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黃念祖居士:《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解》第二卷5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解》黃念祖

第二卷

發大誓願第六【之二】

我作佛時,所有眾生,生我國者,皆得他心智通。若不悉知億那由他百千佛剎,眾生心念者,不取正覺。

九、他心通願。

  右第九「他心通願」。他心通,亦名他心智通。他心智,乃知他人心念之智。他心智通者,照一切眾生心中所念,如明鏡現萬象故。此願之意,如澄憲雲:「世俗猶以知他心為要,況出世利物乎!又《會疏》曰:「是故願言:我國聖眾,不藉修持,自知他心。應其意樂,接化無方也。」《魏譯》文曰:「不得見他心智,下至知百千億那由他諸佛國中眾生心念者,不取正覺。」後世解此經者亦有兩說:一者,「下至」乃就此通力之下者而言,可知百千億那由他諸佛國。若其上者,則可知十方不可說不可說微塵數佛剎。二者,下者指眾生心念,若論其上,則可知諸佛菩薩之心。《甄解》曰:「二乘但知凡夫小聖粗心,不能知細。諸佛菩薩所知微細,乃至佛心,亦能知之。安養菩薩,亦復如是。」安養,乃極樂世界之異名。生極樂之菩薩眾,其中上者,多是一生補處菩薩。復由彌陀宏願之加被,故可上知佛心。

我作佛時,所有眾生,生我國者,皆得神通自在,波羅蜜多。於一念頃,不能超過億那由他百千佛剎,周遍巡歷供養諸佛者,不取正覺。

十、神足通願。十一、遍供諸佛願。

  右章具第十「神足通願」,第十一「遍供諸佛願」。文中合說兩願,如「周遍巡歷供養諸佛,」「巡歷」偏顯第十願,「供養」遍顯第十一願。

  「波羅蜜多「或「波羅蜜」,譯為事究竟、到彼岸、度無極,或簡譯為度。菩薩之大行,能究竟一切自行及化他之事,故雲事究竟。菩薩乘此大行,能由生死之此岸,到究竟涅槃之彼岸,故名到彼岸(波羅者,彼岸也。蜜多者,到也。彼方文法為彼岸到,我國雲到彼岸。)。因此大行,能度諸法之廣遠,故名度無極。生彼國者,具足神通(神者妙用不測,通者通融自在)自在無礙。能徹底貫徹一切自行與化他之事,故名「神通自在,波羅蜜多」。「於一念頃…超過億那由他百千佛剎」。此顯神足通,亦名神足智通、神境智通身如意通、身通。「那由他」,即此方之億。(指萬萬)(我國古時於億另有三說,曰十萬、百萬、千萬三種,故古師定此數亦不同。)神足(亦雲如意足)者,《會疏》雲:「此有三:㈠運身行。謂乘空行,猶如飛鳥。㈡勝解通。謂極遠方,作意思維,便能速至。㈢意勢通。謂極遠方,舉心緣時,身即能到。」又《大論》雲:「如意通有三種:㈠能到。㈡轉變。㈢聖如意。能到有四種:一者,身能飛行,如鳥無礙。二者,移遠令近,不往而到。三者,此處沒彼處出。四者,一念能至。轉變者,大能作小,小能作大。一能作多,多能作一。種種諸物,皆能轉變。外道輩轉變,極久不過七日。諸佛及弟子,轉變自在,無有久近。聖如意者,六塵中不可愛不淨物,能觀令淨;可愛淨物,能觀令不淨。是聖如意法,唯佛獨有。」

  「於一念頃「指極短促之時門。」一念「之時限,諸說不一,已見前釋。今依《翻譯名義集》以剎那為一念。並依《大論》「一彈指頃有六十剎那」,故知一念,指一彈指所占時間之六十分之一,故甚短暫。然於此短促剎那之際,可「超過億那由他百千佛剎,周遍巡歷」。深顯極樂國人神通妙用,不可思議。「那由他」數也,古說不一。其小者,如《玄應音義》謂「那由他。當中國十萬」。其較大者,則謂「那由他,隋(隋代稱中國為隋)言,數千萬」。(他說不俱引)故其數難於確定,但可定言「億那由他百千」表一難以數計之大數也。於一剎那,能超過如是眾多佛剎,表所到之處至遠也。「周遍巡歷」者,表所游之國至廣也。「供養諸佛」,表所興之事至繁也。而悉於一念之頃,圓滿成就者,備顯極樂國土之事事無礙,一多相即,延促同時。芥子須彌,十方不離當處;一念遍供,三世不隔當念。當下即是,圓攝無遺。故雲:華藏無異極樂,淨土遍收玄妙。

