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坐與念佛.觀身定念法
見承法師開示於北卡洛麗市
徐榮澤錄音整理
壹、靜 坐
如何盤腿而坐?
靜坐時的姿勢很重要,只能坐在尾骨(坐骨)的地方而已,重心就在膝蓋上方的大腿處,這樣才不會腰酸背痛。坐的時候要注意,看看坐墊是坐了多少?應該是坐在前端一點點而已(只是坐一小塊而已),不能坐很多。為什麼只坐那麼一小塊呢?因為要把我們的坐骨撐起來,坐骨撐起來之後,脊椎骨自然就會挺直,脊椎骨挺直,坐久了才不會腰酸。坐的時候不需要特別去挺胸,因為脊椎骨撐起來,身體自然就會挺直,能夠保持如此,就不會打瞌睡了。坐的時候應該感覺到兩條腿是著地的,如果是單盤,一只腿著地,另一只腿雖是不著地,但也是壓在另一只腳上面的,如此坐起來才不會辛苦。
觀身定念法
觀身定念法是以我們的色身做為修行的工具,其實修行是離不開這個身體的。每一個人都是一個小宇宙,利用這個小宇宙就可以修行、可以解脫,不必要外借任何東西,從自己的宇宙裡就能求得解脫。我們中國有一句話說:「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只在汝心頭,人人有個靈山塔,好向靈山塔下修。」這是在講我們的心,我們這個心可以讓你修行,你要解脫或要輪回都在自己的心。基本上一切的修行都是從我們這個色身開始修的。
靜坐當然有很多種方法,坐前的方便也非常多,可以做運動或放松,如果沒有靜坐經驗,大概也都聽說過。今天我介紹的觀身定念法是根據身體所有的經絡和我們心念結合,來調整我們的身心。你要是能夠把自己的身體完全放松,至少你的腦神經也能夠放松的,腦神經放松可以減少妄念和昏沉,對我們帶來的障礙。我們靜坐到最後的障礙是什麼?身體沒有痛、沒有癢之後就是打妄念,妄念之後累了就是想休息、睡覺,我們在靜坐過程中,都會有這些障礙。但是如果你能善用觀身定念法放松的話,妄念和昏沉就可以減少很多。
放松的方法
首先介紹放松的方式,一般我們都是處在緊的狀態之下,現在我們要把它放松、放下、放掉。要對我們的全身,不管是五髒六腑或骨胳,都要做這種放松、放下。
剛剛開始學,體會不到放松,沒有關系,常常練習,熟悉之後,自己放松,自己會很清楚。
放松從那裡開始?從軟的部位,也就是肌肉的部位先放松,然後才放松骨胳的部位。為什麼是這樣呢?因為靜坐有一個原則 ─ 骨頭硬,肌肉軟。坐的時候能夠骨頭硬、肌肉軟,那你全身就放松了。所以放松是從我們的五髒六腑先放松,然後再從骨架放松,這種放松方式,不是只有在靜坐時好用,平常在辦公室、坐車時或沒事時坐著,都可以派上用場。
坐前的放松與下坐
現在把這個觀身定念法從頭到尾練習一次:
首先要很舒適、沒有壓力地坐著。
手放前面、旁邊,什麼地方都可以,只要舒適就好。
把眼睛閉起來,專注人中、鼻孔前的呼吸,先覺知一下人中、鼻孔前的呼吸。
