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黃念祖居士:《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解》第四卷4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解

(勸谕策進第三十三)

薩戒弟子郓城夏蓮居會集各譯敬分章次

金剛乘三昧耶戒弟子黃念祖敬解  

   第四卷

    勸谕策進第三十三

    上品顯極樂殊勝超絕,淨定安樂,令眾欣慕,發願求生。本品則說娑婆穢惡,眾生障重,三毒熾盛,因惑造業,苦報無盡,沉溺苦海,痛不可言。故哀勸厭離。誨谕眾生止惡行善,精進行道,求生安樂。

  世人共爭不急之務。於此劇惡極苦之中,勤身營務,以自給濟。尊卑、貧富、少長、男女,累念積慮,為心走使。無田憂田,無宅憂宅,眷屬財物,有無同憂。有一少一,思欲齊等。適小具有,又憂非常。水火盜賊,怨家債主,焚漂劫奪,消散磨滅。心悭意固,無能縱捨。命終棄捐,莫誰隨者。貧富同然,憂苦萬端。

  上段首明此土眾生普皆憂惱,勸令厭離。

  ‘共爭不急之務’,指世人皆共爭無關緊要之俗務,不重本身急迫之大事。不知無常迅速,生死事大。但貪名利,故憂苦萬端,無有出期。如《會疏》曰:‘夫物有本末,事有緩急。以辦了一大事為急先務。譬如人入大城中,必先覓安下處,而後卻出干事。抵暮昏黑,則有投宿之地。先覓安下處者,修淨土之謂也。抵暮昏黑者,大限到來之謂也。有投宿之地者,生蓮花中,不落惡趣之謂也。然諸人緩於火急之事,走不急之經營。大命將盡,雖悔何益。’

  ‘劇惡極苦’。‘劇’者,甚也。《濁世惡苦品》曰:‘唯此五惡世間,最為劇苦。’又曰:‘如是五惡五痛五燒,譬如大火,焚燒人身。’惡是因,苦是果。殺盜YIN妄酒,是為劇惡。造惡感受惡果,名為五痛五燒,如火燒身,故曰極苦。又《會疏》曰:‘人世炎炎,猶如火聚,故雲劇惡極苦。’

  ‘勤身營務,以自給濟’。《會疏》曰:‘營謂經營,專力於事雲務。以是勤勞其身,故雲動身。’‘給’者,相足也。以物饒足為給。又‘給’者,供給也。‘濟’者度也。故知經義為:勤勞其身,經營事務,求能自給自足,以度此生。如《會疏》曰:‘士農工商,為給自身,故雲以自給濟。給,供給也。濟,周濟也。’

  ‘尊卑、貧富、少長、男女’,指芸芸世人之種種類類也。世人位高者尊,位低者卑;財多者富,財少者貧;年老者長,年幼者少,種種不同之男男女女,無不同此愚癡貪欲之心,苦心積慮,憂念重重,奔波勞碌,無有已時。故曰:‘累念積慮,為心走使。’義寂師曰:‘累念於既往,積慮於未至,故雲累念積慮。常為欲心所驅役,嘈雜奔波,故雲為心走使。’意謂思憶過去是‘累念’,憂慮未來名‘積慮’。故此心念,無有安時。因心有所欲,身必隨之。例如欲購愛物,則不顧擁擠雜亂,奔波排隊。故曰為心走使,指為此欲心而奔走也。如《嘉祥疏》以‘心財相積不捨’,釋‘累念積慮’。以‘勤求無寧’釋‘為心走使’。蓋謂積於心念之中,俱是財物,故名累念積慮。勤欲求得,故身心不安,是名‘為心走使’。又憬興曰:‘為心走使者,如渴鹿逐於陽炎,翳眼弄於空華,皆為愛水之心,不了病華,而走馳故。’陽炎即陽焰,乃沙漠中出現之幻相。遠望似水,渴鹿渴馬等求水心切,趨赴求飲,惟是徒勞。又如有翳之病目,於虛空中妄見空華,思欲把捉。不知本自無花,故雲‘為心走使’。‘走使’者,即俗雲奔波勞碌也。

