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黃念祖居士:《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解》第四卷2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解

( 真實功德第三十一)

薩戒弟子郓城夏蓮居會集各譯敬分章次

金剛乘三昧耶戒弟子黃念祖敬解  

   第四卷

     真實功德第三十一  

     本品續前,同明極樂菩薩自利利他之妙德,一、先以喻明,二、明真實功德,三、蒙佛贊歎。

  其智宏深,譬如巨海。菩提高廣,喻若須彌。自身威光,超於日月。其心潔白,猶如雪山。忍辱如地,一切平等。清淨如水,洗諸塵垢。熾盛如火,燒煩惱薪。不著如風,無諸障礙。法音雷震,覺未覺故。雨甘露法,潤眾生故。曠若虛空,大慈等故。如淨蓮華,離染污故。如尼拘樹,覆蔭大故。如金剛杵,破邪執故。如鐵圍山,眾魔外道不能動故。

  一、乃以諸喻,谕極樂菩薩二利之德行。

  首以大海,喻菩薩智慧之宏深。‘宏’即廣大。如《華嚴》雲:‘當願眾生,深入經藏,智慧如海。’繼以須彌,譬菩薩菩提之高妙。須彌山乃一世界之中心,譯為妙高山。《慧琳音義》曰:‘唐雲妙高山。四寶所成,故曰妙。出過眾山,曰高。或雲妙光山,以四色寶,光明各異照世故。’又雲安明山者,‘明’具妙光義,復含清淨無垢義。安者,定也,不動也。故《宋譯》雲:‘堅固不動,如須彌山。’今以此為喻者,以須彌乃四寶所成,表菩薩之菩提,乃萬德之所莊嚴。山之妙高喻此菩提,更無有上。山之妙光喻其慧光,常照世間。山之安明,‘安’顯妙定,如如不動。‘明’喻潔淨,如寶無垢。‘威光’者,威德之光。此光即智慧之光。《魏譯》作‘慧光明淨,超逾日月’。《會疏》雲:‘超逾日月者,日月有虧盈,慧光不然。日月有出沒,慧光常明。日月不照心內,慧光能照。日月不周,慧光周遍故。’故雲‘自身威光,超於日月’。‘雪山’,即大雪山。南瞻部洲,此山特高,冬夏積雪,故名雪山。雪山潔白,以喻戒德與定淨。憬興雲:‘定淨滿德,如雪山也。’又《會疏》曰:‘以戒德喻雪山。戒德清淨,如大雪山。常潔白,能照眾生,令清涼故。’又《淨影疏》雲:‘雪山顯其定淨。諸德皆淨,名等一淨。’等者平等,一者一如,淨者本淨。其心本淨,故潔白如雪山;其心一如,故如雪山之不動;其心平等,故三無差別,一色純白。

  ‘忍辱如地’是以大地喻平等忍辱。平等即離諸分別。《往生論注》釋心業無分別雲:‘如地負荷,無輕重之殊。’大地載物,重者輕者,同一負荷,無所揀擇,無有分別。以喻菩薩忍辱之德,遠離一切彼我、恩怨、違順之別。‘清淨如水’,菩薩清淨,猶如淨水,能洗除種種塵勞垢染,故雲‘洗諸塵垢’。‘熾盛如火,燒煩惱薪’。火喻智慧,薪表煩惱。菩薩智慧猛利,熾盛如火,斷除煩惱,如火燒薪。‘不著如風’。風性流行,一切無住,亦無執著。以無著故,行諸世界,自在無礙,如風行空。‘法音雷震’。經雲‘佛語梵雷震’。雷音遠聞,震驚世間,以喻法音,能覺群迷。‘覺未覺’者,使未覺之凡夫得以覺醒也。‘雨甘露法’,此以甘露喻佛之教法。甘露使人起死回生,佛之教法,能令眾生,永斷生死,得大涅槃。故曰甘露法。‘雨’者,如天降雨,普潤三根,故雲‘潤眾生’。《法華經》曰:‘我為世尊,無能及者。安穩眾生,故現於世。為大眾說,甘露淨法。其法一味,解脫涅槃。’又《佛地論》曰:‘如來聖教,於諸外道,一切世間邪劣教中,最為真實。殊勝清淨,猶如醍醐,亦如甘露,令得涅槃。’上之經論顯‘雨甘露法,潤眾生故’之意。‘曠若虛空,大慈等故’,是以虛空,喻菩薩之平等大慈。如虛空之寬廣無際,故曰‘曠’,以喻慈心廣大,虛空無著。如《魏譯》曰:‘猶如虛空,於一切有,無有著故。’《行事鈔資持記》曰:‘無所著者,離塵染故。’故以虛空之無著,表慈心之平等。

