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解
(禮佛現光第三十八)
薩戒弟子郓城夏蓮居會集各譯敬分章次
金剛乘三昧耶戒弟子黃念祖敬解
第四卷
禮佛現光第三十八
本品彌顯兩土導師,慈恩無極,加被一切會眾,普令親見極樂依正莊嚴。《嘉祥疏》雲:‘現土使人欣慕。上雖耳聞說妙土,未如眼見。故此下現土,令皆慕修也。’又義寂雲:‘上來廣說阿彌陀佛身土因果,眾皆得聞,勝智上流,雖皆信解;劣慧下輩,未能決定。又耳聞者,不如眼見。是故下加阿彌陀威神之力,令此大眾皆得眼見彼國之事,信上所聞,決定不虛。又欲令見彼國嚴淨土,各各勤修往生之業。’再者,當時會眾親見,不但見者獲益,更為後世聞者證信。令知極樂世界,確實是有,非烏托邦,非是莊生寓言。從信起願,從願導行,至心信樂,求生極樂,悉皆度脫,方顯兩土導師本懷。
佛告阿難:若曹欲見無量清淨平等覺,及諸菩薩、阿羅漢等所居國土,應起西向,當日沒處,恭敬頂禮,稱念南無阿彌陀佛。
‘無量清淨平等覺’。《漢譯》稱無量壽佛為無量清淨平等覺,或無量清淨覺。‘西向’,以彼佛‘酬願度生,現在西方’。淨土法門,指方立向,令眾專一。彼佛現在西方,故向西也。‘稱念南無阿彌陀佛’。欲見佛者,即應念佛。所見之佛,即當前能念之一念心性。是心是佛,是心作佛。復因兩土如來之加被,故感應道交,當念即見也。
阿難即從座起,面西合掌,頂禮白言:我今願見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供養奉事,種諸善根。頂禮之間,忽見阿彌陀佛,容顏廣大,色相端嚴。如黃金山,高出一切諸世界上。又聞十方世界諸佛如來,稱揚贊歎阿彌陀佛種種功德,無礙無斷。
阿難聞誨,於是三業清淨,稱佛名號,頂禮發願。‘忽見’者,表感應神速。頂禮未畢,即眼見極樂教主,並耳聞十方如來贊歎彌陀。《會疏》雲:‘蓋夫土無定相,淨穢因心。譬如諸天共寶器食,隨其福德,飯色有異。故業垢蔽心,則金容同穢灰。足指按地,則瓦礫化寶玉。豈身土令之然哉!是知西方非遙,迷心為隔。若能一念歸真,則往生見土,亦何隔念與時乎?’疏語深明心淨土淨之旨。《淨名經》雲:佛以足指按地,此土頓現淨剎。又《首楞嚴》曰:‘我指按地,海印發光。’此之發光,非因手足。阿難見佛,只因於歸真之一念。念佛時,是心念佛也。見佛時,是心見佛也。只是一心。我心佛心無毫厘許間隔。故疏雲‘何隔念與時乎?’只是一念,無去來今。是故阿難念佛禮佛,即見彌陀。故行者臨終,若能一念歸真,亦必當下見佛。蒙佛接引往生極樂。故雲:‘念佛時即見佛時。’何有余念與時間之間隔耶?‘顏’者,面貌。‘廣大’者,如《觀經》謂無量壽佛‘佛身高六十萬億恆河沙由旬。眉間白毫,右旋宛轉,如五須彌山。佛眼如四大海水’。‘色相端嚴’者相好莊嚴也。《觀經》曰:‘無量壽佛有八萬四千相,一一相中各有八萬四千隨形好;一一好中,復有八萬四千光明。’‘黃金山’者,《觀經》曰:‘無量壽佛身如百千萬億夜摩天閻浮檀金色。’復以身形巍巍如山,故雲如黃金山也。如上之報身莊嚴,雖非阿難及其果位以下之會眾所能盡見,但以兩土如來威神加被,以勝方便隨其根器,各各能見。是故阿難即見彼佛,‘如黃金山,高出一切諸世界上’。‘無礙無斷’者,十方如來演四無礙之妙辯,故雲‘無礙’;如是贊歎,盡未來際,無有間斷,故雲‘無斷’。
阿難白言:彼佛淨剎,得未曾有,我亦願樂生於彼土。世尊告言:其中生者,已曾親近無量諸佛,植眾德本。汝欲生彼,應當一心歸依瞻仰。