把專注力移到頭頂,前腦放松、放下,後腦放松、放下,眼球放松、放下,舌根放松、放下,喉嚨放松、放下,心髒放松、放下,肺放松、放下,肝放松、放下,胃放松、放下,膽放松、放下,脾髒放松、放下,胰髒放松、放下,腎髒放松、放下,小腸放松、放下,大腸放松、放下,膀胱放松、放下。
意念由膀胱到前腦,膀胱、大腸、小腸、腎髒、胰髒、脾髒、膽、胃、肝、肺、心髒、喉嚨、舌根、眼球、後腦、前腦。
再將專注力放到頭頂,頭蓋骨放松、放下,臉骨放松、放下,後腦骨放松、放下,鎖骨放松、放下,肩胛骨放松、放下,手臂骨放松、放下,手掌骨放松、放下,肋骨放松、放下,脊椎骨從頸骨一節一節往下放松、掉下(用你的意念將你的脊椎骨一節一節往下放松、掉下,脊椎骨一節一節放松掉下來之後,身體會向前彎下來,身體彎下來後,不要用手去撐你的身體,否則效果就沒有了,隨它去,因為你的手是放松的。頭彎下來的時候不要勉強,能彎多少就算多少,但要記得脊椎骨是放松、掉下,要讓一節一節的脊椎骨放松、掉下來。彎到下面你會感覺到腳受壓迫,沒關系,讓它完全地放松,彎到那裡算那裡,到最後身體好象變成一駝),然後再髋骨放松、放下,大腿骨放松、放下,小腿骨放松、放下,腳掌骨放松、放下。
腳掌骨、小腿骨、大腿骨、髋骨、脊椎骨從尾骨一節一節往上擺正擺直(上來的時候,我們只要知道那個部位、那個部位即可,其實只是知道部位,我們不縮緊,它就縮緊,我們的神經系統會這樣子。脊椎骨我們要它回正的時候,必須要知道讓它擺正擺直、擺正擺直,一節一節擺正擺直,最後擺正到頸椎骨的地方,身體自然會挺直起來。此時身體挺起來,肩膀是放松的而不是挺胸拔背,挺胸拔背無法坐久,而且火氣會上升。坐只是從脊椎骨打直、坐直,想打瞌睡的時候,把髋骨動一下,脊椎骨打直,身體挺直後就不會打瞌睡了)、到腰椎骨、到胸椎骨、到頸椎骨、肋骨、肩胛骨、鎖骨、手臂骨、手掌骨、臉骨、後腦骨、頭蓋骨。
將專注力從頭頂移到人中鼻孔前,把你的舌根再一次放松放下,上下颚不咬合,舌尖抵上颚,專注人中鼻孔前的呼吸。把你的眼球再一次放松、面頰放松、舌根放松。
這個時候開始靜坐,你的脊椎骨是直的,肩膀是放松的,舌根是放松的,上下颚不咬合,舌尖輕輕地放在上颚,面頰放松,眼球放松,專注人中鼻孔前的呼吸。請注意,念頭來的時候,將你的舌根放松,上下颚不咬合,舌尖輕輕地放在上颚。請再注意,將你的眼球放松,面頰放松,把脊椎骨挺起來,肩膀放松。
靜坐時間到了之後,將舌根動一下,吞一下,眼睛慢慢睜開,身體動一動,磨擦雙手從頭開始按摩。
妄念的制止
有的人打坐時眼睛繃得蠻緊的,眉頭還是皺的,記得要把眼球放松、面頰放松。舌根放松的意思就是上下颚不咬合,牙齒不咬在一起,自然舌根就會放松。舌根放松後,太陽穴的神經及腦部神經等也全部都會放松,接著肩膀也會跟著放松,如此可避免肩膀酸痛。舌根一放,上下颚不咬合,就可以減少妄念,打坐時的障礙有時就是妄念多、掉舉,你不去想,它還繼續想,我們有很多方法就是要制止這個妄念。所以一有妄念來,便要馬上檢查舌根和上下颚,看是否是緊的?緊的話就放,松了一會兒之後會再變緊,所以要不斷不斷地練習,久了之後自然就能夠控制。這就好象學走路一樣,剛開始的時候會常常跌倒,走久了之後自然就可以走了,慢慢地又可以跑了,現在你們才在學如何站起來而已。