  ‘無田憂田’,直至‘憂苦萬端’,一大段皆是‘累念積慮’一句之詳演。‘田’者田地。‘宅’者家宅。‘眷屬’者,家屬、親屬、傭僕等。‘財物’者,家財產業等資生之器物也。以上皆所憂之境。無者欲有,思欲得之。但已有者,又懼其無。亦復同憂。欲海難填,患得患失,故雲‘有無同憂’。‘有一少一,思欲齊等’者,例如已有一萬元存款,見人有兩萬元,則思更有一萬元;已有一電視機,見人有二,便欲更有一電視機,與之齊等。思而未得,故以為憂。思而能得,憂亦不止。因欲無止境,故永有不足之憂也。且稍具有,便欲常保,恐遭禍變,慮其復失。故雲‘適小具有,又憂非常’。‘非常’者,即下之水火盜賊、焚漂劫奪等非常之禍也。‘水火’,指水火之災。‘盜賊’,指搶奪與偷竊之禍。‘怨家’,指與我結怨之家。‘債主’,指我欠債未還之人。以上種種,皆可突生非常之禍。如火能焚燒,水能漂沒,盜能劫奪,賊能偷竊,恕家報仇,債主索欠。甚至俄頃之間,全非我有,舊日財富,蕩然無余,故雲‘焚漂劫奪,消散磨滅’。《會疏》曰:‘焚謂焚燒,兵火失火等難。漂謂漂流,洪水風波等難。劫奪,盜賊難。為怨家所消散,為債主所磨滅也。’,世人‘心悭意固’指悭吝之心,至為頑固。財物有失,則心中更增憤恨,憂怨愁苦,意無解時,故雲‘無能縱捨’。‘縱捨’者,放下也。

  ‘命終棄捐’。此四句泛指一切世人。臨命終時,則一切積愛之眷屬財寶,皆當捨離。獨去獨來,無能隨伴,至愛之人,可以同時死,但不能同處去。業因不同,果報千殊,去處各各不同。故雲‘莫誰隨者’。《普賢行願品》雲:‘是人臨命終時,最後剎那,一切諸根悉皆散壞,一切親屬悉皆捨離,一切威勢悉皆退失。輔相大臣、宮城內外、象馬車乘、珍寶伏藏,如是一切無復相隨。’與此同旨。常雲:‘萬般將不去,唯有業隨身’。不論貧富,莫不皆然。個中憂苦無盡,故雲‘萬端’。

  世間人民,父子、兄弟、夫婦、親屬,當相敬愛,無相憎嫉。有無相通,無得貪惜。言色常和,莫相違戾;或時心诤,有所恚怒。後世轉劇,至成大怨。世間之事,更相患害。雖不臨時,應急想破。

  上勸世人,親眷之間,應當和敬。不和成怨。

  ‘敬愛’者,指恭敬與慈愛。‘憎嫉’指憎惡與嫉妒。‘有無相通’者,相通指財物,以我之所有,濟彼之所無。‘言色’,言語與面色。‘違戾’,‘違’者背逆。‘戾’者乖也,狠也。《會疏》曰:‘怡聲下氣,言不違戾。溫良恭謙,面無颦蹙,是謂常和。’故知‘言色常和’,即經中之‘和顏愛語’也。

  以上勸和,下明不和結成大怨。‘或時心诤’者,‘诤’通作爭,《一切經音義》解作訟。《會疏》曰:‘人情平時雖無憤恨,違境忽生,不時斗诤,故雲或時。’一時忽起相斗與爭訟之心。故雲‘或時心诤’。‘恚怒’,嗔恚忿怒也。乃三毒之一。一時嗔心,造成小恨。但冤冤相報,無有已時。怨憎常會,互相殺害,愈演愈烈。故雲‘後世轉劇,至成大怨’。(如琉璃王為報宿怨,欲盡殺釋種。)‘世間之事,更相患害’,指世間冤報之事,互為禍害。既造業因,必結惡果,報應雖不立即顯現於當時,故雲‘雖不臨時’。但因果不虛,決當報償於後世,故雲‘應急想破’。眾生但知畏果,菩薩則畏因也。

  人在愛欲之中,獨生獨死,獨去獨來,苦樂自當,無有代者。善惡變化,追逐所生。道路不同,會見無期。何不於強健時,努力修善,欲何待乎?

  上段勸谕世人,捨惡修善。

  ‘愛欲’指情愛與貪欲。實為生死之本。愛不重不墮娑婆。世人舉體沉溺於愛欲之中,於是死此生彼,流轉無窮。縱使眷屬滿堂,於生死之際,生是孤身來,死時獨自去,無人相隨,無人能代。故雲‘獨生獨死,獨去獨來’。‘苦樂自當,無有代者’,復指苦樂之果報,皆是自作自受,亦無有能替代者。憬興雲:‘自當,即自受也。’‘善惡變化’者,憬興雲:‘善變化即善趣報。惡變化即惡趣報。’《會疏》雲:‘今世雖善果,(所作)業因惡,則來世變招殃過。現在雖惡報,所作善則後生化享福報。千變萬化,不可具述。’此則‘變化’之又一解也。又《嘉祥疏》曰:‘惡因得苦,善因得樂。其報易前也。’‘易’者難易之易。‘前’者,進也。善惡感報疾速,故雲‘易前’。‘追逐所生’。‘逐’者,追從也。謂所生之處,果報追隨,相從不捨。隨其業因,感得善惡之報。‘道路不同’者,《嘉祥疏》曰:‘作善者,天堂黑報以待之。作惡者,刀山劍樹以待之。’因果各異,生處懸殊。故臨終分手,竟成永別。三途一報歷五千劫,輾轉六趣,何日重逢。且重逢亦不相識,故曰‘會見無期’。於是世尊哀之,勸醒世人,何不趁此強健之時,‘努力修善’,將欲待至何時耶?人老體衰,難於精修,如《涅槃經》雲:‘迦葉:譬如甘蔗,既被壓已,滓無復味。壯年盛色,亦復如是。既被老壓,無三種味:一、出家味。二、讀誦味,三、坐禅味。’年老者失三種味,故應及時努力,切莫遲延。

