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佛教問答

 

淨空法師佛學問答(五)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101. 如果亡者生前不一定是念佛人,死後才助念,助念後,身體非常柔軟,如何判斷他是往生西方或生天?

生前不念佛的人,臨命終時勸他念佛,他肯念,而且有很好的瑞相,可能是往生。如果生前不念佛,臨終時也不肯念佛,不相信往生西方,但是死了之後,為他念佛幾個小時,他的身體柔軟,這是消除他的業障,他決定不墮惡道。至於能否往生,我們不敢講。

102. 有些人嗔恨心很重,經常無來由的發火,即無明火,請問這是什麼原因?如何化解?

嗔恨心重,說明這個人的業障習氣很重,很容易生嗔恚心,看人不順眼,看事也不順眼,這是他的業障。但是對真正修行人來說,他是善知識,為什麼?沒有這些人天天來找麻煩,天天來罵你、侮辱你、欺負你,你的忍辱波羅蜜到哪裡修?所以遇到這些人,我們一切承受,合掌恭敬,接受教訓,一句話也不回。他說完了,謝謝他,阿彌陀佛!他每一次罵,你都是這個態度,久而久之,他會覺悟,他會感動。絕對不可以對罵,對罵就沒完沒了。他一個人罵,罵累了就不罵了。他在那裡罵,我在這裡念阿彌陀佛,讓他罵,這是消自己的業障。他替我消業障,我應當感謝,我念阿彌陀佛回向給他。如果別人贊歎你,也不要生歡喜心,這未必是真的。人家恭維你,要想到我哪有這個德行讓人贊歎,要生慚愧心。

103. 亡者神識脫離身體後,才為他念佛回向,或教他念佛,這樣還有機會往生西方嗎?

比較困難。念佛最重要的,是在他沒有斷氣之前,七天、或三天當中,念佛的效果最殊勝。這時要開導他,為他說明西方極樂世界的殊勝,勸他要放下,不要留戀世間。如果他業障習氣深重,斷氣之後再為他念佛,只能消一些業障,幫助他不墮三惡道。

104. 佛七期間,守六齋日,不吃就餓得發慌,沒力氣念佛,如果吃了是否犯戒?

不犯戒,在必要的時候,可以暫時開緣。我在初學佛時就持午,晚上不吃,持了很多年。我去受戒時就開緣,晚上要吃。為什麼?受戒很辛苦,工作量很大,晚上要拜佛、拜忏,怕沒有體力,所以我受戒的那一個月,每天晚上都吃。有很多人平常沒有持午,到受戒時裝模作樣,搞了兩、三天,體力不支了。所以,一定要衡量自己的體力,和現前修學的時間、分量,必須要有好的體力,才能成就。禅堂裡一天有八、九餐,不只吃三餐。新加坡佛教居士林的念佛堂,日夜不間斷,夜晚也有點心,二十四小時供應。修行人要守一個原則|不饑不飽。饑餓了發慌,念佛念不下去;飽了就昏沉,想睡覺,都不行。覺得自己餓了,就吃一點點心,決定不能吃飽,真正用功的人吃五分飽,七分都不行。保持不饑不飽,這是古人幾千年的經驗。

105. 依師父的話,《無量壽經》先念三千遍再求解,這當中是否講解也暫時不聽,專誦《無量壽經》?

講解可以聽,並不妨礙。專誦是修定,聽講是幫助你開智慧,可以同時進行。

106. 結婚有家庭的人,如何斷情執?

情最麻煩的是“執”,只要不執著就行了。在家也是菩薩,善財五十三參就是五十三位善知識,在家的占大多數,出家的只有五位。他們沒有分別、執著,所以“理事無礙,事事無礙”;而我們的妨礙是分別、執著。人要真正得定開慧,心跟宇宙合成一體,虛空法界就是自己,沒有執著了,情就變成智慧,轉情為智,轉煩惱為菩提,轉生死為涅盤,這就是功夫。他怎麼能轉,我們為什麼轉不了?我們迷惑,迷就不能轉,悟就能轉。所以,佛法修學關鍵在破迷開悟。

107. 一個平時念佛的人病危往生,是否能往生西方?