我們的心不是想過去就是想未來,專注在現在是不容易的,所以平常要多練習。還有嘴唇四周的神經,這地方很愛講話,把這個地方放松放掉。眼球的四周也很喜歡“想”東西,所以也要把眼球放掉,眼神經放松。眼球放松、臉頰放松,舌尖輕輕地放在上颚,這時就會注意到人中前的呼吸,你就是想要打妄想都打不起來。舌尖輕輕地放在上颚也叫做“含舌”,“含舌”可以養氣,平常說話多,傷我們的氣,不說話時則可以含舌養氣。
昏沉的制止
打坐除了打妄想之外,就是昏沉,有時候並不是疲勞的關系,而是坐久了就會昏沉。昏沉的時候要把你的髋骨(即骨盆)擺正,擺正之後脊椎骨就會挺起來,脊椎骨一挺起來,精神就來了。我們打坐會昏沉,一般都是因為髋骨往後,脊椎骨是彎腰的,頭慢慢地往下沉造成的。把髋骨擺正、脊椎骨擺直,下颚自然會稍微內縮,不必特別故意去做,精神就會來了。
記得脊椎骨擺直後要把肩膀放松,因為一不小心會變成挺胸,挺胸是不好的,然後要查看舌根是否放松?舌尖是否輕輕地放在上颚?不要頂著上颚,否則一出力,就會一直吞口水吞個不停。再把臉頰放松後你就可以專注呼吸了。這沒有什麼特別的,靜坐就是全身放松、專注,這可以說是最容易、最直接的方法。
打坐時身體的狀況
呼吸急促 ─ 呼吸急促時表示頸部還是緊的,心也還沒放松,最重要的是人中鼻孔前的四周,不要用力,對治之道是不要管它,只要把心放在人中鼻孔前的呼吸即可,急促的呼吸就會慢慢恢復正常,跟著頸部及肩膀也會松下來。
肩膀發冷 ─ 要拿毛巾蓋起來,下坐後要喝溫開水,因為會發冷的人體質屬於虛寒性,平常要多喝溫開水,不要喝冷水。
身體熾熱 ─ 體質燥的人會發熾熱,不是溫熱,溫熱是正常的。熾熱的感覺是像在烤一樣,會有刺刺的感覺,有時呼吸也會急促。會這樣的人一般都跟生活很有關系,譬如,很會生氣,動不動就發脾氣,或是心裡面有很多瞋的人。瞋能生“火”,因此打坐時有熾熱的感覺,應該知道這是自己瞋心太重的關系,應該觀察到事情發生了生氣也是這樣,不生氣也是這樣。往往會生氣的人都是覺得“我對你不對”、“我比較好你不好”,所以就生氣了。這時自己應該想一想,沒有自己,別人也是對的;沒有自己,別人也是好的,要常常自己這麼想。瞋心重的人,肝火比較旺,所以肝會不好,但是瞋心重的人比較聰明,就是因為聰明,但悲心不夠、柔軟心不夠,因此容易生氣,最好打坐完後要修修慈悲觀。少吃肉、油炸及辣的食物,吃比較溫和的食物,身體才不會變成燥熱。冰也不要吃,冰也是刺激的,它會刺激腸胃,把腸胃及其細胞緊縮成為緊張狀態。事實上,修行禅定什麼人容易有成就?瞋心重的人容易有成就,瞋心重的人比較容易解脫,因為他的智慧比較高、專注力比較強,那天他真正體會到無常、苦、空、無我的時候,他全部放下了,瞋心不見了,智慧就開發出來了,所以這種人也有他好的地方。吃蔥、蒜會在身體裡面產生一種振波的刺激,會干擾我們進入禅定,是一種障礙,但是它可以殺腸胃裡面的病菌,在治病方面來說,它是好的。
