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法師開示
淨空法師講地藏經第三卷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
|
|
|
|
|
|
地藏菩薩本願經 (第三卷)
請掀開經本第一面: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忉利天,為母說法。】
在這段裡面我們講到“一時”,一時的意思還必須加以一點補充。佛法裡面講時間有兩個說法:一個是講剎那際,剎那際佛說這是實時,就是真實,也就是說時間的真相。另外一個名詞叫三摩耶,三摩耶的意思是長時,就是我們現在所講的相續相。《金剛經》上所謂“如露亦如電”,如露,露是露水,露水我們曉得它的時間也很短,早晨落下露水,太陽出來之後就蒸發掉。拿這個來比喻長時,比喻相續相;用閃電來比喻真實的時間。真實時間《華嚴經十定品》講剎那際,這才是真的。
而剎那際的觀念,我們很難體會。現代科學昌明,利用科學儀器的觀察,我們能稍稍多體會一些。而實在說剎那際就是一般經上常講生滅同時,因為它生滅的時間太短了,決定不是我們六根能夠感觸得到的。我們六根能夠有感觸,換句話說,要相當長的時間。一刺激立刻就反應,雖然說立刻還是很長的時間。如果說是剎那際的生滅,我們可以說是完全感觸不到。不但我們六道凡夫,天比人聰明多了,感應靈敏多了,他也感觸不到,乃至於聲聞、緣覺、權教菩薩。佛在經上告訴我們,八地菩薩才能夠見到阿賴耶,阿賴耶就是剎那際;要八地那樣深的定功,才能夠感應到剎那生滅。剎那生滅,佛常常在經上用不生不滅來形容。如果沒有生滅,說不生不滅那是廢話,那有什麼意思;說不生不滅,實在講它確實是有生有滅。可是它生就滅了,幾乎生滅同時,所以稱為不生不滅;這個話講得那就有意義,生滅同時,時間極其短暫。這種短暫,說實在話絕對不是現在科技能夠偵測出來的,科技能夠偵測出來的這個時間已經是很長了。
這是佛在經典裡面講的“一時”,這一句完全是講真話,我們要能夠細心去領會。你懂得一時,你就懂得一切法不生不滅,對於生死的恐怖你就離開了,你曉得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虛妄的相是不生不滅,這才是真相,我們見不到,八地以上的菩薩見到了。“一時”在此地,要是把它落實在事相上來說,就是釋迦牟尼佛講經機緣成熟的這個時候,這叫一時。這種說法也非常圓滿,一切經都用這個字樣,佛說這部經的因緣成熟了。
這一次因緣非常特殊,講經處所也很希有,佛在忉利天,不是在其他地方,佛在忉利天。‘佛’是主成就,這個法會裡面主講的人,本師釋迦牟尼佛。‘在’這個字非常之好,特別是從事相上說的。說“在”這也都是說真話!我們世間人許許多多的錯覺,一個錯誤的觀念,錯了一輩子自己都不能夠覺察。我們舉幾個很簡單的例子來說,早晨起來洗臉,臉要洗嗎?你們說臉要不要洗?洗臉,錯了,洗去臉上的骯髒,不是洗臉。洗衣服,衣服要洗嗎?也是洗衣服上的那些灰塵。你們仔細想想看我們多少錯誤觀念,在教室上課擦黑板,黑板要擦嗎?把黑板上粉筆灰擦掉,那裡是擦黑板,黑板應該一擦,那個黑就把它擦掉,那叫擦黑板。你就曉得日常生活當中,諸位細細想想多少錯誤的觀念,錯得太離譜了,大家都錯了,就以為是對的。佛有的時候給我們說真的,我們都覺得怪怪的。
“在”這個話是說真的,說你住是假的,你怎麼住?今天搬這裡,明天搬那裡,那裡在住,只說這個身體現在“在”那裡,這個意思就對了。所以“佛在”。我們實在講也是在,今天在新加坡,現在在淨宗學會,晚上在居士林,在。住是在那裡不動,叫住;常常移動,這是在。佛法裡面講住,住是什麼?心安住。你住的宮殿樓閣,佛在此地說宮殿樓閣是慈悲,心安住在慈悲,心安住在正覺,這個叫住,永遠不離開是叫住。身是常常在動,叫在,所以從事相上講“在”。
