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淫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印光大師:十念記數念佛法和十念法門的區別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十念記數念佛法和十念法門的區別(印光大師)

十念記數念佛法的妙處

若論念佛法門,唯以信願行三法為其宗要。三法具足,決定往生。若無真信切願,縱有真行,亦不能生。況悠悠泛泛者哉。蕅益所謂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乃三世不易之常談,三根普被之妙道也。宜通身靠倒,庶親證實益耳。信願行三,十要中皆悉詳示。而第一要,彌陀要解五重玄義中,第三明宗,發揮三法,最為精詳。其後節節段段,皆有指示,宜細參閱。此不備書。至於念佛,心難歸一。當攝心切念,自能歸一。攝心之法,莫先於至誠懇切。心不至誠,欲攝莫由。既至誠已,猶未鈍一,當攝耳谛聽。無論出聲默念,皆須念從心起,聲從口出,音從耳入。(默念雖不動口,然意地之中,亦仍有口念之相,)心口念得清清楚楚,耳根聽得清清楚楚,如是攝心,妄念自息矣。如或猶湧妄波,即用十念記數,則全心力量,施於一聲佛號雖欲起妄,力不暇及。此攝心念佛之究竟妙法,在昔宏淨土者,尚未談及。以人根尚利,不須如此,便能歸一故耳。(印光)以心難制伏,方識此法之妙。蓋屢試屢驗,非率爾臆說。願與天下後世鈍根者共之,令萬修萬人去耳。所謂十念記數者,當念佛時,從一句至十句,須念得分明,仍須記得分明。至十句已,又須從一句至十句念,不可二十三十。隨念隨記,不可掐珠,唯憑心記,若十句直記為難,或分為兩氣,則從一至五,從六至十。若又費力,當從一至三,從四至六,從七至十,作三氣念。念得清楚,記得清楚,聽得清楚,妄念無處著腳,一心不亂,久當自得耳。須知此之十念,與晨朝十念,攝妄則同,用功大異。晨朝十念,僅一口氣為一念。不論佛數多少。此以一句佛為一念。彼唯晨朝十念則可,若二十三十,則傷氣成病。此則念一句佛,心知一句。念十句佛,心知十句。從一至十,從一至十,縱日念數萬,皆如是記。不但去妄,最能養神。隨快隨慢,了無滯礙。從朝至暮,無不相宜。較彼掐珠記數者,利益天殊。彼則身勞而神動,此則身逸而心安。但作事時,或難記數,則懇切直念。作事既了,仍復攝心記數。則憧憧往來者,朋從於專注一境之佛號中矣。大勢至謂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利根則不須論。若吾輩之鈍根,捨此十念記數之法,欲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大難大難。又須知此攝心念佛之法,乃即淺即深,即小即大之不思議法。但當仰信佛言,切勿以己見不及,遂生疑惑,致多劫善根,由茲中喪,不能究竟親獲實益,為可哀也。掐珠念佛,唯宜行住二時。若靜坐養神,由手動故,神不能安,久則受病。此十念記數,行住坐臥皆無不宜。臥時只宜默念,不可出聲。若出聲,一則不恭,二則傷氣,切記切記。居士以年將半百,身系樊籠,素未參尋知識。倘欲即生了脫,但當專主淨土一門。金剛法華,且先置之度外。待淨土大通,一心已得後,再行研究不晚也。若此刻便即從事,恐智力不給,得彼失此。一法未精,二利鹹失耳。揀魔辨異錄系禅宗。深通教理者尚不易知,況居士乎。凡禅宗典章,概勿研究。以禅宗意在言外,若按文解義,則錯會佛法,以善因而招惡果。釋氏稽古略,乃記事之書,而以禅宗為主。凡屬此種言句,皆當置之勿究可也。吾常謂欲得佛法實益,須向恭敬中求。有一分恭敬,則滅一分罪業,增一分福慧。有十分恭敬,則滅十分罪業,增十分福慧。若全無恭敬,雖種遠因,其亵慢之罪,有不堪設想者。凡見一切信心人,皆須以此意告之。此系從初心至究竟之決定實義。若當作腐僧迂談,便為自暴自棄,豈特孤負(印光),實為孤負自己也已。(增廣文鈔卷一復高邵麟居士書四)