阿難親見彌陀如黃金山,德相端嚴。及彼土種種清淨莊嚴,皆昔所未見。故雲‘得未曾有’。復聞十方佛贊,生希有心,發起大願,願生極樂。正表阿難當機,契會聖心,故發願求生。乃曰:‘我亦願樂生於彼土’。世尊答曰:得往生者,皆已於無量諸彿,親近供養,事奉學習,廣植德本,正如《阿彌陀經》曰:‘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也。今者,‘汝欲生彼。應當一心歸依瞻仰’。‘歸依’即皈依,‘瞻’者瞻望,‘仰’者崇仰,‘歸依瞻仰’寓禮佛、觀佛、念佛、憶佛諸義;亦涵天親菩薩五念之旨。五念者:一禮拜,二贊歎(稱名),三作願,四觀察,五回向也。要之一心稱念六字洪名,即總攝五念妙門。一心者,清淨心也。又如《阿彌陀經》六朝襄陽石刻本雲:‘以稱名故,諸罪消滅,即是多善根福德因緣。’是故阿難一心歸依瞻仰,即是多善根福德因緣,亦如諸已往生者,曾親近無量諸佛,植眾德本,故必能滿往生之願。
作是語時,阿彌陀佛即於掌中放無量光,普照一切諸佛世界。時諸佛國皆悉明現,如處一尋,以阿彌陀佛殊勝光明,極清淨故。於此世界所有黑山、雪山、金剛、鐵圍大小諸山、江河、叢林、天人宮殿,一切境界,無不照見。譬如日出,明照世間。乃至泥犁、溪谷,幽冥之處,悉大開辟,皆同一色。猶如劫水彌滿世界,其中萬物,沉沒不現。滉漾浩汗,唯見大水。彼佛光明,亦復如是,聲聞、菩薩一切光明悉皆隱蔽,唯見佛光,明耀顯赫。
我土導師正作語時,彼土如來,掌放光明。正顯釋尊勸往,彌陀接引。兩土兩佛同心同德。佛光普照一切佛國,表彌陀普攝十方凡聖悉令往生。因佛光加持,會中大眾,皆見十方佛國,如在一尋(八尺)之地。彌陀光明,光中極尊故雲‘殊勝’。所以殊勝者,蓋因‘極清淨故’。故於此界一切山河境物,例如‘黑山’又名黑嶺,乃山名,見《西域記》及《慈恩傳》;‘雪山’梵語Himalaya即喜馬拉雅山,山頂常年積雪,故名雪山;‘金剛’、‘鐵圍’皆山名,詳見第十一品注,如是一切‘無不照見’。
下以日為喻。日出暗消,無論‘溪谷’等‘幽冥之處’(指深谷極暗之地),及‘乃至泥犁’(即地獄),悉皆開辟明現,故雲‘悉大開辟’。且一切諸物‘皆同一色’。‘一色’者,准《觀經》說,悉皆金色也。如《觀經》第七觀雲:‘無量壽佛住立空中。觀世音,大勢至是二大士,侍立左右。光明熾盛,不可具見。百千閻浮檀金色,不得為比。’又第八觀雲:‘佛菩薩像,皆放光明。其光金色。’第十五觀雲:‘見阿彌陀佛與諸眷屬,放金色光。’又如《七佛神咒經一》曰:‘其中所有一切萬物,皆作金色。’又如《法華》放光現瑞時,‘照於東方萬八千土,皆如金色。’進言之,則‘一色’者,表萬法一如也。於佛妙智光中,悉顯清淨本體。差別相泯,唯露真實。是故‘皆同一色’。
下復以劫水為喻。‘劫水’者,三災之一,指壞劫時之大水災。地下水輪之水湧沸。大雨如車軸,第二禅天以下,盡被淹沒破壞。‘滉漾’指此大水無有涯際,無岸無邊。‘浩汗’者大水無際貌。(此句經文,可考《文選》中潘岳之《西征賦》:‘乃有昆明,池乎其中,其池則湯湯汗汗,滉漾彌漫,浩如河漢。’)《唐譯》雲:‘譬如大地,洪水盈滿,樹林山河,皆沒不現,唯有大水。’大水喻佛光,樹林等喻‘聲聞、菩薩一切光明’。例如星光,於月朗時,星光不現,故雲‘悉皆隱蔽,唯見佛光,明耀顯赫’。‘明’指明朗,‘耀’指照耀。‘顯’指明顯,‘赫’指顯耀。(乃火盛熾貌,亦即赤色鮮明貌。)