人中發光 ─ 觀身定念法做完後再回來專注在人中鼻孔前的呼吸時,如果你真正達到完全的放松、完全的專注、沒有五蓋(貪、瞋、昏沉、掉悔、疑),人中的地方就可能會發亮,如果還有昏沉、掉舉就不成。這種亮不會受外面光線的影響,外面暗或在晚上,人中的地方還是亮的。人中的地方如果是亮的,你的精神就會好。如果有種種的影像出現,你不要去管它,那些都是在我們意識裡面的殘余所呈現出來的幻影。
腳腿酸痛 ─ 不能盤腿的可以采用“菩薩坐”,盤坐如果會腿痛,都可以在腿下墊上毛巾或小枕頭,靜坐的目的不在練腿,靜坐的目的是在練心,練心的專注與放松。無論什麼坐姿都可以,只要坐得舒適就好,真正不能打坐的也可以坐在椅子上,椅面要大,椅子的高度要適當,但仍然要把脊椎骨打直,不靠椅背,坐在椅子上腳跟著地,不可懸空,腳不可踩在涼的地板上,地板上需鋪塊布或地毯。雖然坐椅子靜坐,膝蓋也要蓋布以保暖。
慈悲觀的修法
首先要對自己修慈悲,在心完全靜下來之後,意念先導向自己,願自己沒有惡念、沒有瞋念,願自己的身體遠離病苦,願自己的精神遠離痛苦,願自己解脫自在、幸福快樂。之後,就要想象“樂”的味道,使自己覺得快樂、快樂!雖然是假想,但是它蠻有效的。接著再假想自己親近的人也是這樣,盡量想出他或她的容貌,願他或她沒有惡念、沒有瞋念,願他或她的身體遠離病苦,願他或她的精神遠離痛苦,願他或她解脫自在、幸福快樂。然後朋友、同事,再慢慢地觀想水中的眾生、陸地的眾生、天空的眾生,能夠想得出來的你都想,也是這樣子播送你的慈愛給他們。想完了之後,要把你的心一直擴大、擴大,擴大到整個美國、整個地球、整個宇宙,遍虛空際、無邊界,這個時候你會覺得沒有你這個身體的存在,而是你的想法遍及整個虛空宇宙。之後,你還要把它收回來,從宇宙、地球、你所在的國家、你打坐的禅堂,而後回到自己。當回到自己的時候,想象一道白光從頭頂罩住全身,使全身變成透明的,然後把自己的心安住在這透明的白光裡。可以專修慈悲觀打坐或在打坐完要下坐前修此慈悲觀,最後把心安住在這透明的白光裡,幾分鐘後才出定。慈悲觀的修行是很好的!
貳、念 佛
修淨土以持名念佛為主,平常拿念珠念或只用嘴巴一直念佛,打坐的時候就在心裡念佛,嘴巴不出聲。心裡一直念佛念到後來會變成以意念念佛,能夠真正以憶念念佛身心會是輕安的。以意念念佛以後,還要再往前進一步,因為一直在意念裡,還會有五蓋生起的時候,真正進入心不顛倒是完全沒有五蓋的。一直在意念當中只是達到一心不亂,還有一段路要走,但這段路要怎麼走呢?就是當你一直有意念念佛的情況時,你要對你的意念、你的佛號修“輕安”。
念佛的運用
在彌陀經裡面講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正道分,這是經在告訴我們要用這幾個方法來念佛!你要懂得用“五根”、“五力”“七菩提分”來念佛。但是要怎麼達到“七菩提分”呢?那就是你要能夠實行“八正道”的生活。這幾個相輔相成,但最基本的是在“五根”,你需要了解“五根”是什麼?
