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黃念祖居士:《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解》第三卷5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解

(菩提道場第十五)

菩薩戒弟子郓城夏蓮居會集各譯敬分章次

金剛乘三昧耶戒弟子黃念祖敬解

第三卷

菩提道場第十五

此品中之菩提樹,即第四十一願中之道場樹。品中先顯樹之廣大莊嚴。次顯樹之妙德難思。末顯彌陀願力,舉果明因。

又其道場,有菩提樹,高四百萬裡。其本周圍五千由旬。枝葉四布二十萬裡。一切眾寶自然合成。華果敷榮,光晖遍照。復有紅綠青白諸摩尼寶,眾寶之王以為璎珞。雲聚寶锞,飾諸寶柱。金珠鈴铎,周匝條間。珍妙寶網,羅覆其上。百千萬色,互相映飾。無量光炎,照耀無極。一切莊嚴,隨應而現。

‘道場’。此有五義:一、指釋尊於印度菩提樹下成道之處,名曰道場。二、指得道之行法,如《維摩經》曰:‘直心是道場。’三、供佛之處,稱為道場。四、學道之處,《維摩經肇注》曰:‘閒宴修道之處,謂之道場也。’五、隋炀帝時以為寺院之名。诏改天下諸寺,皆名道場。’今經所雲道場,是第四義,修道之處也。

‘菩提樹’據《西域記》曰:即畢缽羅樹。佛坐其下成等正覺。故名菩提樹。譯為道樹,或覺樹。佛在世時,樹高四百尺。後屢經殘伐,猶高四五丈是為此世界之菩提樹。今經雲彼土樹高四百萬裡。或以《觀經》中‘佛身高六十萬億那由他恆河沙由旬’。則顯佛高樹低,量不相稱。實則此亦無礙。種種說量,皆隨眾生機宜,故不拘於一格。且此經舉體是事事無礙,不可思議境界。此處高低縱然有異,若達廣狹自在之玄門,則洽入一切無礙之法界。

‘一切眾寶’下,顯菩提樹之莊嚴。‘自然合成’,表彌陀大願大力之成就。自然如是,不假造作。‘敷’者開顯。‘榮’者,繁盛明麗,‘晖’同輝。意為此樹亦是一切眾寶,自然合成。是故華果繁茂秀麗,光明普照。

‘復有’下,顯樹上之莊嚴。《往生論》偈言:‘無量寶交絡,羅網遍虛空。種種鈴發響,宣吐妙法音。’正與此處經文相應。經中璎珞、寶柱、寶網,皆樹上空中之莊嚴。首明四色摩尼寶,此諸寶總攝眾寶之善妙,乃最上之寶,故稱‘眾寶之王’。以如是最上之寶,作為璎珞。遍垂樹之枝條,以為莊嚴。‘雲聚寶锞’。锞即鎖,此處指建築物中相鉤連之結構。‘雲聚’者乃寶之名。如《唐譯》曰:‘有師子,雲聚寶等,以為其锞。’故知雲聚寶鎖,即以雲聚寶所成之鉤連結構也。‘寶柱’者,《宋譯》雲:‘彼佛國土,有種種寶柱,皆以百千珍寶而用莊嚴。所謂金柱、銀柱、琉璃柱、玻璃柱、真珠柱、砗磲柱、瑪瑙柱。’復有二寶乃至七寶共成之柱。如是寶柱,飾以璎珞以及寶鎖。‘金珠鈴铎’。‘金’者,純金,‘珠’者,真珠。‘鈴’者,金屬之鈴,形似鐘而較小。‘铎’者,指鈴中之木舌,用以擊鈴使發聲。鈴與铎皆妙寶所成。流出妙音,以上四者,遍懸於菩提樹枝條之間,故雲‘周匝條間’。‘珍妙寶網’者,《唐譯》曰:‘又以純金、真珠、雜寶鈴铎,以為其網。’故知寶網亦由金珠鈴铎之所成,故雲珍妙。‘羅覆’者,‘羅’指開張羅列,‘覆’指覆蓋。如是寶網,蓋覆菩提樹上,故雲‘羅覆其上’。寶珠放光,‘百千萬色’。如《觀經》曰:‘一一寶珠,有千光明。一一光明,八萬四千色。’如是一一妙色,互相輝映,彌增光麗。故曰‘互相映飾’。‘炎’者,火光向上也。故‘光炎’即光耀也。一一珠有千光明。今有無量寶珠,故曰‘無量光炎,照耀無極’。‘無極’者,無有極限。‘一切莊嚴隨應而現’者。憬興雲:‘如來慈悲善報所現。故應眾機,現大小長短,一寶二寶乃至眾寶等,無不適意故也。’如是妙現,普應群機,變化不拘,一一圓妙,全顯事事無礙。