佛這一次在那裡?在‘忉利天’,欲界第二層天。世間人知道有天,知道有天神,對於天神也很恭敬,稱他們為上帝,中國人稱他叫玉皇大帝,大概都是忉利天主。不知道天外還有天,他就不曉得。佛告訴我們娑婆世界有二十八層天,每一層裡面數量也是無量無邊,由下到上二十八層。二十八層分為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所謂欲界就是還有飲食男女之欲,這個沒有斷,但是愈往上面去它愈淡薄。到色界,這個欲沒有了,我們常講財色名食睡,色界天人統統沒有。色界天人不需要飲食、也不需要睡眠,永遠是清醒的;不需要飲食,禅悅為食,他不要飲食,但是他還有色身,有色相。到無色界這是六道裡面最高級的凡夫,他連這個身體都不要了。佛法沒到中國來之前,中國古代出現在了一位大智慧的人│老子。老子告訴人:“吾有大患,為吾有身。”我有最大的憂患是什麼?有這個身體,身體是個累贅、是個麻煩。他有這個覺悟,老子可能生到無色界天,因為他討厭這個身體,討厭這些色相。無色界天,色相沒有了。我們一般人常講靈界,大概就是稱無色界天,這個裡面是最自在,連色相都沒有。這是大分分作三界,三界二十八層天,這是釋迦牟尼佛教化的一個范圍,有這麼大。
釋迦牟尼佛有沒有生死?給諸位說,沒有。應化的,他在我們這個世間出現,以應身出現。我們看到他有生、有滅,其實他滅了,到其他的星球,到其他的地方又出現去教化眾生,這個是大自在,顯示這大自在。佛告訴我們“身”說法很多,《華嚴經》上說有十種身,通常我們講三種身;三種,詳細說說十種,十種歸納起來三種。“法身”,法身是真身,所有一切身都是從它生起。所以它是最基本的一個身,能生一切萬法,能現我們的身相,能現國土之相,山河大地,一切身相都是法身變現出來的。第二種是“智身”,我們也叫做報身,報身是智慧之身,也就是說他智慧開了、智慧現前了,對於宇宙人生一切萬事萬法無所不知、無所不能。第三種叫“應化身”,實在講應化身兩個意思。應身是隨類現身,應以什麼身得度,他就現什麼身。所以佛到人間來,到任何一道來,他是沒有障礙,自由自在,想來就來,想去就去,來去自由。
不像我們凡夫,我們凡夫是業報身,一點都不自由,完全受業力的控制。說受業力的控制,大家不太好懂,我們換句話說,受命運的控制、受命運的支配,大家就好懂,所以說是“萬般皆是命,半點不由人”,你說這個多苦。命是什麼?命就是業,業報。過去造善業,我們這一生得的善報,過去造作惡業,我們這一生得的就是不善報,所以一生一切的受用,諺語裡頭所謂“一飲一啄,莫非前定”,就是這個道理,真的是半點不由人。
可是佛菩薩到這世間來,他也來投胎,他也示現死亡,他的生死自在,他不是業力,是願力。在這個世間想過什麼樣的生活,就過什麼樣的生活,想住多少年,他就住多少年,他生死自在。什麼時候想走,想到那裡去,他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來去自由,這個叫願力受身;他是願力,不是業力。我們要明白這些道理,然後才曉得我們應該怎樣學佛?如何把我們的業力轉變成願力,諸佛菩薩的本事就在這此地。他能轉我們也能轉,轉從那裡轉起?要從心轉起,心轉了之後身就轉;如果說從身轉,心不轉,沒用處,怎麼轉也轉不像,一定要從心轉。
心就講“住”,那就不是“在”。《華嚴經》上菩薩有十住,那講住了,那是心住不是身住。菩薩住佛之住,這就對了。佛在經上告我們住處有四種,這四種都是正確的。前面兩種還是六道裡頭,沒出六道。所謂是“天住”,天住就是你來生一定能夠生欲界天。欲界天有六層天,往後我們會簡單給諸位做個介紹。天住就是心安住在十善業道,布施、持戒,修十善業道,你來生決定生到天界,福報比我們人間大多了,享天福。第二種叫“梵住”,梵住是修禅定、修清淨心,一切的欲念淡薄,對於五欲六塵看得很淡,心裡面充滿了慈悲喜捨。慈是與人之樂,給人快樂,幫助人快樂;悲是拔人之苦,眾生有苦,幫助他解決苦難;喜是看到別人得福,得到好處,決定沒有嫉妒心,生歡喜心;捨是萬緣能夠放得下。心常安住在慈悲喜捨,生色界天,這個住在三界裡面算是正當的。可是我們現在的人不一樣,現在的人心安住在那裡?安住在貪瞋癡慢,這個不得了。安住在貪瞋癡慢,安住在殺盜YIN妄,果報在三途。所以他不是天住、不是梵住,是鬼住、地獄住、畜生住,他搞這個東西去了。我們對這些理跟事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要曉得心安在那裡,將來會產生什麼樣的後果,非常可怕。