  ‘如淨蓮華’。蓮華出污泥而不染,蓮生泥中,表不捨眾生。出水花開,以喻菩薩離垢清淨,故曰‘離染污故’。‘如尼拘樹’。尼拘乃梵語,是樹名,中國無此樹,譯作無節樹、縱廣樹。《慧琳音義十五》曰:‘此樹端直無節,圓滿可愛,去地三丈余,方有枝葉,其子微細,如柳花子,唐國無此樹。’又《罪福報應經》曰:‘尼拘阤樹,高二十裡,枝布分圓,覆六十裡。其樹上子數萬斛。’又《阿惟越致遮經》曰:‘能蔭五百車。’故雲‘覆蔭大故’。此喻菩薩於諸眾生廣作庇蔭。‘如金剛杵’。金剛杵,梵語伐折羅,原為印度兵器,密宗用為法器,表堅利之智慧。《大日經疏一》曰:‘伐折羅如來金剛智印。’又雲:‘譬如帝釋手持金剛,破修羅軍,今此諸執金剛亦復如是。’又《仁王經念誦儀軌上》曰:‘手持金剛杵者,表起正智,猶如金剛。’又《諸部要目》曰:‘不持金剛杵念誦,無由得成就。金剛杵者,菩提心義。能壞斷常二邊,契中道。中有十六菩薩位,亦表十六空為中道。兩邊各有五股,五佛五智義,亦表十波羅蜜,能攫十種煩惱,成十種真如。便證十地。’故知金剛杵表金剛正智,能退魔軍,斷煩惱,得成就。是即經中‘破邪執’之義。此以金剛杵喻諸菩薩金剛般若之妙智,能破除一切不正之情執。‘如鐵圍山’。一小世界以須彌山為中心,外有八山八海,其最外圍之山,名曰鐵圍山,又名金剛圍山。其鐵性堅固,故雲金剛。金剛能壞一切,而不為一切所壞,故以喻不壞德。‘眾魔外道’,皆不能壞。‘眾魔’見第十一品‘魔惱’注。‘外道’者,於佛教之外立道者,行於至理之外者,皆名外道。《資持記》雲:‘言外道者,不受佛化,別行邪法。’《天台淨名疏》雲:‘法外妄解,斯稱外道。’又《圓覺經集注》曰:‘心行理外,故名外道。’又《俱捨玄義》雲:‘學乖谛理,隨自妄情,不返內覺,稱為外道。’又《大莊嚴法門經》曰:‘文殊師利問金色女,誰是外道。女言:“於他邪說,隨順忍受,是名外道。”’外道種類多少,諸經不一。《大日經》有卅種;《涅槃經》等有九十五種。《華嚴經》與《大智度論》則為九十六種,蓋因以大斥小,所謂九十六種者,其中一種乃聲聞道。《百論》雲:‘順聲聞道者,皆悉是邪。’聲聞雖屬如來正教,但是權法,故亦與余九十五種外道並列,而稱九十六種。此以金剛杵喻菩薩智慧堅固,一切魔外,不能動搖。

  其心正直,善巧決定。論法無厭,求法不倦。戒若琉璃,內外明潔。其所言說,令眾悅服。擊法鼓,建法幢,曜慧日、破癡闇。淳淨溫和,寂定明察。為大導師,調伏自他。引導群生,捨諸愛著。永離三垢,游戲神通。