微風徐動,吹諸枝葉,演出無量妙法音聲。其聲流布,遍諸佛國。清暢哀亮,微妙和雅。十方世界音聲之中,最為第一。

上顯樹能演說妙法,不可思議之益。‘妙法’者,第一最勝不可思議之法。《法華玄義序》曰:‘妙者,褒美不可思議之法也。’風吹寶樹枝葉,所發音聲,演說不可稱量之微妙法音。故雲‘演出無量妙法音聲’。昙師曰:‘此聲為佛事,焉可思議。’‘佛事’者,指諸佛之教化,亦即一切有益於佛道之事。通常以祈福超薦等法會,稱為佛事。極樂國土,樹發音聲能作佛事,故昙師贊為不可思議也。又此音聲,‘清暢哀亮,微妙和雅’。義寂雲:‘清者清淨,聞者不生濁染心故。揚者宣揚,由能宣揚實相法故。(彼本作‘清揚’,今本是‘清暢’。暢者通暢,歡暢,能令聞者舒暢。又具通曉之義,能令聞者通達實相法故。)哀者悲哀。聞者能生大悲心故。亮者明亮、響亮,又為透徹,顯露。由能朗發智慧明故。微者微密。其音微密如梵響故(梵天音樂)。妙者妙善。其音妙善似鸾聲故。和者調和。音韻克調,宮商和故。雅者雅正。其音雅正,順佛法故。’上述音聲之德,非但於天中最為殊特,亦於十方世界中,最為第一。故雲:‘十方世界音聲之中,最為第一’。

若有眾生,睹菩提樹。聞聲,嗅香,嘗其果味,觸其光影,念樹功德,皆得六根清徹,無諸惱患。住不退轉,至成佛道。復由見彼樹故,獲三種忍:一音響忍。二柔順忍。三者無生法忍。

上顯樹作饒益,廣施真實之利。眾生若有目見此樹,耳聞其聲,鼻嗅其香,口嘗其果味,身觸其光影,或意根憶念樹之功德,如是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其中任何一根,能緣此樹皆得不退、得忍、成佛之勝益。首雲‘皆得六根清徹’。《會疏》釋曰:‘耳根無垢為清。徹聽眾音曰徹。’依此以例余根,則眼根無垢曰清,徹見眾色曰徹。乃至意根,則意根無垢曰清,徹了諸法曰徹。六根各發勝智,皆得清徹。故曰‘六根清徹’。‘惱’者,《箋注》曰:‘惱,心所名。小煩惱地法之一。(無明、放逸、懈怠、不信、惛忱、掉舉此六者,名為大煩惱地法。)謂自己因自身知惡事為惡事而不改,執著至飽(飽者,滿也。)不用他人之谏言,但自懊惱煩悶也。又為二十隨煩惱之一。(貪、嗔、癡、慢、疑、惡見,名為根本煩惱。從根本煩惱流出者,名為隨煩惱)謂追想過去之行事,或由現在之事物不滿於意,自懊惱之精神作用也。’又《唯識述記》曰:‘煩是擾義,惱是亂義。’遠離惱亂之患,故曰‘無諸惱患’。乃至得不退轉,直至成佛。故雲‘住不退轉,至成佛道’。

下雲見樹成忍,前遍舉六根,此獨雲見者,蓋標眼根以例余根也。此處見樹成忍正是第四十一‘樹現佛剎願’與第四十七‘聞名得忍願’之所攝。《會疏》釋雲:‘仰唯道場樹者,正是正覺果滿之標幟也。名號者,即是本願成就之實體也。故願以聞名為得忍因。成就以見樹明其相。(謂彌陀大願既已成就,則以見樹證明得忍之事相)彼聞名,即道場樹之妙聲。(如《小本》曰:‘聞是音者,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此見樹,即阿彌陀之果德也。以此況彼,聞名得忍,益彌著明也。’總之,名號與樹,皆是果地大覺妙德之所顯,皆是圓圓果海,圓融具德。皆是清淨句,真實智慧無為法身。皆是‘真實之際’。亦即是當人自性。故能有如是不可思議真實之利也。但名號則聲聞十方,普被三根,見樹則唯有神游淨土,目瞻寶樹,方能獲益。兩者相比,則聞名得忍之益,更為顯著。故《會疏》曰:‘以此況彼,聞名得忍,益彌著明也。’