第三種叫“聖住”,聖住就是住在菩提心。聖者有小乘:聲聞、緣覺,菩薩。聲聞、緣覺、菩薩雖然不同,他有個共同點,就是心一定是住在三昧,這是個共同點。第四“佛住”,住佛之所住,果然入這個境界,你就是十住菩薩位。真正學佛一定要安於佛住,佛住在那裡?大三空三昧:空、無相、無願;無願也叫無作。如果落實在淨宗裡面,安住在念佛三昧,我們對於其他的境界深廣無際,我們很難體會,不如依照佛的教誨,我們把心安住在念佛三昧,這個比較容易學習。念佛是因,成佛是果,這實在是無比希有殊勝。這是講在跟住這兩個字的意思。
今天佛在忉利天,在忉利天干什麼?‘為母說法’。要依照《增一阿含》裡面所說,這一次法會是帝釋天王,就是忉利天主他啟請的。忉利天主很聰明、很有智慧,他說過去一切諸佛都曾經到忉利天為母親說法,報母親生育之恩,世尊成佛了,當然也不能例外。世尊受了忉利天主的啟請,到忉利天開這次法會。這個因緣很深,故事也很長,講故事就耽誤講經,所以把我們這個故事就省略掉,可是也不能不曉得。
佛的母親摩耶夫人,實在說也是大權示現,都是佛菩薩再來的。每個人在因地上發願不一樣,她發願,願意生生世世做個女子的身分,要作佛的母親,她發這個願。所以他的兒子是佛,母親福報就大,這個都是表演一個樣子來給我們看。最大的福報,完全是依福能夠生到忉利天,夜摩天以上就不行。諸位你們看看佛門裡面講超度的佛事,梁皇忏非常殊勝。梁皇是梁武帝,梁武帝啟請寶志公為他的夫人做超度的佛事,所以叫梁皇忏。梁皇是梁武帝,他的妃子在世的時候,造作惡業墮在惡道。寶志公是一個得道的高僧,寶志公是誰?觀世音菩薩化身來的,你看這還得了嗎?觀世音菩薩親自主持這個法會,主持這個超度佛事,也只能把他的妃子超度到忉利天。諸位要曉得,諸佛如來超度也只能超度到忉利天,再往上去自己要有修行的功夫,沒有修行的功夫,不行。明白這個事實真相,我們在有生之年要認真修行,你不修行靠別人超度,再大本事的人也不過是到忉利天而已。如果超度佛事是個凡夫來主持,效果就很微弱,只能說做比不做好。有什麼效果?很難講。你在今天那裡去找真正得道高僧、佛菩薩再來人。所以要懂得這個道理,然後我們自己才真正把時光掌握住,一寸光陰,一寸命光,要認真努力。
作佛的母親這麼大的福報,也只是生到忉利天。忉利天以上需要定功、需要清淨心,清淨心成就真實功德。那個功德少、微薄,欲沒有斷,欲的念頭沒有斷,生欲界上面四層天,佛家講未到定,你修定不及格,但是有修。譬如四禅,第四禅禅定的功夫要一百分,才能到第四禅;第三禅要九十分,二禅要八十分,初禅要七十分。你的功夫是六十分以下,所以色界沒分。可是你有,你禅定功夫可以有個六十分、五十分、四十分,你有這個功夫,不是零分。你完全沒有修,你專修福,修布施、持戒,修十善業道,沒有定功,沒有捨棄情欲念頭,你所生的是四王天跟忉利天。有一點定功,心地有一點清淨,才能生到夜摩、兜率、化樂天、他化自在天。天上一層比一層的福報大,一層比一層壽命長,真正是享福無盡。可是壽命再長,也有報盡的時候,也就是有享盡的時候;享盡之後,又要隨業流轉。因此生天不是究竟法,總不如念佛往生極樂世界,生到極樂世界是無量壽,換句話說,永遠不生不死。不但欲界天不能比,色界天、無色界天都不能為比。所以一切諸佛贊歎阿隬陀佛、贊歎極樂世界,道理就在此地。
這一句經文“為母說法”,雖然法會是帝釋天主他來啟請,但是意思很深。第一個是為了避免世間有一些人,對佛法產生一些誤會。學佛,尤其是發心出家,剃發出家,好像從此以後也不再顧父母,世間人以為是不孝。尤其是中國人有所謂:“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父母靠你傳宗接代,你一出家傳宗接代就斷掉了,怎麼能對得起父母祖先?世人不知道出家是大孝,這是第一個意思。第二個意思也是作一個榜樣,給學佛的四眾弟子:出家、在家,男眾、女眾四眾弟子,啟發他們的孝思,讓他真正去體會“三福”裡面第一句“孝養父母”。佛門即使出家也不能置父母於不顧,沒這個道理。可是孝養的形式不一樣,認真修持,依照佛的教誨去奉行,以此功德回向父母;父母能得諸佛護念,善神保佑,這才是真孝。世間人孝順父母,請幾個傭人照顧他生活,佛弟子是讓天龍善神去照顧父母,比你請的那個人照顧周到多了。可是如果你自己沒有修持,天龍善神不保佑你,瞧不起你。你真正修行,有道有德,感動天神自然去照顧;你不必去求他,也不必去通知他,自然照顧。為什麼?尊敬你,尊敬你的父母,所以有這個意思在。
