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文學創作

 

人們的欲望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世界日報》報導:據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研究,人類所有行為是受十五種基本欲望和價值觀驅使——
  好奇心:學習的欲望;
  食物:吃的欲望;
  榮譽感:表現符合模范行為的欲望;
  拒絕:恐懼社會排斥;
  性:性行為和绮想的欲望;
  運動:體能活動的欲望;
  秩序:日常生活的組織規律;
  獨立:自行作主的欲望;
  報復心:被侵犯時反擊的欲望;
  社交:合群的欲望;
  家庭:與家人共處的欲望;
  社會名聲:得到聲譽和肯定的欲望;
  嫌惡之情感:逃避痛苦和焦慮;
  公民意識:希望服務公職,追求社會主義;
  權力:影響他人的欲望。
  該文認為人們日常生活中的一切行為,皆不超出對於這十五種“欲望”的追求。該文又把十五種欲望分為性、榮譽感、報復心和食物四大類。
  對於人們的“欲望”,佛經中的分類更為詳盡。《大智度論》二十一卷中列出六類:一、色欲,二、形貌欲,三、威儀姿態欲,四、言語音聲欲,五、細滑欲,六、人想欲。而且,佛陀於兩千五百多年以前就已經指出了人們的一些微細的心理現象;世親菩薩在《百法明門論》中,對此有很詳細的解釋。他把世出世間的心理現象,歸納為五大類一百種,計有:一、心法八種,二、心所有法五十一種,三、色法十一種,四、心不相應行法二十四種,五、無為法六種,總共是一百種,所以稱為“百法”。其中前四類屬於有為法,因為一切有為法從因緣而生,從因緣而滅,以此解釋心有生、住、異、滅,身有生、老、病、死,物有成、住、壞、空的現象。第五類是無為法,解釋人的意識之實相,亦即真如,是離四相、絕百非、非因緣生、常住不變的真如實性。百法之中包括了眾生的神經、精神、心理活動及其與物質環境之間的種種關系。
  世親菩薩進一步解釋因八種心王(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末那識、阿賴耶識)的生起,伴隨產生了五十一種心所,與心王同依、同緣、同時、同事。其中遍行五(觸、作意、受、想、思)更是遍一切心王而生起的心所,心王不起則已,一起必定有此五種相應而起之遍行。眾生以前六識依內六根緣外六境,經由第六意識的分別,第七末那識的恆審思量,而存入第八意識的阿賴耶識內,成為永恆的種子。
  對於“欲望”,佛法有更深刻的分析。《唯識論》卷五中說:“雲何為欲?於所樂境,希望為性,勤依為業。”欲界的眾生就是因為有YIN欲、食欲、睡眠欲三欲,所以稱為“欲界”。眾生因貪求(欲)而就產生希望(望),這正是流轉三界,輪回六趣的根本。《雜阿含經》中說:“‘欲’生諸煩惱,‘欲’為生苦本。”“欲”就是貪欲,是我們尋求解脫的最大障礙。《法華經》中說:“諸苦所因,貪欲為本。”我們為什麼會感應到輪回六道的苦果,也是因為貪欲。由於貪欲之心太重,所以產生種種的痛苦。《佛遺教經》中說:“多欲之人,多求利故,苦惱亦多。”就是說明我們囿於種種的貪欲,追求自身的利益,而多方面的造作惡業,所以產生了種種的苦惱。
  眾生之所以不能悟道,就是因為欲望太多,眾生以六根執著外面的六塵,從而迷惑於如幻如化的不真實境界,使本性不清淨,而產生種種的苦難。其實我們的六根都是不離於心的。
  佛法說:“心生種種法生,心滅種種法滅。”我們眾生的心念一起,則種種的色法(境界)同時生起,隨著境界的牽引而不能自主,順境來時心生歡喜,逆境來時心生怨恨,隨此順、逆境界的牽引,污染心地,造作惡業,流轉六道。
  以上種種說明,宇宙一切萬物皆由我們的“心”所作,“心”在修行過程中極為重要,佛陀經常告訴我們修行是要由修“心”下手,當境界來時,不被它所轉,了解一切現象因緣生,這樣,不管順境、逆境來去時,你都不會被它迷惑,不被它牽引,使心得自在、解脫。《大智度論》中說:“若法因緣生,是法性實空,若此法不空,不從因緣有。”眾生因為不了解這宇宙間所有的一切都是因緣所生法,而留戀於世間所有的一切事相,殊不知這世間上一切都是虛幻的、無常的,總有一天因緣不具足時就會消失。
  如何由“心”下手去修行呢?《楞伽經》中說:“一念心不生,即如如佛”。我們眾生的心每一動念之下,即是流轉生死的根源。《地藏經》中說:“南閻浮提眾生,起心動念,無非是業,無非是罪”。說明人們每動一個念頭,都是罪,都是業。各位可以想想我們在一天中動了多少念頭,在一生之中又動了多少的念頭,其中清淨無染的究竟占多少比例?更何況無始以來生生世世所動的念頭真是千萬億倍於恆河沙數,惡業無量無邊。
  眾生業深障重,但是也不必憂慮,佛陀告訴我們一念心不生則可悟入佛的真如法界。雖然我們一時無法達到“無心”的境界,但是可以借由勤修“戒、定、慧”來止住我們的妄念,待因緣成熟時同樣可以證入佛的知見。
  綜觀以上,可以知道俄亥俄州立大學研究報告所稱的十五種影響人類行為的欲望,只是在我們人生欲流中的十五個小水滴罷了,眾生從無始以來有無量無數的欲望,我們的心就如乘坐一條船在欲望的漩渦裡打轉,總有一天會沉沒(墮入三惡道)的。惟有佛法才能把我們從這漩渦中救出,脫離人生的苦海。

 

上一篇:論奢華
下一篇:一代禅門尊宿佛源長老23日示寂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