關鍵在自己的信願。蕅益大師說:“能否往生,決定在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決定在念佛功夫之深淺”。我們有真信切願,必須把世間一切都放下;如果對世間還有留戀、牽掛,信就不真,願就不切。真信切願,不但世法放下,佛法也放下。佛法無量無邊的法門,我專修這個法門,其它的統統放下。《華嚴經》上,每位菩薩都是修行一個法門,無量無邊的法門只學一個,其它的統統放下,所以能成功。開悟之後,還是一門深入。理論上講,開悟之後,一切法門都可以修學,“法門無量誓願學”。但我們見到他們開悟之後,還是修一門,其它的法門不學了,這是因為全部通達了。“一經通,一切經通”,就是這個道理。

108. 您講經時提到,地獄境界只有兩種人能見到,一是菩薩,另一是業力所感者。但我們曾在書中看到,谛閒老法師的一個徒弟,由於捨棄不了出家前的銀錢,某日睡夢中,被抓到地府,罰從閻王殿抬銀兩到殿後去。然而他不願意抬,被兩個小鬼踢了一腳,感到疼痛無比,大喊一聲“阿彌陀佛”,很快就被閻王又送回人間。請問這是什麼原因?另外,什麼叫做“人間地獄”?

他不是到地獄,見閻王是到鬼道。佛經裡面說得很多,閻羅王甚至於其底下的這些鬼王,很多都是佛菩薩化身的。《地藏經》上,地藏法會是世尊在忉利天宮召集的,那是佛菩薩的境界,地藏菩薩參加了,地藏菩薩也率領一些閻王、鬼王參加。實際上,那些人就跟《華嚴經》講的眾神眾一樣,都是諸佛菩薩化身的。《普門品》講,應以什麼身得度,佛菩薩就現什麼身;所現的身相不一樣,但都是諸佛如來、法身大士。

諸佛如來沒有不尊重阿彌陀佛的,你是阿彌陀佛的弟子,就沾大光,諸佛菩薩見到你都另眼相看。因此,鬼王聽到他念阿彌陀佛,就趕快送他回來;他要是不念佛,就被抓進去了。這也是諸佛菩薩教化眾生的一種手段,勸人念佛,所以念佛功德不可思議。

何謂“人間地獄”?人間種種苦報,相當於地獄,就稱之為人間地獄。譬如第二次世界大戰,德國納粹的集中營,就是真的人間地獄。關在集中營裡,吃的連畜生都不如,天天虐待你,鞭打你,懲罰你,把人折磨至死,這跟地獄所受的苦報沒有兩樣。生活在這種環境裡,就是人間地獄,這是戰爭帶來的災害。另外一種是自然災害,像非洲很多地方,沒有東西吃,沒有衣服穿,人瘦得像皮包骨頭,那也是人間地獄。

佛法講,人到世間來有兩種業。我們投生到人道,這個業叫“引業”,引導你到這個世間來受生。在人間地獄的業,跟我們也是相同的,都是得人身。第二種業叫“滿業”,滿業則各個不同。滿業是你的健康、生活受用,這些差別每個人不一樣。有人富貴,有人貧賤,有人一生生活得很幸福,有人一生生活得非常痛苦。這是什麼原因?過去生中所造的善惡業的果報。所以,我們明了這些事情,心就平了。他有錢,發大財;我貧窮,三餐不濟,就是他過去修財布施,我過去吝啬,好事一毛不拔。

這種情況如何改善?要修因。懂得因果的道理,肯修布施,環境就會慢慢轉變,這一定要自己覺悟。我這一生當中,生活非常艱苦,就像經上說的,前世“修慧不修福,羅漢托空缽”。學了佛之後,章嘉大師教我布施,因此晚年有福報。我在沒有學佛之前,很多毛病習氣與袁了凡先生一樣,所以我讀《了凡四訓》非常受感動。了凡先生所有的毛病,我都有;他有的好處,我沒有,因此我比他更苦。我年輕時,狂妄自大,目中無人,喜歡欺負人,挖苦人,讓人家下不了台,與很多人結了冤仇。學佛之後,念《了凡四訓》,才知道自己的過失,這才慢慢改過自新,學謙虛,學忍讓。別人加給我的侮辱,我能夠忍受,想想從前我也是這種態度對人,現在人家用這個方法對我,這是因果報應。我承受了,歡喜接受就報掉了,業障就消了。所以,自己修行才有一點功夫、成就。

109. 在多年前,我曾聽過四次很清楚的聲音,第一次說“佛陀傳”,聽到兩次;第二次說“唯心論”,但我沒有找到此書;第三次說“萬法唯心”,是在靜坐當中;第四次說“念往生咒”,那時我的頭部被壓得很緊,念了就沒事。

你既然有過四次經驗,前面三次過時了,就不要了,留後面一次就好。念阿彌陀佛,與念往生咒是一個意思,你可以試試看。如果念阿彌陀佛有效果,你就念佛;念阿彌陀佛沒有效果,念往生咒有效果,你就專念往生咒,也決定得生,因為往生咒第一句就是阿彌陀佛的名號。

110. 在生活當中,如何學習破四相?

