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印光法師:《靈巖法要》柒、示倫常道德 一、敦倫盡分【1】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靈巖法要》

 

柒、示倫常道德

 

一、敦倫盡分[1]

 

敦倫盡分,不悖佛教之人乘天乘。

信願念佛,實行佛教之橫超法門。

(續編上·復楊樹枝居士書二(民國二十年))

 

㈠孝敬父母

 

我愛自身 應孝父母

身體發膚,受之父母,父母與我,實為一體。

我愛自身,應孝父母,能不辱身,便是榮親。

(三編下·德育啟蒙/孝親)

 

孝之為道  其大無外

孝之為道,其大無外。一切諸善,無不彌綸。然有世出世間、大小本跡之異。

世間之孝:服勞奉養以安其身,先意承志以悅其心,乃至立身行道以揚名於後世。雖其大小不同,皆屬色身邊事。縱令大孝格天,究於親之心性生死,無所裨益。所謂徒徇其跡而不究其本。況乎殺生以養以祭,俾親之怨對固結,永劫酬償不已者乎?

出世間之孝:其跡亦同世間服勞奉養,以迄立身揚名。而其本則以如來大法,令親熏修。親在,則委曲勸谕,冀其吃素念佛,求生西方。吃素則不造殺業,兼滅宿殃。念佛則潛通佛智,暗合道妙。果能深信切願,求生西方,必至臨命終時,蒙佛接引,托質九蓮也。從茲超凡入聖,了生脫死。永離娑婆之眾苦,常享極樂之諸樂。親沒,則代親笃修淨業,至誠為親回向。心果真切,親自蒙益。若未往生,可即往生;若已往生,高增蓮品。既能如是發心,則與四宏誓願相應,菩提覺道相契。豈獨親得蒙益,而己之功德善根,蓮台品第,當更高超殊勝矣。而況以身說法,普令同倫發起孝思乎?此其孝方為究竟實義,非若世間只期有益於色身及現世,竟遺棄其心性與未來而不論也。是知佛教,以孝為本。故《梵網經》雲:「孝順父母,師僧三寶。孝順至道之法,孝名為戒。」又於殺盜YIN各戒中,皆言應生慈悲心、孝順心。於不行放救戒中,則雲:「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無不從之受生。」故六道眾生,皆是我父母。而殺而食者,即殺我父母。由是言之,佛教之孝,遍及四生六道。前至無始,後盡未來,非只知一身一世之可比也。知是而不戒殺放生,吃素念佛者,豈究竟至極無加之孝乎哉?(增廣下·循陔小築發隱記)

 

釋氏之孝  晦而難明

世之所謂孝者,有跡可循者也。釋氏之所謂孝者,略於跡而專致力於本也。有跡可循者,顯而易見。專致力於本者,晦而難明。何以言之?儒者服勞奉養以安其親,孝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其親,大孝也。推極而論,舉凡五常百行,無非孝道發揮。故《禮》之祭義雲:「斷一樹,殺一獸,不以其時,非孝也。」故曰:「孝悌之道,通於神明,光於四海也。」論孝至此,可謂至矣盡矣,無以復加矣。然其為孝,皆顯乎耳目之間,人所易見。唯我釋子,以成道利生為最上報恩之事。且不僅報答多生之父母,並當報答無量劫來四生六道中一切父母。不僅於父母生前而當孝敬,且當度脫父母之靈識,使其永出苦輪,常住正覺。故曰釋氏之孝,晦而難明者也。雖然,儒之孝以奉養父母為先者也。若釋氏辭親出家,豈竟不顧父母之養乎?夫佛制,出家必禀父母。若有兄弟子侄可托,乃得禀請於親,親允方可出家,否則不許剃落。其有出家之後,兄弟或故,親無倚托,亦得減其衣缽之資,以奉二親。所以長蘆有養母之芳蹤,(宋長蘆宗赜禅師,襄陽人,少孤,母陳氏鞠養於舅家。及長,博通世典。二十九歲出家,深明宗要。後住長蘆寺,迎母於方丈東室,勸令念佛求生淨土。歷七年,其母念佛而逝。事見《淨土聖賢錄》。)道丕有葬父之異跡。(道丕,唐宗室,長安人。生始周歲,父殁王事。七歲出家,年十九,世亂谷貴,負母入華山,自辟谷,乞食奉母。次年往霍山戰場,收聚白骨,虔誦經咒,祈得父骨。數日父骨從骨聚中躍出,直詣丕前,乃掩余骨,負其父骨而歸葬焉。事見《宋高僧傳》。)故經雲:「供養父母功德,與供養一生補處菩薩功德等。」親在,則善巧勸谕,令其持齋念佛求生西方。親殁,則以己讀誦修持功德,常時至誠為親回向。令其永出五濁,長辭六趣。忍證無生,地登不退。盡來際以度脫眾生,令自他以共成覺道。如是乃為不與世共之大孝也。推極而論,舉凡六度萬行,無非孝道擴充。(增廣上·佛教以孝為本論)