‘得忍’。信難信之理而不惑為忍。淨影雲:‘慧心安法,名之為忍。’又《大乘義章十一》曰:‘於法實相,安住為忍。’《會疏》雲:‘智行增進名法忍’。

‘獲三種忍’者,《淨影疏》曰:‘尋聲悟解,知聲如響,名音響忍,三地已還。捨诠趣實,名柔順忍,四五六地。證實離相,名無生忍,七地以上。’其意謂,聞法悟道,知一切法,如聲之回響(回音),如夢幻泡影,名音響忍。是別教三地以下之菩薩所得。捨離言诠,趣入實相,名柔順忍,是四五六諸地菩薩所得。若證入實相離一切相,名為得無生法忍,則在七地菩薩以上。又《彌陀疏鈔》曰:‘無生忍,略有二種:(一)約法,(二)約行。約法,則諸無起作之理,皆曰無生。慧心安此,故名為忍。約行,則報行純熟,智冥於理,無相無功,曠若虛空,湛若渟海,心識妄惑,寂然不起,方曰無生。前說猶通諸地,後唯八地所專。’故知淨影疏中之無生法忍,即《彌陀疏鈔》中約行之無生法忍。故淨影師謂為七地以上,蓮池師指為八地,兩說無違。又《仁王經》亦謂無生忍在七八九地。(至於余師異說,茲不具錄。)

本經三忍,以音響忍為首,柔順忍次之。異於《賢劫經》而同於《華嚴十忍品》及《如來興顯經》。《舊華嚴經》十忍為:‘一者音聲忍。二者順忍。三者無生法忍。四者如幻忍。五者如焰忍。六者如夢忍。七者如響忍。八者如影忍。九者如化忍。十者如空忍。’其初三忍,全同本經。又《十忍品》曰:‘若聞真實法,不驚不怖不畏,信解受持,愛樂深入,修習安住,是為第一隨順音聲忍。’即是音響忍也。又曰:‘此菩薩隨順寂靜,觀一切法平等正念,不違諸法,隨順深入。一切諸法清淨,直心分別諸法。修平等觀,深入具足,是為第二順忍。’此即柔順忍也。又曰:‘此菩薩,不見有法生,不見有法滅。何以故?若不生,則不滅。若不滅,則無盡。若無盡,則離垢,若離垢,則無壞。若無壞,則不動。若不動,則寂滅。......是為第三無生法忍。’簡言之,則安住於不生不滅真如實相之理體,謂之無生法忍。見菩提樹能獲如是功德,深顯彌陀願力不可思議。

佛告阿難:如是佛剎,華果樹木,與諸眾生,而作佛事。此皆無量壽佛,威神力故;本願力故;滿足願故;明了、堅固、究竟願故。

佛告阿難,極樂世界,如是希有,不可思議,花果樹木,皆作佛事,增長有情殊勝善根。令人得忍,證入無生。其因端在彼佛果德威神之力,與本願、滿足、明了、堅固、究竟之力也。《淨影疏》曰:‘皆無量壽佛威神力者,由彼如來現在威力,故獲三忍。本願力者,由其過去本願之力,故獲三忍。本願是總。余四(滿足、明了、堅固、究竟)是別。滿足願者,願心圓備。明了願者,求心顯著。堅固願者,緣不能壞。究竟願者,終成不退。以此願故,生彼國者,悉得三忍。’又滿足願者,義寂、憬興均謂‘四十八願,無阙減故’。明了願者,義寂、望西謂‘明慧共相應故。’(此勝淨影)。憬興謂‘求之不虛故。’(此同淨影)。堅固願者,義寂雲‘無退精進,所成就者’。究竟願者,義寂、望西俱謂‘期盡有情法界際故。(度盡法界一切有情)’。諸說宜合參。

又本願力者,《往生論》曰:‘觀佛本願力,遇無空過者。能令速滿足,功德大寶海。’《論注》曰:‘依本法藏菩薩四十八願,今曰阿彌陀如來自在神力。願以成力,力以就願,願不徒然,力不虛設。力願相符,畢竟不差。’依法藏菩薩之本願,乃有今日彌陀如來之神力。以彌陀因中發聞名得忍之願,以願力故,成就極樂見樹得忍之殊勝功德成就。由願生力,因力願成。故曰‘此皆無量壽佛,威神力故,本願力故’。令見樹者,悉得無生法忍,頓證八地菩薩。

 

  • 謝謝來訪!歡迎經常來上品蓮生的空間訪問交流

    請在谷歌或百度中搜索“上品蓮生的空間”,即可進入本空間。

  • 點擊(上品蓮生的空間 )即可進入

  •  

    上一篇:徹悟禅師: 極樂世界也是夢,修之何益?
    下一篇:迦葉辯服外道教徒,使其心服口服歸依佛門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