貪嗔癡慢是三毒煩惱,是習氣,與生俱來,深入骨髓,難於克服。然而要想出離三界,跳出火宅,必須痛徹對治,能克服也得克服,不能克服也得拼死克服。
貪嗔癡慢是什麼樣的“攔路虎”呢?淨空法師的開示(經過節選整理)能令我們猛省。
“貪嗔癡慢”這個煩惱,佛在經上告訴我們是與生俱來的,是你生生世世累積的。傲慢也是嗔恚裡面所攝的,所以煩惱歸納起來稱之為“三毒”。“貪”在順境出現;“嗔”在逆境發作;“癡”則在不苦不樂時出現,引發人們胡思亂想,甚至想入非非; “慢”是傲慢,瞧不起人,自以為是,這是大煩惱。
如果你沒有“貪嗔癡慢”,你不會到人間來。你要是沒有“貪嗔癡慢”,你不可能在六道輪回,你早就出三界了。菩薩修六度,度什麼?就是度三毒煩惱的。布施度悭貪;忍辱度嗔恚;般若度愚癡。凡夫天天搞貪嗔癡,這是修三惡道,很勤苦地在修,這是生死根本!
悭貪心所造之業,招來餓鬼道的苦報。嗔恚心所造的業,感受地獄的苦報。愚癡的心所造的罪業,招來畜生道的苦報。 放下貪嗔癡,三惡道就沒有了。
貪嗔癡慢重的人,一切時、一切處,橫結惡緣。天災人禍,是從貪嗔癡慢中來。今天的社會環境,濁惡到極處,這是眾生自私自利、貪嗔癡慢而變現出來的。“貪心”感水災;“嗔恚”感火災;“愚癡”感風災;“傲慢”感地震。 貪嗔癡是罪根。
要想到西方極樂世界,就要時時刻刻保持自己的清淨心;見色聞聲不要起妄想,不要起貪嗔癡慢的念頭。
那麼我們應如何對治貪嗔癡的煩惱呢?聽聽印光大師怎麼說。
貪瞋癡心,人人皆有。若知彼是病,則其勢便難熾。譬如賊入人家,家中主人若認做家中人,則全家珍寶,皆被彼偷竊淨盡。若知是賊,不許彼在自家中停留一刻,必須令其遠去淨盡。庶財寶不失,而主人安泰矣。古德雲,不怕念起,只怕覺遲。貪瞋癡一起,立即覺了,則立即消滅矣。若以貪瞋癡為自家正主,則如認賊為子,其家財寶必致消散矣。(書一七四)
修行之要,在於對治煩惱習氣。習氣少一分,即工夫進一分。有修行愈力,習氣愈發者。乃只知依事相修持,不知反照回光克除己心中之妄情所致也。當於平時,預為提防。則遇境逢緣,自可不發。倘平時識得我此身心,全屬幻妄。求一我之實體實性,了不可得。既無有我,何有因境因人,而生煩惱之事。此乃根本上最切要之解決方法也。如不能谛了我空,當依如來所示五停心觀,而為對治。(五停心者,以此五法,調停其心,令心安住,不隨境轉也,)所謂多貪眾生不淨觀,多瞋眾生慈悲觀,多散眾生數息觀,愚癡眾生因緣觀,多障眾生念佛觀。(雜著四四)
貪者,見境而心起愛樂之謂。欲界眾生,皆由YIN欲而生,YIN欲由愛而生。若能將自身他身,從外至內,一一谛觀。則但見垢汗涕唾,發毛爪齒,骨肉膿血,大小便利,臭同死屍,污如圊廁。誰於此物,而生貪愛。貪愛既息,則心地清淨。以清淨心,念佛名號。如甘受和,如白受采。以因地心,契果地覺。事半功倍,利益難思。(雜箸四四)
瞋者,見境而心起忿憎之謂。富貴之人,每多瞋恚。以諸凡如意,需使有人。稍一違忤,即生瞋怒。輕則惡言橫加,重則鞭杖直撲。唯取自己快意,不顧他人傷心。又瞋心一起,於人無益,於己有損。輕亦心意煩躁,重則肝目受傷。須令心中常有一團太和元氣,則疾病消滅,福壽增崇矣。昔阿耆達王,一生奉佛,堅持五戒。臨終因侍人持拂驅蠅,久之昏倦,致拂墮其面。心生瞋恨,隨即命終。因此一念,遂受蟒身。以宿福力,尚知其因。乃求沙門,為說歸戒。即脫蟒身,生於天上。 是知瞋習,其害最大。華嚴經雲,一念瞋心起,百萬障門開。古德雲。瞋是心中火,能燒功德林。欲學菩提道,忍辱護瞋心。如來令多瞋眾生作慈悲觀者,以一切眾生,皆是過去父母,未來諸佛。既是過去父母,則當念宿世生育恩德,愧莫能酬。豈以小不如意,便懷憤怒乎。既是未來諸佛,當必廣度眾生。倘我生死不了,尚望彼來度脫。豈但小不如意,不生瞋恚。即喪身失命,亦只生歡喜,不生瞋恨。所以菩薩捨頭目髓腦時,皆於求者,作善知識想。作恩人想,作成就我無上菩提道想。觀華嚴十回向品自知。又吾人一念心性,與佛無二。只因迷背本心,堅執我見。則一切諸緣,皆為對待。如射侯既立,則眾矢鹹集矣。倘能知我心原是佛心,佛心空無所有。猶如虛空,森羅萬象,無不包括。亦如大海,百川眾流,無不納受。如天普蓋,似地均擎,不以蓋擎自為其德。我若因小拂逆,便生瞋恚。豈非自小其量,自喪其德。雖具佛心理體,其起心動念,全屬凡情用事。認妄為真,將奴作主。如是思之,甚可慚愧。若於平時,常作是想。則心量廣大,無所不容。物我同觀,不見彼此。逆來尚能順受,況小不如意,便生瞋恚乎哉。(雜著四四)
愚癡者,非謂全無知識也。乃指世人於善惡境緣,不知皆是宿業所招,現行所感。妄謂無有因果報應,及前生後世等。一切眾生,無有慧目。不是執斷,便是執常。執斷者,謂人受父母之氣而生,未生之前,本無有物。及其已死,則形既朽滅,魂亦飄散。有何前生,及與後世。此方拘墟之儒,多作此說。執常者,謂人常為人,畜常為畜。不知業由心造,形隨心轉。古有極毒之人,現身變蛇。極暴之人,現身變虎。當其業力猛厲,尚能變其形體。況死後生前,識隨業牽之轉變乎。是以佛說十二因緣,乃貫三世而論。前因必感後果,後果必有前因。善惡之報,禍福之臨。乃屬自作自受,非自天降,天不過因其所為而主之耳。生死循環,無有窮極,欲復本心以了生死者,捨信願念佛,求生西方,不可得也。貪瞋癡三,為生死根本。信願行三,為了生死妙法。欲捨彼三,須修此三。此三得力,彼三自滅矣。數息一觀,可不必用。以當念佛時,攝耳谛聽。其攝心與數息相似,其力用與數息天殊也。念佛一觀,但看印光文鈔,及淨土著述,自知。(雜著四五)
瞋心乃宿世之習性,今作我已死想,任彼刀割香塗,於我無干,所有不順心之境,作已死想,則便無可起瞋矣。(書二六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