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靠正確的方法,能夠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同修們,你們保持一定質量來念佛,能堅持多長時間?一小時?一天?兩天?七天?
學佛念佛時間久的同修,就可能明白健康、清爽的身體對學佛的重要性,就拿念佛法門來說吧,就我自己的經驗,我每周六,只要有空,就去寺院參加繞佛共修,剛開始念的質量比較高,越往後,越燥,頭腦沒開始時清楚了,最主要的是嗓子受不了了,痛。我們知道,念佛要自己能清楚聽到自己的聲音,形成一個循環。聽別人的聲音那叫心隨境轉,可是共修到下午的時候,我已經很難用很小的氣流發出一個清亮的聲音了,只好聽著周圍的老居士們的念佛聲。
《佛說阿彌陀經》上講『捨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我連半天的頭腦清楚、念誦清楚都堅持不了,更別談一日乃至七日了,所以說有經驗的法師開示的念佛技巧,對我們念佛人非常重要,這樣才能提高,提高對於我們念佛的同修很重要,不要念了好些年了還是剛開始念佛的狀態。看了淨界法師的《佛說阿彌陀經導讀》,裡面講了靜坐繞佛拜佛時的具體方法,糾正了我一直以來的錯誤方法,我明白這很重要,所以發上來給有緣的同修。
前幾天去寺院參加念佛共修,從早八點開始到下午三點結束,越念嘴巴越燙,回家後嘴裡面起了兩個泡,以為上火了,沒太在意,吃了幾天藥好了。今天看淨界法師的《佛說阿彌陀經導讀》,才知道怎麼回事,原來我當天念佛的所緣景太高了,一直注意自己的嘴巴,火氣上沖,應了易經講的火水未濟的卦象,火在上水在下,燒的頭腦不清楚。正確的應是水火既濟,(水處火上,水勢壓倒火勢,救火之事,大告成功。所以卦名曰既濟。)
下面是法師開示:
那麼這個時候,怎麼樣來執持這個名號呢?印光大師說,一句彌陀念誦聽。這個佛號你怎麼能夠跟它感應呢?你必須有三個次第:第一個,念,念從心起。你要看看你這個佛號是從哪裡生起的,你從什麼地方來?很多人佛號是從嘴巴生起的,這就不對了,這個佛號要從你的心生起。你嘴巴念佛,心打妄想,佛號從嘴巴出來是不對的。你要從你歸依的心,創造一個要念佛的念頭,叫念從心起,這個時候還沒有佛號的聲音,但是你一定要整個佛號的起源,要從內心生起,這才對。第一個探討它的根源。第二,它的過程,誦,聲從口出。你要打佛七,你完全都不出聲,嘴巴都不動,你沒辦法打佛七的。你是在打妄想,不是打佛七。你一定要創造一個聲音,因為整個淨土宗它是聽,說是一心歸命阿彌陀佛,誰代表阿彌陀佛?就是那個聲音嘛。你念阿彌陀佛,那個曲折,阿—彌—陀—佛,那個高低的曲折,創造那個聲相,這個聲相就是無量光、無量壽,名以召德,以名號的聲音總持本尊的功德,本尊的功德本來是可以是以所有的相貌出現,本尊的功德是無障礙的,它要用聲音出現也可以,用形狀出現也可以,但是它這個地方的重點在聲音。本尊的功德是聲音,你自己不創造聲音,你怎麼去緣本尊的功德呢?所以第二個,誦,最低的標准嘴巴要動,金剛持,念佛的最低標准。因為你不念聲音,它變成法塵,第六意識所緣,就不是耳根所緣,那跟淨土法門就不相應了。淨土法門的歸依境是聲音,不是法塵。因為你不創造聲音,變成第六意識的法塵,那是你心中在想的,那就不對了。念從心起,聲從口出,音從耳入,聽,你創造聲音以後,這個聲音跑哪裡去,你要把它聽回來。當這個佛號的操作,你具足了三個條件,念從心起,聲從口出,音從耳入,我們說,你跟你當下的這句佛號已經是感應道交了,你建立一個一句佛號的功德。