我作佛時,所有眾生,生我國者,遠離分別,諸根寂靜。若不決定成等正覺,證大涅槃者,不取正覺。

十二、定成正覺願。

  此第十二願名「定成正覺願」。往生者決定成佛。正顯彌陀之本心,唯以一佛乘,廣度無邊眾生於究竟涅槃也。願文中「遠離分別,諸根寂靜」,自《宋譯》。」若不決定成等正覺,證大涅槃者,不取正覺」,自《唐譯》。至於《魏譯》則為「不住定聚,必滅度者,不取正覺」。善導大師釋《魏譯》時,多以《唐譯》助顯之。並於此願立四名:一名必至滅度願。二名證大涅槃願。三名無上涅槃願。四亦可名住相證果願。《甄解》贊曰:「高祖(指善導)願名太盡願意矣。」今會本取《唐譯》之文,又以定成正覺為願名,正符善導大師之意。

善導大師於四十八願中,稱「定成正覺「、「光明無量「、「壽命無量「、「諸佛稱歎「與「十念必生「等五願,為真實願。視為四十八願之心要。可見此願,實是彌陀宏誓之心髓。彼佛本懷,只是為一切眾生決定成佛。成實現此願,乃有「十念必生「之殊勝大願,眾生依此最簡最易、極圓極頓之徑路,念佛往生,則皆可成佛也。

願文中「分別」者,思量識別諸事與理,曰分別。以虛妄之分別為體性,即妄於無分別法之上,而分別我與法,故稱之為分別之惑。斷此分別之惑,謂之無分別智。《唯識述記七》曰:「言分別者,有漏三界心、心所法。以妄分別為自體故。」願文中「遠離分別」,即捨除分別之妄惑,了達「真如即萬法,萬法即真如」。

  「寂靜」者,離煩惱曰寂。絕苦患曰靜,即涅槃之理。《資持記》曰:「寂靜即涅槃理也。」又《往生要集上》曰:「一切諸法,本來寂靜。非有非無。」「諸根「者,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今此六根,同歸寂靜。如《華嚴經》曰:「觀寂靜法,離諸癡闇。」不生分別,自然遠離癡闇,而諸根寂靜矣。更有進者,世尊釋迦牟尼。牟尼即寂默與寂靜義。《仁王經合疏上》曰:「牟尼者,名也。此雲寂默。三業(身口意)俱寂默也。」《理趣釋》曰:「牟尼者,寂靜義。身口意寂靜,故稱牟尼。」身口意寂靜,正是今經中「諸根寂靜」。而寂靜正是涅槃之理體也。

  由於遠離分別之妄惑,諸根寂靜,契入涅槃之理。故續曰:「決定成等正覺,證大涅槃。」「等正覺」,乃無上正等正覺之略稱。」大涅槃」,亦佛果之名,譯為入滅。具雲般涅槃。「般」此雲圓。涅槃,此雲寂。故義翻為圓寂。以義充法界,德備塵沙曰圓。體窮真性(本體窮盡於真如法性),妙絕相累(微妙而斷絕諸相之累)為寂。《賢首心經略疏》曰:「涅槃,此雲圓寂。謂德無不備稱圓。障無不盡名寂。」大涅槃者,指大乘之涅槃,揀非小乘。大乘涅槃,具法身、般若、解脫之三德。有常、樂、我、淨之四義。離分段、變易二生死,具無邊之身智,是大乘涅槃。至於二乘,則三德之中,僅具解脫。四義之中,唯常樂淨。但離分段,仍有變易生死。灰身滅智,是為小乘涅槃。

我作佛時,光明無量,普照十方,絕勝諸佛,勝於日月之明千萬億倍。若有眾生,見我光明,照觸其身,莫不安樂,慈心作善,來生我國。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十三、光明無量願。十四、觸光安樂願。

  右章具二願。」千萬億倍「以上,為第十三「光明無量願」。「若有眾生」以下,為第十四「觸光安樂願」。第十三與第十五「壽命無量願」,淨影稱為「攝法身願」,以其攝法身成就也。《甄解》以此二願,為真報身之德,又謂此光壽無量二願為「方便法身大悲之本」。蓋無量壽則豎窮三際,佛身常住,眾生有依;無量光則橫遍十方,德用遍周,攝化無盡。故為大悲方便之本,報身之實德也。故知願中自誓光壽無量,實為一切眾生悉皆光壽無量。又《往生論》雲:三種莊嚴入一法句。一法句者,謂清淨句,即真實智慧無為法身。三種莊嚴。四十八願中極樂依正種種殊勝莊嚴也。入一法句,則全歸真實智慧無為法身也。故《甄解》曰:「若約佛所證,則四十八願,皆入光壽法身。」蓋謂極樂依正,只是彌陀法身之流現也,故四十八願全顯法身。若論度生,《甄解》又曰:「又以攝生,則願願皆為眾生。故雲:『四十八願,攝受眾生。』又雲:『一一誓願,為眾生故。』如是四十八願,互攝互融,不可思議。」

