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爺爺"張景棣追悼會上午舉行。新民網張玮 現場回傳
送別“慈善爺爺”。新民網張玮 現場回傳
新華網上海8月13日電(記者 羅爭光)13日,上海市民淚別“慈善爺爺”張景棣。
25年,四分之一個世紀,張景棣,這位平凡的上海退休教師與慈善結緣,孤兒、孤老、殘疾人、貧困學生……所有有困難的人都成了他的幫助對象,募集的善款達500多萬元。
當這位老人在87歲高齡溘然長逝時,上海舉城而恸,“慈善爺爺”成為他留給世人最親切的記憶,更成為激勵後人繼承他一生愛心之路的鑒照。
白菊含淚送別“慈善爺爺”
13日上午,數百名心存尊敬和感恩的上海市民自發來到上海龍華殡儀館泰安廳,送別張景棣。白菊挽聯環繞之中,老人孱弱但慈祥的身姿留在遺像之中,和藹堅韌的笑容催人淚下。9日,因患腹膜腫瘤,張景棣含著淚水與世長辭。
“不要登訃告,喪事從簡,省下的錢能幫助更多的人。”這是張景棣臨終前留下的話語。然而,被“慈善爺爺”的溫暖和光亮感動的人們還是自發前來。數百平方米的追悼會大廳內,除了部分親友,更多的是手持白菊、慕名而來的悼念者,“早就從新聞裡看到了老先生的事跡,非常敬重、惋惜,特地來向老先生致敬送行”。幾位與張景棣相識的外國友人亦忍不住灑淚:“他的慈善精神讓我們每一個人敬重,也會融入我們人生的每一天”。
一名年輕女孩手中緊緊攥著一張和“慈善爺爺”的合影照,紅腫著雙眼站在送別的人群中。10年前,她因為家境貧困受到張景棣的關愛和幫助,直到大學本科畢業。“7月31日我們來看望老師,他還叮囑我們每年的國際友人和受助學生聯歡會千萬不能斷了,說他還想再多幫幾個孩子……老師總是想著別人,很多受過他資助的學生都想拿第一個月的工資報答他,可他全都捐出去了。”女孩哽咽不住,淚水從捂住臉的指縫間溢出。
退休前在街道工作的顧根香是張景棣的摯友,15年相知之中,她見證了張景棣執著於慈善的堅定,“就是病得起不了床,他還在忙著電話牽線幫助貧困學生、孤老和殘疾人!每月電話費還要900多塊,都是他自己的錢。可是他蓋的毯子,上面全是洞,都不好意思拿出去曬,但也捨不得丟,只說‘還能蓋,省下的錢能幫人’。”
“這半年裡,有時看到他疼得都爬不起來了,我也勸他放棄,可他總是說‘助人讓我開心,讓助人者開心,讓被助者一家更開心,這種好事當然要堅持!’”張景棣的老伴喃喃自語,“他呀,累了,真該歇歇了。這些年的,從沒想過自己,只知道幫助別人”。
清貧老人25年籌集善款逾500萬
25年前,從中學法語教師的崗位上退休後,張景棣因為偶然的機會上接觸到一些外國友人,並從此開始了一條受助者和外國友人之間的“牽線”之路。
張景棣走上慈善之路絕非一時沖動,更沒有輕易放棄,而是一堅持就是25年,孤兒、孤老、殘疾人、貧困學生,所有有困難的人都可以通過他獲得幫助:在上海半淞園街道,張景棣陪著外國友人穿梭在兒童福利院、敬老院和貧困學生家中;在醫院裡,自身備受病魔侵害的張景棣忙著籌集手術費,為患白內障的老人送上光明、為唇腭裂孩子改掉“異樣”;在自己的“鑽石婚”紀念日上,張景棣惦記著一家敬老院還缺20台空調,於是捐出了當月的退休工資和所有的禮金……
對這樣一位獻身慈善的老人,人人親切地喚他為“慈善爺爺”。
25年來,因張景棣得到幫助的貧困學生多達150多人,而他募集到的善款達500多萬元,“25年500萬元肯定不止,有很多都沒統計進去呢。”顧根香說。在張景棣家中,至今依然存放著受助者、捐贈者的各種資料以及和捐贈者的通信、各類捐贈憑證等。2009年,張景棣榮獲“上海市慈善獎”。
在彌留之際,張景棣不帶任何悲傷,卻留下一絲遺願:“怎麼辦,馬上就要開學了,孩子們還等著我付學費呢!”
老人的兒子張純瑜在追悼會現場介紹說,父親在家中最看重的是一個不大的書桌,上面堆滿了文件,還有台破舊的電腦。“爸爸從不讓家人走近,更不讓我們幫忙打掃,他臨終前還提醒我們千萬不要碰桌上的東西,說‘弄丟了一份資料,就弄丟了一個希望’,要等他身體好了……”張純瑜哽咽中一聲歎息,淚珠滾落。
期待愛心之路後繼有人
近幾年來,張景棣的身體狀況每況愈下,腎髒積水、膽囊結石、冠心病等諸多“定時炸彈”時刻困擾著老人。他自己此前也曾表示,受助者逐漸增多,而自己健康狀況越來越差,漸漸感覺力不從心,希望找到一個慈善事業的接班人。
然而,盡管也找了幾名候選人,但老人要求甚高,“這份工作需要長久的耐心、細心、善心,還不能有私心……”以至於直至辭世,老人也沒有找到合適的人選。
張純瑜介紹說,父親生前常念著“早些找到接班人就好了”,這成了老人最大的遺憾。張純瑜說:“我身體不好,又常年不在國內,無法繼承父親的衣缽,眼下還有受助者無法一一落實,讓我和父親都很是遺憾。”
雖還算不上接班人,但不少受過“慈善爺爺”幫助的學生已經開始主動傳承老人助人為樂的衣缽。在追悼會現場,不少受過張景棣資助的學生已經畢業,甚至有了自己的孩子,他們也會常常去孤兒院、敬老院幫助有需要幫助的人,給貧困孩子捐款,“從被助到助人,大家一定會把老師的精神傳遞下去”。
張純瑜表示,雖然接班人的事只能隨緣,但如果老人知道受過他幫助的這些孩子也已經經常量力助人,定會含笑九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