再看底下這一段經文:
【爾時十方無量世界,不可說不可說一切諸佛,及大菩薩摩诃薩,皆來集會。】
這一段經文是本經的發起序。本經一共十三品,第一品就是序品,但是它沒有說序品,它這個題是《忉利天宮品》,實際上這一品是本經的序分。序分裡面意思非常的周圓,前面六種成就,這是證信序;從這段經文以下,是本經的發起序。發起序裡面非常明顯的告訴我們,含攝著有教、理、行、果,科注裡頭這一段是“果因集贊”。像這些地方我們要特別注意,要知道怎樣去學習,佛說法先把果報展示出來給大家看,依著這個果報生起信心。然後再給你解釋果報怎麼形成,再給你說因,你就很認真去聽,你很想知道它。這個是說法的善巧方便,我們要懂得。所以說果因,他不說因果。
一開頭展示什麼?叫你看看參加大會這些人物,這是“果”。這是人,人是果人,是他的果德感動這麼多人,來參加集會。佛在講經之前現瑞,現種種光明,這個瑞相是“理”。文殊菩薩見到這個現象生起疑惑,這是表“行”。世尊跟菩薩這一問一答,文殊問,世尊給他解答,這是“教”。所以在序文裡面我們看到是教、理、行、果,這個集會是果報。就像《華嚴經》一開端沒講經之前,先說毗盧遮那佛的依正莊嚴,果報擺出來讓你看。
這個地方呈現不可思議,你們在那一部經裡面看到過這樣的經文。‘爾時’,佛生忉利天宮為母親說法的時候。‘十方無量世界,不可說不可說一切諸佛’,你們在什麼經上看到佛講經一切諸佛來聽經,沒見過。這個場面還得了,《華嚴經》也沒有這個場面,《無量壽經》也沒有這個場面,無比的希有,不能含糊籠統就這麼看過。通常我們講“一佛出世,千佛擁護”,那是諸佛化現為聲聞、緣覺、菩薩來幫助佛弘化;這個地方不是的,諸佛,佛身來的。釋迦牟尼佛今天講《地藏菩薩本願經》,一切諸佛都參加來聽講,人數是“無量世界,不可不可說一切諸佛,及大菩薩摩诃薩”;大菩薩摩诃薩諸佛帶來的,是跟著佛一起,隨從佛而來的。諸佛不可說不可說,菩薩數量更多了,‘皆來集會’。這段經文決定不能夠含糊籠統看過,你要仔細想想世尊一生四十九年,所謂講經三百余會,沒有一會有這麼殊勝。這是參加集會的人│果,這經的四分|教理行果。
他們為什麼來?沒有一尊佛不報母恩,今天釋迦牟佛不是講別的法,是講《地藏經》。說明一切諸法都依大地而生、依大地而起,這是根本。地藏表什麼?表孝親尊師。所以說孝親尊師之法,一切諸佛一定自己要來參加,諸佛來當影響眾。忉利天王在這一會當中作功德主,他福報可修大了;請佛到忉利天講《地藏經》,這個福修大了。所有一切諸佛如來都到齊,一尊不漏,無比的希有因緣。來干什麼?提倡孝道。跟佛一見面,就贊歎釋迦牟尼佛,贊歎此意也是圓滿到極處。
【贊歎釋迦牟尼佛,能於五濁惡世,現不可思議大智慧神通之力,調伏剛強眾生,知苦樂法。】
這個話不容易說出來,若不是諸佛如來親口說宣,給諸位說,菩薩都說不出來。為什麼?他不入這個境界,他怎麼說的出來?釋迦牟尼佛出現是什麼時代?‘五濁惡世’。到我們現前這個社會可以說“五濁惡”,幾乎是最愚昧無知的凡夫都已經能感觸得到。在從前五十年前、一百年前,五濁惡世這種現象是要有高度智慧的人他感覺得到,一般人感覺不到;世間不錯,很好!我生活得很快樂;他沒有感覺得濁惡,濁是污染。半個世紀以前,我們沒有聽說那裡有什麼環保,這個名詞沒聽說過。沒有聽說過這個名詞,換句話說,環境的污染還能忍受。等到提出環境保護,換句話說,環境污染已經令人感到難受,全世界每一個地方政府都在提倡。換句話說,這個濁惡到了相當嚴重的狀態,才會有這個名詞出現。
