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是修正,行是行為,行為在佛法裡面講有三大類,起心動念是意業的行為,業是活動,就是你思想、念頭的行為;第二類,言語,言語是口業的行為;第三種是身體,身體動作是身業的行為。行為裡面有善、有惡、有無記,無記就是說不上善惡,我們喝一杯茶,我們吃一餐飯,說不出善惡,我們利益眾生的這是善,損害眾生的這是惡。這些業因不能小看,後頭有果報,從起心動念起,它都有果報。我們修的標准,如何把行為修正過來,純淨純善。從哪裡修?要從心地上下功夫,沒有惡念,這個重要,惡念斷了,身口自然就正。
所以佛教導我們,布施、供養裡面,布施跟供養是一樁事情,為什麼用兩個名詞?一樁事情裡有差別,用恭敬心去布施就叫供養,很輕慢的心就叫布施。所以布施跟供養,一個是恭敬心,一個是沒有恭敬心,沒有恭敬心叫布施,有恭敬心都叫供養。同樣干一樁事情,布施跟供養的功德可不一樣,你就曉得恭敬心多重要。無論是世法、是出世法,頭一個,世間聖賢人教我們,出世間佛菩薩教我們,頭一樁大事就是學恭敬。你看世間法,譬如讀《禮記》,《禮記》頭一句「曲禮曰,毋不敬」,那個范圍多大?沒有一樣不恭敬,對人、對事、對物。修行從哪裡開始?就從這裡開始。佛法裡面,這叫出世間法,你看經忏佛事裡面,拜忏的時候,頭一句話是「一切恭敬」、「一心恭敬」,普賢菩薩教得更究竟,十大願王裡第一個「禮敬諸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