上師慈悲,為救眾生離苦得樂將此法向眾生開示悟入,以廣結善緣,隨緣得度。我們各位同修應萬分珍惜這難得的機緣。那麼何謂用“真心”洞見事物的本來面目呢?具體講就是在情緒的感受上,可以如實地觀察到各種感受,如愉快的或不愉快的,或中性的感受以及它們在體內生起,消失的過程;在心智活動上,可以准確地判斷所生起的念頭如何是否YIN逸,是否嗔恚,是否散亂,以及該念頭如何生起,如何消失,如何展開,又如何抑制,摧毀。當我們心中充滿嗔恚嫉妒或柔情慈悲的時候,此時我們的態度不是一位法官,而是一位科學家,以真如實性的“真心”來觀察它,審度它,我們就可以清清楚楚地看到它的真實性,就不會對各種情感情緒產生妄想。舉一個例子來說明,比如說,當我們心嫉妒,由嫉妒而產生的憎恨心理使我們失去了理智。奇怪而矛盾的是:一個心生嫉妒的人並不是真正地知道自己在嫉妒,但一旦察覺這一心境,看到自己在嫉妒,就變得不好意思,自知可恥而開始平息。我們應當以客觀的態度,敏銳的洞察力審察嫉妒如何生起,又如何消失。當我們明了這一切,嫉妒之心自然也就煙消雲散了。這種客觀的態度。敏銳的洞察力的培養,就需要我們進行心智鍛煉,即定力訓練,而這種“一心不亂”的心智鍛煉,正是我們對海空上師所授“如意輪金剛法”的習修。通過習修,可以控制住我們的亂心;通過習修,可以去除貪、嗔、癡的妄念;通過習修,可以洞察事物的真實本相,去除心智上疾病,進而徹底斬斷造成肉體上疾病的根源。得定開慧,慧學,包括正見、正思。即直窺最終實相的最高智慧。慧學是我們克服“心智疾病”的最終目的。此時,我們的心已自由和自主,不再失陷為萬事萬物的奴隸,轉苦為樂,轉迷為悟,直證菩提。一個人一旦內心有戒、定、慧的觀照而無所染著,從表面上看去,他是一如往常地待人接物,但纖塵不染的心智使他倍感健康和快樂。因此,我們在修行時,萬不可本末倒置,應重於修心,而不應帶著一顆“亂心”來修身,如果這樣習修,永遠不可能得到真正的健康,真正的解脫。關於這一點,海空上師有很精辟的論述:“心平才能氣和,氣和才能精生,精生才能神具,神具才能歸心,心生諸法,法用於行,如是用功。”願各位同修能夠真正的修心養性,“登萬仞之頂,造九層之巅”,轉迷為悟,轉婆娑為樂土,成就圓滿。
  我習修《如意輪金剛法》半年來,其中的感受非言能表,師父為度化我這個頑劣眾生,費了種種苦心,受了種種誹議。我寫此文時,適逢海空上師五十壽辰,世俗之物品,已不能表達我對恩師的切切之情,“以心相照才能復以恩澤”,在這裡,我唯以此文獻給師父,含淚叩謝恩師!願恩師功行圓滿!願恩師開創的“如意金剛法”在全世界弘揚光大!
  最後,讓我以在海空上師閉關修行處抄錄的兩幅對聯與各位同修共勉:

“天下千般事費盡心機總隨無形之緣
  世間萬種緣攀到頭來還是空手而歸”
“心生萬種法法因事立還應事事而立
 性隨千般業業由心破可為心心所破”
 

上一篇:自心即是道場
下一篇:寂仲:一位科學家的學佛體驗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