  世人善惡自不能見,吉凶禍福,競各作之。身愚神闇,轉受余教。顛倒相續,無常根本。蒙冥抵突,不信經法。心無遠慮,各欲快意。迷於嗔恚,貪於財色。終不休止,哀哉可傷!先人不善,不識道德,無有語者,殊無怪也。死生之趣,善惡之道,都不之信,謂無有是。更相瞻視。且自見之。或父哭子,或子哭父。兄弟夫婦,更相哭泣。

  本品明此土穢惡,眾生三毒熾盛,造惡可哀。初段表貪毒,‘貧富同然,憂苦萬端’。次段顯嗔毒,‘至成大怨’。本段示癡毒;如‘身愚神闇’,‘不信經法’,‘善惡之道,都不之信’。癡毒之禍,傷人慧命,且為三毒之本,故癡毒為患極深。(此下二段,復分舉貪嗔二毒。)

  經義為,世人愚癡,不明何者是善,何者為惡。各逞己意,妄加分別。於善惡三世因果之恆規,不能生信。故雲‘世人善惡,自不能見’。既不知因,便不畏果,但圖當時快意,不懼後患無窮。縱情恣欲,任意作惡,競造惡因,不顧當來之凶禍,故雲‘吉凶禍福,競各作之’。又《嘉祥疏》謂,世人以‘死之祠祭殺生為凶,嫁娶等為吉。世人於此二事,競各為之。’蓋吉凶是因,禍福是果。殺生祭祀是凶,殺業所感三途之報為禍。世人皆以嫁娶為吉。但不知因喜慶而殺生,反成凶事,而招當來無窮之禍。此正是世人不明善惡所招之惡果也。‘身愚神闇’者,《嘉祥疏》曰:‘身造惡故雲身愚,心不信故雲神闇。’又《淨影疏》曰:‘身愚神闇,心塞意閉。生死善惡,自不能見。’故知愚闇,即是癡毒。以愚癡故,心意閉塞,不能正信因果。不能信受經法,入於正道。對於外道邪說,反易信奉。故雲:‘轉受余教’。如是顛倒之見,相續不絕,永溺生死。而其根本,正是癡業。生死無常,以癡為本。故雲‘無常根本’。

  ‘蒙冥抵突’者,‘蒙’者,有眼球而不能見也。憬興雲:‘蒙又作蒙。蒙,覆不明也。冥,闇昧無知也。’‘抵’者,獸以角觸物。‘突’者,沖也。又義寂釋此句曰:‘謂無所了知,觸事違犯。如小兒夜行,狂犬妄走,無所不作也。’以愚昧蒙昧,故不明經義。以抵觸為性,乃好沖突,故於經法,不能信受。於是‘心無遠慮,各欲快意’。《會疏》曰:‘不顧後世。但求現樂,故雲“各欲快意”。’存心嗔恚,貪財好色,無有休止,故雲‘哀哉可傷’也。‘先人不善,不識道德’表祖上愚癡也。《淨影疏》曰:‘素不為善,明其無行。不識道德,彰其無解。’無解無行,愚癡之極也。世代相承,子受父教,都是邪說,不談善惡果報。故雲‘無有語者’。先人癡頑,後輩無知,事乃必然。故雲‘殊無怪也’。‘死生之趣,善惡之道’者,《淨影疏》曰:‘生死之趣,不能自見,不識果也。善惡之道,不能自見,不識因也。於因於果,自心不識。他無語者,故永不解。’是以‘都不之信,謂無有是’。殊不知生死之事,必自見之,父子、兄弟、夫婦,死別之時,互相哭泣,無得免者。

  一死一生,迭相顧戀。憂愛結縛,無有解時。思想恩好,不離情欲,不能深思熟計,專精行道。年壽旋盡,無可奈何!