“五”是五大類,五大類的嚴重污染,佛經裡面稱之為“五濁惡世”。五濁,第一個是“劫濁”,劫是講時間,我們現在講年頭不對了,是從時節因緣上說的。實在講時間那有什麼染污?這是一個嚴重染污的時代,就是這個意思。而實在說染污的時代是後面四種污染。“見濁”,見是見解,思想、見解錯誤了,佛家講邪知邪見,對於宇宙人生真相看錯了,就是見解上的污染。其次講“煩惱濁”,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說,就是思想上的污染。這兩個合起來就是所謂心理的污染、精神的污染,這個東西嚴重。由於心理、精神上的污染,必然會連到生理跟我們生活環境的污染,那叫眾生濁。“眾生濁”,用現在的話來講,就是我們生活環境的污染。今天地球生態失去平衡,氣候反常,災難頻多,都是屬於眾生濁。“命濁”,用我們現代話來說,是生理的污染。五濁用現在的話大家好懂,前面兩種見解的污染、思想的污染,合起來就是心理的污染、精神的污染;眾生濁是生活環境的污染;命濁是生理的污染,這叫“濁”。
“惡”,惡是十惡,一切眾生不干好事。身造殺盜YIN;口造妄語、兩舌(兩舌叫挑撥是非;妄語就是不講實話,欺騙別人)、惡口(說話粗魯)、绮語(花言巧語、欺騙眾生),造這個口業;意業,心存著什麼?貪瞋癡慢,搞這個,這叫惡。濁惡,釋迦牟尼佛出現在這麼一個時代。
‘現’是示現,示現不可思議的大智慧。這一句就是佛出現在這個世間,作出一個樣子給眾生看,什麼樣子?大智慧的樣子。我們現在講作師作范,為社會大眾的表率、為社會大眾的模范、榜樣。在五濁惡世裡面他能夠這樣的示現,一切諸佛都贊歎,贊歎佛在惡世為這些苦難眾生作好榜樣、作個好樣子。
‘神通之力’這四個字是講他表現在外面,‘不可思議大智慧’這是裡面。表現在外面,就是幫助這個社會,幫助一切眾生,說出他的能力之強。“通”是通達,他沒有一樣不知道。世間一切事物道理、因果、現象、變化,無所不知、無所不能,這叫神通。神就是神奇莫測,超過我們凡人的知識。這個神通不是講孫悟空七十二變,不是這個意思,那你完全解錯了。佛樣樣都通達,換句話說,我們今天社會上種種疑難雜症,佛沒有一樣不曉得,他有能力幫助我們解決這些困難。
‘調伏剛強眾生’。維摩居士曾經說:“閻浮提眾生,剛強難化。”剛強,性格剛強,堅固的執著,對於佛所講的教誨很難接受。在我們現實社會裡面我們看到了,排斥佛法,障礙佛法的教學,顯示剛強。他自己不肯去研究竟佛法,佛法到底是什麼,他也不知道;扣上一個迷信、消極、落伍,就把它丟在一邊。不知道這個東西是寶,真正能夠解決五濁惡世的問題。
末後這四個字了不起,‘知苦樂法’,這四個字不容易說出來。眾生苦,為什麼苦?眾生希求樂,為什麼得不到樂?全世界的人,那一個人不在受苦?誰不希求快樂?苦從那裡來?樂從那裡來?沒人知道。怎樣我們才能夠離苦?怎樣才能夠得樂?這些理論與方法也沒有人知道。釋迦牟尼佛知道,釋迦牟尼佛在經教裡面講得很清楚、很明白,如果我們想離開苦得到樂,大乘經典那是最好的指引,指導我們、引導我們,佛法教學的目標就是教我們離苦得樂。諸佛對釋迦牟尼佛的贊歎,也是把果放在前面,引起人注意。這兩段經文,如果心地清淨、感觸靈敏,看到這兩段經文,沒有不寒毛直豎,無比的希有。什麼人開法會的時候能叫一切諸佛如來來聽,什麼人能夠見到諸佛如來得到如此不思議的贊歎。諸佛贊歎釋迦,實在就是諸佛互相贊歎,我們要懂這個道理,佛佛道同。換句話說,只有諸佛如來他才肯到五濁惡世去示現,這正是地藏菩薩的精神,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地獄是最苦。這些苦難眾生,我不去幫助他,誰去幫助他?愈是苦難的地方,佛菩薩的悲心偏重,愈要到這個地方去教導、去幫助大家。只要這些苦難眾生肯接受,佛菩薩就來了;不肯接受,佛菩薩想幫助也沒法子。能信、能解、能學,佛菩薩一定出現在這個世間。
今天我們這一會為什麼會跑到新加坡來?為什麼不在其他地方?我們沒有偏心、沒有私心,也不是貪愛這個地方。完全是這個地方的緣成熟了,什麼緣?這個地方的人,他能信、能解、能行;信、解、行、證這四個條件,這個地方有。這十幾年來我們在這個地方弘揚淨土,勸大家念佛求生西方世界,這麼多年當中,新加坡、馬來西亞這個地區,念佛往生的人時有所聞,常常聽到。李木源居士非常熱心,許多念佛的同修在臨命終時,多半是請李木源居士去助念,去幫助他料理後事,他見到的瑞相太多太多了。李居士今天這麼發心,他是親眼所見、親耳所聞,念佛往生不退成佛,是真的不是假的。他做得這麼認真、這麼熱心,他那個信願不是憑空發的,是見到事實才發起的。
