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慈誠羅珠堪布:修持正法必須了解的三個問題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今天我們作一個簡單的開示,在這個開示裡並沒有你們從未聽說過的新鮮東西,都是以前講過的:第一是佛教和外道的差別;第二是世間法和出世間法的差別;第三是大乘和小乘的差別。這三個問題說起來比較簡單,但不一定人人都十分清楚。對一個想修持正法的人來說,就有必要先了解這三個問題的答案。因為,無論平時行善的時候也好、打坐的時候也好,對這三個問題的不同抉擇就會帶來差異懸殊的結果。所以我們有必要講一講。
  第一、外道和佛教的差別
  若從廣的角度來講,他們的見解、修法、行為都不一樣,最後他們獲得的果也有很大的差別。但最關鍵的差別就是皈依三寶的稱為佛教,不願皈依三寶,並具有其他信仰的人稱為外道。
  外道雖然講了一些空性,但他們講不出緣起性空的空性,他講的空性就是一些很粗大的空性,不是顯空無別的空性。比如說,有些外道也說,現在我們眼睛看到的,耳朵聽見的那些東西是如幻如夢的。但是他們講的大部分的空性都是單空,它不承認現象,不是龍樹菩薩他們所講的單空和無著菩薩他們所講的明空無別的空性。他們的空性就是根本不存在的東西,比如人的頭上沒有角之類的空性,佛教並不認為這就是真正意義上的空性。外道所講的空性就是這麼簡單。
  這是正規的外道,也就是釋迦牟尼佛住世時那些外道的見解。後來伊斯蘭教侵入印度,那爛陀寺和木扎莫西拉(戒香寺)等佛教最重要的基地被毀壞,有些佛教的教證、理證逐漸被一些外道吸收利用,所以現在的外道經典裡也摻雜了很多佛教的東西。但無論如何,迄今為止,沒有一個外道能夠抉擇人無我以上的空性。
  總之,佛教與外道最重要、最關鍵的差別就是:佛教是皈依三寶的,外道是不皈依三寶的。
  所以,想學佛教的話,首先就要皈依三寶。佛教不要求所有的眾生都皈依三寶,如果要學佛、要修佛法,那就要皈依三寶,不皈依三寶就是在門外、道外,就不能稱之為佛教徒。
  第二、世間法和出世間法的差別
  現在無論是在漢地還是藏地,我們都自稱為是佛教徒、居士、出家人,經常放生、磕頭、修五加行。很多人也以此而沾沾自喜,認為自己是很不錯的,天天都在修法。但我們要詳細地觀察一下,為什麼要修這些法。其實,有不乏其數的人,其目的只不過是為了自己現世的利益,如為了自己的健康、長壽,為了消除一些壽障等現世的災難。還有的是因懼怕三惡道(地獄、惡鬼、旁生道)的苦難,希望自己不墮落到惡趣,下一世得到人天果報。具有這些發心的任何修法都只能屬於世間法。
  我們不能以為:燒香、磕頭等是世間法,而聽聞大中觀或大圓滿等就是出世間的法。因為世間法與出世間法的區別,並不是依外相而區分的。
  比如向三寶供燈,在同樣的供養對境、同樣的供養物、同樣的供養人的情況下,如果不具備出離心,供燈的發心是為了求得世間的圓滿,為了健康長壽、升官發財,或者來世得到人天的福報,這樣的供燈就成了世間法;反之,如果具備了出離心,供燈的發心是為了求得解脫,而不是為了健康長壽、升官發財,這樣的供燈就是出世間法。衡量世間法與出世間法的分界線就是以是否具備出離心作為標准的。
  大圓滿本身是出世間法,可是修大圓滿或聽大圓滿的時候,由於我們的發心不同,就有可能把它變成世間法。譬如說:僅僅為了得到一些現世或後世的利益而聽大圓滿或修大圓滿,當這個法進入我們的心相續的時候,它就不是出世間的法,更不是大乘的法。那是什麼呢?就是世間法,這叫做“世間法的大圓滿”。