  此願意為:我法藏成佛時,願我之光明,無量無邊,「普照十方」之一切淨穢國土。望西師雲:「橫攝十方虛空無邊,故國土亦無邊。國土無邊,故眾生亦無邊。眾生無邊,故大悲亦無邊。大悲無邊,故光明亦無邊。光明無邊,故攝取益無邊。以要言之,欲益無邊。故光無邊。」依望西意,下文亦同此解,欲利益無邊,故光明無邊,具德無盡。

  「絕勝諸佛,勝於日月之明,千萬億倍」。本經《光明遍照品》曰:「諸佛光明,所照遠近,本其前世求道,所願功德,大小不同。至作佛時,各自得之。自在所作,不為預計。阿彌陀佛,光明善好,勝於日月之明,千億萬倍。」可見彌陀光明「絕勝諸佛」者,蓋因前生願力超絕,故今自然得之。是以經中復曰:「阿彌陀佛,威神光明,最尊第一。十方諸佛,所不能及。」

  又《大法炬陀羅尼經》謂諸佛有兩種光明:㈠常光。㈡放光。常光者,謂圓明無礙,無時不照也。放光者,謂以光(使人)驚悟,有時而照,或現或收隨宜自在也。今願所指是常光。《稱贊淨土佛攝受經》曰:「彼如來恆放無量無邊妙光,遍照一切十方佛土,施作佛事。」是為常光之明證。

  第十四願,顯佛光所具利生之妙德。「見我光明,照觸其身」,凡見佛光者及蒙佛光照及之人,「莫不安樂,慈心作善,來生我國」。本經《光明遍照品》曰:「遇斯光者,垢滅善生,身意柔軟。若在三途極苦之處,見此光明,皆得休息。命終皆得解脫。」是即「莫不安樂,慈心作善」之意。又《禮贊》雲:「彌陀世尊,本發深重誓願,以光明名號,攝化十方。」又如《觀經》雲:「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眾生,攝取不捨。」光明攝取,正指今願。遇此光者,皆得往生,故雲「來生我國」。此正顯光之德益,不可思議。由上可見,光明無量是佛身德,而此光明實為利生,故雲:「四十八願,全顯法身」,又雲「一一誓願,為眾生故」。

我作佛時,壽命無量,國中聲聞天人無數,壽命亦皆無量。假令三千大千世界眾生,悉成緣覺,於百千劫,悉共計校,若能知其量數者,不取正覺。

十五、壽命無量願。十六、聲聞無數願。

  此章含第十五「壽命無量願「及第十六「聲聞無數願」。至於壽命無量願中,既指佛之壽命無量,兼明國中無數聲聞天人壽命亦皆無量。今此一願,在《魏譯》分為兩願,可見今此會本之四十八願,所攝彌陀願德,廣於任一古譯。

  第十五壽命無量願中,首為彼土教主,壽命無量。如《法華》說山海慧如來:「壽命無有量,以愍眾生故。」蓋教主住世時短,則化事短促,眾生難遇。教主長住,則化緣無窮,利生無盡。故澄憲贊曰:「佛壽無量,化道至德也。誰不渴仰此願哉!」又彌陀是報佛。極樂是報土,教主壽命無量,是真實無量,非有量之無量。以現在語言表之,壽命無量,指絕對之無量,非相對之無量也。

  此願下明,國中人民壽命亦皆無量。澄憲雲:「人民壽命無量,淨土第一德也。」繼釋雲:「修行佛道者,死魔為恐。生死間隔,退緣根本也。見佛聞法,值遇眾聖,供養諸佛,親近善友,自然快樂,無有眾苦,其德非一。若壽命短促者,遺恨幾計(難計),如玉杯無底故。此願最至要者也。」(蓋玉杯實為良材,若無底則不成器也。)又望西亦曰:「諸樂根本,只在此願。」又如《群疑論》謂彼國人民「命極長遠。縱令凡夫,還入變易(了分段生死而入變易生死),究竟成佛。」蓋生極樂,見佛聞法,一切時處皆是增上,無有退緣,壽命復又無量,故不論根器如何,凡往生者,必定成佛。——稱之為淨土第一德,良有以也。