六道三途的苦樂法唯有佛知道得透徹、知道得徹底、知道得究竟,所以佛有能力幫助我們解決問題,幫助我們離苦得樂。這兩段經文決定不能夠疏忽,這是諸佛如來異口同音所宣的妙法,無上的妙法。這段經文我們可以看作,釋迦牟尼佛示現在世間講經三百余會,說法四十九年的總綱領。佛出現在世間干什麼?就為這個。
贊歎之後,諸位再接著看經文:
【各遣侍者,問訊世尊。】
這是禮貌,佛派他的侍者向釋迦牟尼佛問候。禮節,這也是作一個榜樣給人看,禮不可廢。人而無禮,在這個世間就沒有立足之地,但是現在人把禮節都疏忽了。疏忽了,說實在話,佛法修學得再好,果報在那裡?果報不在人道,多半在鬼道。到後面講這些鬼王,把鬼王的因跟諸位說明,你就曉得了。佛法修行的非常好,貢高我慢,沒有禮節,感受的果報將來在鬼道裡頭作鬼王;作《華嚴經》裡面講,世主裡面器世間主,山神、樹神、花神、水神這一類的,就走向這些地方去。佛法建立在孝敬的基礎上,怎麼勸諸位同修要覺悟,孝親尊師我們才能走向佛道、走向極樂世界。如果這個意念沒有,修學佛法走向鬼道作鬼王。如果你更殊勝的,你能走向天道;天道是欲界天,色界天裡頭都沒分,必須要曉得。此地教敬,教禮、教敬。
【是時如來含笑,放百千萬億大光明雲。】
這個地方這是現瑞。‘光明雲’裡面顯理,放光。利根的眾生見到光明,佛所有一切教學他都明白,不必要言說,光明表智慧。‘百千萬億大光明雲’就是無量無邊的智慧,一剎那際全部都展現出來,不需要長時間,剎那之間就把無量無邊的智慧展現在一切大眾的面前。‘是時’就是諸佛如來贊歎,派他的侍者向釋迦牟尼佛問候的這個時候;世尊‘含笑’,放光表法。光從那裡出來?真如本性裡面本具的般若光明,佛為眾生說一切法以這個為根據。佛說一切法從那裡說起?從自性本具般若裡面流露出來,今天把說一切法的依據一下表現出來給大家看。
百千萬億說不盡,所以下面略舉幾條,細說說不盡,略舉十條。雖是略舉,諸位要曉得跟《華嚴經》一樣表法,任何一句都具足百千萬億光明雲,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我們聽經聞法,講的人如果是以真誠之心、恭敬之心,就與佛的光明起感應的作用,佛光注照這個道場,就是這個大光明雲照在這道場的上空。下面說者、聽者生無量的歡喜心,不是他說得好、說得妙,不是的,現在人講磁場不一樣,這是佛的加持、慈悲的加持,光明的攝受。
別說裡面第一句:
【大圓滿光明雲。】
‘大圓滿’別中之總。“圓滿”就是一絲毫的欠缺都沒有,就是性德的全體流露。這一切眾生為什麼會起感應道交?眾生心跟佛心無二無別,差別在那裡?眾生在迷,佛在覺。覺的是心性,迷的也是心性,心性沒有覺、迷。一切眾生裡面常說有有情眾生,我們今天講動物,九法界有情眾生;有情眾生之外,還有無情眾生,我們今天講植物、礦物,都是自性裡頭變現出來。《華嚴經》上說:“情與無情同圓種智。”圓是圓滿,同圓種智就是同時成佛,就這個意思。為什麼?同一個法身,同一個體性。覺悟的人,山河大地都是自身,跟自己是一體,所以是無條件的關懷、無條件的愛護,這就叫大慈大悲,所以第二句就是大慈悲光明雲。必須要曉得佛如是,我們自己也如是。佛今天顯現的是不可思議,無量無邊的自性光明;我們今天所顯露出來也是無量無邊的無明煩惱,我們搞的是這個樣子,與性德完全相違背,變成一個可憐憫的眾生。所以自己要覺悟,要真的覺悟,自己要回頭,要受持讀誦,依教奉行,這個人才真的回頭。這一回頭與佛的大光明雲就起感應道交的作用。
第二個是:
【大慈悲光明雲。】
‘慈悲’是我們發心所依靠的。四弘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依什麼發心?依慈悲。此地‘光明雲’三個字,就是表真心自性圓滿的德能,本具的般若智慧。諸佛菩薩,這個菩薩是指法身大士,沒有證得法身,這個性德沒有顯露,光明雲沒有;他有大慈悲,不能加光明雲。加光明雲至少是法身大士,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真正與佛同心同願、同德同行,就在這一段裡面顯露無遺,這是事相。四弘誓願是從這裡發的。地藏菩薩發的圓滿、發的究竟,“地獄不空,誓不成佛”,慈悲到了極處。地獄裡苦難眾生他都要去度,何況其他的,叫普度九界眾生。
