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轉載

 

廣欽老和尚如是說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文/守如

今年九十三歲高齡,修持了七十八年的廣欽老和尚,慈祥地盤坐在土城改建快要竣工的承天禅寺裡地藏殿的籐椅上,告訴我們,他不會禅。

四月一日上午,天下著大雨,十方月刊的同仁們,決心上承天寺去拜谒老和尚,請教他有關創建禅修道場的意見。大護法許國正先生九點正就駕著他的車子來送我們上山,耳朵很尖的同學們立刻叫了一輛計程車隨行。知客師傳顗法師馬上擱下正在熱鬧地舉行法會要辦的事務,把我們請到地藏殿,和老和尚作了近四十分鐘談話,我們從數年前老和尚給大家的開示:‘不是佛法衰,而是人衰'談起。

他說:‘人為何衰?因為不肯持戒,不在行住坐臥中用功。'忽然,他反問我們:‘人從那裡來?'看看我們沒有接腔,他只好自己回答:‘胎卵濕化。'顯然,他怕我們著一副好相去聞法。

去承天寺訪谒老和尚的,多的是香客和游客,禅和子是很少的。因此,當你請教他學禅經過,最常見的老招式,是說他學佛從淨土入門,只會念六字洪名,也以此教人。事實上這也是他老人家的慈悲,今天的佛門,以淨土最為當機,不說淨土又說什麼呢?

我們並不以此自餒,繼續提出有關禅修的問題。‘老和尚禅淨雙修?'他說:‘我念阿彌陀佛。'‘一般說來,禅淨雙修,是否容易相應?'‘在我沒有分別。如果強調禅,還有我相,一開口就有個我。'

‘假如有人要學禅,您老人家如何教法?'‘禅不是教的,各有根器。'‘德行好的人,是否容易體會到禅?'‘這個我不知道。承天寺是自自然然的,這裡住這麼多人,我沒有感覺在度他們。'‘要他們自力自度?'‘這不是用講的,一個鐘打下去,大家都聽得見的。'

精彩的開示,吸引了一大堆人,近的蹲著,遠的站著,都那麼恭敬,肅靜無嘩。老和尚是在為大家說法了,要大家‘歇心安住',老實用功。可是,我們的問題還沒開始呢!

‘假如有一批年輕比丘,精進發心,希望接受一種理想的僧團教育,將來能光大佛教,老和尚有何指示?'‘有一些大法師可以辦僧教育,培植人才,我年紀大了,要做也是來生的事了。'‘有的其實只要您老人家點化一句兩句就夠了。'‘像我坐在這裡,嘴巴講我要度眾生,如何度呢?'(有很多年輕人去看老和尚,問起他們的願望,什麼叫弘法?什麼叫利生?答非所問。)

‘我們要身心變化得快,最好像您老一樣,經常打坐?'‘你現在跟我講,我才知道我在打坐。'‘僧團的修持,在山林、在都市有什麼不同?'‘起先宜在山林修,過了一段時間以後,不只在都市中,街頭都可修。'‘假如辦一個佛教教育機構,或一個禅堂,在山林好呢?還是在都市好?'‘不要說我們要做什麼,還有色相,還有執著。'‘您老人家在這裡方便說法,還不是辦教育?'‘這個承天寺也不是我的,如果是,我就成了守廟的廟公了。'

老和尚就是不肯談教育。我們想,是他不喜歡玩弄名相,這裡現成的僧教育不就是最好的話題?!

‘這裡有幾單出家眾?'‘四、五十單。'‘您老人家如何教他們用功?'‘隨他們自己用功,要修苦行,每晚有一枝香共修念佛拜佛。'‘如何度日?'‘粗茶淡飯、自耕自食。'‘這是百丈清規的規矩。'‘規矩一立下,大家都要這麼做。'‘百丈清規在這裡有無補充?'‘沒有。'‘年頭不一樣了,怎麼可能都一樣呢?'‘從前出家和現在出家是不一樣了。'(意謂:綱維應是一樣的)‘除了規矩以外,有沒有教他們看些經典?'‘有,要看經才知路頭,我教他們看心經。'‘還有呢?'‘心經的包容很大,要自己去體會,自己去行,到了自然明白。'‘心經中那句話最為要緊?'‘觀自在菩薩。'

‘您老是拜地藏菩薩,行地藏大願的?'‘我不知道,我懵懵懂懂。'‘有沒有教這裡的大眾都念誦地藏經,行地藏菩薩願?'‘各人有各人的願力。'‘老和尚此生弘揚佛法,主要的大願是什麼?'‘我一天到晚坐在這裡,也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這是大禅師的作略 ......'‘多大?最大也不過我的椅子那麼大。'‘同來的法師想修建禅修道場,老和尚是否能慈悲賜告一、二?'‘我自己也沒有力量。'‘有人來求,也是有緣,希望盡量滿願。'‘有,人家來求我,我都方便。'

這一趟老和尚的談話,據那裡的常隨眾說起,是近年來罕見的。難得他有那麼好的興致,翠竹黃花,機鋒便給,還逼出了一部‘心經'。不但提示了理想的禅修道場如何修建,也使大眾共預勝會,同餐法味,誰說他老人家不會禅?!
 

上一篇:廣欽老和尚雲水記
下一篇:廣欽老和尚掀起受戒熱潮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