  二、上以喻明,此下正說彼土菩薩真實功德。上文顯菩薩自覺覺他,宏法利生之德。

  ‘正直’者:正者不邪,直者不曲。《淨名經》曰:‘直心是道場。’《往生論注》雲:‘正直曰方,依正直故,生憐愍一切眾生心。’又《法華經方便品》曰:‘於諸菩薩中,正直捨方便,但說無上道。’又《法華文句》釋曰:‘五乘是曲而非直,通(教)別(教)傍偏而非正。今皆捨彼偏曲,但說正直一道也。’按五乘之分有多種,至於《文句》所指之五乘,為人、天、聲聞、緣覺及菩薩乘。通教別教是偏,人天等五乘為曲。故正直之一道,唯是圓教之一乘。故‘其心正直’者表菩薩之心,遠離偏曲之教,唯是一乘圓法,方廣平正,其疾如風之大白牛車也。‘善巧’者,《佛地論》曰:‘稱順機宜,故名善巧。’又《文句》曰:‘顯善權方便,明觀行精微。’上句明覺他,善能觀機逗教,行權方便。下句明自覺,於觀行善入精微。如是自覺乃能方便覺他,隨機應緣,故曰‘善巧’。又《華嚴經》明十種善巧智:(一)了達佛法甚深善巧智。(二)出生廣大佛法善巧智。(三)宣說種種佛法善巧智。(四)證入平等佛法善巧智。(五)明了差別佛法善巧智。(六)悟解無差別佛法善巧智。(七)莊嚴佛法善巧智。(八)一方便入佛法善巧智。(九)無量方便入佛法善巧智。(十)無邊佛法無差別善巧智。故知十種善巧智,皆源於深入精微,徹盡心源,從根本智而差別智,故能了達出生、宣說、證入等等諸善巧智也。‘決定’,事之定而無移改者也。又《勝鬘寶窟》曰:‘決定謂信也。’故善巧者隨機應緣也。決定者真實不變也。‘善巧決定’者,隨緣善巧,悉皆真實也。

  ‘論法無厭,求法不倦’者,上句覺他,下句自覺。《淨影疏》曰:‘專樂求法,心無厭足,自利方便。’‘常欲廣說,志無疲等,正明利他。’又《會疏》曰:‘菩薩求法為利他故,所得法必為他說。為一切眾生,經無量劫而無疲倦。’

  ‘戒若琉璃’,戒者戒律,為戒定慧三無漏學之首。奉持戒律,明淨清潔,以自莊嚴,持戒淨潔,譬如琉璃。《梵網經》曰:‘戒如明日月,亦如璎珞珠。’故曰‘戒若琉璃’。‘內外明潔’。內者指心意,意業清淨,起心動念,悉離垢染。外者威儀具足,德形於外,內外悉潔,故其言說令眾心悅誠服,故曰‘其所言說,令眾悅服’。

  ‘擊法鼓,建法幢,曜慧日’。《會疏》曰:‘法音高響,猶如鼓聲。威德摧邪,猶如勝幢。慧日照迷,猶如杲日。’疏意為:‘法鼓’喻菩薩法音,醒眾遠聞。‘法幢’喻菩薩威德,摧破邪惡。如嘉祥師曰:‘建幢是戰勝之相,譬說法降魔得勝也。’‘慧日’喻菩薩智慧,照破癡闇,以醒群迷。又《淨影疏》以聞思修三慧明此三喻。疏曰:‘言擊法鼓,喻聞慧法。鼓聲遠被,名擊法鼓。建法幢者,喻思慧法,立義稱建,義出名幢。(指建立法義,彰顯於眾,為‘建法幢’。)言曜慧日,除癡闇者,說修慧法,開眾生也。’。‘癡闇’即無明之闇惑。《華嚴經二》曰:‘如來智慧無邊緣,一切世間莫能測,永滅眾生癡闇心。’,是即慧日‘破癡闇’之義。

  ‘淳淨溫和’。‘淳’者純也,好也。‘淨’者,清潔也。‘淳淨’指內心之清湛離垢。‘溫’者,良也,善也,和也。‘和’者,平和。‘溫和’指儀態之溫良和美。‘寂定明察’。‘寂定’者,實際之理體。‘明察’者,智慧之照用。《宗鏡錄》曰:‘以一心為宗,照萬法如鏡。’寂定如鏡之體。明察如鏡之用。了了分明,秋毫不爽,故曰明察。‘寂定明察’者,寂而常照也。