釋迦牟尼佛滅度之後,彌勒菩薩沒有降生之前,這個當中的空檔中時間太長了。這麼長的時間裡面沒有佛出世,眾生之苦,我們無法想像。佛菩薩難道沒有慈悲心?有。怎麼辦?佛在這空檔裡面,把教化眾生的事業完全委托給地藏菩薩。佛不在世的時候,地藏菩薩是釋迦牟尼佛的代表人,世尊沒有委托給別的菩薩,把這個事情委托給地藏菩薩。由此可知,世尊滅度之後,彌勒未出世之前,對於一切眾生用什麼方法來教化?《地藏菩薩本願經》,這是世尊囑咐的。地藏菩薩受世尊的委托,不辜負釋迦牟尼佛,他確實把這個責任自己承當下來,慈悲到了極處。我們要以“大慈悲光明雲”發起上求下化,度自己、度眾生的菩提心。
第三句:
【大智慧光明雲。】
這是我們修行所依據的。無論修學那一個法門,沒有智慧就不能成就,一定要依智慧。智慧從那裡來?給諸位說,智慧決定不是記問之學。我聽得多、讀得多,我記得很多,那是世間的聰明,佛經裡面講世智辯聰。世智辯聰在佛道上八難之一,你糟了難,為什麼?落在所知障裡面,你那個所知成了障礙,障礙你明心見性,障礙你得定、障礙你開慧。智慧從那裡來?智慧一定從禅定裡面得來。禅定從那裡來?禅定一定從持戒裡面得來,這叫三無漏學。大乘法門雖然不重視形式上的戒律,大乘講是心地戒法,比形式還要殊勝,要真干!禅定是清淨心,六根面對外面六塵境界,“外不著相,內不動心”,這叫禅定,真正修禅定。我們六根接觸六塵境界,還會被外頭境界勾引、還會起心動念,完了。
真正的功夫、真正的修行在那裡做?就是六根接觸六塵境界裡面用功夫,我們用念佛的功夫,這個方法好。念頭才動,阿彌陀佛,轉了,轉成阿彌陀佛,這個裡面戒定慧三學同時具足。你能夠轉,你就守法,這是持戒。見到外面境界,順心的起了貪愛,貪心才動,阿彌陀佛,轉過來了,這就是持戒。見到不如意的環境,心裡不高興,阿彌陀佛,也轉過來。從你能轉得過來,接受佛的教誨,佛教我們這麼做,我們就這樣做,這是持戒。轉過來之後,對於一切境界不再理會,回過頭來念佛,這是修定。一心稱念阿彌陀佛,慧在其中。所以不曉得淨宗修學的殊勝,戒、定、慧三學一念完成,圓滿具足。然後處事待人接物善意自然就生出來,你修行功夫淺深沒有絲毫隱瞞,都流露在你的面孔、你的音聲、你的一舉一動當中,你修學的功力怎麼會隱藏?表裡一如。修飾、隱藏對世間愚人來說的,愚癡人看不出來會被你騙;真正有智慧的人瞞不過,一接觸就明瞭。所以“大智慧”是我們修行之所依靠。
第四句:
【大般若光明雲。】
般若跟智慧意思有時候是相同的,但是這兩個說在一起,意思當然有差別。‘般若’如《般若經》上所說,實相般若、觀照般若、文字般若。前面的大智慧,我們就給它解做戒、定、慧的慧,慧必定包括戒、定,戒不一有定、不一定有慧;但是定一定有戒,定共戒,有定的人不會犯過。有慧的人叫道共戒,那個持戒就更高明。所以慧裡像三層樓一樣,第三層一定包括下面二層,下面這一層不包括上面,戒不包括定,定不包括慧;定一定包括戒,慧一定包括戒、定。此地的般若,我們就依《般若經》的說法,實相般若是體。實相無相,也就是無分別智、實智,於一切法清楚、明白,但是裡面沒有分別。分別尚且沒有,那裡會有執著?所以稱為實相般若。實相就是真相,他明瞭真相,我們講徹底究竟明瞭宇宙人生真相,這種智慧叫實相般若。
它起作用的時候,這兩種作用:一個是自受用,一個是他受用。自受用是觀照般若,我們用現代的話說,觀照般若就是過高等智慧生活,或者是像果地上法身大士們,他們過圓滿智慧的生活,跟光明雲相應。我們凡夫能夠過一個高等智慧的生活,那就很難得,你才懂得觀照。觀照裡面總綱領,佛在《金剛經》上告訴我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所以對於一切法相,他能夠不分別、不執著,能夠隨緣而不攀緣,什麼都好、什麼都自在,每一天生活清淨、快樂無比!隨遇而安,富貴有富貴的快樂,貧賤有貧賤的快樂;富貴、貧賤是事相,快樂是相等的、平等的,都生活得圓滿、都生活得快樂。這是觀照般若,自己對自己的受用。文字般若就是利他的,他受用,幫助別人的。文字裡面就包括言說,換句話說,觀照裡面包括事相,就是做出樣子來給人看,我們今天講身教,文字般若是言教,由此可知,實相般若是意教。身、語、意都是教化一切眾生,都是在幫助一切眾生。但是實相裡面雖然說是意教,可是沒有意的念頭;有意的念頭那就不是真實般若智慧。般若是即相離相,離即同時,這才能破除一切迷惑。
