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師忏》法明祖意
前面在《《藥師忏》法特點十》的日記中講了《藥師忏》第十個特點是“佛事完成同歸真際。”因為《藥師忏》的最大特點是空有不二,在宣揚如何去面對我們的苦難人生的時候,告訴我們最最徹底的解決之道——一切是空的。這樣就會讓我們不會執著於向外的祈求,就會讓我們知道諸佛的真谛。
一切是我們的妄想所成,我們最大的妄想就是我們的身體中的“地大”,然後“水大”、“火大”、“風大”……一直到我們的思考中的虛無缥缈的妄想。我們的身體四大是最堅固的妄想,然後是思維中虛無缥缈的妄想,乃至於夢中的幻想。所以,我們總是說“人生如夢”,其實夢也是和我們的身體一樣的妄想,只是“余輝”短點罷了。一切不過是我們的“覺的能力”(有關“覺的能力”的問題請參看我的博客日記或者《與祖師同行》一書)被迷惑了。
所以,你要是能夠明白,能夠接受的話,我們就知道現前七尺之軀,不過地水火風。這樣就能覺悟自己,還原我們本來的清淨之覺,我們自然就會徹底清淨,不掛一絲。這就是雍正皇帝在他的《御選語錄序》中記載的開悟狀態。原文如下:
……夫學人初登解脫之門,乍釋業系之苦,覺山河大地,十方虛空並皆消殒,不為從上古錐舌頭之所瞞,識得現在七尺之軀,不過地水火風,自然徹底清淨,不掛一絲,是則名為初步破參……
如果我們能夠明白,能夠接受這樣的道理。我們就很容易明白我們的每一個念頭都是因緣所生滅的,是無所住的,沒有停留的,是無常的,沒有永恆的。既然這樣,那麼我們為什麼經常煩惱、痛苦呢?那是因為無明而導致的情執的波動。而情執的波動,就是因為我們執著於一個念頭,並且一直追逐這個念頭繼而形成了種種念頭的連續發展。
其實,當一個念頭生起的時候,這一個念頭已經過去了,只是下面一個、一個念頭又在繼續發展下去,若想斷除煩惱,就要放下所追逐、執著的這個念頭,沒有了這個追逐、執著,這叫無所住。所以,我們常常說要把握當下,放下每一個當下的妄想、執著也就不會因此而去貪愛、嗔恨,導致種種痛苦煩惱的事情的發生了。但當下卻是明了而不動搖,並不是壓抑心,乃是無所住而生清淨心,覺醒的心現前,而不隨境轉。遇境而不動搖,卻能無礙解脫自在的做事。所謂,心隨萬境轉,轉處實能幽,隨流認得性,無喜亦無憂。或者叫心不附物。
所以,不要怕妄想,更不要去消滅或者叫壓抑這個妄想,只要知道如何去處理或者說是如何去掌控這個妄想。因為能夠被處理或者所是能夠被掌握的妄想實際上就是我們的智慧,這樣的智慧就能讓我們的生活美好起來。只有不能被控制的或者說是不能被處理的妄想才是煩惱。這也就是《藥師忏》的智慧體現。
所以我們在《藥師忏》裡面一開始就看到:“妄念成生滅,真如不變遷”妄想就是這樣的一個生滅過成,所以是可以商量,可以解釋,可以修正,可以改變,可以……只有真如才不會變遷。具體真如為何物,有很多很多的說法,但是每一個個說法都不能把真如本性說明白,只有靠自己去體證。因為真如是不會變遷的,所謂妙高頂上絕商量;是不可以解釋,不可以修正,不可以改變,不可以……為了讓大家有個印象,我自己又給大家增加了一描繪真如的名詞叫“覺的能力”,有關“覺的能力”我寫了十幾篇日記,大家有興趣可以找來看看。
《藥師忏》就是這樣一個在事項和實相上兩相圓融的法門。比如在《藥師忏》的原文裡面就有下面的內容:
……觀一切法空如實相。雲何名觀一切法空。行者谛觀現在一心。妄心隨所緣起,如此之心為因心故。心為不因心故。為亦因心亦不因心故。心為非因心非不因心故。心為在三世,為在內外中間,有何足跡?在何方所?如是等種種因緣中,求心畢竟不可得。如夢如幻、無名無相。爾時行者,尚不見心是生死,豈見心是涅槃。既不得所觀,亦不得能觀。不取不捨,不依不著,亦不住寂然。言語道斷,不可宣說。觀心無心,則罪福無主。罪福性空,則一切法皆空。心無所心,法不住法。作是忏悔,名大忏悔。名破壞心識忏悔。以是因緣,心心寂滅,念念無住,如太虛空。虛空亦不可得,究竟不可得,亦不可得。自然超諸三昧,光明照耀。萬法顯現,通達無礙,廣大如法性,究竟如虛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