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黃念祖居士:《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解》附錄一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解

薩戒弟子郓城夏蓮居會集各譯敬分章次

     金剛乘三昧耶戒弟子黃念祖敬解    

   附錄

    一、本經原序

    初印原序(黃超子居士)

    無量壽經,為淨土群經綱要,東來最早,譯本最多。自漢迄宋,凡十二譯。宋元而後,僅存五本。此五本中,互有詳略,初心學者,遍讀為難。王龍舒居士取漢吳魏宋四譯,匯為一本,意在便於初學,往往取繁遺要,改深為淺,蓮池大師謂其抄前著後,未順譯法;彭二林居士斥其凌亂乖舛,不合圓旨。謹案龍舒會集四譯時,尚在中年。識解未超,誠有舛誤。但雲棲、靈峰兩大師所見南北之本,已自不同,或其別有定本,今已散佚,未可知也。至龍舒之淨土文,成於晚年,沾溉後學,有裨淨宗,厥功偉矣!二林因不嫌王會,又取康譯刪其繁冗,節為一本,謂可救龍舒之失。夫龍舒之誤,在所會四譯之中,二林節刪僅限康本一譯之內,為例不侔,雲何補救?魏默深居士,復取五種原譯,融會為一,文字簡潔,遠過龍舒。而率增乖舛之弊,仍復不免。考默深原稿,未及校刊,付諸友人,身後印行,致有增減,亦未可知。夫會集與譯義不同,譯經須見梵本,會集須照原文,無征不信,儒籍尚然。原譯所無,征與何有?是以五種原譯之外,雖有節會三本,而仍未能普遍流通。吾師夏蓮居先生,未冠學儒,甫壯習禅,由宗而教,由密而淨。於壬申之歲,發願重校此經,閱時三載,稿經屢易,悲智並運,卒成斯篇。不但可以補王彭魏三家節會之疏失,實可稱集漢唐宋五種原譯之大成。佛學界諸尊宿多稱為文約義顯,詞暢理圓。習淨土者,誠能受持讀誦,則於蓮宗法門統攝無遺矣。此本初脫稿時,張憲臣居士見之欣贊,亟欲付印,以致序文與會譯引證記均未付入,而蓮師因校勘未審,不允流通,將有定本與序文等一並另刊。此雖初次付印之本,然於原譯之外,未嘗稍參一意一句,梅撷芸老居士在中央廣播電台稱為最善之本。讀者誠能取五原譯、三會本參考互證,則可知梅居士所稱非溢美之詞也。

小雪候弟子黃超子敬序

 

