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佛教知識

 

佛教五大菩薩法門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在佛教教育制度中「佛菩薩」不是神明,而是我們修學的榜樣。供養菩薩的意義,是提醒自己要能夠見賢思齊,而不是把菩薩當神明看待,或祈求菩薩保佑。中國有五大菩薩,代表佛法五大修學的科目,與人生關係至為密切。分述如下:

  初入門:以「彌勒菩薩」為代表

  「彌勒菩薩」的塑像是中國傳統寺廟一入山門,第一眼見到的菩薩,代表初學佛的資格與條件。笑口常開、大肚能容的彌勒菩薩要教我們的就是「放下慾望,知足常樂」,並且學習大地:「厚德栽物,雅量容人」的功夫。

  孝敬門:以「地藏菩薩」為代表

  「地藏菩薩本願經」是佛門的孝經,內容是釋迦牟尼佛講述地藏菩薩以孝敬為根本所發的弘願。中國有句話「百善孝為先」,唯有孝敬才能開發我們自性無盡的寶藏。「淨業三福」亦將「孝養父母,奉事師長」列為第一,因為「孝順父母,尊敬師長」乃是做人的大根大本,也是人之善良本性的流露。孝敬做到究竟圓滿,是超越時空,無始無終,是盡虛空遍法界,只有諸佛如來才可達到的境界,我們若能以「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子是我母」的心,來看待每一位眾生,並將孝敬做到究竟圓滿,就是成佛了。

  慈悲門:以「觀音菩薩」代表

  「慈是予樂,悲是拔苦」,慈悲就是要為別人帶來快樂,解決眾生的煩惱痛苦,菩薩教化眾生是完全出自內心的愛護,是不附帶任何條件的。我們若能做到「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並且了解所有眾生與自己是一體,進一步幫助眾生離苦得樂,就是觀音菩薩的化身了。

  智慧門:以「文殊菩薩」為代表

  有了慈悲而沒有智慧,往往會流於溺愛與感情用事,這種教育並不圓滿,所以「文殊菩薩」所代表的教學科目,就是教導我們日常生活的智慧,使我們了解:「心隨境轉則苦,境隨心轉則樂」,要做到「境智相應」;祛除妄想、執著、分別之心,達到「但自無心於萬物,何妨萬物常圍繞」的境界,雖面對宇宙萬象,心卻是如如不動的。培養「不是別人使我們煩惱痛苦,而是自己的修養不夠」、「改變不了別人,就從改變自己做起」的生活信念,凡事學習看順眼,不與人計較、起衝突或結惡緣,不讓瞋念起現行,破壞自己的功德。更進一步讓自己精進,學習以較高或較廣的觀點處理事情,也就是破除「我執」,當執著一分一分減少,快樂自在就會一分一分增加。

  實踐門:以「普賢菩薩」為代表

  「普賢法門」是代表實踐圓滿的法門,華嚴經說:不修普賢行,就不能圓成佛道。吾人須瞭解:「說一丈,不如行一尺」、「能說不能行,不是真智慧」,亦即「實踐」才是成就究竟圓滿智慧的法門,也就是將孝敬、慈悲、智慧應用在日常生活當中,從早到晚,對人、對事、對物,都能夠依照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的精神去實踐,方能達到佛教教學的最高目標。

  從以上探討,可知佛教教學的特色:

  1)佛教是「佛陀對九法界眾生至善圓滿的教育」,是智慧的教育,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業,絕非迷信、消極或遁世,而是要「破迷開悟,離苦得樂」。

  2)佛法的修行不是向外求,而是向內從心地下功夫的法門。學佛要從日常生活中去體悟及歷練人生的智慧,要藉境(事)練心,要能面對逆境,勇於接受人生的各種挑戰。

  3)佛法的教學蘊含在佛教的各項藝術中,都是時時刻刻透過六根對六塵的接觸,來提醒我們、教育我們,如供養「佛菩薩」就是要提醒我們「見賢思齊」。

  4)學佛乃是學覺悟、學快樂、學自在,誦經重點是要「依教奉行」,在日常生活當中,修正我們對宇宙人生錯誤的看法、想法、說法及做法,因為「實踐」才是成就究竟圓滿智慧的法門。

  佛法是教導我們生活智慧的教學,是變化眾生氣質的工作,使眾生能夠達到「化惡成善」、「轉凡成聖」、「離苦得樂」的教育目標。

 

上一篇:佛心是什麼?
下一篇:“障道因緣”是什麼,有哪些?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