  世人愚癡貪愛,不知世間萬物,都是幻夢空花,誤為實有,而不知無常迅速,不能永保。生時愈親愛,死時倍苦傷。生死之際,存者,傷親人之永別,亡者,悲自身之長逝。互戀難捨,如刃刺心。故雲‘一死一生,迭相顧戀’。昔日恩愛,今成憂苦。而此二者,束縛身心,如繩作結,不令出離,故雲‘憂愛結縛,無有解時’。又結縛即煩惱。《大乘義草》曰:‘煩惱闇惑,結縛行人,故名為結。又能縛心,亦名為結。亦能結集一切生死故。’故知縛於情愛,即是結縛於生死,無有解時也。‘思想恩好’。世人所珍,究其根源,實由情欲。而不知‘欲為苦本’,‘純情即墮’。若不能於此‘深思熟計’,一心修道,以求解脫。轉瞬無常到來,壽命終了,至此則徒喚奈何。人命在呼吸間,故雲‘年壽旋盡’,‘旋盡’者,謂轉瞬即盡也。

  惑道者眾,悟道者少。各懷殺毒,惡氣冥冥。為妄興事,違逆天地。恣意罪極,頓奪其壽。下入惡道,無有出期。

  上明從癡起嗔之過。三惡業中,嗔業為地獄因。又雲:‘一點嗔心火,能燒功德林。’世人醒悟者少,迷惑正道。故心懷殺毒,殘傷他命,惡氣熾盛,從冥入冥。故雲‘惡氣冥冥’。又‘冥冥’,者幽暗也,無知也,暮夜也。所作皆妄,故雲‘為妄興事’,於是‘違逆天地’。《嘉祥疏》謂為‘上不順天心,下違閻羅王之意’也。如是任意作惡,故雲‘恣意’。一旦罪惡滿盈,故雲‘罪極’。於是罪業牽引,則不待世壽終了,乃頓奪其命,‘下入惡道’。‘奪’者強取也,使喪失也。頓然斷其壽命,故雲‘頓奪其壽’。《嘉祥疏》釋‘頓奪’曰‘滅壽奪算’也。又《淨影疏》曰:‘癡故起嗔,共相殘害,各懷殺毒,惡氣窈冥,為妄事等。’續雲‘造罪之人,宿罪之力,自然招集非法惡緣。隨而與之,恣其作罪。待其罪極,頓奪令盡。將入惡道,受苦無極。’疏謂:世人因愚癡而生嗔心,相殺相害。心懷毒惡,唯作妄事。如是造罪之人,由其宿世罪惡之業力,種種惡緣自然相隨,恣意作惡。待其惡貫滿盈,果報顯現,頓然奪盡其壽命,墮入三惡道。所受果報,無有窮極。欲出無期,故雲‘無有出期’。

  若曹當熟思計,遠離眾惡。擇其善者,勤而行之。愛欲榮華,不可常保,皆當別離,無可樂者。當勤精進,生安樂國。智慧明達,功德殊勝。勿得隨心所欲,虧負經戒,在人後也。

  末段普勸,止惡從善,求生極樂。‘若曹’,即‘汝等’。‘熟思計’即常雲之深思熟計。‘愛欲榮華’至‘無可樂者’,《會疏》曰:‘榮華不可保,會者定離散。愛欲不可常,盛者必衰故。顛倒妄樂,故無可樂者。’彭際清曰:‘一切世人以欲為樂,不知是苦。智者觀之,唯苦無樂。所以者何?以有為樂,無即是苦,不知有者無所因故。以得為樂,失即是苦,不知得者失所因故。以聚為樂,散即是苦,不知聚者散所因故。以生為樂,滅即是苦,不知生者滅所因故。’蓋謂眾生所樂正是苦因。從茲苦因,必生苦果,故雲‘無可樂者’。

  繼勸精進,求生安樂國。得生彼國,悉皆‘智慧明達,功德殊勝’。‘明’者明了,‘達’者通達。《淨影疏》曰:‘智慧明達,得智勝也。功德殊勝,得福勝也。’智福並勝,故勸世人,精勤求生。並誡之曰:‘勿得隨心所欲,虧負經戒,在人後也。’‘虧’者,缺也。‘負’者欠也。‘經’指經教,‘戒’指戒行。此處特勸持戒,以戒乃萬行之基也。‘勿得隨心’者,《涅槃經》雲:‘常為心師,不為師心。’蓋師心自用,乃行人大失。因此妄心,正是生死根本。師此妄心,恰是認賊作子。煮砂作飯,何能得食。何況隨心任性,妄作非為者耶!《四十二章經》曰:‘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與此同旨。‘在人後也’者,落後於他人也。

 

  • 謝謝來訪!歡迎經常來上品蓮生的空間訪問交流

    請在谷歌或百度中搜索“上品蓮生的空間”,即可進入本空間。

  • 點擊(上品蓮生的空間 )即可進入

  •  

  •  

    上一篇:我沒忘記生活的美好和甜蜜
    下一篇:一名研究生忏悔SY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