學習破四相,就是學習不分別、不執著。從哪裡學起?先學不執著,對什麼事情,都不要去執著,知道一切相是假的,何必執著?常常念《金剛經》上四句偈:“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能幫助你破四相。

111. 如何幫助兒童學佛?

兒童當中也有佛菩薩再來的,凡夫不認識。《華嚴經》上“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就有兩個小朋友:德生童子、有德童女;《法華經》上龍女八歲成佛,這都是諸佛菩薩示現的。

真正修學最好從小開始,根扎得堅固。現在澳洲政府已經制定法律,從幼兒園、小學就要讀宗教課程,這是從小培養。所以,澳洲文化局局長尤裡先生,向我們搜集小朋友的學佛教材。澳洲這種作法,我想是從英國學來的。前年,英國在小學、中學、大學裡就開始有佛經課程。

道場有道場的規矩,小朋友能守規矩,我們應當歡迎。小朋友不守規矩,擾亂道場,就不能來。所以,規矩也不離人情,情、理、法三方面都要兼顧。小朋友真念佛,歡喜念佛,能讓大人受感動。所以,道場雖有規矩,但也有情理,只要他是真的來念佛,我們就不能將他看成兒童。如果他很頑皮,擾亂別人,就請他出去,這要嚴厲執法。這也要看當時環境來處理,用智慧判斷。

112. 四眾如何和睦相處?

四眾同修要和睦相處、互助合作,當中一定要有規過勸善。人都有過失,自己不知道自己有過失,別人看到了要規勸。而規勸要在沒有第三人的情況下,如果有人看到,他會難為情,不但他不能接受,還懷恨,變成冤家對頭。在沒有人見到的地方,你好心勸導他,希望他一切以道場為重,以佛法為重,能夠犧牲自己的成見、分別、執著,就能和睦相處。與人不能相處,沒有別的原因,就是堅固自己的執著,不肯忍讓,才發生沖突,才產生不愉快。每個人退一步、讓一步,則海闊天空。

我曾經講過“禮讓”、“忍讓”、“謙讓”。世出世間聖人之所以成為聖人,之所以能有成就,沒有別的,就是懂得讓。讓,決定不吃虧,決定占大便宜,真正得大利益;不肯忍讓的人,最後吃虧。這些道理與事實真相,我們看得很清楚。過去有成就的人,現前有成就的人,我們仔細觀察,沒有一個不是謙虛忍讓的。凡是不肯忍讓的人,成就很有限,縱有福報,成就也不大。

113. 受菩薩戒是否六日內過午不食,六齋日內是供菜食?

這個事情在戒壇裡,傳戒師父會跟你講清楚。而菩薩戒本裡,也記載得很詳細,一定要認真去讀戒本,學習祖師大德們對戒本的批注。無論是《梵網戒》、或是《璎珞戒本》,都有古大德的講解。說得最淺顯的,是弘一大師的《律學三十三種》,可以提供你做參考。

114. 菩薩戒受了以後,能否再受五戒?

菩薩戒就包括了五戒。

115. 我已念佛五年,剛念時,進入仙道兩個月,已經附身。每天讀經念佛,聽老法師錄音帶,並忏悔回向給冤親債主,到寺院做超度,至今還沒有離身。念佛不得力,臨終時又怕障礙,怎麼辦?

這的確是很嚴重的問題。忏悔不得力,是真誠心不夠。儒佛都教導我們“至誠感通”,上可以感動諸佛菩薩,下可以感動天地鬼神。你修忏悔,做超度佛事,都不能感動冤親債主,是你的誠意不夠。你要再忏悔,以真誠心求三寶加持,真誠心才能修積功德,你的功德讓給冤親債主共享,沒有不受感動的。

116. 人間短短幾十年,死後往哪裡去?

經上告訴我們,“隨業流轉”,完全看你自己造的業力。你這一生造作善業,決定在三善道;造作惡業,不免要墮三惡道。念佛求生淨土是最殊勝的,到阿彌陀佛的西方極樂世界去。

117. 常會有蝴蝶、飛蛾與甲蟲飛到室內,我常對蟲兒們說:歡迎你們來聽師父講經與佛號,但是請不要把家裡的窗口當作墳場。一段時間後,發現窗口少有昆蟲屍體。請問它們都到哪裡去了?