  第十六,聲聞無數願。願文曰:「國中聲聞天人無數。」澄憲雲:「阿彌陀佛,弟子無量。三無量中,其一也。」三無量者,光明無量,壽命無量,眷屬無量也。願雲聲聞兼攝緣覺。或疑《悲華經》謂彼佛國土,「無有聲聞,辟支佛乘。所有大眾,純是菩薩,無量無邊。」今經何雲「聲聞無數「耶?蓋此二者,文雖相左,而義實無違。今經三輩往生,俱雲「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三輩生者,既已悉發菩提心,所行必是菩薩乘。故《悲華》雲「純是菩薩「也。至於彼國聲聞緣覺,只是就其斷惑之情況而言。雖斷見思,未破塵沙與無明惑,是稱聲聞。非是只求自度之二乘。若只求自度,不願度他。則是未發菩提心,不發菩提心,即不能往生矣。證諸《宋譯》此意甚顯。《宋譯》曰:「我得菩提成正覺已,所有眾生,令生我剎。雖住聲聞緣覺之位,往百千俱胝那由他寶剎之內,偏作佛事,悉皆令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按聲聞不聞他方佛名,但求小乘涅槃,不取佛果。今極樂人民所謂為「聲聞」者,能遠至無數佛國,作無量佛事,度無邊眾生,悉令成佛,正是大菩薩之行徑。豈能視為一般聲聞耶?是所謂之「聲聞」,皆已發菩薩之大心,行菩薩之大行,趣無上之大果。其實正如《悲華》所謂:「純是菩薩」也。

  本章下雲:「假令三千大千世界眾生,悉成緣覺。於百千劫,悉共計校,若能知其量數者,不取正覺。」總顯佛壽無量,人民壽命無量,國中弟子無量。「三千大千世界」者,乃一佛所化之境。以須彌山為中心,合四大洲日月諸天為一世界。如是之世界積至一千,名為小千世界。積一千個小千世界,名為中千世界。積一千個中千世界,名為大千世界。因大千世界,先以一千乘世界,得小千。又以一千乘小千,得中千。最後又以一千乘中千,乃得大千。如是三度以千乘之,故曰三千大千世界。實際只是一個大千世界,而非三千個大千世界也。三千大千世界具有一千億個世界。現代天文學家已初步發現宇宙中世界無量。人現皆知太陽及九大行星等,稱為太陽系。地球即太陽系中之一員,繞日運行。現知太陽不但自轉,且亦繞一銀河星雲之中心(初步假定為黑洞,黑洞者,天體之一)運行,約二萬萬年繞行一周。太陽是銀河星雲中之一顆恆星,銀河星雲約有一千億個恆星。宇宙中有無數之星雲。星雲本身亦在運動,銀河亦只是字宙更大天體中之一員。如是輾轉擴大,不可窮盡。當前天文學上之發現,已初步證實經雲之世界無量。至於三千大千世界,乃一佛所化之境。佛無量,故世界無量。

  願文大意為:三千大千世界之一切眾生,皆成緣覺,以其神通之力,共同計算,皆不能知阿彌陀佛壽量,其國人民壽量,及國中人之數量。

我作佛時,十方世界無量剎中無數諸佛,若不共稱歎我名,說我功德國土之善者,不取正覺。

十七、諸佛稱歎願。

  右第十七,「諸佛稱歎願」。稱者,稱揚。歎者,贊歎。《漢譯》曰:「我作佛時,令我名聞八方上下,無數佛國。諸佛各於弟子眾中,歎我功德國土之善。諸天人民蠕動之類,聞我名字,皆悉踴躍,來生我國。」《吳譯》類之。望西雲:「六八願中,此願至要」,「若無此願,何聞十方。我等今值往生教者,偏此願恩。善思念之。」望西意為,若無此願,則我等身在娑婆穢土,如何能聞彼土之教主與佛剎之名字,彼佛彼土,勝妙功德,清淨莊嚴。若未曾聞,又何由發起求生彼土之勝願。故今日我等能聞淨土法門,實由此願之力。故本師釋尊於此穢土,稱揚贊歎阿彌陀佛,及其國土不可思議功德,令我得聞。故贊曰,四十八願中「此願至要」。法藏求願名聞十方者,只為普攝十方一切眾生,往生極樂,究竟成佛。若無此願則十念必生之願,便同虛設。蓋聞名方能持名也。

  又《會疏》解「稱歎我名「曰:「稱我名者,此有三義:㈠諸佛稱揚彼佛德號。㈡諸佛咨嗟稱名之人。如彼小經,誠證護念稱名之人。㈢諸佛亦咨嗟,亦自稱彼佛名。」繼又釋言:「三世諸佛,依念彌陀三昧,成等正覺故。」此表諸佛稱歎之義有三:㈠諸佛贊歎彼佛聖號。㈡諸佛贊歎一切稱念彌陀名號之人。㈢諸佛本身亦稱念彌陀聖號。依念佛三昧圓成佛果。

 

上一篇:人的福報和命運中隱藏的秘密
下一篇:憨山大師語錄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