此會四眾、天龍八部、人非人等,皆見極樂世界,種種莊嚴。阿彌陀佛於彼高座,威德巍巍,相好光明。聲聞、菩薩,圍繞恭敬。譬如須彌山王,出於海面。明現照耀,清淨平正。無有雜穢,及異形類。唯是眾寶莊嚴,聖賢共住。阿難及諸菩薩眾等,皆大歡喜,踴躍作禮,以頭著地,稱念南無阿彌陀三藐三佛陀。
‘此會四眾’,大比丘眾萬二千人,比丘尼五百人,清信士七千人,清信女五百人。復有普賢、文殊、彌勒、十六正士與賢劫無量無邊一切菩薩。諸天梵眾乃至‘天龍八部、人非人等’,悉是會眾。‘皆見極樂世界’,表與會者,人人皆見也。此界四眾弟子合為二萬人,皆是血肉之身。人人皆見極樂世界,此乃為當時及未來一切眾生證信也。且此殊勝希有之瑞現,遍載五譯。《漢譯》曰:‘阿難、諸菩薩、阿羅漢等,及諸天帝王、人民,悉皆見無量清淨佛及諸菩薩、阿羅漢、國土七寶已。’《吳譯》同之。但以阿彌陀代無量清淨。《魏譯》雲:‘無量壽佛威德巍巍,如須彌山王,高出一切諸世界上。相好光明,靡不照耀。此會四眾,一時悉見。’又‘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悉見無量壽如來。’《唐譯》曰:‘彼諸國中,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悉見無量壽如來,如須彌山王照諸佛剎。時諸佛國皆悉明現,如處一尋。’《宋譯》雲:‘爾時會中芯刍、芯刍尼、優婆塞、優婆夷、天龍、藥叉、乾闼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侯羅伽,人非人等,皆見極樂世界種種莊嚴,及見無量壽如來,聲聞、菩薩圍繞恭敬。譬如須彌山王,出於大海。’五譯同申,足證確自原經,決非傳譯有誤。當時會眾即見極樂依報種種莊嚴,又睹正報阿彌陀佛,功德巍巍,相好光明,聖眾圍繞。‘譬如須彌山王,出於海面。’須彌山全稱為須彌廬山王,乃十山王之一。此山非世間土石,純是四寶所成,故雲‘無有雜穢,及異形類,唯是眾寶莊嚴’。正報光明無量,故雲‘明現照耀’。依報‘寬廣平正’,‘清淨安隱’,故雲‘清淨平正’。‘聲聞、菩薩圍繞恭敬’,故雲‘聖賢共住’。
‘阿難及諸菩薩眾等’,阿難當機,故首雲之。‘及諸菩薩眾等’蓋指菩薩、聲聞、天人等等諸眾也。蒙恩睹瑞,歡喜踴躍,故皆五體投地,至誠稱念‘南無阿彌陀三藐三佛陀’。‘三藐三佛陀’,舊譯正遍知,新譯等正覺,乃佛十號中之第三號。故‘南無阿彌陀三藐三佛陀’,即六字洪名也。
諸天人民,以至蜎飛蠕動,睹斯光者,所有疾苦,莫不休止。一切憂惱,莫不解脫。悉皆慈心作善,歡喜快樂。鐘磬、琴瑟、箜篌樂器,不鼓自然皆作五音。諸佛國中、諸天人民,各持花香,來於虛空,散作供養。
上段經文復明彌陀第十四‘觸光安樂願’之成就。願文中‘見我光明,照觸其身。莫不安樂,慈心作善’。即此處‘睹斯光者.......悉皆慈心作善,歡喜快樂’。又《光明遍照品》雲:‘若在三途極苦之處,見此光明,皆得休息。’故今雲:‘蜎飛蠕動,睹斯光者,所有疾苦,莫不休止。一切憂惱,莫不解脫’。鐘磬、琴瑟、箜篌等等樂器,毋須彈奏,自然發聲,故雲‘不鼓自然皆作五音’。十方天人來散花香,皆表殊勝快樂之象。
經中詳談見佛、見光、見土等等瑞相。或以此有著相之失,惜彼未知淨宗之妙,端在當相即道,即事而真,故不必撥相求道,離事見真也。且此經純是《華嚴》事事無礙境界,一花一香無非帝網之珠。一一圓明,一一勝妙,一一皆是一真法界之全體。圓明具德,不可思議。
爾時極樂世界,過於西方百千俱胝那由他國,以佛威力,如對目前。如淨天眼觀一尋地。彼見此土,亦復如是。悉睹娑婆世界,釋迦如來,及比丘眾,圍繞說法。
