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法師開示
照祥法師:佛教與生態和諧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
|
|
|
|
|
|
佛教,自東漢時期從印度傳入中國後,伴隨著中華文明的傳承與進步,熔鑄於中華民族的歷史與文化,成為中華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其中和諧的思想,是佛教的核心價值和精神之一,是傳統文化中最璀璨的精華。“和諧”一詞,意為“和睦協調”。“和”是一種彼此之間的相互承認與尊重,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特征,具有深刻的哲理內含,“五聲和,則可聽;五色和,則可文;五味和,則可食。”
“諧”是事物之間關系的諧調。佛教倡導的和諧觀,就是眾緣和合的世界同體共生,和諧圓融。其中人與自然的和諧是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
佛教“和”的思想,著重體現在對生命、和自然的尊重之上。作為一種博大精深的生命教育,佛教深刻地揭示了人及萬物與宇宙的真理實相,主張“緣起論”,就是說明一切諸法,都是由於因緣而生起的,因緣也就是關系的條件。世界上的所有事物都相互結成一種密切的關系,即“此有則彼有,此生則彼生”,“此無則彼無,此滅則彼滅”。也就是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因緣和合而成,都是相互對立、相互依存的關系和一定條件所構成。一切現象都必須依賴一定的條件產生、存在、發展和消亡,因,就是關系的根本條件,而緣,則是關系形成的輔助條件。一切事物都由因緣的聚散而生滅,由因緣生滅而產生現象界萬法,沒有任何事物可以離開因緣關系而獨立存在。正如《雜阿含經》裡所說:“有因有緣集世間,有因有緣世間集;有因有緣滅世間,有因有緣世間滅。”
依據“緣起說”,整個世界處於重重關系網絡當中,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而整體論則是佛教生態觀的首要特征,它認為整個自然世界是相互聯系的,不能分割。每一個單位都是相互依賴的因子,是關系而非獨立存在的個體。人與自然,如同一束蘆葦,相互依持,方可聳立。而每個人與其他眾生都是相互依存、息息相關的。因此,佛教把平等和諧作為處理人與人、人與其他生物關系的基本原則,提倡“一切眾生悉皆平等”的倫理。
所謂眾生,分為無情眾生及有情眾生,無情眾生即“器世界”,是有生理現象、沒有精神活動,也沒有我執,稱為無情生命,如植物、礦物或山河大地等,都是無情生命;有情生命指有生理活動、也有精神活動,並且有我、愛我、愛他所執著的我,這樣的有情生命稱為有情眾生。在《大般若經》裡曾說:“上至諸佛,下至旁生,平等平等,無所分別。”《金剛經》也說,“是法平等,無有高下”。一切眾生都是人類賴以生存的朋友,包括動物、植物、礦物、山河大地。就是說,一切眾生無論生命形態不同,生存狀態不同,都是互相聯系、互為依存的共同體。
同時,佛教把我們由於業因而感得的有情之身心生命稱為“正報”,把山河大地、國土世間等無情眾生,稱為“依報”。佛教認為,外在的環境乃是有情眾生“共業”所感之果,也就是說,“依報”的好壞,是由有情眾生來決定的。所以,提倡“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理念,弘揚眾生平等、和諧共生的倫理主張,彰顯和合精神與慈悲情懷,“眾聚和快,和則常安。”眾生平等,意味著強弱、貧富、大小、上下彼此之間的互相尊重,平等相處。
地球是人類生存的“依報”,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家園,按著佛教的和諧觀,眾緣和合,眾生平等,“青青翠竹,盡是法身;郁郁黃花,無非般若。”人類作為地球生命系統的一部分,人的生命只是地球生物圈自然秩序中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任何生物都起源於一個共同的進化過程,人作為地球生物共同體的成員,面對共同的自然環境,則喚起了人類對自然界的整體意識與終極關懷,佛教所建立的不殺生、非暴力的原則,就是告誡人們以眾生平等的思想對待一切生命,“莊嚴國土,利樂有情。”愛國家,愛自然,愛家園,愛一切有情生命,也愛一切無情生命,利己利他,和諧共生。
然而,長期以來,人類在追求自身生態系統長期生存和發展的同時,由於不斷地從生態環境中獲取能量和養分,以換取保證自身在生物意義上的活動,也對自然生態系統造成了有意或無意的破壞及傷害。隨著社會化大生產及科技發展,不斷刺激著人類的征服欲,無節制地控制和改造自然,致使自然界淪為人類利用、開發、改造、掠奪的對象,以至於自然界以一種獨特的方式向人們示警或報復,致使全球性的環境污染、全球變暖、臭氧層破壞、生物多樣性不斷減少、酸雨現象、海洋污染以及人口、資源、能源、糧食及環境的不協調等。長此下去,只能造成生態上的不和諧,導致人類生存的潛在危機。因此,依照佛教和諧的思想,佛教對待無情眾生最根本的兩點,即“自律”和“珍惜”。也就是教育人們“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以平等求和諧,以和諧促文明,使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做到“不同而和”,求同存異,平等相處,互相包容,生態平衡,“自他兼利,同體共生”,達到和諧共生的生態文明。
佛教文化是人類創造的精神瑰寶,是推動人類社會發展和歷史進步的強大動力。和諧思想,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力量源泉。因此和諧文化建設必須依靠全民參與和主動創造,發掘佛教文化的豐富內涵,弘揚佛教文化的精華,把佛教的和諧觀,運用到和諧社會建設的方方面面,為全面構建和諧社會而發揮作用。
|
|
|
|
|
|
上一篇:冤親債主的形成,討債的征兆及化解之道
下一篇:照祥法師:什麼是佛教法?
|
|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