 

佛之孝親  通乎三世

佛法世間法,本來不是兩樣。或有以佛辭親割愛,謂為不孝者,此局於現世,不知過去未來之淺見也。佛之孝親,通乎三世。故《梵網經》雲:「若佛子,以慈心故,行放生業。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無不從之受生。」故六道眾生,皆是我父母,而殺而食者,即殺我父母。佛之於一切眾生愍念而度脫之,其為孝也,不亦廣且遠哉!且世間之孝,親在則服勞奉養,親沒則只於生沒之辰,設食祭奠,以盡人子之心。設或父母罪大,墮於異類,誰能知所殺而食之生物中,決非曾為我之父母乎?昧三世無盡之理,而以數十年之孝責人,其所知見之淺小,為可憐也。故佛教人戒殺放生、吃素念佛者,其慈悲救濟也大矣。(三編下·上海護國息災法會法語)

 

通局兼修  方名盡孝

孝之一字,局於事親。通而論之,凡於理於心,能不違悖,均名為孝。否則,均為不孝。學者必須通局兼修,方可名為盡孝。(續編上·復峄縣宋慧湛居士書(民國二十二年))

 

欲全孝道  當修淨業

孝之為道,其大無外。欲令全備,非世法佛法一肩擔荷不可。世法必須敦倫盡分,閒邪存誠,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佛法必須戒殺護生,信願念佛,求生西方。以此自行,復以化他。必使內而家庭,外而社會,一切同人,同修此法,以期現生即了生死。佛法法門無量,所有一切法門,同須斷盡煩惑,方可了生脫死,煩惑若有絲毫未盡,仍然莫出輪回。唯念佛一法,全仗佛力。若具真信切願,決定可以仗佛慈力,帶業往生。校彼一切法門,其難易相差,奚啻天淵懸殊。吾人既無斷盡煩惑之道力,若不以念佛求生西方,為自利利他之專注大事。則塵沙劫又塵沙劫,仍在六道輪回中。欲全孝道,固當汲汲於修持淨業也。(三編上·復尹全孝居士書一)

夫孝子之於親,宜先乎本而次乎末,養其體而導其神。倘唯知服勞奉養以安之,立身行道以榮之,而不知以常住無生之道,念佛往生之法,谕令修持。使其生念佛號,死生佛國。辭生死之幻苦,享常住之真樂。承事彌陀,參隨海眾。聞圓音而三惑淨盡,睹妙境而四智圓明。不違安養,遍入十方。上求下化,廣作佛事。徹證即心本具之佛性,普作苦海度人之慈航。是所謂見小而忘大,得近而遺遠。乃中人之局見,非達士之大觀也。若能令慈親與己,並及家眷,同出娑婆,同生安養,同證無量光壽,同享寂滅法樂,同作彌陀法王子,同為人天大導師。方可盡其孝慈之心,與夫教育之誼。(增廣下·紹興何阆仙家慶圖序)

 

世間之孝  孰與此等

以淨土法門利益勸父母,令其念佛求生西方。若能信受奉行,臨命終時,定得往生。一得往生,直下超凡入聖,了生脫死,高預海會,親炙彌陀,直至成佛而後已。世間之孝,孰能與此等者!(增廣上·復鄧伯誠居士書二)

 

㈡善教兒女

 