五根與五力
“五根”就是信、念、定、進、慧,你要了解它們的相貌是什麼,它裡面的味道是什麼?就好象是披薩餅(Pizza)一樣,如果你沒看過、沒吃過,你也只能用想象的,但是現在要去了解披薩餅是什麼樣子,要去知道它的味道,你就需要去嘗試它,你才會知道這是什麼口味的披薩餅、那是什麼口味的披薩餅。相同的,我們也要去了解五根的味是什麼?信根的味是什麼?它的相貌是什麼?“信”就是我相信你的“信”,可是你所謂的相信是嘴巴的相信呢?還是打從心底裡的相信?所謂的“信”,它是不疑而且是直心的,這麼說你就這麼做,你不會再去研究這麼做會怎麼樣,一有研究的心就不是信,有研究的心就是疑。這種完全直心地相信的相貌和味道是什麼呢?就像一個小孩子,你跟他說這是飯,以後他就說這是飯,說這是冰淇淋,他以後都說這個就是冰淇淋,他不會去研究為什麼飯不叫做冰淇淋?但是我們成人就會去研究一番,我們的心不單純,我們的“信根”就打折,“信力”就薄弱。你要念佛、你要信,你就要先去培養你的信根,從你的信根裡去培養你的信力,只要你的信力一出來,你的念根、念力就會跟著出來。
那麼“念”是什麼呢?“念”起時就好象嘴唇只是碰在一起,但是一點力量都沒有,沒有壓迫的力量、沒有沉重的力量,它只是貼上去,這就是念、就是念的相貌。“念根”是什麼呢?當你一貼上去之後,它開始慢慢增長,在那增長、增長的那個推的過程就叫做“念根”。在增長的過程當中所產生的力量,是因為你之前的“信”對它的“念”所產生的力量,叫做“念力”。這個“念力”附著在佛號上面,你對佛號就開始抓,而且越抓越緊、越抓越緊,這個東西就叫做“念力”,各位回去可以自己揣摩這個味道。
有了“念力”以後,為了要繼續附著在佛號上,你就開始抓緊在那個地方,這就是“定”,否則,你抓這裡、那裡、這裡、那裡,那就是不定了。這種附著在那個地方的東西叫做“定根”。要附著在那個地方所產生的力量,且由“念力”來推“定根”所加重產生的力量叫做“定力”。但是“定力”只會停在那個地方,它不會往前,什麼力量讓它往前呢?那就是“精進”。精進有一直要往前的沖力,這種東西就叫做“精進根”。你的信力、念力、定力一直讓你往前推,往前推之後就會產生了“精進力”。在你往前推的當下,我們的“識”會對這種往前推的力量產生分別,這就是“慧根”。在慧根上一直往前推、一直分別、一直往前推、一直分別,自然就產生了“慧力”。
念佛的作用
我們的持名念佛,事實上都是這“五根”與“五力”一直在作用,能夠一直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是因為我相信這個音聲、這個文字,因為我的“信”加上我的“念”,一直念下去,因此我的“念”就會執著在這個音聲上面。為了要繼續,所以產生了“定力”,然後再以“精進力”往前推,可是我有沒有念錯呢?有沒有念成“阿彌觀音”呢?這就是“慧力”一直在分辨,而且分辨得很迅速、很迅速,這是我們念佛的作用。
七覺支
但是要如何念才會念得很平衡呢?那就是你要運用“七菩提分”的方法,也就是“七覺支”的方法。所謂的“覺支”,是一種“法”--一種修道的方法,也是一種“無漏法”。什麼是“無漏法”?就是讓你減少煩惱、去除煩惱的方法,三十七道品中只有“七菩提分”是“無漏法”,而且只有“七菩提分”能夠讓我們趨向涅槃、成佛,其他的乃至“八聖道”都不能,譬如其中的“正思維”,當你真正進入到“安止定”的時候,並無所謂的“正思維”,但是“七菩提分”還是繼續在起作用,所以它才叫做“覺支”,才叫做“菩提分”。
