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轉載

 

生活中的修持態度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我們佛教徒因為不以物質生活為滿足,想要探究精神的生活:我們不想以世間之樂為樂,一心希望以佛法為樂;所以在生活上,現提出五點我們應有的修持態度。
第一,精神重於物質。佛教對於現實生活中物質的享受,多少有一些不重視,甚至有一點兒排斥。但這並不是說全部離開物質,完全不重視衣食住行;物質生活是離開不了的,但完全生活在物質裡,就會被物質所牽累,所捆綁住。所以我們要擴大精神領域;只有擴大精神領域,我們才能超越於物質生活之外。
已經學佛的人天天仍舊計較衣食的好壞、行住的講究,還是著重在物質上,怎麼能夠探討出精神上偉大光明的世界呢?後唐的全付禅師,朝庭頒賜他的袈裟,他極力推辭,堅決不受。使臣奉皇帝的使命,再次送去,他還是推辭說:“我並不是想得到一個清高的名聲而故意推讓,因為恐怕後來的人看我的樣子,貪圖名利呢。”佛教中的大德,他們精神世界富裕了,就不再注意外境物質的有無了。像希遷禅師以石頭為家,住的是石巖洞;像大梅禅師以松子為食,吃的是松樹的果子;像高峰禅師冬夏一衲,一年當中只有一件袈裟;像大隨禅師八十行腳,已經八十歲了,還到處去參訪問道。這些大德不管肉體上怎麼困苦,物質上怎麼貧乏,他們仍舊堅持精神勝過一切,以精神生活為重,這就是學佛修持的受用。學佛修持不是不要物質,主要的是做到精神重於物質。因為這樣,才能在生活裡把住自己,掌握自己,不會被外面境界風所吹動。
第二,修行重於言說。中國自從明朝、清朝以來,佛教徒們都非常理解佛法,談玄說妙,高談闊論,差不多都能把佛法說得頭頭是道。可惜的是,大都沒有修持和實證的功夫,只是把教理停留在口頭上。一個對於正教大法沒有實際體驗的人,他們的實際行動難免會走樣。如果你能夠不但口說又能實行,你對橫逆境界有大忍耐,不生退心;你對芸芸眾生會慈悲喜捨,毫不悭吝小氣;在五欲之前能去除貪念;在氣恨的時候能去除嗔心;這樣,你就能得到佛法的真實受用。可惜有些會講佛法的人,就是不能實踐佛法,把佛法一步一步地落實到生活中。“說到一丈,不如行到一尺”,佛法不是像哲學那樣的只供我們談論,它主要的是在生活上表現出佛法的行持,這個行持是在行、住、坐臥中間,而不是在言說談話中間。
第三,不變重於隨緣。在佛教裡常聽到兩句話:“不變隨緣,隨緣不變。”意思是不變原則綱領而能隨緣行道;隨緣生活而能不變宗旨。說實在,這是很好的修行。但是很多人偏執在一個方面,不變的人養成墨守成規,死守規矩,不能變通,增加我執法執,反而成為佛法復興的障礙;隨緣的人有了這美好的“隨緣”兩字作藉口,就隨心所欲地去行事,甚至壞事做盡,還說這是隨緣;於是隨緣俗化,跟隨世俗同化,貪求名利食色而墮落。在這兩者之間,那還是堅持佛法的宗旨,嚴守戒律,不變為好。
千余年來,由於佛法隨順世間,太肯隨緣了,而忘掉了原則是不能變的,到今日已成為庸俗的、低級趣味的、社會化的佛法。可是我們所希望的是用佛法化社會,不可為社會所化。佛法對於做人的基本五戒是不變的,小乘的四谛、十二因緣是不變的,菩薩道的六度是不變的,其他如慈悲心、菩提心是不變的。變,是把壞的變為好的,不是把好的變為壞的。我們佛教徒現在主要的課題,是把佛教的本來精神、本來面目實現在人間社會。但我們不可忘記自己的立場,一味地隨緣,而是要在隨緣中不變我們的宗旨,這才是最重要的。
第四,法樂重於世樂。信佛學佛不是為了受苦而來的,信佛學佛是為了追尋快樂而來的,我們千萬不要誤會,以為信佛學佛以後,佛教就要我們不要吃好的,不要穿好的,五欲不可貪,六塵不可染,進一步的還要行布施、學忍辱,這不是說,不信佛不學佛還好,一信佛學佛反而太吃虧了?
其實,佛法不是叫我們不要快樂,佛法是重法樂不重世樂的。世間欲樂不去除一分,佛法的法樂就不能增加一分。世樂是短暫的,是染污的;信佛學佛的人不知道親自去體驗法樂,親自去嘗到法樂;不知道從慈悲布施忍辱行道以及各種修持法門中去領受到快樂,得到法喜充滿,實在是非常可惜的事。
在僧團裡有多少出家學道的人,遠離故鄉,拋棄親人,過著簡單的雲水(四處參訪)或茅篷的生活,主要的原因,正如經中所說:“我有法樂,不樂世俗之樂。”不能獲得法樂(佛法的樂趣),而仍舊喜歡世間樂趣的人,他在佛法裡就不能生根,至於成長那就更談不到了。
第五,普遍重於神聖。佛法的真理,很多人都在有意無意間把它神秘化了。例如說,孕婦是不能誦《金剛經》的,沒有淨口吃素的人是不能看經書的,甚至有些寺廟請購了《大藏經》,也說那是供養的,不是給人閱讀的。佛經太神化了,這也是佛法不能普及的原因。
我們尊重佛法經書,我們更要把佛法普遍化起來。文言體的佛經一般人不容易看懂,有心人想用白話重新譯經,維護傳統的頑固派固然要反對,就是看不懂文言體佛經的人,也認為白話經文不夠莊嚴,不夠神聖。
佛法是破除文字障的,想不到文字倒反而障礙了佛法的普遍化。修學佛法在道理上講,我們固然知道,佛法是非常神聖的,但佛法的普遍化更是我們的希望。


 

上一篇:余秋雨:佛法與人生
下一篇:放下-放松心態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