‘過於西方百千俱胝那由他國’,見前注。極樂不離自心,理也。‘過於西方百千俱胝那由他國’,事也。理事無礙,故十萬億程,即在目前。故《觀經》雲:‘阿彌陀佛去此不遠。’會眾誠感,佛力加威,淨穢兩土,互現目前。‘如淨天眼,觀一尋地’。彼土聖眾,皆見此界釋尊,於會眾中,說此‘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
《阿彌陀經》謂此法門為‘一切世間難信之法’。末法眾生情執深重。於此最極圓頓、一乘了義、究竟方便之妙法,不能信及,反生疑謗。是以本品禮佛見光,此世界中二萬人,親見極樂世界清淨莊嚴,親聞阿彌陀佛,今現在說法,為作證明,令生正信。欣樂願生,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皆獲四悉檀之益。今仰體聖心,傍引數經,以證極樂妙有,免墮偏空。(一)《觀經》雲:‘韋提希與五百侍女,聞佛所說,應時即見極樂世界廣長之相。得見佛身及二菩薩。心生歡喜,歎未曾有,豁然大悟,得無生忍。五百侍女,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願生彼國。世尊悉記,皆當往生。生彼國已,獲得諸佛現前三昧。’(二)《佛說如幻三摩地無量印法門經》雲:‘時此娑婆世界釋迦牟尼如來會中,所有諸菩薩摩诃薩(一萬二千人),芯刍(二萬人)、芯刍尼、優婆塞、優婆夷、梵王、帝釋、護世四王並余天龍、夜叉、乾闼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侯羅伽、人非人等,悉能見彼極樂世界,及見無量光如來。菩薩、聲聞大眾圍繞。光明熾盛,如妙高山。’(三)《十往生經》雲:‘佛告山海慧菩薩:汝今應當起立合掌,正身向西,正念觀阿彌陀佛國,願見阿彌陀佛。爾時一切大眾,亦皆起立合掌,共觀阿彌陀佛。爾時阿彌陀佛,現大神通,放大光明,照山海慧菩薩身。爾時山海慧菩薩等(包括一切大眾),即見阿彌陀佛國,所有莊嚴妙好之事:皆悉七寶、七寶山、七寶國土;水鳥樹林,常吐法音,彼國日日常轉法錀。’以上皆證當時印度人民,或數以百計,或以萬計,親睹極樂依正莊嚴。西方有世界,有佛阿彌陀,此兩有字,應深著眼。
總之,本品具四悉檀:(一)極樂依正現前,是世界悉檀。確顯妙境,令眾歡喜,生欣求心。(二)阿難大眾,歡喜作禮,稱念聖號,是為人悉檀。令生善故,持名往生是善中之善故。(三)破疑生信,是對治悉檀。疑根未斷,即是罪根。信力圓時,全成佛力故。(四)心佛不二,妙感難思。事理不二,妙境現前。是第一義悉檀。圓彰性具,令入實相故。如《無量壽起信論》雲:‘右明無量光明遍照一切。極樂娑婆,同一法界。本無彼此,安有東西。山河大地,皆是眾生目眚所成。若能一念入佛境界者,無量光明,普周塵剎。三塗六道同時解脫。不獨阿難以佛威加被,得見佛身,及諸依正,即今末法眾生,但能入此法門,不離當念,疾得見佛。《華嚴經》雲:“諸佛一似大圓鏡,我身就如摩尼珠,諸佛法身入我體,我身常入諸佛軀。”是知諸佛眾生,本來不二。名為見佛,實無見者。何以故?不可於一體中互相見故。’
謝謝來訪!歡迎經常來上品蓮生的空間訪問交流
請在谷歌或百度中搜索“上品蓮生的空間”,即可進入本空間。
點擊(上品蓮生的空間 )即可進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