  放生是什麼法呢?那也要看你的發心。即便不是為了現世的健康、長壽等等,而是為了後世得到人天的果報,或是避免一些後世的災難,如不墮地獄等三惡道,為了這些而放生的話,放生就成了世間法;如果是為了自己一個人從輪回中得到解脫而放生,那放生就成了出世間的小乘法;如果是為了拔濟一切眾生而發誓成佛,為了得到佛的果位而放生,那放生就是大乘的出世間法;如果在此基礎上有一些密宗的見解,那放生就是密乘的法。
  所以我們一定要審慎思維,並反躬自問,我們放生放了那麼多年,到底是為了什麼?是不是為了自利?如果是為了一切眾生得到佛果而放生,那就可以成為大乘法。如果放生只是希望自己可以長壽、或者是下一世轉世為人,並且健康長壽、或者為了自己往生淨土的話,那這個放生看起來似乎是利益眾生,實際上卻是在利益自己。
  其他修法也應如是觀察。比如到學院或是到其他地方去領受灌頂、聽聞佛法,這是世間法還是出世間法呢?和剛才講的一樣,如果為了自己的健康、長壽,為了逃避一些現世或者後世身體和精神上的痛苦,而聽聞或修持的話,那也是世間法。為什麼呢?因為你的目的沒有離開世間的發心,所以在此基礎上所建立的一切都是世間法。
  什麼叫做出世間的法?世間法和出世間法的界限在哪裡呢?出世間法有大乘和小乘。小乘的修行,必須要有出離心,有了真正的出離心,並在此基礎上行善的話,這種修法就叫做出世間的法。
  “出離”這兩個字的涵義是什麼?“出”,就是要放下世間的一切,也就是說對世間的任何東西不留戀,對三界六道輪回,很清楚地意識到其痛苦的本質,這叫做“出”。“離”就是希求解脫。“出家”中的“出”也是這層含義。“家”是指世間,並不是走出家門、穿上出家衣服就表示出家,而是要對輪回生起真正的厭離心。
  在家人學佛、修出離心也是一樣,就是要對世間的事情沒有任何貪圖之心,這叫做“出”。這個“出”外道也有,很多外道的出家人也不願意在六道中輪回,也希望解脫,但這不叫出離心。真正的出離心還要有一個正確的見解。正確的見解是什麼呢?首先就是要意識到輪回的痛苦,所以不再留戀輪回,並努力去尋求解脫,走向解脫。但必須要有解脫的智慧。如果只是一昧盲目地、沒有智慧地尋求解脫,並不是完整的出離心。出離心的解脫智慧包括小乘裡面的四谛法門,精通四谛之後,才算具備了完整的出離心。
  具備了真實無偽的出離心,以後所修一切善法都將成為出世間的法。《俱捨論》裡講,從有了出離心以後,就算是小乘的入道。此處“入道”的意思是指進入小乘次第的第一步。
  出離心很重要。人生難得、壽命無常、輪回是苦、因果不虛這些外加行,對增上出離心有很大的幫助。但現在很多所謂的佛教徒,都不願意修加行,特別是人生難得、無常這些外加行,直接就想修大圓滿、大手印等法。這樣的人,在藏地的出家人裡面有,但漢地的居士裡面更多。大圓滿、大手印當然是很好的法,但我們現在是不是這樣的根器?自己現在的心相續調整好了沒有?沒有調整好的話,那大圓滿、大手印是不可能修起來的。
  調整的方法又是什麼?就是修人生難得等修法。這些修法絕對不能小看。阿底峽尊者及以前藏地很多專門修行的高僧大德,他們當中有些人一生只修人生難得和無常,最後還是同樣獲得了成就。前輩們已經為我們作出了最好的表率,那些不願修加行,第一步就妄想邁得很高的人,他們離解脫的目的地也就如同被重重關山阻隔一般,永久難以抵達。
  曾經有一位大成就者,當他的一個弟子將要離開的時候,就到上師面前,祈請傳一個更好的竅訣。上師說:我並沒有什麼更好的竅訣。弟子將所有的東西都供養了以後,再一次苦苦祈求,上師就握著弟子的手情真意切地說:“你也將會死的!我也將會死的!這個問題你回去好好思考。我的上師給我講的也是這個法,我修的也就是這個法,我的上師也沒有再給我講什麼,我也沒有修過其他什麼,這就是竅訣,你回去認真修持吧!”