  ‘為大導師’,《淨影疏》曰:‘以慧開人,名為導師。’《會疏》曰:‘為失道者,示其正路,故曰導師。’能如普賢大士,十大願王導歸極樂,以最極圓頓之法,普利九界眾生,故曰大導師。‘調伏自他’者,‘調’者,調和、調理、調順,調其心也。‘伏’者,降伏、制伏,降伏其非心也。《金剛經》曰:‘當雲何住,雲何降伏其心?’所問者正是調伏之意。若引申其義,則開顯本心,是‘調’字義。降伏非心,是‘伏’字義。為大導師者,必於自心他心悉能調伏。自身入道,亦普令眾生入道;自心大覺,亦廣令眾生入於覺道也。故下續雲‘引導群生,捨諸愛著’。‘著’者,執著、染著。‘愛’者,貪愛、喜愛、恩愛。古雲‘愛不重不墮娑婆’。眾生染執難捨,菩薩妙德能令永離,故雲‘永離三垢’(‘三垢’者貪嗔癡也)。復令眾生游戲於神通之中,‘游’者如水之流行,‘戲’者安逸閒在也。蓋表任運於神通之中,自在無礙。故曰‘游戲神通’。

  上文大意為:菩薩一心正直,安住一乘法中。復具善巧方便,精勤求法,廣為人說,悉無厭倦。菩薩戒德清淨,故所言說,能令聞者,心悅信伏。於是則大鳴法鼓,高建法幢,大放慧光,廣宏妙法,破除眾生無明癡暗。菩薩內心純淨,儀態溫和,得乎中而形於外,表裡一如也。菩薩‘寂定明察’,定慧均等,寂照同時也。故於眾生,為大導師,自覺覺他。普令眾生悉皆除惡生善,順於佛法,降伏非心,捨諸愛著,永斷三毒;開顯本性,安住神通,自在無礙。

  因緣願力,出生善根。摧伏一切魔軍,尊重奉事諸佛。為世明燈,最勝福田,殊勝吉祥,堪受供養。赫奕歡喜,雄猛無畏。身色相好,功德辯才,具足莊嚴,無與等者。

  上段更廣明菩薩真實功德。

  ‘因緣’《魏譯》作‘因力,緣力’。《淨影疏》曰:‘因力緣力,為第一門。起修所依。過去所修一切善行,能生今善,名為因力。近善知識聽聞正法,名為緣力。’望西雲:‘宿世善根謂之因力。親近知識謂之緣力。因緣和合能起行故。’上兩說相同。但《會疏》稍異於是。疏曰:‘因力者,菩提心正是佛道本因。能貫十方三世,令眾魔大懾怖故。緣力者,廣求知識,大聚諸善。此緣有轉凡入聖大威力故。’

  兩說文異而實無違。淨影以過去之善為今之因,《會疏》則以今之菩提心為成佛之因。實則若無過去多生善行,則不能發起今日之菩提心。若不發菩提心,則無成佛之因,故兩說可互補。此兩說中,《會疏》於本經較親。因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乃本經之宗也。‘願力’者,淨影雲:‘起行之願,名為願力。’望西雲:‘求菩提心,謂之願力。’又《會疏》曰:‘願力者,四弘誓願能淨佛國土,成就眾生故。’綜上三說,以四弘誓願莊嚴國土,成就眾生,志求本有之菩提心;並隨願起行,是名願力。有願而無行,是名虛願,則無力矣。如是因緣和合,復具願力,則自然‘出生善根’。‘善根’者,羅什大師曰:‘堅固善心,深不可拔,乃名根也。’又《毗婆沙論》曰:‘善根者,不貪不恚不癡。一切善法從此三生。’是故善能生妙果,並復生余善,故名善根。《彌陀要解》雲:‘菩提正道,名善根。即親因。’菩提正道者,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也。此即成就菩提之親因。因者,種子也。乃成就菩提果之種子,故名‘善根’。又《大悲經》曰:‘一稱佛名,以是善根,入涅槃界,不可窮盡。’故知善根是親因。從因得果,果具種子,復作勝因。如是輾轉,善根無盡。是故菩薩具足如下種種妙德。