不過這個地方值得我們注意,我們打佛七的時候,當然你創造一個聲音,他也創造一個聲音,兩百多個都有聲音,那你說誰的聲音是你的所緣境呢?你只能夠聽你自己的聲音。當然我們不要排斥其他的聲音,把旁邊的聲音當助緣,但是,你要記住,你只能夠聽你的聲音,你創造的聲音,不管你的聲音是大聲、小聲。你聽別人的聲音,這個就是心隨境轉。別人的聲音對你來說是個外境,你創造的聲音是你的歸依境,這是不同。所以你聽別人的聲音,越聽你就心越散亂。所以你只能夠聽你自己創造的聲音,創造一個點狀的相應,點狀,point。那麼,我們把這個點狀再把它擴大,要達到一心不亂,十句成片三三四。本來我們念佛是沒頭沒尾的,你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但是印光大師說這樣念不好,很難攝心,那怎麼辦呢?我們要有一個節奏,先把十句佛號,找出十句佛號,我們的心一定要有節奏有韻調,這個樣子才能夠攝心。你這樣的佛號,每一句佛號都很平淡,你很難把心安住在這個佛號上。所以印光大師說,你把這個佛號拿出十句出來,要創造一個循環,三三四,三三四:
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
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
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
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
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
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
你必須把佛號在心中創造一個韻調出來。當然,你剛開始創造這個韻調的時候,你還不熟悉,可能要費一點精神。但是當這個三三四的韻調熟練以後,它自然會帶動你的心,妄想就插不進來了。你不創造韻調的話,你這個佛號念不久的,因為太單調了。所以說,如果你要讓佛號相續,你必須要創造一個韻調,那麼印光大師說,三三四。就是說我們在念佛的時候,先創造一個點狀的力量,然後靠這個韻調把這個點狀的力量,在心中慢慢地讓它持續久一點、持續久一點。
這樣子講的話,如果是打坐的時候,我們該怎麼念佛?我們給大家提供一個方法,叫五點計數法。我們打坐的時候,你不能掐珠的。你掐珠的話容易生病,印光大師說,久者成病,那怎麼辦呢?我在打坐,特別在止靜的時候,你可以觀想地上有五個點,一二三四五,從外到內五個點,那麼每一個點就念十句佛號,剛好三三四。第一點念完了,到第二點,第二點念完到第三點,到第四,到第五就構成一片佛號,是五十句佛號。那麼以一片佛號為五十句,我們叫未成一心,先求成片。這個一片五十句佛號怎麼念呢?我們看下面有四點的說明:第一個,安置地輪,令心下沉。這個打佛七很多人容易上火,你看一念佛的時候頭就痛,要不然就是耳朵痛,那就是你這個氣往上浮了,心浮氣躁。那麼心為什麼浮呢?你心的所緣境太高了,念佛的人心的所緣境一定要在腰部以下,所以你最好是把這個五點放在地上,最好,放在地輪是最好,讓你的火氣下降,那麼水氣上升。這個四大的調合啊,身體健康的人,他的嘴巴是很多的甜美的口水,他的火氣要回到本源,回到丹田。就是水在上,火在下,這叫練丹嘛。那麼一般人當然火是比較輕,如果你剛好顛倒了,火氣在上,水氣在下,嘴巴都沒有水,那麼是火氣在上,那就完蛋了。所以說我們一定要念佛的時候,你要把心靜下來,把心安住在地上。特別是在你拜佛的時候。忏公師父說,拜佛之道,下實上虛,跟打太極拳是一樣的。你腳掌微微用力,腰部以上要全部放松。你在經行也是這樣,經行的時候,上半身放松,腳掌微微用力,把火氣往下帶。所以你看身體健康的人,他的雙手雙腳是熱的,他頭部不能熱。你看拜佛也是這樣,你看那個初學者拜佛,滿頭大汗哪,你這是不會拜佛,你這樣拜佛,能夠拜多久呢,你的氣一直在上嘛。拜佛的人越拜越輕飄,他是下半身流汗,上半身腰部以上不能流汗,不要說頭部,衣服都不能濕的,高手!你這樣子拜,越拜越輕松。你的佛號,諸位要知道,身安道隆,你不調身,你心很難調好。我們凡夫的身心是綁在一起的,你說我的色身滿頭大汗,你心中一心不亂,誰相信呢?是不是啊?有人一心不亂是這樣子相貌嗎,對不對?所以色身一定要健康,至少四大調合、順暢,你的心容易寂靜,這很正常,因為你調身、調心、調息嘛。所以你這個調身之道,我們再過幾天打佛三,它整個過程就是太極拳,緩慢、專注,然後氣往下降,下半身用力,上半身要完全放松。所以打完以後,你不但是佛號念得很清楚,身體也容易健康,所以這個地方一定要把所緣境放在地上,使令內心下沉下來。