  說起來就是這麼簡單,你也會死,我也會死。這個不爭的事實大家都知道。但是平時卻似乎遺忘了,我們每一個人都要深入細致地思維一下這個修法,否則,什麼結果也修不出來。
  很多人都認為自己肯定在修出世間法,修的是五加行,這怎麼不是出世間法呢?五加行本來是出世間的法,而且是大乘的法,但是你在修持時,當下自相續中是以何等見解來修持的呢?比如說為現世的健康長壽等而修五加行,這種可能性比較小;但是為了後世不墮地獄而修五加行,這種可能是有的。如果沒有尋求解脫的發心,修五加行也是世間法,根本不是出世間法,那修五加行的意義也不是很大。磕大頭、念這些咒很累的,但是修出來的不是密法,不是大乘法,也不是小乘法,而成了世間法,這就非常可惜。
  我們都在法王如意寶前接受過灌頂,看過很多珍貴的書,這非常不容易。如果讓它變成了世間法,與解脫就沒有什麼關系了,以後世間的福報我們會得到一些,滿足我們鼠目寸光的世間願望,但是與解脫還沒有緣份,這不是很可惜嗎?所以,人生難得一定要重視,不能白白地耗盡了人生而不求解脫。如果求解脫,一定要從出離心開始,沒有出離心,修行也好、念咒也好都不是得解脫的出世間法,這個特別特別重要。在出離心的前提下才能講菩提心,沒有如理生起出離心的話,就不能生起菩提心。
  第三、大乘和小乘的差別
  大乘和小乘的區別是什麼呢?就是有沒有菩提心。
  什麼是菩提心?說起來很簡單,每個人都會說:為了度化一切眾生而發誓成佛,這就是菩提心。但是要做起來卻並非易事,即使是修行多年的出家人,並自诩為是大圓滿的瑜伽士或密法的修行者,有些人也沒有真正生起出離心和菩提心。
  當阿底峽尊者在西藏時,有一次,他和他的弟子在用早餐的時候,尊者說:“今天,在印度的一個修喜金剛的修行者,已墮入了聲聞的滅定(滅定就是所有的粗分感受及思維都間斷。從世間的角度來說,就是進入了一種很清淨的狀態,並於此狀態保持很長時間)。”尊者的弟子就說:“修喜金剛的行者,有可能落入聲聞的滅定嗎?這是什麼原因呢?”尊者說:“喜金剛本來是無上密法,但他沒有修好,就成了小乘的法,從而墮入此滅定。”所以,是大乘的法還是小乘的法,是出世間的法還是世間的法,全都要看自己的發心如何,也就是最初修這些法的目的是什麼。
  比如說我們天天都在放生,表面上看這是一個利益眾生的事,但是很多人的希求就是為了自己避免一些痛苦,或是得到一些現世利益。這樣去放生,他能不能達到一些目的呢?目的能夠達到,但這不是大乘的法,因實際上並沒有真正利益眾生,只是在利益自己,這樣的放生不屬於大乘的法。
  很多人都在精勤不倦地修五加行,問他“為什麼修五加行呢?”“不修五加行,大圓滿的正行就修不起來”,或是“我就聽不到大圓滿的法,所以我要修五加行”。表面看這樣回答是對的。但是繼續問,“你如果修不起大圓滿或聽不到大圓滿法的話,會怎樣呢?”“如果這樣的話就不容易解脫了。”“解脫了又怎麼樣呢?”“解脫以後我就沒有痛苦、沒有煩惱了。”
  如果發心是這樣的話,則在這種修法裡面根本沒有菩提心的成分,五加行裡所講的菩提心又在哪裡呢?你修的五加行就成了小乘的修法,因為你的菩提心已經完全喪失。你所修的所謂菩提心只不過是一個十萬遍的數量而已,實際自己心相續中的菩提心是沒有真實生起來的。雖然修的是發菩提心的法,但實際上還是為了自己而修,根本不是真正的菩提心修法。