余職好盡  兒女難教

學佛之人,必須各盡其分。所謂盡分者,務須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和、婦順、主仁、僕忠。此八種事,一人皆備。上有父母,則是子職。下有兒女,則是父職。自己用人,則是主職。為人作事,則是僕職。余職分均好盡,唯父母之職分難盡。實非難盡,以舉世無人提倡。大家只知溺愛而不知教育,以致養成敗類,互相殘殺。弄得國不成國,民不成民。所言教育者,兒童從初開知識時,即與彼說因果報應,及做人之道理。必使心有畏惡報而慕善報,則不致犯上不肯依教而行。小時如是,習以成性,養成良善天姿,是名為育。育者,養也。若不知此,則養成凶惡性質,輕則忤逆不孝,重則殺父殺母。溯其本源,皆由其父母,小時不教所致。吾常曰:世間最大的功德,莫過於善教兒女。世間最大的罪過,莫過於不教兒女。人人善教兒女,天下自然太平。人人不教兒女,天下決定喪亂。故曰:天下不治,匹夫有責。(三編上·復張佩芬慕蘭居士書(民廿八 正月廿八))

 

善教兒女  敦倫大本

世人多多不知敦倫之義,包括得廣。但以能孝親敬長,遂謂敦倫,是亦甚是,然是小焉者。善教兒女,俾彼悉皆為賢人為淑媛,實為敦倫之大者。以兒女既皆賢善,則兄弟、姊妹、妯娌、兒孫,皆相觀而善。從茲賢賢相繼,則賢人多而壞人少,壞人亦可化為賢人善人。天下太平,人民安樂之基,皆於教兒女中含之。能孝親敬長及外面一切都善,而不能善教兒女,此人亦未可直名為能敦倫之君子。如能孝親敬長與一切通皆如法,又能善教兒女。其人即居家無所作為,其培植國家社會也,大矣。(三編上·復神曉園居士書(民十九年 九月廿六日))

人未有不願生好兒女者,然十有八九,將好兒女教壞,後來敗家聲,蕩祖業,作一庸頑之類,或成匪鄙之徒。其根本錯點,總因不知愛子之道。從小任性慣,大則事事任意,不受教訓,多多狎昵匪類,為社會害。今之天災人禍,多由此不知為父母之道者所釀成。使彼失教者,最初得賢父母之善教,則為害之人,均是興利之人;導惡之人,盡是勸善之人。世道不期太平,而自太平。此匹夫匹婦,預培治世之根本要道也。(續編上·復吳慧濟居士書(民國二十年))

 

教子固要  教女尤甚

教子固要緊,而教女更甚。以女若得其善教,則成就四德,相夫教子。俾有天資者,成就聖賢學問品格。即無天資者,亦必為一循分良民。女若失教,不但不能相夫教子,於義於道,且將誘子為非,教其作惡。凡古今之大奸大惡,皆非賢母所生。欲家之興,國之治,當從教養子女起,此根本解決之道也。(三編下·復劉觀善居士書二)

人之幼時,專賴母教。父不能常在家內,母則常不離子。母若賢慧,則所行所言,皆足為法。見聞已熟,心中已有成規。再加以常常訓誨,則習已成性。如熔金鑄器,模型若好,器決不會不好,以故教女比教子尤為緊要也。以賢母由賢女而來,若無賢女,何由而有賢母?無賢母,又何由而得賢子女哉?此種極平常之道理,人人皆能為之,所痛惜者,絕少提倡之人,俾為母者,唯知溺愛,為父者,亦無善教。及至入塾讀書,為師者,亦由幼時未聞此義,故亦絕不知讀書為學聖賢,不教生徒躬行實踐聖賢所說之道。但只學其文字,以為謀利祿計。而不知學聖賢有莫大之利益,自己與子孫,生生世世,受用不盡。謀利祿,謀之善,不過現生得小富貴而已。謀之不善,現生身敗名裂,子夭孫絕者,比比皆是。(續編下·家庭教育為天下太平之根本發隱(民二十七年)

 

國之荒亂  由乏賢人

國之荒亂,由乏賢人,其源由家無善教而始。而家庭之教,母教更為要緊,故教女比教子關系更大也。有賢女,則有賢妻賢母矣。人少有賢母,長有賢妻,欲不為賢人,不可得也,此正本清源圖太平之良策也。(增廣上·復江易園居士書)

