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佛教知識

 

煩惱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無常迅速,生死事大’,生死是人生的大患,生死流轉的根源,就是‘煩惱’。
  煩惱,是指一切能污染、易擾亂有情身心的精神作用。煩惱之所以會造成生死過患,根據《成唯識論》卷八說:‘生死相續,由惑業苦。發業潤生,煩惱名惑,能感後有諸業名業,業所引生眾苦名苦。’眾生因為迷惑事理而造作惡因,所種下的業因種子,再經過煩惱惡水的滋潤,就會產生負面的巨大力量,招感苦澀的惡果,逼惱眾生的身心。如此一來,惑(煩惱)、業(行為)、苦(苦果)輾轉相因,循環不息,就形成有情無量劫以來的生死輪回,也就是‘十二緣起’的環環相扣。因此,煩惱能招感業力,引發未來的生死果報,具有‘發業潤生’的功用。
  佛陀成道之初曾揭示:‘眾生皆有佛性。’眾生雖然佛性本具,卻為煩惱無明所覆蔽,因此不能開顯。由於煩惱能夠使眾生迷惑事理,妨害覺悟,所以又稱為‘惑’;俱捨宗與法相宗便將煩惱分為‘見惑’與‘思惑’兩種,天台宗則將‘見惑’與‘思惑’並稱為‘見思惑’,另立‘塵沙惑’與‘無明惑’,三者合稱三惑。
   ‘煩惱’是學佛最大的魔障之一,它能障蔽、遮蓋眾生的真如佛性,所以又稱‘障’、‘蓋’;它盤纏在眾生心中,像是重重絞繞的繩索,所以又稱‘結’、‘纏’;它系縛眾生的身心,令不得自在,所以又稱‘系’、‘縛’;它像污垢,因能污染眾生的心性,所以也叫做‘垢’;它如洪水,能使善品流失,所以又稱‘瀑流’;它驅使眾生流轉於生死之中,所以又稱‘使’;它能牽制眾生,令不得出離生死,故又稱‘轭’;眾生的煩惱交絡繁茂,有如茂密的森林,所以又稱‘稠林’;眾生因為煩惱,常由眼等六根門頭漏洩過患,所以又稱‘漏’;潛在的煩惱隨逐眾生,眠伏在深層的意識裡,以極微細的活動狀態,在不知不覺中擾亂眾生身心,所以又稱‘隨眠’;煩惱又如塵埃,能染污吾人之心性,所以又稱‘塵勞’;煩惱本非心性固有之物,乃因迷理而起,所以又稱‘客塵’;此外,又有火焰、毒箭、虎狼、險坑等譬喻。
  煩惱是迷惑自性的魔障,佛法以‘八萬四千’法數形容煩惱之多,但是若論煩惱的根本,則不出貪、嗔、癡、慢、疑、惡見等六種根本煩惱。其中的‘惡見’即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等五種錯誤的見解。此五見具有推崇探求的特性,作用猛烈,所以又稱為‘五利使’。相對於五利使而言,貪、嗔、癡、慢、疑的推求則較為鈍拙,所以又稱為‘五鈍使’,兩者合稱‘十使’,又稱‘十根本煩惱’。隨著根本煩惱而起的從屬煩惱,則稱為‘枝末煩惱’。
  依凡夫的習性,對於自己所喜愛的人、事、物,自然想要執為己有,這就是‘貪心’;相反的,對於不順己意的人、事、物,產生排斥,甚至厭惡,這就是‘嗔恚’;由於凡事全憑自己的好惡,順己則喜,違逆則怒,完全不明事理,這就是‘愚癡’。因為貪、嗔、癡作祟,於是產生悭貪、吝啬、嫉妒、自私、怨恨、執著、惱怒、散亂、煩悶等情緒,這就是煩惱。因此,產生煩惱的根本原因起於貪欲、嗔恚、愚癡,三者又稱‘三毒’,系毒害眾生出世善心中之最甚者,能令有情長劫受苦而不得出離。此三毒又為身、口、意等惡行之根源,故亦稱‘三不善根’,為‘根本煩惱’之首。
  此外,人之所以產生煩惱,究其原因,其實是心王、心所向外追求,迷惑於物境;亦即透過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對外攀取色、聲、香、味、觸、法等六塵,於是五欲、六塵便像塵埃一樣覆蓋真心,產生無明,進而起惑造業。因此,學佛修行不但要‘勤修戒定慧’,以期‘息滅貪嗔癡’,尤其要‘轉識成智’。《六祖壇經》說:‘世人生死事大,汝等終日只求福田,不求出離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攝大乘論講記》說:‘佛法不外乎轉迷啟悟、轉染成淨的行踐。轉迷啟悟與轉染成淨的關鍵,即是知。’‘知’就是明理,就是智慧,就是‘轉識成智’,若能轉前五識為‘成所作智’,轉第六意識為‘妙觀察智’,轉第七末那識為‘平等性智’,轉第八阿賴耶識為‘大圓鏡智’,則無明煩惱滅盡,自能開顯佛性,找回自我。因此,佛法說‘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此乃大乘佛教之究極。

 

上一篇:涅槃
下一篇:菩薩道的起點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