   十念記數,不是數息。以其從一至十,同於數息。又以蓮宗寶鑒,訛作至百千萬,恐受其病,引為證明。目為數息持名,斷斷不可。欲證三昧,自有佛祖所示三世不易之法。何得問我所證,方能缵步。(復永嘉某居士書五---印光法師增廣文鈔卷一)

 

十念法門只適宜晨朝兩用
  
若或事務多端,略無閒暇。當於晨朝盥漱畢,有佛則禮佛三拜,正身合掌念南無阿彌陀佛。盡一口氣為一念,念至十口氣,即念小淨土文。或但念願生西方淨土中四句偈。念畢禮佛三拜而退。若無佛即向西問訊,照上念法而念。此名十念法門。乃宋慈雲忏主為王臣政務繁劇,無暇修持者所立也。何以令盡一口氣念。以眾生心散,又無暇專念。如此念時,借氣攝心,心自不散。然須隨氣長短,不可強使多念,強則傷氣。又止可十念,不可二十三十,多亦傷氣。以散心念佛,難得往生。此法能令心歸一處,一心念佛,決定往生。念數雖少,功德頗深。(增廣文鈔卷一與陳錫周居士書)
  十念一法,乃慈雲忏主為國王大臣政事多端,無暇專修者設。又欲令其淨心一心,故立盡一口氣為一念之法。俾其心隨氣攝,無從散亂。其法之妙,非智莫知。然只可晨朝一用,或朝暮並日中三用,再不可多,多則傷氣受病。切不可謂此法最能攝心,令其常用,則為害不小。(文鈔三編卷一復丁福保居士書四)

   恐其畏難不入,故以晨朝十念,作普攝群機之最勝方便。待其漸入漸深,如得嘉肴,既知其味,則日用雲為,自能拳拳服膺,唯佛是念。非限於一茶之頃,以為定章也。倘能具真信願,畢生堅持十念,決定往生。況更能加功用行者乎。(增廣文鈔卷三重刻龍舒淨土文題詞並序)
  
或有公私眾務,了無少暇,須於早晚十念念佛,至心發願,亦能往生。以阿彌陀佛曾有願雲,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是故十念念佛,亦得往生也。(增廣文鈔卷二淨土法門普被三根論)
 
晨朝十念,當於盥漱後,功課前行之。淨土十要,西歸直指中,各有其儀,依而行之即已。但不可過十念,以多則傷氣。光文鈔中亦屢言其利害。朝暮功課,照功課中念之即已。如公事多端,不暇念功課,則但用十念亦可。此外則但止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即已。所謂十念者,以盡一口氣為一念。如是念十口氣,名為十念。如氣壯之人,一口氣多念一二十句。氣弱之人,只能數句。不論佛數多少,但以一口氣,至十口氣,為度耳。其法之妙處,文鈔亦說之。若多念,則又傷氣受病矣。不可不知。(增廣文鈔卷二復包右武居士書二)
    
汝蓋未悉心詳閱文鈔。縱閱,亦只泛泛然過目而已。(一)所言先從十念進行,不知十念一法,乃為極忙之人所設。以終日無暇,但只晨朝十念。若有工夫人,豈可以十念了之乎。如先念十念,再按自己之身分,所立之功課做,則可。若但十念即已,則不可。況此患難世道,禍機四伏。若不專志念佛及念觀音,一旦禍患臨頭,又有何法可得安樂。(文鈔三編卷三復馬宗道居士書一)
   
晨朝十念,忙人決定須用。即閒人能作正課,於正課前,用晨朝十念,亦可。非能作正課,便不可用也。古人多有畢生用晨朝十念法,然後再作正課者,何妨礙之可雲。(文鈔三編卷二復陳土牧居士書四)

 

上一篇:淨界法師:看你的內心世界就看到你來生
下一篇:一位佛弟子的忏悔錄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