    重印無量壽經五種原譯會集序

《無量壽經》者,如來稱性之極談,眾生本具之化儀;一乘之了義,萬善之總門,淨土群經百數十部之綱要,一大藏教之指歸也。不但統攝事理因果,融會顯密性相,而且詳陳苦樂,照真達俗,是以我佛屢說,諸師競譯,東來最早,譯本獨多。小本始譯於姚秦,《觀經》初顯於劉宋,二經未達乎東土,蓮社已建於廬山。唐宋以前,淨宗之盛,莫不以此經為宗尚也。宋元而降,古冊散佚,十二譯中,僅存五本,文詞互有詳略,義谛不無異同,初心學人,遍讀為艱。僅持一譯,莫窺奧旨,是以塵封大藏,持誦者稀。雖曹魏康僧铠師所譯,號為詳贍,而漢吳唐宋四本中義旨亦有康本所無者。如四十八願中最重要者,厥為蓮花化生,與國無婦女兩願,而漢吳本有之,曹魏木所無。彭二林雲:此經闡揚者少,實由無完本故。非虛語也。王彭魏三家節會之本,皆未盡美盡善,誠如黃超子居士所雲,可見會集此經非易事也。一須教眼圓明,照貞達俗。二須淹貫群籍,深於文字。三須於淨宗法門,有久修專功。四須於五本原譯,了然胸次。五須於王彭魏三家節會之本,洞鑒得失。六須於宋明迄清,南北各藏以及中外刊本,詳審校勘,始可著筆。具此六者惟吾學佛老友夏蓮居師兄庶可當之無愧,此吾所以對於其會集之本一再贊歎,而惜其未能及早普遍流通也。吾常慨夫今之習淨宗者僅持小本,於小本僅持秦譯,問以法藏因地不知也;何者無量壽,何者無量光,茫然也;叩以濁世惡苦,往生正因,與夫持名方法,亦多瞠然無以應也;乃至詢以依正莊嚴,修行次第,亦僅能粗舉七寶八德、三輩九品、四十八願之名目,而於其內容仍不知也。噫!理既未明,信何能深;信尚未堅,而欲使之一門深入,不惑他岐,難矣;而欲使之不動不搖,一向專念,以期達到一心不亂,得大輕安,獲大解脫,抑又難矣。現象如此,而欲使之普遍宏揚,而欲以之折伏魔外,而欲使科學知識階級,低首降心於淨宗之門,此尤難之又難,幾於不可能矣。以無上甚深微妙法門,竟使一般盲目者流,視為消極厭世、自了送終之具,豈不大可哀耶?此何以故?佛徒不讀大經故;不弘大經故;大經無完本,而又不能遍觀各種原譯故;三家節會之本,又悉未能盡美盡善故。此吾師兄蓮公所以謝絕萬緣,掩關數載,千研百考,稿經十易,成為會集一本之總因也。其本為何,即《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是也。或曰此本一出,各譯將廢。余曰原譯何可廢也。不有原譯,何成斯本,彼王彭魏三本既出,古譯未廢,而謂此本廢古譯乎?不慮於五譯塵封之際,而慮於古本將顯之時,是誠何心哉!且蓮公此本,正欲導行者遍觀各譯,廣獲法益,擴心目,堅信向,使無人持誦之古本光顯於世,此其慘淡經營、報佛深恩之苦心也。或者又曰,古本全為四十八願,今竟改為二十四者何耶?余啞然笑曰:聞子此言,知子不但於今本未嘗展閱,即於五種原譯亦未曾寓目也。漢吳兩譯願文皆為二十四。魏唐兩譯四十八,宋譯三十六,驟覽之,魏唐廣而漢吳略;細辨之,漢吳盈而魏唐绌。緣二十四者不僅二十四,四十八者又不足四十八。遵魏唐兩譯耶?既有缺而且復之憾;取漢吳二譯而補之耶?又將躬冒改經之嫌。蓮公會集此章,累月未決,寢餐俱減,而余與慧老法師恰於此時先後北來,遇諸蓮公寓中,於是三人共同參詳,又復拈阄佛前,始行定議:決奉漢吳二譯,以二十四為綱;復准 魏唐兩本,以四十八為目,舉其綱既與漢吳相同,數其目則較魏唐為備。千斟萬酌會成此章。問者不識之無,則莫如何,倘稍通文理者,詳覽原譯自可了然,固無待余之詞費也。或又問曰:初印重印兩本不同,將以何者為准耶?余告之曰:後後勝於前前,此無待論,初印未允流通,重校方為定本,蓮公當日之言,已在黃序之內。況前本已臻完好,見者獲益實多,重印精益求精,為效自當更普;而此次分增章句,大體依然,即令並行,亦復何礙。龍舒所會四譯兩本並存,二林所節魏譯一再重刊。善乎二林之言曰:歷考大藏諸經,舊錄或加再治,只求精當,豈憚審詳。但若續印,固當以定本為據耳。問者又曰:三家節會之本,或名無量壽,或名大阿彌陀,或名摩诃阿彌陀,今本所立之名,無乃贅乎!余反叩之曰:子於經名以諸家為准耶?以原譯為據耶?謹考自漢迄宋十二譯中,以無量壽為名者七,以平等覺正覺為名者三。最初一譯名《無量清淨平等覺經》,最後一譯名《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經》,其中唯吳譯經名最長,計共廿字。王會本於阿彌陀上加以大字,已為無據;彭魏兩本皆名《無量壽經》,亦覺與原譯相濫;而正定王氏取魏本作為衷論,冠以摩诃二字,尤嫌杜撰。蓮公此本,直合前後兩名,未動一字,既非自造,又極現成,不但無混於古本,且亦有別於諸家。