  所以,我們在修法的時候要認真地觀察自己的相續、嚴格地要求自己,如果認真觀察,我們會發現很多事情表面上是利益眾生,但實際都是為了自己。修五加行是為了自己,其它的念咒、放生也是為了自己。簡單地說,凡是為了自己的解脫而修行,無論所修的法本身多麼殊勝,都只能成為小乘的修法。
  如果絲毫沒有自私自利的念頭,在此基礎上去修行的話,哪怕念一句佛號、磕一個頭,所修的都是大乘的法。我們聽了很多法,在很多方面也都明白,今天如果讓你講你也會講,但無論是出家人還是在家人,真正能做到的卻寥若晨星。
  本來出家人修行的進步、收獲要遠遠超過在家人,因為相對來說(不是絕對的),出家人煩惱要少一些,他們捨棄了很多容易生起煩惱的對境,不會被很多世間的事情所纏繞與侵擾,但是出家人裡面修行不盡人意的也有。
  很多人都認為,我們是在家人,很難突出世間重圍專心致志地修行,所以就很難得解脫。但在如今這個社會裡,我們是有辦法修行,有辦法成就,也有辦法解脫的,關鍵就要看你是否發心真切、是否正見具足。
  雖然《普賢上師言教》裡面講世間法和出世間法本來就是相違的,本來就是矛盾的,因為在家人想完全放下世間的事情去修行,這種機會是很不容易得到的。但是如果能將菩提心融入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修大乘的佛法跟處理一些家務事或是其它世間的事也不是水火不容的。如果不用處理這些事,當然是很好,但往往在家居士難以做到。釋迦牟尼佛對在家人的要求也不是很高,可是,在家人裡面同樣也有很多成就者。以前有,現在也有。
  那我們現在該如何做呢?比如說平時要上班、要工作,但是同時你可以發慈悲心、出離心,這兩個是一點都不矛盾的。平時做一些世間的事情,雖然不是為了利益眾生,但我們也有辦法將它變成是利益眾生的事。
  比如說吃一頓飯,是善、是惡,還是不善不惡的無記法呢?如果在不傷害眾生生命的前提下,吃飯本身是無記法。但是在《俱捨論》裡面講得很清楚,如果一個人吃完這頓飯,將肚子填飽了以後是為了去殺生、去參戰、去行騙等等,以這樣的目的而吃飯,那吃這頓飯就是造作惡業。如果一個人吃飯的目的,是為了吃飽了以後去聽法、去放生、去行善,那這個吃飯就是行善。如果他能以菩提心攝持,那麼吃這頓飯就成了大乘的修法。如果他吃飯的時候沒有什麼特殊的目的,沒有去想吃完飯以後去殺生、去放生等等,那這樣的吃飯就是不善不惡,叫做無記。
  再比如說工作掙錢,為什麼要掙錢?如果掙錢是為了利用在修行上,那工作就是出世間法。如果是要拿這些錢去干一些壞事,即使現在還沒做,這樣的上班天天都是在造惡業。如果沒什麼其他的想法,只是為了吃飯、生存,這是不善不惡,是無記法。所以,雖然行為相同,就因為當前的發心不同而有善惡業之區別。
  如果自己願意做的話,行持善法還是很容易的,怎麼做都可以。自己不願意做的話,即使天天給你講大圓滿等最最高深的法,你今天聽,明天也聽,永遠都不去實修,是沒有用的。講了也沒有太大意義。聞法很有意義,通過聞法我們可以明白道理,如果不明白就不知道如何修持,但是如果聽了很多卻不去實踐,這樣又有什麼意義呢?只能得到一些聞法的功德而已,其它的功德是沒有的,在法的實修上也沒有什麼收獲,今年是這個樣子,明年還是這樣,乃至死亡的時候也是這樣空手而去。如果你自己想做、能做的話,僅僅吃一頓飯,都能成為解脫之因。其他類似的修法都是一樣,所以,務必要發菩提心。