 

父母立志  以為模范

汝宜立大志向,學做好人。切不可隨順惡少,胡作非為。凡行一事,說一話,必須要於己於人有益。汝現在已成人娶妻矣,不一二年即為人父矣。汝若無真正志向,則將來汝之兒女,便學汝之隨順庸流,無所成就矣。父母者,兒女之模范也。譬如鑄器,模范不好,決不能令所鑄之器好。人雖至愚,決無不願兒女好者。不知兒女之好否,當在自己心行中求。(三編下·復某居士書(民十八  十一月十六日))

 

始於胎教  成於幼時

凡為父母者,在其子女幼小時,即當教以因果報應之理,敦倫盡分之道。若待其長大,則習性已成,無能為力矣。尤重者必在於胎教,孕婦能茹素念佛,行善去惡,目不視惡色,耳不聽惡聲,身不行惡事,口不出惡言。使兒在胎中禀受正氣,則天性精純,生後再加以教化,則無不可成為善人者。(三編下·上海護國息災法會法語)

凡教子女,必在於孩提之時,先須使知因果報應之說,則一切悖惡行為,自有所畏而不敢為。講因果之書,莫善於《感應篇》及《陰骘文》。此二書,能為之常常講說,自有莫大之利益。蓋童蒙天性未漓,善言易入,幼而習焉,久則成性,及既長而不可改也。正本清源,端在於此。故《易》曰:「蒙以養正,聖功也。」(續編下·示殷德增母子法語二則(民二十五年))

 

㈢尊重師長

 

親近師友  歸於正道

師嚴道尊,人倫表率,道德學問,是效是則。

養我蒙正,教我嘉谟,不敬其師,何能受益。

(三編下·德育啟蒙/敬師)

人生世間,第一要親近良師善友。有良師善友,便可歸於正道。否則,燕朋相聚,便日淪於下流,而疾病亦因之常不愈也。(續編上·復吳希道居士書)

 

下人不深  不得其真

學一才一藝,不肯下人,尚不能得,況學無上菩提之道乎?(增廣上·復弘一師書二)

諺雲:「下人不深,不得其真。」此言雖小,可以喻大。夫世間大而經術文章,小而一才一藝,若欲妙義入神,傳薪得髓,藝超侪伍,名傳古今,而不專心致志,竭誠盡敬,其可得乎?故管子曰:「思之思之,又重思之。思之不得,鬼神其將通之。」非鬼神之與通,乃精誠之極也。

漢魏昭,見郭林宗。以為經師易遇,人師難逢。因受業,供給灑掃。林宗嘗有疾,命昭作粥。粥成進之,林宗大呵曰:「為長者作粥,不加意敬事,使不可食。」昭更為粥復進,又呵之者三,昭容色不變。林宗曰:「吾始見子之面,今而後知子之心矣。」

宋楊時,游酢,師事伊川。一日請益時久,伊川忽瞑目假寐,二子侍立不敢去。良久,伊川忽覺曰:「賢輩尚在此乎,歸休矣。」乃退,門外雪深尺余矣。

張九成,十四歲游郡庠,終日閉戶,無事不越其限。比捨生隙穴視之,見其斂膝危坐,對詩書若對神明,乃相驚服而師尊之。

此四子者,所學乃世間「明德新民,修齊治平」之法。其尊師重道,尚如此之誠。故得學成德立,致生前沒後,令人景仰之不已。……由是觀之,學無大小,皆當以誠敬為主。……雖高證佛果,尚須敬法。類報本追遠,不忘大恩。(增廣上·竭誠方獲實益論)