第二個,所緣形象清楚分明。你不管是拜佛,不管是經行,不管是打坐,我們的身體的動作改變了,因為調身,你不能老是坐、也不能老是站,但是你心中的所緣都沒有變,都是一句佛號。這你心中的歸依境,你唯一的歸依境,你要告訴你自己,你在修行的時候,你離開了佛號你就一無所有了,所以你整個身業禮拜,口業稱歎,意業觀想,都是以佛號為所緣境。
第三個,寧可少念,不可草率。這句話太重要了,這句話是弘一大師講的,弘一大師說,念佛人,最容易貪多,是個大病。其實你臨命終的時候是十念佛號往生,但是你平常的時候佛號念得亂七八糟,含糊籠統,你臨終的時候也是含糊籠統。所以你一定是要求專注,每一句佛號很專注。
第四,先依計數,再求圓融。好,我們剛開始啊,你這個止靜,你要念三片或者五片。我們一般在我們佛學院,念這個五遍是一二三四五點,你要念到第三點打妄想,你不知道念到哪裡的時候,這一遍就重念、重算了,從頭開始算。所以你剛開始要有一定的目標,你念三片、五片,慢慢地增加、慢慢地增加。
總之念佛法門的重點只有一句話,重質不重量,重點在那個念力,而不是在數目。這個一心不亂,我們解釋一下。一心容易,不亂難。我們在打佛七的時候,你說,兩件事,打得念頭死,建立彌陀佛。剛開始先建立彌陀佛,先把佛號建起來。不能念要它念,不能專要它專。把佛號建立起來,在心中慢慢地運作,建立一個佛號的力量。但是我們心中,原有住在心中有很多妄想。很多人念佛他不調伏煩惱,這是錯誤的。邪正不兩立,你不調伏它,妄想就調伏你了。所以憨山大師把念佛法門的人,他劃出一個最低標准,他說念佛人往生有把握的最低標准,以折服現行煩惱為修心之要務,現行煩惱。我們的煩惱很多,有的煩惱是在種子位,在睡眠狀態,你有煩惱,不表現出來,那你不要管它,種子位的不要管。就是我今天看到某一個人事起煩惱,這個時候,把你的法寶現出來,一二三四,數到三四,看看你的佛號能不能調伏它。你的佛號沒辦法調伏它,那就麻煩了,這件事就麻煩了。就是說你的心中佛號不是最大的力量,有比它更大的力量,那臨命終就靠不住了。我們不要求斷煩惱,但是念佛一定要調伏煩惱,折服現行煩惱。你不要斷,要斷不容易。就是說你心中可以有煩惱,但是你必須有調伏它的力量。臨終的時候你很多妄想現前,但是你佛號現前的時候,這些力量都被你壓住了,佛號是最大的力量,就可以了。不能說沒有煩惱,一定有煩惱,但是你佛號是最大的力量,強者先牽。如果你心中的佛號它不是最大的力量,有其它的煩惱比它大,那這件事情就比較麻煩。在憨山大師的《念佛法要》說,很多念佛人犯一個毛病,他念佛的時候很專注,從佛堂出來的時候打妄想的時候也很專注。那到臨終的時候,佛只聽念,妄想只聽長,它這兩個從來是相安無事的,你念你的佛,我打我的妄想,到臨終的時候兩個同時現前。妄想是熟境界,無始劫來熏習所成,佛號是今生所成,叫生境界,結果妄想把佛號吃掉了,失敗了。你好不容易創立的歸依境,你相信可以往生,你也發願一定要往生,但臨終的時候心隨妄轉,被妄想牽走了,在趨向於所歸境的時候,中間被賊抓走了。你對賊太包容,你太縱容他了。所以,雖然是帶業往生,但是憨山大師劃出一個非常重要的底線,以折服現行煩惱為修心之要務,你要折服它。所以這個不亂,你建立一個一心的佛號,你這個佛號要不為煩惱所亂,換句話說你能夠調伏煩惱。所以這個不亂是很重要的,不為煩惱所亂,所以你在用功的時候,你不要管說你念多少,重點是你能夠調伏煩惱,你就有把握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