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光寺坐落於成都新都縣內,是四川省文物保護單位,南方“四大佛教叢林”之一,是公認的成都地區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宏大、收藏文物最豐富的一座佛教寺廟,每年前往游覽、朝拜者在百萬人次以上。寶光寺始建於東漢,歷經戰火,幾度重修,終成今日之規模。相傳唐僖宗因黃巢起義逃亡到四川,在夜間看見寺內福感塔下放出祥光,隨後挖出一內藏13顆捨利子的石匣。僖宗命悟達國師重修寶塔,將捨利子置於塔下擴建佛寺。寶塔取名為無垢淨光寶塔,又稱寶光塔,佛寺仍名寶光寺。當時寺內有僧眾一千余人,“蜀中之梵宮佛院未有盛於此者”。因此,悟達國師被尊為寶光寺唐代的開山祖師。寶光塔微向西斜,素有"東方斜塔"之稱。相傳古時地震,寶塔搖搖欲墜,佛教徒冒生命危險前來保護,感動了天帝,派來四位與塔同高的天神在四周扶持。其中一個用力過猛,塔就從此向西傾斜了。
佛祖真身捨利寶光塔-東方斜塔
中國佛教禅宗臨濟宗第十一代祖師佛果克勤(宋高賜號圓悟國師)開法於成都昭覺寺。大觀三年(1109)又住持寶光寺,並拓展寺廟規模,請宋徽宗敕賜寶光寺名大覺寺。據清道光碑刻《寶光禅院創建重修端末記》稱:“宋圓悟禅師修持說法,接眾數千”。使此寺進入了宋代的極盛時期。
寶光寺在明末清初的戰亂中遭到毀損。清唐熙九年(1670),四川梁山縣雙桂堂破山和尚派他的弟子笑宗印密禅師來到寶光寺,新都縣知縣畢成英及地方缙紳的支持下,剪荊伐棘,重興道場,被稱為清代寶光寺中興第一代老和尚。從康熙到光緒的兩百多年間,由於不斷培修擴建,寶光寺一躍而起,與成都文殊院、昭覺寺、草堂寺並列為成都附近的“四大精藍”。與成都文殊院,鎮江金山寺、揚州高旻寺並列為長江流域的“四大叢林”,即所謂“上有文殊、寶光,下有金山、高旻”是也。
一個高約一米、遍體鑲滿各式寶石、金光閃閃的捨利塔裡,存放著兩粒釋迦牟尼佛捨利!
清光緒30年,寶光寺真修和尚到印度各處朝拜釋迦牟尼聖跡,錫蘭國王被其虔誠所感動,分賜了15粒釋迦牟尼的捨利給真修。真修歸國後,給了寶光寺兩粒捨利子。寶光寺僧人用高約20厘米的銅質鍍金四方形單層亭閣式小塔,將捨利存放其中保存至今。
這個供奉佛祖捨利的幽靜小庭院, 一座假山置於庭院中間,庭中二株銀杏樹的樹冠竟盤成了一把扇狀。別看它們矮小,其實已有160多歲了,天天陪伴著佛陀捨利。
方丈室就在旁邊
寶光寺歷代珍藏和出土的文物有2000多件,許多是無價寶藏。除寶光寺鎮寺三寶———釋迦牟尼捨利子、印度皇帝贈送給清朝皇帝的優昙花、用針刻滿經文的貝葉經外,還有宋徽宗的《白鹦鹉》、宋元書畫家趙勐頫的《五馬圖》、元代用金粉銀粉所寫的《華嚴經》、明代文征明畫的《山水》、張大千於敦煌臨摹的工筆重彩畫《水月觀音》、徐悲鴻一生所畫最大的一匹馬《立馬圖》、慈禧太後為寶光寺題寫的對聯……不勝枚舉。有部分在寶光寺精品文物館展出。
道光皇帝轉賜印度優昙花
優昙花,又被叫做優昙缽花、烏昙跋羅花,在梵語中為祥瑞花的意思。該花產於喜馬拉雅山麓、德干高原和錫蘭島等處,我國雲南也生長,極其稀少,佛教把它作為聖花。佛經又記載,這種花3000三千年開一次。
寶光寺的優昙花為銅質合金鑄造,高155厘米,葉互生,脈絡清晰;花共6組,每組聚生著數朵小花,整株造型極為別致。它還具有樂器的功能,若用筷子打擊它四周的葉片,能發出“優昙缽羅”的聲響。據說此花原是印度使臣贈送給中國皇帝的,並藏於清朝宮廷,後由道光皇帝賜予寶光寺。
竹禅法師的一幅《墨獅》圖。令人驚奇的是,無論參觀者從哪個角度看,都會覺得這只獅子雙目在緊緊地盯著你。你移動一步,獅子的眼睛好像也在跟著轉,尾巴也跟著搖動。無數觀者驚歎於竹禅對光和影出神入化的掌握。
目前,竹禅法師的畫已經極為少見,而寶光寺卻珍藏有32件,其中二級文物就有6件。
: i" }" }& X- d2 Z+ Y( L+ ^+ W t: Y# V6 a3 J$ 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