  ‘摧伏一切魔軍’。‘摧伏’指破除與降伏。‘魔’者,(見前注)。又《智度論》曰:‘奪慧命,壞道法功德善本,是故名為魔。’此類鬼神有大神力,能與修出世法者為難作對。魔之軍眾稱為魔軍。‘尊重奉事諸佛’,本經第四十一品,謂往生邊地者,‘於蓮華中,不得出現’,‘於五百歲中,不見三寶,不得供養奉事諸佛。’故知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見佛與事佛也。今諸菩薩能奉事諸佛,正是多善根福德因緣。‘為世明燈’。‘明燈’喻菩薩智慧,照破眾生迷暗,令眾生開解正道。《淨影疏》雲:‘自具智慧,能生物解,名世燈明。’此處物字即指眾生也。自具智慧,故如燈。燈光照射,能顯眾色,喻令眾生開發信解。故雲‘為世明燈’。又《會疏》曰:‘照世間迷暗,故雲為世燈明。’蓋謂菩薩能照破世間癡迷與昏暗,故如明燈也。‘福田’。‘田’者田地,以生長為義。於具德者造福,則得福報。種福得福果,是名種福田。應供之人,名為福田。《探玄記》曰:‘生我福故,名福田。’又《優婆塞戒經》明三福田:(一)報恩福田,父母師長也。(二)功德福田,佛法僧三寶也。(三)貧窮福田,貧窮困苦之人也。供養此上三者,均能生福,故皆名福田。今經雲‘最勝福田’,表諸菩薩於種種福田中,最為殊勝故。《淨影疏》雲:‘能生物善,名勝福田。’以能令眾生,出生善根,故名為勝福田。因從善根復可生長無量諸福之果與善因也。至於‘為世明燈,最勝福田’兩句,應與下文‘殊勝吉祥,堪受供養’作一氣讀,其義自見。‘殊勝吉祥’,文殊大士聖號之涵義也。文殊即文殊師利。文殊可譯為勝、妙、第一。師利可譯為德、吉祥等。《大日經》稱文殊為妙吉祥。文殊表根本智,乃七佛之師,故殊勝吉祥。今極樂諸菩薩,具文殊大士之智德,了了見自性。故為最勝福田,堪受一切人天之供養。又‘赫奕’,‘赫’者明也,‘奕’者盛也。‘雄猛’者,《法華經授記品》曰:‘大雄猛世尊。’世尊斷盡一切煩惱,大雄不怯,勇猛精進,故曰雄猛。《淨影疏》雲:‘佛於世間,最為雄猛。’‘無畏’者,於大眾中說法無所畏懼之德。又《大乘義章》曰:‘化心不怯,名為無畏。’於化度眾生,無有怯懦之心,名為無畏也。‘相好’卅二相、八十隨形好也。故知‘赫奕’者,表菩薩威光明盛也。‘歡喜’表內心自在,形容和悅也。‘雄猛無畏’則既表菩薩之實德,勇猛精進,說法無畏。復顯儀容,威神無比,大雄不怯。至於‘相好’則專指身色。下曰:‘功德辯才’,表菩薩具種種其它功德,與種種無礙之辯才。‘具足莊嚴’則為總結以上之贊語。如來以福德智慧莊嚴其身。此諸菩薩具足智福之莊嚴,超逾一切世間。此乃極贊菩薩之真實功德,至為希有也。

  常為諸佛所共稱贊。究竟菩薩諸波羅蜜,而常安住不生不滅諸三摩地。行遍道場,遠二乘境。阿難:我今略說,彼極樂界,所生菩薩,真實功德,悉皆如是。若廣說者,百千萬劫不能窮盡。

  三、諸佛共贊,表諸佛為作證明,同聲稱贊,正顯大士德深。

  ‘究竟菩薩諸波羅蜜,而常安住不生不滅諸三摩地’。‘不生不滅’者,如《涅槳經》曰:‘涅言不生,槃言不滅。不生不滅,名大涅槃。’又《維摩經》曰:‘法本不生,今則無滅。’小乘依有余涅槃之理而觀不生不滅,趨於偏空。大乘則從空入假,於有為之事相上,顯不生不滅之理。當相即道,即事而真。故能終日度生,終日無度,日涉萬緣,一心空寂。乃能於布施、忍辱等六度悉皆究竟,而仍安住於不生不滅諸三昧中,不失定意。‘行遍道場’,於道場正行,無所缺少也。‘遠二乘境’者,唯依一乘法,究竟彼岸也。又《十住毗婆沙論》曰:‘若隨聲聞地,及辟支佛地,是名菩薩死,則失一切利。若隨於地獄,不生如是畏。若隨二乘地,則為大怖畏。’是故菩薩‘遠二乘境’。

  ‘阿難’下,世尊總結極樂菩薩,真實功德,說不能盡。

 

  • 謝謝來訪!歡迎經常來上品蓮生的空間訪問交流

    請在谷歌或百度中搜索“上品蓮生的空間”,即可進入本空間。

  • 點擊(上品蓮生的空間 )即可進入

  •  

  •  

    上一篇:繼空法師:看很多佛書,對自己的修行是否有障礙?
    下一篇:戒法法師:談學習佛法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