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明一法師:隨順世緣發智慧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隨順世緣發智慧 

前幾天我們看了日記《隨順世緣開智慧》,從佛教與世間教育的區別,從他們對於知識和智慧的需求上,講了進禅堂禅修的重要性。因為要宣傳進禅堂禅修的好處,就要解釋為什麼要進行禅修的問題。答案很簡單,參加禅修能夠激發你的智慧;挖掘你的創造力;能……只有開發出了我們的智慧,我們才能做到隨順世緣無掛礙。

因為禅堂提供了你進行禅修的場所,只有進堂禅修,你才能安靜下來,甚至得定發慧。所以,這是激發你的智慧的地方。就算你在禅修中沒有什麼收獲,那麼我告訴你,最少最少你的心會變細,從而觀察力也會增加。因為你的觀察力增加,你就會發現很多別人不知道的東西,從而表現出你的智慧有所增長。

這就是智慧可以通過一些特殊的途徑激發出來的原因,尤其是在少數一部分的新人身上。因為這少數一部分的新人沒有被舊知識的限制或者叫污染,他們能夠跳出舊知識的框框;或者是通過一些特殊的方式,激發出他們的靈感,突顯他們的個性。通過他們的智慧發揮,把他們的創造力表現出來。

為什麼智慧可以從少數一部分新人的身上激發出來呢?這就很有一思。可以這樣說,這些少數一部分的新人沒有受到知識的污染;或者說這些少數一部分的新人沒有被原有的知識限制;或者說……總之所謂的新人就是不把知識當一回事的人,他們不被舊知識所限制(所謂的個性表露)。

所以,世間的人都希望自己有個性或者說有更多的智慧。但是,他們不知道智慧從哪裡來。往往把自己的智慧說成來自自己的靈感,或者其它的方式。這樣的智慧,在佛教裡面有個名詞叫干慧,干慧在沒有定力的保證下,是會干沽的,是有盡的。這就是世間希望開發知識的局限性。

昨天我們講了世間的教育方式,得出的結論是世間的教育方式,只能讓世人學到知識,無法滿足人們對智慧、靈感、個性、創造力等等的需求。這樣一來,人們如果想滿足這些需求,就需要新的教育方式或者叫訓練機會。禅修作為佛教的一個教育手段,能夠滿足這些需求。下面我們就從佛教的教育出發,來看看佛教是如何激發你的智慧的。

佛教的教育模式與世間的教育模式正好相反,佛教教育是要先開發你的智慧,而不是傳授知識。要怎麼做才能開發一個人的智慧呢?當然還是通過教育。但是,佛教的教育方式則正好相反,是要把你的舊知識去掉,然後激發出你的智慧,再由智慧設計出新的知識。

因為佛教有一個尚方寶劍——禅修得定。佛教的教育叫做由戒生定、由定生慧的戒、定、慧教育方式。守戒能夠使你的心安靜下來,不受外界的干擾,從而可以進行別的修行,比如禅修。通過禅修等等手段,使得心進一步安靜甚至得定,從而激發你的智慧。這樣就把你的個性激發出來,不再受舊知識的拖累。

所以,佛教中祖師的話叫:“從門入者不是家珍”;或者說“從門入者非寶”;甚至說“看書只圖遮眼”等等。一切要從你的自心流出,不要被舊的知識或者叫成見所限制,或者叫污染。通過禅修得定,把你的智慧或者叫個性、靈感、創造力等激發出來。

佛教中所有的教育方式都是要你放下成見,甚至要你前後際斷(就連一點點的知見也要斷掉),這樣才算一個合格的修行人(佛教叫做讓你做回你的本來人)。所以,在佛教裡面常常說“知見多端喪本真”。因為一念都不生(一點舊的知識都沒有)的時候,我們就能徹底見到了真實的一切。 

後面敬請關注《隨順世緣出智慧》

 

上一篇:教養兒女有義方
下一篇:明一法師:《藥師忏》法特點九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