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時代,有一次波斯匿王在靜坐中思惟:‘世間上很少有人得到豐厚的俸祿卻不心生憍慢,很少有人不貪著財、色、名、食、睡五欲之樂,很少有人不因嫉妒而惱害他人;大部分的人功成名就後總是驕傲自滿,對於五欲之樂總是貪愛不捨,凡事只想到自己而經常觸惱眾生。’想到這裡,他憂心忡忡地起身,來到只園精捨,至誠頂禮後恭敬地向佛請法。
‘為什麼世間人如此執迷不悟呢?’波斯匿王不解地問。
佛陀慈悲開示:‘譬如獵人捕鹿,會先挖好一處深阱,接著驅趕鹿群往陷阱的方向去。鹿群在驚惶失措、四處逃竄中,若不小心誤入陷阱,就只能任人宰割。那些因事業成功就驕傲自滿,對於五欲之樂貪愛不捨,乃至於自以為是而惱害眾生的愚人,就像那些被驅趕的鹿,看不清楚無常的真相,莾莾撞撞落入魔阱,只能任由魔王處置,在長夜漫漫、無止盡的牢獄中受苦。’佛陀接著說了一首偈子:
‘縱意著事業,荒迷於五欲,
不知後惡果,如鹿入深阱。
極受諸苦惱,行此惡業者,
悲苦更苦報,悔恨何所及。
修於善業者,後獲妙果報,
臨終情歡豫,後則無悔恨。’
佛陀表示:‘恣意追逐世間上的功名利祿,乃至於縱情耽樂於五欲者,不知樂極生悲,盡未來際則苦患無窮。就像被驅趕的鹿群,落入看不見的陷阱裡,永無出期。三界如火宅,看不清楚五欲逼迫苦者,往往隨順貪、嗔、癡三毒,更造作種種惡業,以苦為樂,則苦上加苦,自作自受,再想後悔也來不及了。若於無常、苦、空有所警惕者,必能覺察自己的習氣,斷惡修善,則此生可得善終,未來必有殊妙勝果,不致有所追悔。’
國王及比丘們聽聞佛陀的開示後,都很歡喜地奉行善法。
典故摘自《雜阿含經·卷三》
省思
《圓覺經》雲:‘若能斷憎愛,及與貪嗔癡,不因差別性,皆得成佛道。’我們若能看清萬事萬物萬法的真相猶如虛空之花,並非實有,就能斷除貪嗔癡三毒,不但能免於六道輪回之苦,更進一步能普利有情,成就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