1.念覺支
什麼是“七覺支”?第一個是“念覺支”。念覺支和念根、念力又有什麼不同?所謂“念覺支”就是我們已經開始練習觀息念佛時,我們的“念力”是在觀息上面,“念覺支”也是在觀息念佛上,但是我們要去知道,這是“息”、這是佛號,這是“息”、這是佛號,這就是“念覺支”。
2.擇法覺支
同時我們也要去了解這是不是真正的念佛?是在念佛還是在打妄想?我們可以去分辨一下所產生出來的念頭,這種分辨的力量叫做“擇法覺支”。譬如,知道我們呼吸急促,知道好象不清不楚,知道念頭跑掉了,或是知道很專注呼吸,這是因為我們有“擇法”。“擇法”又要干什麼?就是又要再回到我們修行的所緣處、我們的業處,所以需要用到“擇法覺支”。
3.定覺支
知道“擇法”之後還要精進,精進之後還要加一個定力。譬如,我們知道現在在觀息念佛,我們的心念就定在息上面,當息出來的時候,我們知道念佛,這種提醒的作用,把我們的心定在這裡,讓我們的心不會跑掉,一直釘住息,一直釘住它,這就是“定覺支”。這個定覺支和定根、定力有什麼不同?“定覺支”是我們在選擇、擇法之後知道現在沒有定在這裡,需要加強定,這種定就是“定覺支”。“定根”只是附著,“定力”則是在附著上產生的一點力量,而“定覺支”則對於附著的對象有加強的力量,它們三個的相貌是完全不一樣的。
4.精進覺支
再來,我們需要精進,精進就是加強、抓緊。我們要對我們修行業處的對象,譬如現在打坐,我們要放松,要放松就要把舌根放松,就對舌根加強、放松、加強、放松,這種加強的力量就叫做“精進覺支”。
5.輕安覺支
因為之前的“定覺支”跟 “精進覺支”使我們有了定之後又再加強而產生了緊,因此我們要修輕安,對於我們所修的對象要放松,但是並不離開它,只要對它說放松、放松,這叫做“輕安”。
6.喜覺支
在放松之後,我們會覺得無聊、無趣或是放松過了頭慢慢變成放逸,因此放松之後我們應該“歡喜”,很歡喜念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又輕松又歡喜,又輕松又歡喜,這個歡喜就對我們念的佛號產生了“喜覺支”。
7.捨覺支
到了這個時候,我們的心就會一直趨入在佛號上面,慢慢地我們又會覺得身體放松了,但我們的心要輕安之前會感到沉重,好象需要提起來,又不想念下去,又怕不提起來,放松後佛號也放掉了,妄想昏沉就會跟著進來。這時候我們只要繼續念佛而把之前的“定覺支”、“精進覺支”放捨掉,“喜覺支”也放捨掉,放捨後,我們再也不會歡喜,也不會不歡喜,也不會放逸,只是很平等、很平等地往前。這樣子很平等地往前念佛,就會從念佛進入到憶佛,在憶佛的狀態之下,我們還要對憶佛開始修輕安、喜、捨,輕安、喜、捨,連憶念的東西也可以放掉。這憶念的東西一放,最後就真正進入光明,進入佛的功德。進入佛的功德以後,就會進入所謂的禅定,在禅定裡面,我們就可以了解佛的開示是什麼,從當中去開發我們的智慧,然後再回到我們的生活裡面來。
如何一心不亂?