你有誠心、善意對待它們,它們也懂得,就不會來干擾你。有這種跡象,就曉得小動物也通人情,這一點很重要。

118. 在家居士身穿短褲襯衫,誦經、念佛、拜佛,是否如法?

不如法。我們對於尊長要禮敬;同理,你家裡有貴賓來訪,你能穿個短褲襯衣接待他嗎?連對世間國王、大臣、總統,我們都要穿禮服接待,見佛菩薩焉能不穿禮服?我們見到佛像,應當是見佛如佛在,要生起這樣的恭敬心。這完全是一個敬意,要養成習慣。

119. 聽您講經,談到佛教藝術、音樂等。藝術和舞蹈是魚和水的關系,中國中央台以播放“少林武僧”這種小型的舞劇,將舞蹈、武術、武僧的武功融為一體,搬上舞台與大眾見面。請法師指教,今後二十一世紀,佛教藝術中的佛教舞蹈是否有發展?應如何發展?我從事舞蹈事業四十余年,又是三寶弟子,很關心佛教舞蹈的未來。

你這個想法很好。佛教跟天主教、基督教相比,這方面的人才可說是非常缺乏。佛法對於音樂、歌舞非常重視,可是最近兩、三百年以來,佛教沒有藝術人才出現。在明末清初時,有一位法師寫了一個劇本《歸元鏡》,它是評劇,內容是慧遠大師、永明延壽大師與蓮池大師三人的故事,劇本寫得很好。所以,將佛法搬上舞台,古人都想到了。現在科技發達,我們深深希望能將佛法編成電視連續劇,這個效果很大,接引初機最為方便。所以,從事於這個工作的,希望能有一個正確的目標與方向努力來做,而理念是一定要對全世界弘法。當然除了本身藝術修養之外,對佛法的修養也要相當到家。如果不在佛法上下功夫,這個藝術的型態是有,但沒有內容,還是達不到教化眾生的目的。

120. 星期六、星期日參加精進念佛,靜坐後段快速念佛時,由於中氣不足,感到氣喘,透不過氣來。所以,這個時段就停止出聲,改為默念,這樣是否如法?

如法。念佛最重要的,是心裡面的佛號不中斷。口念佛,畢竟受體質影響。所以,念快、念慢、默念(古人講的金剛持,口動沒有聲音),你采取哪一種方法,自己感覺得很舒適就好,這是沒有定法。

121. 聽經聽到無意浪費常住的水電,這個罪連佛都幫不上忙。我馬上省悟,用錢布施給常住來補過,這樣可以免我的罪過嗎?

可以。這種浪費,自己知道來補償,應當沒有問題,因為你這是過失不是罪。

122. 我希望全世界各地到此地參學的同修,能夠把念頭一轉,將新加坡居士林的水電費當作自己的,應當要付錢,這樣自然就不會造成浪費常住的一分一毫。

這個觀念不正確。應當時時刻刻養成節儉的習慣,這樣就好。決不是因為我自己可以拿錢,就能任意使用。總而言之,修行是要修正自己錯誤的觀念與行為。佛是教我們真修行,常住是提供修行的場所來幫助我們,改我們的習慣,成就我們的德行。懂得這個意思,知道自己節儉、惜福就好。

在唐朝時代,“馬祖建叢林,百丈立清規”,提倡共修。在這以前也有共修,但是沒有規定,也沒有任何約束,多半都是自修。共同在一起,只有研究、討論、學習經教,修行確實是個人的事情。我們能夠想象得到,那時一定有些人懈怠、懶惰,不能克服自己的習氣,祖師大德看到覺得非常可惜,所以才提倡共修。共修是依眾靠眾,大家生活在一起都守紀律,這樣才能克服自己的煩惱習氣。自己沒有能力克服,要藉大眾的力量,這是好事情。當年建叢林、立清規,用意在此地。

所以,我們到道場參學,參是參與,學是學習,就是我們要參與這個團體,跟他共同學習,才能得受用。如果我們到這個道場來,自己用一個特殊的身分,不能與大眾生活在一起,不能與大眾一起學習,那就完全錯了。你不能隨順大眾,這個過失要是從戒經裡去結罪,這個罪過很重,這是破壞一個僧團的形象,屬於破和合僧,果報在阿鼻地獄。所以,我常勸導同學,這是個正法道場,每天講經念佛,一切都有規矩,我們自己已經養成了不好的生活習慣,實在無法與大眾一起相處時,自己應當知難而退。“離開這個道場,就是護持道場,絕不破壞這個道場的形象”,你的功德無量,你做了一樁好事情。你不離開,又不肯隨眾,破壞形象,你的罪過,我們雖然一句話不說,但你的果報在阿鼻地獄。