  現在最重要的是什麼呢?就是要調整自己的心,為此必須要放棄兩個東西,第一是對世間的貪著,也就是留戀輪回、生生世世想做人、天人的企圖。為什麼要放下呢?如果不放下,我們以後所有的修行都將變成世間法,這對我們來說是一個非常大的障礙,所以一定要放下。
  現在為了生存還是要做一些世間的事,盡管這些暫時沒有辦法放下,但只是權宜之計。如果有從現在起逐漸走向解脫的想法,那就是已經有了出離心,這樣,第一個需要放棄的基本上放下來了。
  必竟我們都是凡夫,對這些世間圓滿的貪著心要一下子全放下來,決非一日之寒。但是如上面所講的那樣,無論是修大乘還是小乘的法,只要目的都是為了解脫,有了這樣的想法,真實的出離心就可以逐漸地生起來。
  第二個必須要放棄的是只願利益自己的想法,這種念頭必須要放下來,如果放不下,做世間的法是為了自己的利益,出世間的法,也是為了自己,那我們就永遠無法跨進大乘的門,永遠都在大乘的門外徘徊。自己認為是在修大乘法、修密法,如果還是抱著自利的發心,就根本沒有趨入大乘的軌道,更談不上是修密法了,所以,我們要放下僅僅利益自己的心。
  這樣做的難度是非常大的。從無始以來,我們流轉輪回直至今天,自利之心一直都與我們緊緊相隨,現在讓我們放下根深蒂固的積習,並非一朝一夕就能一蹴而就的。但是,如果你想修大乘佛法的話,即使是不容易的事情也一定要去做。不做也可以,但你就沒有辦法修密法,沒有辦法修大乘法,你就只能修小乘的法,這個非常重要。這些加行的修法,本來就是所有修法的基礎。
  一說是基礎,很多人就認為這不是很高的法,不是特別重要的。這樣就理解錯了,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在佛法中所謂基礎的法就是一切法的根,也就是最高的法。
  現在很多藏地、漢地的修法者,包括出家人在內,五加行修完了一次就不再修了。五加行是永遠都不能離開的修法,絕不是一次兩次修完了以後就不用再修了。現在很多人修加行僅僅是在強調數量,而不是強調質量,即使質量達到了要求還是要修,永遠不能停歇。這些修法名義上叫前行、加行,雖然沒有冠之以正行之名,實際上都是正行。所以,願意解脫的話,一定要在前行上多下功夫,不願意解脫,那又另當別論了。
  很多人都有這類問題,加行是用功修了,但只是為了完成一個數量。所以,修密法也好、修五加行也好,做普通的工作也好,我們都必須仔細觀察自己的發心是怎樣的。
  現在到漢地來的活佛也多,今天這裡有灌頂就跑到這個地方去,明天那裡有灌頂,又跑到那個地方去。很多人都有這樣的想法,認為灌了頂以後,馬上就成佛了;還有的認為灌了頂以後肯定就很了不起,從而飄飄然起來。一方面灌頂是很了不起,但是當灌頂流入我們心田的時候,它又變成什麼了呢?大多數都變成世間法了。在藏地有,但在漢地情形就更為嚴重,很多出世間的法,本來是非常好的法,都當做世間法來修,十分令人痛惜!我們每天修法的時間就不多,各方面又不那麼圓滿,修了一點法也都變成世間法的話,豈不讓人哀歎?!