一唱經名,不但十二種原本名義鹹括其中,即全經大旨亦了然心目;不但本經,即小本與觀經之大意,亦在其中。蓋一心不亂,心作心是,鹹莫非以自己無量壽之心體,合阿彌陀無量壽之大顧,以莊嚴自心,清淨自心,以期普遍平等,自覺覺他而已。古所謂智者見經名,即知全部義;忙人見經題,亦易得利益。嗟乎!一經之名所關如此,況全經文句耶?一名之義深廣若此,又況於全經意旨耶?蓮公會集大經時所以慎而又慎,不敢有只字之忽也。以上所答皆余往昔所聞於蓮公者,今皆舉以相告矣。於是聞者忻然請曰:得聆緒論,疑慮冰釋,蓮公會集此本經過,復能見示否?余曰善哉!願略述之,以利學人。余與蓮公同官十稔,共學三十年。同受皈戒,同參叩於宗門耆宿;同受灌頂於密宗大德;同於慧老法師座下得受印證。生平友朋,深於儒佛兩教者首推蓮公,實吾之摯友,亦吾之畏友也。至其力屏萬緣,掩關十載,於淨宗要旨窮深極微,發前人未發之蘊,艱苦卓絕,為法忘身,實有足令人驚歎敬佩者。其會集此經之動機與苦心,並所具六種特點,所謂教眼圓明,深於文字、專攻久修、遍探原譯、洞窺諸本、網羅各藏等,悉見前文所述;而其始終敬慎,心精力果,以迄於成,更有非人所及者。方其從事之初,淨壇結界,香光莊嚴,咒水加持,內外整潔,冥心孤詣,萬緣俱屏,秉筆必先禮佛,坐臥不離稱名,累月經年,人物罕睹,《歡喜念佛齋詩》中,所謂‘一室唯供佛,三年不下樓’者,蓋記實也。故其於九萬五千七十字之五種原譯內,玄義微言,深文奧旨,無一語而不詳參,無一字而不互校,務使精當明確,鑿然有據。無一義不在原譯之中,無一句溢出本經之外。艱澀沉晦,使之爽朗;繁復冗蔓,歸於簡潔;凌亂俾成整嚴,阙疏悉令圓滿。必期有美皆備,無谛不收。往往因一字之求安,浃旬累月而不決,日日禱於佛前,時時萦諸夢寐,此其敬慎、虔恭狀況,皆光羲與慧老法師所目睹者也。故其精誠所感,屢現瑞征,茲恐駭俗,姑不具引。是以及其告成也,文約而義豐,理顯而詞暢,醒眸爽口,易記易持,無艱深畏難之慮,有殊勝易往之感,雖欲不謂之善本不可得也。每一持誦,恍若置身於清淨莊嚴之域,徜徉乎華池寶樹之間。如觐慈光,如聆法語,誦者忘倦,聽者生忻,隨分領解,各如其量。攝凡濁介爾之心,入聖眾俱會之境;易全真成妄之念,為背塵合覺之行。果能受持讀誦,如說修行,不但拔將來之苦果,實已獲現前之福利。非真修淨業者不覺其妙;非曾涉教海者莫窺其深;非詳考各譯,不知其抉擇之精,唯遍校會本,始見其從事之慎。然此實非門外耳食者,所能驟解也。吾嘗謂欲宏佛法於今日,必須提倡淨土;欲宏淨宗,必須先宏大經。果能人人持誦,則因果自明,身心自潔,劫運自轉,太平自至。蓋統攝二谛,未有明備簡要若此者也。惜多年未有定本,致法寶莫能流通。前清盛時,萬善殿常課此經,故得宮廷整肅,政治清明,由彼時群知因果,故能上下相戒,朝野相安。鹹同而後,此經辍誦,朝綱紊亂,國勢隨衰,雖不盡由於此,而此經所關重矣。今此本既出,不但為淨宗前途賀,且可為世運前途幸也。蓮公之為學也,由百家眾流而歸之於佛,歷性相顯密而歸之於淨。其所著述,除會集大經而外,尚有《校經隨筆》、《會集秦唐兩譯阿彌陀經》、《會譯引證記》、《大經五念儀》、《蓮宗密鈔》、《淨修簡課》、《一翁幻語》、《入道三字箴》、《一夢漫言評敘》、《聽佛軒自警錄》、《邵康節安樂集鈔》、《白玉蟾詩禅道影錄》、《二溪學粹》、《歡喜念佛齋詩鈔》、《渠園詩文集》,或已印行,或正待印,計十余種。蓮公素恥宣傳,余之言此,並非故為標榜,蓋欲使世知如此學識,如此功行,其所會集之經典,所信向之法門,自必具有甚深義趣,而學識未充,功行不逮者,未可據以淺陋眼光輕事測評,致蹈謗法之咎,而為深心護法,有志救世者,所笑歎也。又其宏願熱誠,苦口慈心,感人極深,信向者眾。此次俯應黃甥念祖之請,重印大經,聞者歡躍,爭相隨喜,光羲僑渝養痀,額首遙慶。往年曾為作序,未及付印。茲再略摘蓮公所著《校經隨筆》中語,增入前序;節錄《大經合贊》附於卷末;並遺一甥兩女就學其門,聽受此經要義,即以此序代為之贽焉。每憶沈谷成居士,有眾生福薄,大經塵封,提倡無人,佛恩難報之語,辄生慨愧!今幸因緣成熟,寶典放光。本經有雲:值此經者皆可得度。彭二林曰:此實無量劫中,希有難逢之一日也。然則遇此經者,可不寶諸。有智之士,幸勿忽諸。

公元一九四六年夏歷丙戌南昌梅光羲和南序於重慶

 

  • 謝謝來訪!歡迎經常來上品蓮生的空間訪問交流

    請在谷歌或百度中搜索“上品蓮生的空間”,即可進入本空間。

  • 點擊(上品蓮生的空間 )即可進入

  •  

  •  

    上一篇:隨緣行善積德的方法
    下一篇:聽經一席免墮犬胎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