三皈依中:“皈依僧,眾中尊”。眾就是今天所講的團體,社會團體很多,佛門也是一個團體。四個人以上,就是一個小團體,就成“眾”。眾中最為尊貴,最值得人尊敬的,是佛法這個團體。它尊敬在哪裡?它是個和合僧團,就值得人尊敬。僧團裡沒有诤論,能遵守六和敬的戒條,是個和睦僧團,所以是社會一切團體的模范。你要是把模范團體的形象破壞了,這個罪過多重?決定墮三途,這是不能不知道的。

123. 弟子主修淨土念佛法門,有一個女兒嫁到天主教的家庭,女婿與外孫均被其祖母、母親拉入教徒,但他們因工作學習,沒有參與活動,也不信。女兒現在既未信教,也未信佛、未燒香。弟子可否替他們祈求家庭平安、和睦,工作進步,及替他們的祖先超度?

信佛與燒香沒有關系。無論他信何種宗教,你學佛為他回向,都有好處,只要有真誠心。再者,替他們的祖先超度是可以的。

124. 何謂“還受生債”?有的師父專靠此做佛事,說欠陰債須誦《金剛經》,還說能轉定業。我曾多次勸勉這位師父,但她很難接受,我應該怎麼辦?

你所說的受生債,大概是欠鬼的債,欠過去人的債。還債是好事情,債總是要還的,可是不要再欠債,要懂這個道理。學佛的同修都能體會到,縱然我們這一生不欠眾生的債務,但因過去生生世世接觸佛法的機會少,沒有接觸佛法的機會多,豈有不造業之理?無量劫來,不知與一切眾生結冤仇、債務、糾紛有多少,所以菩提道上困難重重,障道的因緣比比皆是,這個因就是過去生中所造的不善業。

佛教我們將自己修行、誦經、禮佛所有的功德回向給他們,我做的善事統統給你們,這就是還債。但回向偈要從內心真正發出忏悔回向,才有用;有口無心,只是念念沒有用。我們今天起心動念、一切作為,確實是利益一切眾生,有利於佛法,沒有做錯事情,這一天的功德才有回向的內容。“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將無量劫的恩人、冤親債主都包括在其中。有恩的,我回向給你,報恩;有怨的,我回向給你,解除怨結。所以,一定要出自內心,以真誠、清淨、平等、慈悲心來修回向。

至於轉定業是不可能的,佛經記載,連釋迦牟尼佛都不能轉定業。再者,我們奉勸別人,別人不接受,我們的本分盡到了,接不接受是她的事。譬如勸導家親眷屬或好朋友,勸導一次、兩次不聽,就不能再勸,不然就變成仇人。應當怎麼做?自己認真努力修學,做出樣子給他看。過個兩、三年再見面,他看到:“你比我好!大概你修學得不錯。”他的念頭就轉了。我在台灣、在中國大陸,有不少同學、朋友,都是十幾歲認識的。以前他們不信佛法,看到我學佛都說:“你怎麼搞迷信?”現在他們見到我說:“你對了。”所以,我現在給他們佛經,他們都會念,這就是我們做出樣子給他看。因此,度家親眷屬不在一時,一時勸不聽,過幾年再來勸,他就會回頭。年歲大了,閱歷深,遇到困難也多,容易回頭。年輕血氣方剛,自信心強,不容易接受,我們要有耐心去等待。

125. 遼寧有一批不吃鹽的修道者,說這是如來密法,念佛往生可以提高品位。請問這是正修、還是外道?

世尊在入般涅盤之前,知道後世的學人有許多困難不能突破,因此非常慈悲的教我們“四依法”。第一、“依法不依人”,法是佛的經典。不吃鹽可以提高往生品位,查遍整部《大藏經》,也沒有這種說法,因此這不是佛的正說。我們要相信佛,不能相信人,依法不依人。

是佛法、還是外道?完全看它有沒有依據的經典。佛法的修學,無論哪個法門,都有經典做根據,這是正法;不依經典,自己想些方法來修行,這是邪法。可是經典也有偽造的,我們要如何去選擇?要以《大藏經》為標准。中國最後雕刻的一套《大藏經》,是乾隆時期的《龍藏》。這裡面所搜集的經論都是靠得住,所以《藏經》是我們的標准。而現在民主開放,自己的著作,朋友的著作,都可以放到《大藏經》裡。於是我們的選擇,決定要依靠古本。