  以上所講的,不能把它僅僅當做知識來對待。我不是在給你們介紹佛教裡面的文化,而是講修行的要點——什麼是修行,修行的時候怎麼做。不是介紹出離心是什麼、菩提心是什麼,這個你們已經聽了很多了,但是在這些細節上的問題做到了沒有?做到的恐怕還是很少。如果對世間的貪著和自私之心放不下,即使穿著出家人的衣服、有活佛的名號也好、堪布的名號也好、或者自稱是居士也好,僅僅是一個名字而已。如果沒有正確的發心,脖子上掛一串念珠是沒有用的;如果具有這些正知、正見,那不管你的外表是在家人或出家人都無所謂。
  因為你有了非常好的發心,那就是如同剛才我們所講的,連吃飯都可以成為大乘的修法,其它的更不用說了。所以一定要觀察,現在我們是修世間法的人,還是修出世間法的人?現在我們是修大乘法的人還是修小乘法的人?如果時刻提起正念、關照內心,才談得上是居士、出家人、修行人,如果沒有這樣做的話,修行是沒有什麼意義的。
  假如讓我們按照佛經的要求全部都做到,那包括我在內都做不到。但是我們還是要各盡所能去做,只要去做還是有很大利益。
  我們也許常有這樣的念頭:我要發菩提心,雖然實際上不太願意發心,只想利益自己。但是還是要發心,因為不發菩提心,就不能成為大乘法,這就是造作的菩提心。
  如果這一世沒有真實的菩提心,只有造作的菩提心,那就如阿底峽尊者所說,這一世發造作菩提心的人,下一世他就可以度化南贍部洲那麼大世界的眾生,他就可以變成這樣一個大菩薩。這是為什麼呢?因為菩提心本來是一個非常殊勝的修法,因果從來都是不錯亂的,所以在他的下一世也會有這樣的果報。
  怎樣區分造作與不造作呢?比如說你非常渴的時候想喝水,這是不造作的。在你不想喝水的時候,其他人卻勉強你去喝,你雖然喝了,但不是出於發自內心的願望而喝的,這就叫做造作。
  如果現在不開始做,今生就這樣荒廢,等到下一世,我們都沒有把握再能得到人身,沒有把握再能聽大乘的佛法,沒有把握再遇到大乘的善知識。現在已經有了這千載難逢的機會,我們一定要抓住這個機會,一定要去做。不能僅僅去做一些形式上的事,更要強調實際的、內心的修法,這不論對出家人或在家人都很重要。如果這樣,即使我們沒有修大圓滿、大手印等甚深密法,但修的至少應該是出世間的法、是大乘的法,這已經很不錯了。
  你們當中很多人都已經修了五加行,那剛才講的必須放棄的兩點,放下了沒有?放下也有很多層次,但能多多少少放下一些還是不錯的。以前沒有修五加行的時候,總是以自利為主,自從修了五加行,利他之心開始增上,就可以說有了收獲。但是,如果修了五加行以後,內心還跟以前一模一樣,那修五加行的利益又體現在哪裡了呢?
  西藏的一些高僧大德有一種說法,如果認真修習,上等的修行者,每天有收獲,一天比一天進步;中等的修行者,每個月有收獲;下等的修行者,每年有收獲。對照自己仔細地觀察,在家人沒有大的收獲還能夠理解,因為他們還要處理很多世間瑣事,但我們是出家人,沒有大的收獲就應當自慚形穢了。
  如果好好修的話,經過長期的串習,就會自然而然地產生利益眾生的念頭。所以我們必須要有正知、正見,剛才講的要放棄的兩點要逐漸地放棄,然後好好地去發菩提心。這是對一個真正的大乘佛教徒的基本要求。  

上一篇:竺摩長老:愛語是人生和睦的要素
下一篇:菩提心的功德利益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