第五句:
【大三昧光明雲。】
‘三昧’是梵語,就是印度話音譯過來,意思叫正受,正常的享受。佛告訴我們,六道的眾生種種享受不正常。種種享受歸納為五大類,身有兩類:有苦受、有樂受。苦那也無量無邊,樂也是無量無邊,用這兩大類就包括。心理,我們講精神。肉體的部分有苦、樂兩類,心理這個部分有憂、喜,有這兩類,這就是四大類。還有一大類,身沒有苦、樂,心裡頭也沒有憂、喜,這個很好,這個狀況叫捨受,總共這五大類。捨受很好,但時間很短,時間不長,暫時身捨苦、樂,心捨憂、喜,暫時的。如果這個捨受要能夠保持下去,那就叫三昧,就是正受,所以三昧也叫禅定,也翻作禅定。諸佛如來永遠是捨受,所以苦、樂是相對,憂、喜也是相對的。西方稱為極樂世界,我們往往以自己的錯誤想法,去界定西方這個樂,喔!西方這個樂是苦樂之樂,錯了,不是苦樂之樂;苦、樂兩邊都捨掉,那是真樂!所以到西方極樂世界,苦、樂、憂、喜、捨這五種受都沒有,那才叫極樂世界。這個意思我們要懂。
‘大三昧’能破一切障礙。我們現代科學家知道這個世間有許許多多的障礙,譬如他們發現三度空間(我們現在是生活在三度空間裡),知道有四度空間、有五度空間。黃念祖老居士說,他看到科學的報導,他說科學家們已經肯定至少有十一度空間存在。如果依照佛法來講不止,我們怎麼曉得?我們知道這些不同空間是怎麼來的?我們懂得這個道理。不同空間是佛說的妄想、分別、執著變現出來的,我們曉得一切眾生妄想、分別、執著無量無邊,所以時空也就是有無量無邊的度數,那裡只十度、二十度,這是真的不是假的。即使三度空間裡,我們現在生活的環境,裡面還是有許許多多的障礙。講三度、四度,這是講大的,就好比我們佛家講十法界。我們把每一個法界說成一個度數就十度,一真法界就十一度;可是每一界又有很多很多,說不清的。假如你要是得三昧,安住在三昧裡面,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斷掉,這個界限一切就突破。禅定功夫淺深不同,小的定突破個一層、二層,大的定又能突破多一些層次,這種情形我們知道很清楚。
世間有一些修定的人,我們在二次世界大戰的時候,過去有一位老先生告訴我。在戰爭那個期間,他在江西,江西那個地方有個道士,這個道士有神通,實在講有定功。他住的那個地方比較低窪,這個道士叫他搬家,他說這個地方過幾天要淹水。道士也住在這附近,他就派人去看看道士有沒有搬?道士搬了,然後他也搬。果然沒有錯,跟他講的時間相吻合。那是一點跡象都看不出來,結果真的山洪爆發,那地方被淹了,所以他曉得道士有神通。過了沒多久,那個道士告訴他,他看到有一個地方爆發戰爭,告訴他方向,大概距離有多遠,他見到了。這個老先生是個軍人,是個高級軍官,他說這個道士講的不對,沒聽說過,沒這種消息。結果過了三個月,日本人偷襲珍珠港,跟他講的方位、情況、距離,他三個月之前就看到。可見得這個時間過去、現在、未來同時存在,他是小的定,不是大的定,他能夠突破三個月的時間,三個月之後的事情他能看見。他在深山自己小房子裡面,他能看到幾千裡外的珍珠港,能看到夏威夷,小定。現在市面上流通《聖經的密碼》,他能夠看到三千年以後的,他的定力比那個道士高明多了。這個道士只能看到幾個月、幾年,只能看到幾千裡的環境,這麼一個境界。三昧不可思議,能夠突破一切障礙。
如來妄想、分別、執著斷得乾乾淨淨,所以他的能力圓滿的,盡虛空、遍法界,無所不知、無所不能,我們明白這個道理,然後佛講的話我們相信,他講的是真的,不是假的,他確實有這個能力。這個能力他有,我們也有。我們今天這個能力失掉了,就是因為我們沒有定,心裡面天天妄想、分別、執著一大堆,虧吃在這個地方,我們一定要覺悟、要明瞭。
好!今天我們就講到此地。
|
|
|
|
|
|
上一篇:淨空法師講地藏經第二卷
下一篇:淨空法師講地藏經第四卷
|
|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