第二、“依義不依語”,要依佛經所講的意思,不一定要依靠言語。經本傳到中國來,經過多人翻譯,就有好幾種不同的本子。譬如《金剛經》梵文原本只有一種,但在中國有六種譯本,我們今天流通的本子,是鸠摩羅什大師的譯本。而玄奘大師也有譯本,都是同一個梵文的本子,只是譯得不一樣,都是對的,重要的是要“依義不依語”。

第三、“依了義不依不了義”。能夠幫助我們了生死、出三界的,稱作“了義”。如果那個經典再好,對我來講太深,我無法受持,而且很難得利益,這就是“不了義”。譬如淨土法門念《阿彌陀經》、念阿彌陀佛,很容易、很方便,又可以了生死、出三界,對我來講,這是了義。所以,了義與不了義的標准在個人。於是,末法時期的了義經,就是“淨土五經”;老實念佛,這是了義。

第四、“依智不依識”,用現在話來講,就是學佛要依理智不可依感情,依感情一定會走錯路。依理智,依智慧,有理性,才不至於迷失方向,誤入歧途。懂得這些道理,邪法與正法就有能力辨別。

126. 學佛前買的皮衣、皮鞋,自己不穿,可否送人?還是埋掉?

從前買的,還是可以穿,壞了再將之丟棄;沒有用壞,丟了不是浪費?佛教我們要愛惜物力,沒有教我們浪費。你買的東西還是新的,就可以送人,尤其是皮衣,供養老人最好。出家修行人七十歲以上,身體虛弱怕冷,非皮衣不能保暖的,可以開緣。所以,佛法通情達理,佛所制定的戒律,真的是合情合理合法,我們應當要遵守。

127. 朝陽寺有一位居士,止語修行兩年多。我後來發現他的心地並不清淨,言談中現煩惱相。我認為這種修行,即斷了與眾生的法緣,這種苦行是很悲憫的事。請問這種修行方法對嗎?

你的想法很正確。止語目的是在專心,遠離外緣的干擾。口雖不說話,還常用筆寫東西傳遞給人,這個多麻煩,不如講話方便。他的這種止語是形式上的,念頭上並沒有止住。祖師大德教導我們修行,要從根本修,根本是心地,要求的是心地清淨,心地不染,心地離緣。形式上,遇到有緣的眾生也要幫助,止語也可以幫助人,幫助哪些人?廢話太多的人。看到人家不說話了,多話不如少話,少話不如不說話。但是要契機,你所示現的如果不契機,這個示現是白費的,沒有人能懂,沒有人能受感化。總而言之,我們心之所思、行之所為,一定要利益眾生,對眾生有好處;不能利益眾生的,我們不做。我們的時間、精力有限,應當多做有利於社會大眾的事業,感化社會大眾之事。

128. 我念佛求往生,但家裡有供仙,這是多生多劫的緣分。請問如何才能避免臨命終時往生產生障礙?

這個事情,我在香港有見過。一位非常虔誠的佛教徒,家裡面供狐仙,這大概是沒有學佛之前就供養的。狐仙保佑他,對他有恩德,他學了佛之後,還不能放下。那可不可以繼續供?情理上是可以的。你每天誦經念佛給狐仙聽,勸狐仙一同念佛求生淨土,這是好事情,你也度了他。狐仙雖然是仙人,但沒有離開六道輪回,他福報享盡,壽命盡了,還是會墮落,不能解決問題。我們供養的這些天仙、鬼神,可以請他做護法神,將他供養在佛像兩旁,每天讓他跟我們一起做早晚課,不必把他請走。所以,你做早晚課一定要很認真,否則他會生氣,會懲罰你;很認真的做,自利利他,自他兩利。

有不少同修家裡供祖先牌位,這是諸佛菩薩所贊歎的。祖先牌位也供在佛像兩旁,我們拜佛也拜祖先,敬佛也敬祖先。敬佛是尊師,敬祖先是孝道,這都是很如法的,值得提倡。我們在新加坡的講堂裡面,供奉兩個總牌位,一是中華民族百姓祖先,一是新加坡共和國的祖先。佛教導我們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我們念念不忘,這是遵守佛陀的教誨。

 

上一篇:淨空法師佛學問答(四)
下一篇:淨空法師佛學問答(六)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