在彌陀經裡面說,「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而我們念佛七日一心照亂,那是因為我們不懂得「五根」、「五力」、「七菩提分」的用法,只要常常去了解「五根」、「五力」的相貌是什麼,然後去善用「七菩提分」就可以達到一心不亂。譬如說,當我們一直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感覺好象蠻緊的,就要趕快對它修捨、修輕安。或者在我們打坐的時候,沒念佛,只是觀呼吸,可是觀呼吸沒多久,妄念特別多,這個時候怎麼辦?我們就要對呼吸修定覺支、輕安覺支、喜覺支,也就是對我們的呼吸修歡喜。一直修歡喜、修輕安,慢慢地我們的呼吸就輕、輕,妄念也就會減少、減少、減弱、減弱。如果說開始覺得昏沉,或者觀呼吸觀到不曉得呼吸那裡去了,人也不曉得那裡去了,在這種“無記”的情況下要怎麼辦呢?這時候要趕快回到我們的業處修“精進覺支”,就是對我們觀呼吸的地方加強、再加強,先給予“定覺支”,再給予“精進覺支”,一直加強、加強,我們的精神就可以提起來,而且也可以完全專注了。之後,就不能再繼續修這兩個覺支,而要改修輕安、喜、輕安、喜,到了某一個程度當身心感到輕安的時候,就要對它修“捨覺支”。一修“捨覺支”的時候,就會像我們開車一樣,很平穩地以同等速度一直往前跑。
持名念佛的修行方法,大概就是這樣,架構是如此,這些都有待各位去揣摩,尤其是「五根」的相貌要去揣摩出來。因為有些人定不下來,腦子一直在動,雖不是在計劃未來,但心裡總是在想著這個在密宗裡說什麼,在天台宗裡說什麼,就是不停地在思維。這種人的慧力太強,因此定不下來。各位如果有機會去參加禅七或佛七,一定有人告訴你們,不要講話、不要寫字、不要看雜志,而且所問的問題只能是和這次修行有關的問題,其他的問題不能問。為什麼?就是要減少思考,以稍微減弱你們的慧力,提升你們的定力。我們在修學過程,也是很會問、很會請法,因此請示說:「因為要持戒清淨,煩惱就會很多,就會有什麼、什麼、什麼煩惱呀,持戒清淨了,心裡還是會有負擔呀,心裡如果沒有負擔,那是什麼?等等」在還沒有修習禅定之前就已經有了很多問題,心不是直心。有了這些問題之後開始修習禅定,心裡便一直在思考,沒辦法定下來,這就是五根五力裡面的慧力太強。慧力太強會干擾到定根和定力,所以真正要修習禅定,五根要平衡,然後善用七覺支,再用七菩提分來平衡五根,五根平衡了就能一直往前走。念佛要念到一心不亂,若七日一心不亂,一開始五根五力就要平衡,才能達到一心不亂,之後才能進入定境,再從「近行定」進入「安止定」,到「安止定」的時候就是心不顛倒了,那時才是真正的心不顛倒。
這是很基本、很基礎的修法而已,不是很難的,或許諸位以前沒聽過這種說法,一時要接受會覺得有些負擔,其實大家都已經在做了,我只是把這些相貌講出來,讓你們知道你們現在是怎麼回事。那麼我講這些要做什麼?就是要讓各位了解這些相貌,自己就可以運用、自己就可以修。修行沒有身份的差別,只是你的心在那裡、有沒有持久的心、是否堅持、是否虛心地學習?願意虛心地學習又能堅持,最後成功的是自己,我相信諸位能夠這樣用功的話,每一個人都會有成就的!
參、結 語
念佛打坐大概就是這個樣子,講是容易,做是不容易,但是做過之後,就會真正變成是你的,聽了還不是你的,聽了還是會忘記,當你真正去做了、去修練之後,就是自己的。所以要不要成為自己的東西、要不要解脫生死,還是需要自己去做。在這邊也只是提供個方法給大家參考,我這方法也不是全世界最好的,只是說我個人用這個方法很好用,各位可以參考著用。過一段時間,如果你覺得對你有幫助,那就繼續用,如果你用了很久還是不得力,那你就不要再用,不要再浪費時間。法是一種契機的問題,佛陀講了那麼多的法,八萬四千的法門,因為眾生種類很多,每一個人的根機都不同,這也是宇宙的偉大!我們的宇宙實在是很奧妙,你看這地球有六十幾億人,就是找不到兩個一樣的人,同樣是父母生的,兄弟姊妹也都不一樣,所以佛陀說了這麼多的法,是因為宇宙的眾生沒有相同的,只能講一個大概、原則性的,其中的變化就非常多了,中間的變化是個人經驗的問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