昔古靈贊禅師大悟後,欲報剃度師恩,多方啟迪。其師異之,令其為伊宣說。彼謂當設法座,令其師迎己升座禮拜,然後可說。其師依之,遂於言下大悟。使古靈不如此重法,其師不如此重得法之人,莫道不說,說亦只得文字知見而已,決不能一言之下,明白本心。語雲:「下人不深,不得其真。」夫如來滅度,所存者唯經與像。若以土木金彩等像視作真佛,即能滅業障而破煩惑,證三昧而出生死。若以土木金彩視之,則亦土木金彩而已。又土木金彩,亵之則無過。若以亵土木金彩之佛像,則其過彌天矣。讀誦佛經祖語,直當作現前佛祖為我親宣,不敢稍萌怠忽。能如是者,我說其人必能即生高登九品,徹證一真。否則是游戲法門,其利益不過多知多見,說得了了,一絲不得真實受用,乃道聽途說之能事也。古人於三寶分中,皆存實敬,不徒泛泛然口談已也。今人口尚不肯談一屈字,況實行乎?(增廣上·復無錫尤惜陰居士書)

 

非為恭敬  理當如此

汝來信,語頗懇切,然猶有輕僧慢法之習氣。此之習氣,實為學道之障。若親來皈依,升座,則磕頭當在二三十以上。即方便說,亦須磕數頭。汝以函祈皈依,只以合掌拜啟了之。合掌作揖,是行人問路之克己儀式。汝欲皈依三寶,將資之以了生脫死,又欲報賢妻之恩德,及度脫一切眾生者。所期望者甚大,所自屈處甚微,頗有因果不相符契之弊。昔順治皇帝,與玉林國師之門人寫信,尚用法弟行癡和南。彼此相形,豈不天地懸隔?光並非求人恭敬,而作此說。以若按理性,則固無人我之相可得。況從無始以來,互為父母兄弟等,而將來皆當成佛,以度眾生乎?是以說一切眾生,皆是過去父母,未來諸佛,當恭敬之不暇,何敢責人之未至乎?然住持佛法,非嚴立禮儀,則無由令人生景仰,而力修持。是以律中,凡請法等,無恭敬之儀,則不為說。而常不輕,見人禮拜,人以杖木瓦石打之,猶遠避禮拜。此乃直據本體而為下種者,非凡夫住持法道之儀軌也。恐汝執此各義,以為光之見局而量小,故為汝略說之,亦系除煩惱之一法耳。慢乃根本煩惱,學佛以能對治煩惱為有益,故不得不與汝說也。今且將錯就錯,為汝取法名為德謙。謙者,不自滿足之意。《金剛經》,發度盡一切眾生心,令其悉入無余涅槃,而不見一眾生得滅度者。譬如天地覆載,但盡生成之分,不居生成之德,此真所謂無「人、我、眾生、壽者」相。乃所謂謙謙君子,有終吉也。能謙,則一切所應擔荷者,鹹擔荷之。雖至聖賢地位,總覺人皆勝我。如海納川,如空含象,絕無一物拒之不納不含者。汝能善體此義,則身雖勞,而心常逸,其利益當自知之。(續編上·復陳逸軒居士書(民國二十年))

潘懋春,既欲皈依,自寫願單,何竟無一懇求語,並無一致屈之字。彼縱曰不知,汝亦不知乎?世間行路,欲問人,尚須拱手以示敬。況皈依三寶,欲資以了生脫死,竟若以事示平人,則太得不洞事務矣。光作此說,非求人恭敬也,理當如此。若不說,彼一生也只是一不洞事人耳。清順治皇帝,拜玉林禅師為師,法名行癡。與玉林法徒行森書,署名尚寫法弟行癡和南。和南,乃磕頭也。皇帝與同門尚如此,況與其師乎?此種芳規,豈可不知!古人雲:「下人不深,不得其真。」非曰深下於人,人則盡心教導也。以自己不能生恭敬心,縱人肯教,自己心中有傲慢象相障,不得其益。譬如高山頂上,不存滴水,故不能受滋潤也。不但學佛如是,即世間學一材一藝亦如是。世間只身口之活計,佛法則性道之本源,其關系輕重,固天淵相懸也。祈將此語,令彼視之。然今但取其心,不計其跡,為彼取法名慧懋。謂以智慧,自勉勉人,令其悉皆敦倫盡分,閒邪存誠,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生信發願,念佛聖號,求生西方極樂世界。能如是者,即真佛弟子。否則,但有其名,不得實益。(續編上·復王壽彭居士書二(民國二十年))

 

 

上一篇:達真堪布:如何認識教派之間合和的重要性?
下一篇:心律法師:不要給自己定太高的目標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